陕西省安康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安康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8 21:27:12

文档简介

0228语文答案
1.答案 A思路点拨B.“这使得朱光潜在论述中采用西方美学的意象概念”强加因果,朱光潜在论述中以西方理论解释意象含义,与中西艺术意象观的不同没有因果关系。C.“中国学者对古代艺术意象的研究始自20世纪”曲解文意,材料第三段“20世纪以来,伴随西方美学的传入,中国学者开始以时代精神建构中国古代艺术意象理论体系”的意思是,中国学者以时代精神建构古代艺术意象理论体系的起始时间为20世纪。D.“是因为传统艺术意象理论存在过于零散的问题”以偏概全,传统艺术意象理论存在过于零散的问题只是原因之一。
2.答案 D
思路点拨“将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进行对比,具体分析两者的差异”错误,文章没有把中西美学进行对比,也没有“具体分析两者的差异”。
3.答案 D
思路点拨“这说明中西互鉴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不二法门”说法绝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但创新精神并非都需要中西互鉴。
4.答案 D
思路点拨“1500多亿元人民币的现场交易额”错误,由材料三最后一段“据不完全统计,共签署合作协议、意向协议200多项,涉及金额1500多亿元人民币”可知,1500多亿元人民币是合作协议、意向协议涉及的金额,不是现场交易额。
5.答案 B思路点拨B项,材料三没有涉及首届链博会的活动流程。
6.答案①展现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吸引全球创新要素进入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②展示中国供应链的实力,邀请外国企业投资中国经济。③助力中国参与国际贸易,推动中国经济复苏增长。(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链博会带来了人才流、技术流、数据流、资金流,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7.答案 B思路点拨“两相对比,意在表达对老妇人贫穷生活的深切同情”错误。此处表达的是“我们这国家的基础,还是建设在大多数简陋生活的工农上面的”这样的感悟,不是为了表达同情怜悯。
8.答案 ①“缘”表示有条件许可做某事,事情的发生恰到好处。Z先生约“我”同玩,而“我”正好完成了文稿,可以放心出去。②“缘”表示幸运。二人到了汽车站,正好赶上开往莫干山的车子发车。③“缘”表示随时就势,顺应造化安排。汽车抛锚后二人去茅屋参观,表达出不惧起伏、达观处世的人生智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答案①“我”和朋友兴致勃勃乘车游玩,不料汽车半路抛锚,不快之波陡起。②众人翘盼修车,等来的却是油壁香车和另一辆公共汽车,欢叫变扫兴,波澜迭起。③终于盼来救星,却没有合适的螺旋钉,众人由希望转为慌张,修车过程起伏跌宕。④在没有合适螺旋钉的情况下,机器司务想到用木头做钉子,并在老妇人的协助下顺利做出钉子,使汽车重新启程。(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答案BDF(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答案 C思路点拨《红楼梦》中贾宝玉是贾母的孙子,而不是曾孙。
12.答案 B思路点拨“唐太宗和武则天都曾索要过他家的藏书”曲解文意。唐太宗和武则天索要的都是王家祖上的书法作品,而不是他家的藏书。
13.答案(1)做学问的人有所询问质疑,他的答复深刻精到,因此他的门生把他的答语编辑成《杂礼答问》。(关键词“咨质”“酬复”的翻译各1分,大意3分)
(2)近日来朝中官员不遵守礼法,身在丧期,却陪同参加朝会贺拜,公开违反法律章程。(关键词“比来”“依”的翻译各1分,大意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王琳,字方庆,以字而被人们知晓。其先人从丹杨迁到雍地咸阳。父亲名弘直,是汉王李元昌之友。汉王爱好田猎游玩,他上书恳切地劝谏,汉王略有收敛,不过也逐渐疏远排斥他了。死时成为荆王的朋友。
王方庆从越王府参军开始入仕,武后时,连续升迁,任广州都督。转任洛州长史,被封为石泉县子。升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晋升为凤阁侍郎。武后曾向王方庆索求王羲之的书法,王方庆上奏:“十世叔祖王羲之的书法有四十多幅,太宗索求,先臣已全部奉上,现在仅存一幅。现在一并奉献十一世祖王导、十世祖王洽等共二十八人的书作共十篇。”武后去武成殿将这些书作向群臣一一展示,还诏令中书舍人崔融记述他家世代门第,题名为《宝章集》,又将集子赐给王方庆,士人都欣羡他受到的恩宠。
王方庆博学多才,熟悉朝廷规章制度,著书二百多篇,特别精通“三礼”。做学问的人有所询问质疑,他的答复深刻精到,因此他的门生把他的答语编辑成《杂礼答问》。家中藏书很多,不少于宫中,图画都是珍异之本。王方庆死后,儿子们不能继承学业,藏书逐渐散失。
李德裕著书称道:“王方庆任宰相时,他的儿子任眉州司士参军。武后问他:‘你位居宰相,为什么儿子在那么远处 ’王方庆回答:‘庐陵王是陛下的爱子,现在尚在远方,臣的儿子岂敢放在近处 ’以此来比况仓唐警悟文侯的事。”
材料二:
王方庆任凤阁侍郎知政事,他忧虑民风浮薄,百姓多不循礼法,于是上奏说:“按照法令章程,身穿齐衰、大功丧服,守丧未完的,都不允许参加朝会。直到守丧期满前,不许参加宴会娱乐。近日来朝中官员不遵守礼法,身在丧期,却陪同参加朝会贺拜,公开违反法律章程。礼教已经毁坏,实在玷污皇帝的德政教化。请求申说清楚规章法式,再次明令禁止。”武则天依从了他。王方庆,是后周司空王褒的曾孙,他博览精通群书,所著论作共二百多卷,尤其精通“三礼”。很多爱好治学的人拜访他,他每次应对回答的话都有典章根据。
材料三:
史臣说:“王方庆镇守岭南,辅佐东宫,执掌朝政,无不成功,他就是人们所称道的君子全才呀。如果不是精于文学,他将从哪里修成这样的品德呢 ”
14.答案 D思路点拨“才开即落,满地浅红”错误,此句写的是盛开中的石竹花贴近地面,远望之中一片浅红。“与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有异曲同工之妙”错误,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表达的是对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此诗无此意思。
15.答案(1)相同点:两首诗中,作者都表达了对石竹花处境冷落的同情与关切,也都表达了对石竹花的喜爱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2)不同点:①其一诗侧重于诗人与疏落冷清的石竹花共情,表达消沉失落的情绪。②其二诗在同情中,更多表达对石竹花无人欣赏却仍绽放盛开的欣赏与赞扬。(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6.答案(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2)(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每空1分)
17.答案A销声匿迹B无济于事(徒劳无功)C无可非议(无可厚非)(每空1分,若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
18.答案①“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②“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③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④以致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每句1分,合理即可)
19.答案 B路点拨第①②两句为并列关系,由第③句中“便代表”可知,①②句构成第③句的假设前提,A项的取舍关系和C项的转折关系在逻辑上不成立,排除A、C项。④⑤句的“你不是……不是……”表明,二者之间为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D项的“也就”表示逻辑上的推导,不符合文意,并且这两句与第⑥句无转折关系,不可以使用“尽管”,排除D项。
20.答案A能够观测的区域有限B可以自由转动(全向可动)C口径越大(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1.答案③“了”改为“的”,或在“沿天山”前加“对”。⑥“适宜”改为“符合”或“满足”,或者把“要求”删掉。(每处2分。若有其他修改方式,合理亦可给分)
22.写作提示画面中,一个男子踏在晃板上,头顶两个碗,两手向两侧伸开,各捧着四个碗,面带微笑地保持着身体的平衡。漫画题为“适度”,基本意思是:做事情要把握好一个度,不可不足,也不可太过,恰到好处才是最合适的。
漫画的寓意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
1.适度方能自在有为。处事把握好“度”,不退缩,不偏激,做事则游刃有余,人生则从容自在,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
2.适度不是畏惧变化、故步自封。在追求平衡和协调中,要能够灵活应对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环境,把握机遇,实现更好的发展,形成新的平衡。
3.适度不是妥协,适度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是在权衡利弊、考虑各种因素后做出的决策。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同时也要学会权衡利弊、考虑各种因素,以适度的方式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等等。
参考立意:①适度方能自在有为;②心理须平衡,生活应适度;③适度而不过度,求稳而不惧变;④张弛有度,行稳致远;⑤适度而不妥协,平衡须有原则;⑥适度是智慧,理性求发展;等等。绝密女启用前
:‘1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认知与客观的物象相
融合,生成的包含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感的艺术形象。从《周易》的“立象以尽意”到《诗经》的
“审美意象”,从王弼、刘勰的“艺术意象说”再到王夫之的意象观念,中国古代美学中蓝含丰
富的艺术意象思想。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如何充分利用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资源,推动其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时代课题。
在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中,“美”和“意象”是一体的,这种艺术意象观显然不同于西方学
者的艺术意象观。今天,我们对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研究与阐释,并非以一种面对“文化
遗产”的态度原汁原味还原其内涵,而是以中西互鉴的视域重新赋予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
以新内涵。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艺术理论中所使用的艺术意象一词并非等同于
中国古代的艺术意象,而与西方美学中的意象比较接近。朱光潜曾言,“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
象的融合”,这里的“意象”即是西方美学中的意象的含义。
0世纪以来,伴随西方美学的传入,中国学者开始以时代精神建构中国古代艺术意象理
论体系,在传承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同时,赋予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以时代价值。如
朱光潜在借鉴叔本华等西方学者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周易》“观物取象”等思想的重新考
察,结合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特点,建构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意象创构论,成为20世纪中国意象
美学的重大创获。
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现代价值来源于对本土文化的知识重构。通过对其继承与发
展,实现超古以释今,进而推动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现代化转型。今天,杨春时以艺术意象为核
心建构中华审美现象学理论;顾祖钊提出“意象文艺至境说”。他们的理论秉持了朱光潜等前
辈学者的基本精神,在传承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之精华的同时,寻求与西方美学的沟通与
对话,赋予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以时代的活力与生命力。
中国古代的艺术意象思想的现代价值还在于它总是能够在借鉴西方美学观念和方法的
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推进自身建设,进而在中西“对话”的关系中以全球视野推动中国古代
艺术意象思想走向世界,促进中西美学同质辉映、异质互补。朱光潜的艺术意象观就深受西
语文(老教材版)试题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