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同步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语文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同步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9 21:42:5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基础通关
一、课内建构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做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tiē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通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bǎn___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1)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鞠躬尽瘁(  )  监督(  )
妥tiē(  ) 出bǎn(  )物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是____和____,正确的写法分别是____和_____。
(3)文段中“鞠躬尽瘁”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句中的“的”是______助词。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回望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旅途,叶嘉莹先生于颠沛流离中饱受家国破碎、生存困顿、生离死别之苦。
B.父母教育子女应该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C.王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家长对他十分敬重。
D.期末过后,我明白了在一元一次方程这个问题上,就应该不耻下问地向马老师请教。
3.下列句子中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B.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C.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D.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
4.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含贬义色彩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
B.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C.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D.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第一段可视作引子,主要交代了写作此文的缘由。
B.通过复信一事,具体说明叶圣陶“待人厚”的一面。
C.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特别重视“简明”和“简洁”。
D.文章最后,作者以抒情的方式,提出了向叶圣陶先生学习的希望。
二、课外提升
6.下面这幅书法作品是叶圣陶先生的墨宝。下列关于这幅作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
术美,极具艺术欣赏价值。
B.笔飞墨舞,其狂草线条流走飞动,结体险绝,谋篇奇特,犹如夏
云变幻莫测,痛快淋漓。
C.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唯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
D.形体均匀齐整,笔画圆转流畅,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7.文学家叶圣陶在谈创作体验时曾说过,写文章就是生活本身,乡野田亩农人、车间码头工人都能写文章,因为他们各有各自的生活。文章若是溪流,生活则是泉源,泉源丰盈,溪水长流。这说明文化创新的源泉是(  )
A.传统文化 B.民族文化 C.无限想象 D.社会实践
8.2024年是叶圣陶先生130周年诞辰。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以“纪念叶圣陶先生”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策划一个活动方案。(注意各活动环环相扣,衔接自然)
活动一:参观叶圣陶先生纪念馆
活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展示活动成果——叶圣陶先生年谱
(2)通过这次活动,你一定对叶圣陶先生有了些了解,请你向父亲或母亲介绍叶圣陶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突破
一、课内建构
阅读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3—6段,回答9—11题。
9.课文第3—6段中记叙了关于叶圣陶的哪些具体的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赏析下面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简述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提升
阅读《一根拐杖》,回答12—16题。(20分)
一 根 拐 杖
朱成玉
①14岁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父亲在工地上不小心摔断了右腿。医生说至少得休养一年半载才能好,这可愁坏了父亲,全家人都指望着他挣钱呢。
②父亲是个待不住的人。刚刚休养了半个月,就让母亲给他弄了一副拐杖。他说家里太闷,要出去溜达溜达。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靠拐杖支撑着走路的父亲,晚上回来的时候,照样神奇地给我们挣回了钱,尽管只有十几元。原来,父亲在步行街那里,找了一份发广告的活儿。想着父亲右腿上裹着厚厚的石膏,拄着拐杖,在那里一站就是一天,我的心里,仿佛飞进去一只凶恶的马蜂,不停地扎着我。
③周末,我要替他去发广告单,他不允,让我在家复习功课。我却偷偷跟着。那天很热,我看到父亲脸上的汗水肆意流淌,可是两只胳膊要架着拐杖,手里还拿着厚厚的一摞广告单,没办法去擦。我想过去帮父亲擦擦汗,又担心他责骂我,只好在那里暗自替父亲难受着。
④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令我终生难忘的一幕。
⑤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摇摇晃晃走过父亲的身边,忽然就晕倒在地上。呼啦啦地围上来一帮人,却没有一个去扶的。我听见有人小声议论,说前几天有个年轻人救了一个老人,却被老人讹上了,最后那个年轻人在医院花了近千元的冤枉钱,真是叫人寒心。这大概就是一大帮人没有一个肯施以援手的原因吧。
⑥这是一群麻木的人,我向人群中那一张张脸望过去,每一张都写着冷漠。不,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千万枯藤上唯一鲜活的一片叶子,上面写着焦急。我看得真切,那是父亲的脸!粗糙的布满皱纹的脸,此刻却光滑得如同一面镜子,映照了人的真心。
⑦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拨开人群,蹲下来,为老人掐人中穴……原来老人中暑了。老人醒过来,向父亲道谢,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像一支风中摇曳的蜡烛,随时都有可能被吹灭的危险。父亲递给老人一根拐杖,“拄着点儿走吧,能稳当些。”
⑧“谢谢,那你怎么办?”
⑨“没啥,我这不是还有一根吗,我只是断了一条腿,一根拐杖足够了。”
⑩瘦小的父亲渐渐高大起来,早上明明刚和他比过个头儿来的,可是现在却觉得自己比父亲矮了不少。
没了拐杖,我本以为父亲会摔倒,可是父亲没有,虽然站在那里有点儿摇晃,但却是像一棵树,只是摇晃而已,不会倒下。因为他的脚下有根,很深很深的根。
人群并没有散去,开始有人伸出手来,一双、两双、十双……枯藤开始发出了新芽儿!
我们太习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各扫门前雪,整天一副麻木不仁的模样,灾难来临时的呆若木鸡,邪恶当道时的熟视无睹,都会令你的灵魂左右飘忽,摇摇欲坠。
父亲让我懂得,每个人都需要一根善的拐杖,使自己的灵魂不至于在风雨飘摇的尘世摇摇晃晃。
一根善的拐杖,可以让你的人生站得稳当一些。
(有删改)
12.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及其作用。(6 分)
(1)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千万枯藤上唯一鲜活的一片叶子,上面写着焦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灾难来临时的呆若木鸡,邪恶当道时的熟视无睹,都会令你的灵魂左右飘忽,摇摇欲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第⑤段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的父亲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有人认为应该把此文的题目改为《一根善的拐杖》,和原文题目相比,你觉得哪一个更好?说说你的理由。(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达标
17.课文记叙的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相信生活中也总有一些事情让你深受感触。请选取一件小事,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不少于100字的片段。(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cuì dū 帖 版
(2)做 通 作 统
(3)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4)结构
2.D
3.A
4.B
5.D
6.D
7.D
8.(1)了解叶圣陶先生生平
撰写叶圣陶先生年谱
(2)示例:妈妈(爸爸),今天我们参观了叶圣陶先生纪念馆,对叶圣陶先生做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
9.修改文章、恭送客人、挂念朋友、写文章坚持自己的写话风格。
10.“一定还是”可以体现叶圣陶的坚持,以礼待人的态度与行为;“三道门”“四道台阶”表明送别的路程之远;“才”体现叶圣陶送别他人的时间之长,突出了他的真心待人。这些加着重号的词语共同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的品格。
11.①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②内容上:承接上文叶圣陶待人的宽厚,引出下文对他严于律己的叙述。
12.(1)“鲜活的”指叶子在枯藤上展现出新鲜、有活力的样子。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父亲的善良与热心,反衬出旁人的冷漠。
(2)“摇摇欲坠”指人的灵魂、品质动摇不稳,即将堕落。这里形象地写出了生活中的冷漠麻木会导致的后果:信念追求动摇,道德水准降低。
13.受伤拄了拐杖仍坚持工作的父亲,在旁人冷漠的注视下帮助了一位摔倒的老人,“我”从中受到了“人心向善”的启发。
14.①引出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暗示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③写众人冷漠围观,更加反衬出父亲善良助人的品质。
15.勤劳、坚强、慈爱、有责任心、善良、乐于助人。
16、示例一:我认为《一根拐杖》更好。因为拐杖在文中多次出现,是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题目直接点明线索,便于读者把握文意。标题虽简略,却含义丰富,耐人寻味。这根拐杖既指父亲带伤工作时和帮助别人时使用的拐杖,又指父亲是家庭经济支柱的“拐杖”,还指支撑人们的道德品质不至于堕落的善良的“拐杖”。
示例二:我认为《一根善的拐杖》更好。加上“善”字,直接揭示了拐杖的深刻含义,突出了文章主旨,从父亲为了支撑家用而带病劳作使用的拐杖,到在众人冷漠的环境中送给老人的拐杖,都体现出父亲善良的高尚品质。
17.示例:那幢老屋,载满了我童年的味道和记忆。踌躇着走上了阁楼,走进卧室,记忆里的味道一涌而出,是奶奶的味道。一瞥眼,我看见书桌上有好几本大大的日历,走过去一瞧,日历正面普普通通,而反面的字让我愣住了。“2013年2月,囡囡今天和父母回家。”“2013年5月6日晚上八点十分,囡囡打电话来让我多穿点衣服。”……上面是详细的日期和与我有关的事,有的时间具体到时、分。我有些不敢相信,却又不自觉地想,在昏黄的灯光下,奶奶是怎样戴着老花镜在桌前写下这一点一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