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7 初识酸、碱和盐 检测题
一、选择题
1.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离子都带有电荷,所以带有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溶液具有均一、稳定的特征,所以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所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D.复分解反应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所以生成其一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2.小红观察在不同物质中紫甘蓝汁液显示的颜色,并记录如下:
物质 白醋 蒸馏水 食盐溶液 肥皂水 纯碱溶液
紫甘蓝汁液显示的颜色 红色 蓝紫色 蓝紫色 蓝色 绿色
已知苹果汁的近似pH为3.2,则在苹果汁中紫甘蓝汁液最有可能显示的颜色是( )。
A.蓝紫色 B.绿色 C.红色 D.蓝色
3.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Fe2+ OH-
B.Na+ Mg2+ OH-
C.K+ OH-
D.Ag+ Ca2+ Cl-
4.海洋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海水“制碱”体现了化学科学在改造物质中的智慧。下图是某厂生产纯碱的工艺流程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工艺流程得到的产品有碳酸钠和氯化铵两种物质
B.该流程中只有一种物质可循环使用
C.母液是碳酸氢钠的饱和溶液
D.氨气在制碱过程中作用是使溶液显碱性,利于吸收二氧化碳
5.在常温下某同学测得一些食品和日用品的pH,其中碱性最强的( )
A.苹果汁:3.0 B.鸡蛋清:7.8
C.西红柿汁:4.4 D.肥皂水:9.5
6.根据如下微观示意图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B.生成物都是由分子构成
C.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1 D.反应物、生成物中共有三种氧化物
7.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一致的是
A.二氧化碳 冰 CO2 B.氢氧化钙 熟石灰 Ca(OH)2
C.碳酸钠 烧碱 Na2CO3 D.硫酸铜 胆矾 CuSO4 5H2O
8.向pH为5的白醋中加入下列物质,混合溶液的pH可能会减小的是
A.纯水 B.pH为5的溶液 C.硫酸 D.氢氧化钾溶液
9.现取9.3g久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于烧杯中,已知该固体中钠元素和碳元素的质量比为23:3,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A.2.2g B.3.3g C.4.4g D.6.6g
10.下列实验操作中(括号内为待检验物质或杂质)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 物质 目的 主要实验操作
A NH4NO3固体和NaCl固体 鉴别 各加入适量水溶解,测量溶液温度变化
B HNO3溶液(H2SO4) 除杂 加入过量的Ba(NO3)2溶液,过滤
C NaOH溶液(Na2CO3) 检验 滴加少量硫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D NaNO3溶液AgNO3 除杂 加入适量的氯化钾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11.如图是X、Y、Z三种液体的对应近似pH,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X显酸性
B.Y一定是水
C.Z可能是某种盐溶液
D.Z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12.氧化还原反应是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如图所示,若大椭圆代表氧化还原反应,小椭圆代表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则有关表述错误的是
A.a可能是化合反应 B.b一定是分解反应
C.c一定是置换反应 D.d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二、填空与简答
13.托盘天平和量筒都属于计量仪器。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地称量物体的质量,一般能精确到 g。
(2)要准确称取18g 氢氧化钠,调节天平平衡时,若指针向左偏就开始称量,其他操作都正确,则称得的氢氧化钠的质量 (填“偏大”“无影响”或“偏小”)。
(3)小明按图中操作称量18 g 氢氧化钠,他出现的错误是 (写出一点即可)。实际称量的质量为 g。
(4)某同学量取15mL 的水,选用25mL 的量筒,而不选择 50mL的量筒,这样做的目的是 。量液时,该同学俯视量筒的刻度线(其他操作无误)进行读数,则所量水的体积 (填“偏大”“无影响”或“偏小”)。
14.(1)通过实验,我们测得了石灰水、碳酸饮料、食醋及食盐水的pH,图中箭头方向表示pH逐渐增大,则表示石灰水的是点 ,表示食盐水的是点 。(均填字母)
(2)不同物质的溶液的酸碱性不同,根据下表中pH的情况判断:
物质 盐酸 CuSO4溶液 NaCl 水 Na2CO3溶液 NaOH溶液
pH <7 <7 =7 =7 >7 >7
①Na2CO3溶液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试液变 色;
②pH<7的溶液 (选填“一定”或“不一定”)是酸溶液。
(3)甲酸(HCOOH)是一种有机酸,它的酸性比碳酸强,比盐酸弱,有刺激性气味和较强的腐蚀性。蚂蚁、蚊虫叮咬时会分泌出甲酸,所以甲酸又俗称蚁酸。人被蚊虫叮咬后会痛痒,可以涂抹下列物质中的 (填字母,下同)消除。
A.稀盐酸 B.食醋 C.肥皂水 D.食盐水 E.稀氨水
(4)白蚁除了会蛀蚀木头外,它分泌的蚁酸还会腐蚀很多建筑材料,下列建筑材料不容易被蚁酸腐蚀的是 。
A.镀锌水管 B.铜制塑像 C.大理石栏杆 D.铝合金门窗 E.钢筋
15.现有7种物质:①Ca(OH)2 ②Na2CO3 ③CaO ④KNO3 ⑤CaCO3 ⑥NaOH ⑦NaNO2
(1)俗称为纯碱的是 ;
(2)用做补钙剂的是 ;
(3)可用来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的是 ;
(4)有毒的物质 ;
(5)可用作复合肥料的是 。
16.生活和化学紧密联系,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生存离不开水,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检验硬水和软水可用 ,家用净水器的滤芯中有颗粒状的活性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 。
(2)化肥“碳铵”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铵,在温度较高时,碳酸氢铵会迅速分解,反应表达式为 ,根据这一性质,碳酸氢铵应 保存。
(3)金刚石由 元素组成。金刚石常用于切割玻璃,是因为它 。
(4)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构成氯化钠的阳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食盐中加入碘酸钾(KIO3)可补充人体所需的碘元素,碘酸钾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 。
17.第28届“中国水周”的主题为“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
(1)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填序号)。
A 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 清澈、透明的山泉水是纯净物
C 合理施用农药、化肥,以减少水体污染
D 将活性炭放入硬水中可使其软化
(2)下图表示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发生的个反应的微观过程:
①B物质的化学式为 。
②物质C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③上述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有 (填序号)。
18.小倩同学将妈妈的智能手机屏幕解锁图形设置为如图甲所示,圆圈内每个数字分别代表初中化学常见的种物质(“-”表示相连两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条件省略)其中1为碳粉,7可用于工业上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等,1、2、3、5、7分别为不同类别的物质。请完成下列问题:
(1)7代表的物质化学式为 ;
(2)1和2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3)5和7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为 (任写一个);
(4)小茹认为小倩设置的解锁图形太简单,为她设置了如图乙所示的解锁图。若8为氯化钡,则6代表的物质类别为 (填字母)。
A 单质或酸 B 单质或氧化物或酸 C 单质或氧化物或酸或碱 D 单质或氧化物或酸或碱或盐
19.某工业粗氧化铜样品中含少量氧化铁、氧化亚铁及不溶于酸的杂质,株洲市一中化学课题组拟以该样品为原料制取胆矾晶体并进行相关实验分析。
I.为了制取胆矾晶体,测定胆矾晶体中结晶水的含量,计算样品中氧化铜的含量,课题组设计如下方案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知:
i.Fe3+、Cu2+、Fe2+在水溶液中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范围如下:
ⅱ.固体灼烧至恒重:要求在该实验条件下,最后连续两次称量再加热、再冷却后的固体至两次称量的值相差不超过0.1g。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X应选用______(填字母)。
A.氢氧化钠 B.双氧水 C.铁粉 D.高锰酸钾
(2)为保证沉淀Ⅱ沉淀完全,操作③中溶液pH的调节范围为 。
(3)在测定所得胆矾(CuSO4·xH2O)中结晶水x值的实验过程中:称量操作至少应进行 次,若测定结果x值偏大,可能的原因是 (填字母)。
A.加热温度过高
B.胆矾晶体的颗粒较大
C.胆矾加热后放在空气中冷却
D.加热胆矾晶体时有晶体溅出
(4)该课题组一位同学根据实验结果求出样品中CuO的质量分数为,另一位同学认为有错误,他的理由是 。
Ⅱ.用热重法来研究分析胆矾晶体的组成与变化。
0.80CuSO4·5H2O样品受热脱水过程的热重曲线(样品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5)试确定200℃时固体物质的化学式 。
(6)取270℃所得样品,于570℃灼烧得到的主要产物是黑色粉末和一种氧化性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把该黑色粉末溶解于稀硫酸中,经浓缩、冷却,有晶体析出,该晶体存在的最高温度是 。
三、科学探究题
20.实验室有一瓶保管不当的试剂(如下图),其残缺的标签中只剩下“Na”和“10%”的字样。已知它是无色液体,是初中化学常用的试剂。小欣和小芳同学很感兴趣,决定对其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
(1)这瓶试剂可能是 溶液
①可能是NaOH溶液;②可能是Na2CO3溶液;③可能是NaCl溶液。
(2)根据受损标签的情况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 (填字母代号)。
A.酸 B.碱 C.盐
【收集资料】
Ⅰ.初中化学常见的含钠化合物有NaCl、NaOH、Na2CO3、NaHCO3。
Ⅱ.测定室温(20 ℃)时,四种物质的溶解度的数据如下:
物质 NaCl NaOH Na2CO3 NaHCO3
溶解度/g 36 109 215 9.6
【得出结论】
(3)小欣根据试剂瓶标注的溶质质量分数10%和上表中的溶解度的数据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 (填物质名称)。
【设计实验】
(4)①小芳用胶头滴管吸取该溶液滴在pH试纸上,测得pH>7,这瓶试剂不可能是 ,结论正确。
②小欣为了检验该溶液是NaOH溶液还是Na2CO3溶液,她又进行了如下实验: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取样于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钙溶液 猜想②正确,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5)请你选择与小欣不同类别的试剂,来鉴别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你选择 溶液。
四、计算题
21.《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托物言志,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全诗内容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可用图1表示:
(1)过程Ⅱ所发生的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2)生石灰溶于水,该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是 (填“吸热”或“放热”)。
(3)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对石灰石样品进行探究。在烧杯中加入石灰石样品25g(其中CaCO3质量分数为80%),然后逐滴加入稀盐酸,烧杯中石灰石样品的质量与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假设 图2石灰石中的杂质既不反应,也不溶于水)。
①当加入稀盐酸73g时(即图中A点),烧杯中溶液里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②当加入稀盐酸146g时(即图中B点),求此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写出计算过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带有电荷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比如电子、质子,故不符合题意;
B、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比如水,故不符合题意;
C、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这句话是正确的,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也是正确的,故符合题意;
D、生成水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比如过氧化氢分解,有气体生成的也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比如高锰酸钾制氧气,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
2.C
【详解】白醋能使紫甘蓝汁液变为为红色;白醋呈酸性,故酸性溶液能使紫甘蓝汁液显示红色;苹果汁的近似pH为3.2,故苹果汁呈酸性;则苹果汁中紫甘蓝汁液显示红色。故选C。
3.C
【详解】A、亚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会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而不共存,选项错误;
B、氢氧根离子和镁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而不共存,选项错误;
C、三种离子间不会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能共存,且溶液是无色,选项正确;
D、银离子和氯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而不共存,选项错误。
故选C。
4.B
【详解】A、根据流程图可知,生产纯碱发生的反应是氯化钠、水、二氧化碳、氨气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该厂最终产品有碳酸钠和氯化铵,说法正确;
B、根据流程图可知,水和二氧化碳在流程中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循环使用,该流程中只有两种物质可循环使用,说法错误;
C、母液是除去碳酸氢钠固体的溶液,是碳酸氢钠的饱和溶液,说法正确;
D、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呈碱性,在制碱过程中作用是使溶液显碱性,利于吸收二氧化碳,说法正确。
故选B。
5.D
【详解】苹果汁、西红柿汁等物质的pH小于7,显酸性;鸡蛋清、肥皂水等物质的pH大于7,显碱性,肥皂水的pH大于鸡蛋清的pH,碱性最强。故选D。
点睛: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随着pH的增大碱性增强。
6.C
【分析】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反应符合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该反应为置换反应,故A不正确;
B、生成物是铜和水,铜由铜原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故B不正确;
C、由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1,故C正确;
D、反应物是氢气和氧化铜,生成物是铜和水,反应物、生成物中共有两种氧化物,故D不正确。
故选C。
7.B
【详解】A.冰的化学式为H2O,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所以物质名称、俗名、化学式不一致,故A错误;
B.氢氧化钙俗名为:熟石灰;化学式为:Ca(OH)2;完全一致,故B正确;
C.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化学式为NaOH,碳酸钠的俗称是苏打、纯碱,故C错误;
D.胆矾是五水硫酸铜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uSO4 5H2O,硫酸铜也称无水硫酸铜,其化学式为:CuSO4,故D错误。
故选B。
8.C
【分析】酸性溶液,pH越小,酸性越强,碱性溶液,pH越大,碱性越强;向显酸性的溶液中加入显酸性的溶液时,溶液的pH可能不变、变大或变小;向显酸性的溶液中加入显碱性的溶液时,溶液的pH一定升高。
【详解】A、pH为5的溶液显酸性,加入纯水,酸浓度减小,酸性变弱,pH一定变大,错误;
B、向pH为5的白醋中加入pH为5的溶液,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不变,因此混合溶液的pH不变,错误;
C、向pH为5的白醋中加入硫酸时,由于硫酸也显酸性,硫酸的酸性强,因此混合溶液的pH可能变小,正确;
D、向pH为5的酸性溶液中加入烧碱溶液时,由于烧碱溶液pH大于7,则混合液的pH一定升高,错误。
故选C。
9.A
【详解】氢氧化钠会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设混合物中NaOH、Na2CO3的微粒个数分别为x、y,则[(x+2y)×23]:(y×12)=23:3,解得x:y=2:1;NaOH、Na2CO3的质量比为(40×2):106=40:53,那么9.3g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
由化学方程式体现的质量关系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
故选A。
10.A
【详解】A、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明显降低,氯化钠溶液水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方案可行,故符合题意;
B、硝酸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稀硝酸,但是硝酸钡过量,引入新杂质硝酸钡,方案不可行,故不符合题意;
C、硫酸既能和氢氧化钠反应,也能和碳酸钠反应,方案不可行,故不符合题意;
D、加入适量的氯化钾溶液,过滤,能除去银离子,但是引入新杂质钾离子了,故不符合题意。
11.B
【分析】依据pH的应用范围在0~14之间,当pH=7时水呈中性;pH<7时水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当pH>7时水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据此分析即可。
【详解】A、X的pH为1,小于7,呈酸性,故A正确;
B、Y的pH为7,所以呈中性,但呈中性的溶液不一定是水,如氯化钠的溶液也是中性的,故B错误;
C、Z的pH为10,大于7,呈碱性,而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可能是某种盐溶液,故C正确;
D、Z的pH为10,大于7,呈碱性,因此Z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故D正确。
故选B。
12.B
【详解】A、化合反应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所以化合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属于交叉关系,所以a可能是化合反应,故选项A正确;
B、分解反应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所以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属于交叉关系,所以b可能是分解反应,故选项B错误;
C、置换反应前后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所以c一定是置换反应,故选项C正确;
D、复分解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不变,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所以d一定是复分解反应,故选项D正确;
故选:B。
13.(1)0.1
(2)偏小
(3) 砝码和药品的位置颠倒或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没有放在烧杯中称量 12
(4) 误差小、更准确 偏小
【详解】(1)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物体的质量,一般能精确到0.1g,故填:0.1。
(2)称量氢氧化钠前,调节天平平衡时,若指针向左偏就开始称量,其他操作都正确,称量前左盘就重了一些,则称得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会偏小,故填:偏小。
(3)图示称量氢氧化钠的操作中,出现的错误是砝码和药品的位置颠倒了,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没有放在烧杯中称量。图示称量氢氧化钠的操作中,砝码和药品的位置颠倒,药品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减去游码的质量,则称量氢氧化钠的实际质量为。
(4)要选择量程比量取的液体体积大,且最接近的量筒,则量取15mL 的水,选用25mL 的量筒,这样做可以使误差小、更准确。
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会使读数比实际值大,所以量取水的体积就偏小。
14. D C 红 不一定 CE B
【详解】(1)石灰水呈碱性,PH>7,表示石灰水的是点D,食盐水呈中性,表示食盐水的是点C。
(2)①Na2CO3溶液呈碱性,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试液变红色;
②pH<7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也可能是某些盐溶液。
(3)甲酸(HCOOH)是一种有机酸,它的酸性比碳酸强,比盐酸弱吗。蚂蚁、蚊虫叮咬时会分泌出甲酸,人会痛痒,可以涂抹下列物质中的肥皂水和稀氨水,来中和酸,肥皂水和稀氨水均呈弱碱性。
(4)白蚁除了会蛀蚀木头外,它分泌的蚁酸还会腐蚀很多建筑材料,不容易被蚁酸腐蚀的是铜制塑像,故选B。
【点睛】甲酸(HCOOH)是一种有机酸,它的酸性比碳酸强,比盐酸弱。蚂蚁、蚊虫叮咬时会分泌出甲酸,有刺激性气味和较强的腐蚀性,往往用弱碱来中和。
15. ② ⑤ ① ⑦ ④
【详解】(1)俗称为纯碱的是碳酸钠,化学式Na2CO3,故选②;
(2)CaCO3含有钙元素,且不具有腐蚀性,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可做补钙剂,故选⑤;
(3)可用来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的是Ca(OH)2,故选①;
(4)NaNO2是工业用盐,有毒,故选⑦;
(5)KNO3含K、N两种营养元素,可用作复合肥料,故选④。
16. 肥皂水 吸附颜色和异味 NH4HCO3NH3+H2O+CO2 (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密封、阴凉、避光、低温(答一点即可) 碳元素 硬度大 Na+ (或“+5”、“+5价”)
【详解】(1)检验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因此家用净水器的滤芯中有颗粒状的活性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吸附颜色和异味。
(2)碳酸氢铵在高温条件下会迅速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反应表达式为,因为碳酸氢铵在较高温度下会分解,因此碳酸氢铵应密封、阴凉、避光、低温(答一点即可)保存。
(3)金刚石由碳元素组成。金刚石常用于切割玻璃,是因为它硬度大。
(4)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构成氯化钠的阳离子是Na+,碘酸钾(KIO3)中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设碘元素的化合价为x。有解得 x=+5;因此碘酸钾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
17. C Cl2 -1价 ACD
【详解】(1)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法错误;
B、清澈、透明的山泉水含有钙离子等,属于混合物,说法错误;
C、合理施用农药、化肥,以减少水体污染,说法正确;
D、活性炭只有吸附作用,无法使硬水软化,说法错误;故选C;
(2)①B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含有两个氯原子,故B物质的化学式为Cl2;
②由图可知物质C的化学式为HCl,故物质C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③由图可知上述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有A水、C氯化氢D次氯酸。
18. Na2CO3 不一定 Na2CO3+2HCl=H2O+2NaCl+CO2↑或Na2CO3+Ca(OH)2═CaCO3↓+2NaOH D
【分析】根据圆圈内每个数字分别代表初中化学常见的种物质,1为碳粉,7可用于工业上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等,所以7是碳酸钠,1、2、3、5、7分别为不同类别的物质,碳会与二氧化碳高温生成一氧化碳,所以2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反应,所以3可以是氢氧化钠,5会与碳酸钠、氢氧化钠反应,所以5可以是盐酸,然后将推出的物质的进行验证即可。
【详解】(1)圆圈内每个数字分别代表初中化学常见的种物质,1为碳粉,7可用于工业上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等,所以7是碳酸钠,1、2、3、5、7分别为不同类别的物质,碳会与二氧化碳高温生成一氧化碳,所以2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反应,所以3可以是氢氧化钠,5会与碳酸钠、氢氧化钠反应,所以5可以是盐酸,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7代表的物质化学式为Na2CO3;
(2)1和2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可以是化合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3)5和7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也可能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4)小茹认为小倩设置的解锁图形太简单,为她设置了如图乙所示的解锁图。若8为氯化钡,9可以是硫酸钠、硫酸、硫酸铜,所以6代表的物质类别为单质或氧化物或酸或碱或盐,故选D。
【点睛】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9.(1)B
(2)3.7≤pH<5.2
(3) 4/四 AD
(4)该同学计算方法用到了Cu2+的守恒,但过程中加入了Cu(OH)2要调节pH,因此Cu2+在此过程中并不守恒
(5)CuSO4·H2O
(6) 102℃
【详解】(1)根据题给流程知,步骤②和③的目的是除去铁元素,溶液A为硫酸铁、硫酸亚铁和硫酸铜的混合液,结合题给信息,要除去铁元素,必须用物质X将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还不能引入杂质离子,应选用双氧水,即选B。故填:B。
(2)根据题给信息知,操作③中溶液pH的调节范围为3.7≤ pH < 5.2 时,沉淀Ⅱ沉淀完全。故填:3.7≤ pH < 5.2 。
(3)根据题给信息知,测定所得胆矾(CuSO4·xH2O)中结晶水x值,应称量坩埚的质量,坩埚和晶体的质量,加热后坩埚的质量,加热后再称量一次坩埚的质量,判断质量是否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及两次值是否相差不超过0.1g,所以至少称量4次。
A、加热温度过高 ,部分硫酸铜分解,测定结果偏大,正确;
B、胆矾晶体的颗粒较大,晶体失水不完全,测定结果偏小,错误;
C、加热后放在空气中冷却,硫酸铜又与水结合,测定结果偏小,错误;
D、加热胆矾晶体时有晶体从坩埚中溅出,测定结果偏大,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AD。
故填:4;AD。
(4)由于调节pH时加入了氢氧化铜,胆矾中的铜元素不是都来自样品,即该同学计算方法用到了Cu2+的守恒,但过程中加入了Cu(OH)2要调节pH,因此Cu2+在此过程中并不守恒。所以该课题组同学根据实验结果求出样品中CuO的质量分数为×100%是错误的。故填:调节pH时加入了氢氧化铜,胆矾中的铜元素不是都来自样品。或该同学计算方法用到了Cu2+的守恒,但过程中加入了Cu(OH)2要调节pH,因此Cu2+在此过程中并不守恒。
(5)0.80gCuSO4·5H2O中含有CuSO4的质量=。由图像可知当温度升高到102℃是时CuSO4·5H2O开始部分脱水,在113℃~258℃时剩余固体质量为0.57g,根据原子守恒可计算出此时对应的化学式,设化学式为CuSO4·nH2O,则有,解得n=1,所以200℃时固体物质的化学式为CuSO4·H2O。故填:CuSO4·H2O。
(6)①由图像可知当温度超过258℃时,剩余物质恰好是CuSO4,即CuSO4于570℃灼烧得到的主要产物是黑色粉末氧化铜和一种氧化性气体三氧化硫。化学方程式是。故填:。
②CuO溶于硫酸生成CuSO4,结晶析出生成胆矾即CuSO4·5H2O,由图像可知CuSO4·5H2O存在的最高温度是102℃。故填:102℃。
20. ①②③ A 碳酸氢钠 NaCl溶液 产生白色的沉淀 Na2CO3+Ca(OH)2═2NaOH+CaCO3↓ 氯化钙(合理即可)
【详解】提出猜想:
(1)破损标签可见部分为钠元素,可判断该物质由金属元素钠与其他元素组成,可能是①NaOH溶液;②Na2CO3溶液;③NaCl溶液,故选①②③;
(2)破损标签可见部分为钠元素,可判断该物质由金属元素与其他元素组成,酸类物质由氢元素与酸根所组成,可判断该物质不可能为酸,故选A;
得出结论:
(3)根据常温下碳酸氢钠的溶液为9.6g,可判断常温下碳酸氢钠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因此可判断该溶液不可能为碳酸氢钠溶液;
(4)①由于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都为碱性,溶液pH都大于7,只有氯化钠溶液的pH=7,所以该瓶pH大于7的溶液不可能是氯化钠溶液;
②利用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碳酸钙沉淀,而与氢氧化钠不能反应而无明显现象,可使用氢氧化钙溶液鉴别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2NaOH+CaCO3↓;
(5)利用氯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碳酸钙沉淀,而与氢氧化钠不能反应而无明显现象,可使用氯化钙溶液鉴别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
21.(1)化合反应
(2)放热
(3) CaCl2 解:根据图示观察可知,当加入稀盐酸146g时(即图中B点),碳酸钙和稀盐酸完全反应,
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答:当加入稀盐酸146g时(即图中B点),求此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g。
【详解】(1)过程Ⅱ是生石灰即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2)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故该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是放热;
(3)①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根据图示观察可知,当加入稀盐酸73g时(即图中A点),碳酸钙未完全反应,此时烧杯中溶液里的溶质是CaCl2;
②见答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