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散文小说结尾作用高分技巧及梯度训练3(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散文小说结尾作用高分技巧及梯度训练3(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9 09:0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散文小说
结尾作用高分技巧及梯度训练3
散文小说结尾常见作用:
结构上的作用:①点题;②首尾呼应;③总结全文;④使文章结构严谨。
内容上的作用:①点明中心;②深化中心;③发人深思。(需分析文章主旨或情感)
1、冰窗花
①冰窗花盛开在冬日的窗棂上,是一道绝美的风景。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
②于是,每到冬日,我会有意无意念起熨帖在冬日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冬日的居室里,总会生了炉火,白日里,落了雪,一家人和和暖暖地或斜倚、或平躺在温热的土炕上。……木格窗棂的玻璃上,热气凝结而成的水珠簌簌流泻下来,洇湿在墙壁上,像梦呓的印痕,烙着时光的印记。
③晨曦微亮,不必急于晨起,和衣而坐,望向邻近的窗棂,你会惊喜地发现,整个窗玻璃上冰窗花葳蕤如春。……轻吹一口气,冰窗花随着热气消融开来,逐渐地四散开去,这个过程,是多么的美妙而悄然无声。
④就这样,冰窗花伴随着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每每半夜惊醒,我都在与冰窗花相视而笑,彼此言说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⑤冰窗花,你盛开在故园窗棂上的,不只是花,更是人生路上愈走愈远的梦幻,带着我深深的牵挂和思恋。
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先生
①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
情节:早年,大先生去三叔家要饭并给三叔做木匠活,手艺非常精湛。因为有一肚子墨水,于是留下来担任村小的先生。大先生嘴笨,不受娃们待见。大先生给学生讲唐诗,说“床前明月光”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全诗表达思归之情,学生们哄堂大笑。大先生退休后,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遇。大先生用退休工资给学校做课桌椅,设立奖学金。
⑩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共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
联系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铺路
①六月,骄阳似火。商业街人行道上,有一段路被红色路障围了起来,一老一小两个民工正在更换被踩坏的大方砖。
情节:老民工年轻时就跟着老板干,工资挺高。本打算退休,但为给孙子治病,只能继续打工赚钱。老板给他安排的大多是力气活,老板不养闲人,他干得很小心;一天,老板派了一个小民工,说是亲戚,要他照顾。他想自己得多干,心里有了气,就让这个新徒弟使得团团转,想把他累出溜了,省得麻烦。小民工咬牙坚持,师傅让干啥,就干啥。中午吃饭,小民工把女朋友送的鸡翅分一半给老民工。听说小民工的女朋友是老板的女儿。老民工不敢再使小民工干。但小民工抢着干体力活。下雨了,两人淋了雨。老民工让小民工回去,说自己怕扣工钱,要干完。小民工不愿走,说老板反对女儿跟他在一起,学不到东西,自己就得自动走人。老民工知道老板给他们俩挖了坑,对小民工说我教你绝活。
急雨过后,天边出现一道难得的彩虹,老民工和小民工无心欣赏,合力抢着活。人行步道上的大方砖铺得平展展的,没有了一点坑洼。
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结尾“人行步道上的大方砖铺得平展展的,没有了一点坑洼”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半碗月亮
①我去参观画展,在一幅画前驻足,仰头久久凝望——淡墨勾染出的矮墙,院内繁花似锦,墙外一条弯曲的土路伸向远方,一轮皎洁温润的圆月斜挂天上。这是一轮乡下的月亮,细看果然题名:乡间月色。
②这幅画将我的记忆带回遥远的童年……
情节:劳累了一天的村民踏着月光回家,端起碗在月下闲扯,其他孩子在月下疯玩→六岁时我咳嗽得厉害,母亲带我去乡里看病,趁着月色回来,我站在院墙外看月→父亲回来了,我不满坚守海岛的父亲把地里的活都撂给母亲,为让我开心,父亲说粥碗里有个白胖的月亮→饭后的我,就着月亮喝父亲弄的冰糖水→随后的几天晚上我与父亲一起赏月。一周后,父亲返回部队,我的咳嗽也完全好了。
在静寂的夜里,我又梦见小山村,碗中的月亮轻轻地晃荡着,洒落一枕思念。朦胧间月亮从碗中升起来,变得又大又亮悬在空中,使我放下纠结与挂碍,心中一片空明清澈。
最后一段在全文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情节:母亲从炊烟中走出,等待丈夫和孩子回家吃饭→过去的艰苦生活以及母亲的劳作→日子过好后,母亲对儿女的思念→每次听到“又见炊烟升起”的歌声,都勾起对母亲的思念→赞美炊烟,赞美母亲。
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本文最后一段意蕴深远,请你谈谈对这一段话的理解,并说说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弹棉花
①“弹棉花,弹棉花咯……”一声带着湖南口音的长长吆喝从小巷的深处传来。
情节:情节:母亲要弹一床旧棉絮。两个年轻人在棉架上砰砰地敲打着弓弦。棉絮弹起又落下,落下又弹起。师傅绕成一张纵横交错的网,棉絮躺在拉起的纱网里,由厚变薄,由松变紧。最后,一床崭新的棉胎才做成了。三个人分工合作,大半天只弹了两床棉胎,得到八元钱的加工费。师傅说,两个年轻人一个是儿子,一个是徒弟。他们从湖南辗转来到广西,几乎走遍了广西的每个乡镇农村。大儿子本来学习成绩很好,但家里那么多张嘴等着吃饭,他只得让孩子辍学,跟着他走南闯北,学一门手艺,自己养活自己。那个略显瘦弱的年轻人朝我苦涩地笑笑,说:“小妹妹,以后勤读书,有出息,可别像哥一样,干这下等的活计。”
⑧小巷里,不再有“弹棉花,弹棉花”的吆喝,那些走街串户弹棉花的湖南人,也不知去往了哪里。我还是怀念那种手工棉絮的温暖。
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的最后一小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日子黑亮,铁锅情长
①过去,乡下人家都有一口大铁锅,砌嵌在灶台之上,它能用来蒸煮熏炒,将农家的一日三餐烹调得滋味深长。儿时放学归家后,我最爱围在铁锅旁,看着母亲烧饭炒菜。尽管当时日子苦,锅内难得有好菜,可即便是最简单的卷心菜烧豆腐,也能让我欢喜。铁锅里咕噜起伏的响声,是我听到的最美乐曲。
情节:儿时看着母亲烧饭炒菜,我满心欢喜,心也顿时暖了起来。
爷爷年轻时外出给人补鞋、补伞,背一口铁锅。埋锅造饭,心便暖了,日子也就有了盼头。
马戏团到我们村演出。支锅做饭,有说有笑,乡愁便在铁锅旁消融了,让彼此间友善起来。
奶奶常说,刚用的新铁锅就像我们家的光景,很黑,还总是生锈,可只要不停地烧,它就会越来越亮,变成一口不生锈的好锅。人也一样,只要勤劳,不怕被艰难烤烧,明亮亮的日子就一定会到来。她留下的那口养育了几代人的铁锅,至今仍旧黑亮,烧出来的饭菜依然特别好吃!
有个饭店老板,专门到乡下高价收购老铁锅,这样才能做出一道道儿时的味道。人间美味,都只在故乡的那一口铁锅里。
⑩如今,很多人用起了电饭煲和小巧的不粘锅。锅变小了,围坐在一起吃大锅饭菜的人也少了,人们都被各种忙牵制着,似乎早已忘了铁锅,也忘了曾在一起守着铁锅吃饭的人。
日子黑亮,铁锅情长,奶奶的话,我始终记得。铁锅是故乡千百年来最黑亮的记忆,每一天,它都从晨曦中醒来,煮开一天的奔波,又在月色中睡去,结束一天的劳作。它一生蒸煮熏炒,只为化开一个个艰难的日子,暖开千家万户,以及无数平凡的人,并让勤劳勇敢之人的日子,慢慢呈现出不再生锈的光亮来。
铁锅不可忘,更不能消失!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春之怀古
①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情节: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它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⑥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记忆——垂询。
⑦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注释】 烟囱:文中指工厂向空中排放工业废气的管道。踯躅:停留。湮远:久远。
文章结尾说“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凐远年代中的春天”,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段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一万颗花生有多重
情节:母亲去田间检花生,说是以此打发时间,“我”便依了母亲。“我”想要将母亲捡的花生送5公斤给同学,母亲坚决不同意,出乎“我”的意料,“我”有点恼。母亲念叨说5公斤花生有一万多颗,“我”觉得母亲有点迂腐。等看到母亲在田地里捡花生的艰难场景,“我”蓦然惊觉,内心复杂
⑨原以为捡花生很简单,却没想到这般艰难。向四周望去,整片旷野中,只有几个稀稀落落捡花生的人,都和母亲隔得很远,我蓦然惊觉,母亲所谓的“唠嗑”在哪里呢?沙子迷进我的眼,10000多颗花生,得用母亲布满老茧的手弹多少次?原来,花生确实可以不以公斤论,那里面的爱,远远不是斤两可以称出来的。
文章以“原来,花生确实可以不以公斤论,那里面的爱,远远不是斤两可以称出来的”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高山民宿
①遥看起伏的山峦,心存疑惑:把店开到山顶,哪来的底气和自信?车子往山上爬的时候,是在一条不足丈宽的小路上。路已年久,不少地方坑洼不平,好几个弯道,极陡,路边不见护栏,我瞪着眼睛,双手紧紧擦着扶手。近一小时的惊恐后,终于见到被大树环绕着的一幢幢钢架结构的时尚小屋,夕阳斜照,大玻璃墙晃人眼睛,飘窗摆着素雅的靠垫。突然想起,在这高山之巅,晚饭没法下山吃了,那险窄之道,在漆黑的山林里,谁还受得了一上一下?
情节:我第一次来到高山民宿,担心民宿主人抬高餐价,但只有土菜,不奢华。通过攀谈,了解到党的乡村扶贫政策落实以来,这里成为市和县里的试点。会琢磨城里行游者心思的农家人,便敢于把民宿开在山顶之上。
回城后,常在闲静之时遥想那一片净土。待我再登山而去,也还想见到在餐厅前后忙着的那两位老人。听说,后山那条更为险峻的上山小路,已在修缮拓宽了。
结合全文说说结尾段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结构上,照应题目和开头,总结全文;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故园那种甜美温馨生活的深深怀恋。
2、照应了上文大先生讲唐诗的内容,引发读者思考,表达我对先生的敬仰之情,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3、从结构上看:结尾点明标题;还与开头“被踩坏的大方砖”形成照应,使小说的结构更为严谨。
从内容上看:铺好的路显示出老民工铺砖的技术高,同时也预示着小民工的爱情之路平坦幸福,丰富了文章主题。
4、内容上,渲染出温馨浪漫而略显忧伤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对故乡和亲人浓浓的思念,点明本文主题;结构上照应开头(或标题),使结构严谨。(意对即可)
5、理解:母亲将深沉的爱融注在一缕缕炊烟中,一生都在为儿女的吃穿日夜操劳。炊烟是母亲的化身,她用自己生命的光束铸造我们的生命,照亮我们的前程。表达了“我”对母亲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作用:是全文的主旨句,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的作用。
6、与文章开头“弹棉花”的吆喝声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手工弹棉花者消失的失落之情。作者怀念手工棉絮的温暖,体现了作者对当年那位弹棉花师傅的怀念,以及对过往生活中浓浓的人情味的留恋之情。
7、(1)内容上,直抒胸臆(或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铁锅寄寓的深厚感情和对勤劳勇敢的平凡人的赞美。
(2)结构上,总结全文内容,照应标题“日子黑亮,铁锅情长”,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8、从结构上看,“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一句收束全文,“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照应题目“春之怀古”;
从内容上看,作者一反前文中的欢快喜悦,塑造了“黑森林”这一物象,与前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作者对“湮远年代中的春天”的向往、怀念和对现实被污染了的春天的否定。
9、这句话将抽象的母爱具象化,母爱是有重量的,沉甸甸的花生便是母爱的载体。
“我”明白了母亲捡花生的艰难,明白花生是可以不以公斤论的,明白花生承载的母爱的重量是不可称量的。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感激和赞美之情。同时,也与文章标题相呼应,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10、结构上:照应开头,使行文结构严谨;内容上:写“我”回城后对高山民宿及餐厅老人的思念;“险峻的上山小路已在修缮拓宽”,巧妙含蓄地暗示了党的乡村扶贫政策让农家人的致富路越走越宽,日子越过越好;深化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