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生物专题复习 :实验探究题
1.实验室是探究生物知识的乐园,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探究许多与生物生活相关的知识,回忆课堂上曾经做过的“探究光对黄粉虫分布的影响”的实验,分析以下四位同学的做法。
请回答:
(1)根据探究课题的实验目的来看, 的装置最合理,因为该装置保证了实验设计中只有 这一条件不同,这是遵循 原则。由此分析丙的设计是不合理的,因为 。
(2)铁盒内放置的黄粉虫数量需要足够多,是为了避免 ,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观察结束后全班进行数据统计时采取 的方法,减少误差。
(3)根据甲的实验设计,可知他提出的问题是 ?该实验探究的变量是 ;黄粉虫适合生活在潮湿的环境,因此预测甲同学的实验现象是黄粉虫大多集中在 土一侧。
(4)进一步分析:除实验中涉及的探究因素之外,影响黄粉虫生活的非生物因素还可能有 。(写出一种即可)
2.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番茄果肉细胞临时装片,结果如下图。
请回答:
(1)切番茄时有液体流出,这些液体主要是来自图丙中的 (填序号)。
(2)番茄果肉细胞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中,在载玻片中央滴加的液体是 。
(3)若视野从图乙换成观察单个细胞的图丙,应转动图丁中显微镜的 (填字母),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再转动 (填字母)将视野调清晰。图丁中的显微镜有两个物镜,对光时应选用 (填“10×”或“40×”)的物镜。观察装片时,若要将图乙中a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则应将玻片向 移动。
(4)与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相比,番茄果肉细胞特有的结构是图丙的[①] 和[②] ,这两种细胞都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填名称)。不同品种的番茄果实颜色不同,根本原因是 (填细胞结构名称)中的遗传物质不同。
3.某生物小组同学对"为什么夏天受潮的脏衣物常常发霉长毛?”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下面表格是同学们的实验设计(表格中所示条件之外的其他条件均相同),请回答相关问题。
A B C
实验材料 废旧的脏衣服 废旧的脏衣服 废旧的脏衣服
实验条件 潮湿 ① ②
温暖
实验结果 发霉 没有发霉 没有发霉
作出假设: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霉菌的生长和繁殖,夏天脏衣物受潮易发霉长毛。
(1)在本实验中,A和B可形成对照实验,表格中的①应填写 ,本组对照的单一变量是 ; A和C可形成对照实验,②应填写 ; B和C不能形成对照实验,原因是 。
(2)在发霉衣服上看见的霉斑是霉菌的 。
4.下图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实验,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为“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过程,正确顺序是 (填序号)。步骤⑤的目的是 。
(2)图1中步骤④是滴加碘液后的现象,没有遮光的部分 ,而遮光的部分 ,由此可得出结论一: ,结论二: 。
(3)图2是把金鱼藻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移到光下,不久看到有许多 产生,待收集1/2管气体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试管口,木条立刻复燃,说明金鱼藻光合作用产生 。
5.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重要仪器。图1为使用不同镜头组合观察到的同一标本的物像,图2所示为调节物镜的正、误操作细节对比,图3为有关物镜和目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乙是同一次实验中的两个视野,实验时未调节视野亮度,则 (填“甲”或“乙”)的视野较亮。
(2)如图1,视野的下方发现了所要观察的细胞,欲将它变成图乙,需将装片向 移动,并按图2中 (填“丙”或“丁”)所示方式转动转换器,最后调节 使物像更清晰。
(3)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遮光器和 。当光线较强时,应使用 (填“平”或“凹”)面镜。
(4)若观察到的物像被放大50倍,选用的物镜上标识为“10×”,则所选目镜为图3中的(填序号) 号目镜。
6.某中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取池塘中的水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两种微小生物:眼虫和草履虫。其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1)在观察草履虫的实验中,观察的液滴应取自培养液的 (填“上层”或“下层”)。
(2)在制作草履虫临时装片时,先在载玻片的培养液的液滴上放几丝棉花纤维,其目的是 ,从而便于观察。
(3)草履虫的结构图中[②] 具有运动作用。
(4)草履虫与眼虫都有 (填图中数字序号),是能节奏性伸缩的液泡,兼排泄功能。
(5)由图可知,眼虫细胞内的 是草履虫所没有的。
7.为了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小强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蚂蚁一星期后,设计并开展了探究活动, 活动步骤:①取一个玻璃槽,放入干湿适当的土壤:②捕捉 10 只蚂蚁放入槽内,进行饥饿处理 24 小时;③取等量分别用蜂蜜、醋、苦味药水、盐水泡过的馒头,依次放入槽内四个角落:④每隔30min 观察并记录停留在每种食物附近的蚂蚁数目,连续 10 次。所得数据的平均值如表,请分析:
处理馒头的材料 蜂蜜 醋 苦味药水 盐水
停留的蚂蚁平均数量 7 1 1 1
(1)小强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自然状态下的蚂蚁,这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是 。
(2)进行探究活动前,小强提出的问题是 ?
(3)步骤②中,捕捉10只蚂蚁而不是1只,是为了避免 。
(4)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蚂蚁喜欢吃用 泡过的馒头。
(5)蚂蚁的取食行为从获得的途径看属于 行为,这种行为是由 决定的。
8.草履虫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为了“探究食盐对草履虫是有害刺激还是有利刺激”,小刚做了如下实验:
①分别在甲、乙两载玻片的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并使两滴培养液连通,如下图所示:
②观察草履虫的运动方向发现,甲组右侧草履虫向左侧移动,乙组无明显变化。
请根据该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草履虫由一个细胞构成,但这个细胞能完成摄食、消化、呼吸、排泄等一系列生命活动,因此草履虫属于 生物。
(2)乙载玻片在本实验中起 作用。
(3)该小组还应进行多次重复实验,目的是 。
(4)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食盐对草履虫是一种 刺激(选“有利”或“有害”)。
(5)草履虫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有利于它 。(答案合理即可)
9.某班生物兴趣小组在开展课后服务的活动中,根据教材中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实验,他们对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做了改动,其设计甲杯中温度是25度,乙杯中是5度,如图:
(1)上述试验中种子能萌发的是[ ](填数字)号。
(2)该实验可以设置三组对照实验,其中2和3进行对照,其变量是 。如果要探究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可以选择2和[ ](填数字)。
(3)该实验证明,种子的萌发的外部条件是 、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4)该实验中存在一处明显的缺陷是 。
(5)小明用1000粒种子播种,在适宜条件下有950粒萌发,发芽率为 。
10.某生物小组做了两个实验,实验一是利用天竺葵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探究,实验二是证明某种物质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原料的实验装置。以下是探究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1)本实验步骤①的目的是 。
(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是为了 ,本实验变量是 。
(3)脱色漂洗后叶片变为 色,滴加碘液后 (填“遮光”或“未遮光”)部分变蓝。
(4)本实验可以证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 。
11.为探究防止食品腐败的方法,同学们利用灭菌后的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请结合实验回答问题。
组别 甲 乙 丙
装置
步骤 用酒精灯加热至肉汤沸腾3-5分钟,自然冷却
置于4℃环境中 置于室温条件下 置于室温条件下
连续观察3天
结果 3天内未见浑浊 第3天明显浑浊 3天内未见浑浊
(1)如果以温度为变量,应选择甲组和 组进行对照,该对照实验除了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 。
(2)乙、丙两组实验结果表明,导致肉汤腐败的细菌和真菌主要来自 。
(3)该实验启示我们,延长食品保存时间可以采用的措施有: 。(写出一条即可)。
12.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广大中小学生有了充足的睡眠时间。睡眠不足对学习能力会有怎样的影响?某科研团队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建立模拟人类睡眠不足状态的模型,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发育状况一致的健康小鼠16只,随机均分为A、B两组。
②采用适当的实验方法,限制A组小鼠的每日睡眠时长,使其睡眠时长为每日3.5小时,持续21天。B组小鼠不限制睡眠时长,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
③在实验的第7天、第14天、第21天,分别对两组中的每只小鼠走出同一迷宫的时间进行四次测量,计算平均值。迷宫如左图所示,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
(1)刚出生的小鼠就会吸吮乳汁,这是一种 行为,该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 物质决定的。
(2)分析右侧图表可知,随着每组小鼠走迷宫次数的增多,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逐渐 。说明小鼠走迷宫的行为是一种 行为。
(3)实验前应使小鼠处于 (填“饥饿”或“饱食”)状态。
(4)对比两组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你认为该科研团队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5)另一个生物小组的同学们选用蟑螂来做走迷宫的实验,发现蟑螂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食物,说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 。(填“强”或“弱”)
13.“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同学们有更多的课外时间开展生物实践活动。某兴趣小组利用玉米种子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设计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A B C
种子数(粒) 200 200 200
温度(℃) 25 25 0
加入的液体 土壤浸出液 蒸馏水 土壤浸出液
萌发数(粒) 186 187 0
(1)实验中加入的液体不能浸没种子,否则种子会因为缺少 ,不利于萌发。
(2)若要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择 两组,进行对照实验。
(3)根据A、B组实验结果可知,蒸馏水 (填“会”或“不会”)影响种子的萌发。
(4)为了进一步探究无机盐对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该兴趣小组的同学选取若干生长状况相似的幼苗,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放在盛有等量的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的试管中培养。此实验的变量是 。一段时间后,幼苗生长状况如图所示,图中 组试管中加入的是土壤浸出液,由此可知,该液体中含有幼苗生长所需要的 。
14.生物小组的同学想知道进入鱼口和流出鱼鳃盖后缘的水中,二氧化碳的变化。通过查阅资料得知一种试剂——溴麝香草酚蓝(简称BTB,是一种化学试剂,当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时,该试剂会由蓝色变成黄色)。现同学们尝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材料:鱼缸中的一条活鲫鱼;BTB溶液。
设计过程如下:
(1)将活鲫鱼放入水缸中,待鱼安静后,根据图示应在 点(填“A”或“B”)处滴加BTB溶液。
(2)观察①若观察到:B处流出的水变 色,则说明水流经鳃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②若观察到:B处流出的水没有变色 。
(3)实验注意事项:
①鲫鱼新鲜有活力:选鱼时可掀起鳃盖看鳃丝,颜色应是 的(填“鲜红”或“暗红”)。
②实验过程中,环境应是 (填“安静”或“吵闹”),理由是 。
15. 2021年4月,济南市表决通过了增选玫瑰为济南市市花的决定,增选后济南市市花为荷花和玫瑰,寓意“荷谐玫好”。玫瑰花种子存在休眠现象,自然萌发率很低,为探究打破种子休眠的条件,进行了如下实验:
(1)第1、2组实验的变量是 ,这组对照实验说明打破种子休眠的温度为 。
(2)比较 两组实验结果,说明湿沙也是打破种子休眠的影响因素。
(3)某同学想进一步探究仅有湿沙条件是否可以打破种子休眠,需要增设第4组实验。第4组实验的预处理是 。
(4)综合上述信息,你认为哪位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 。
甲:打破玫瑰种子休眠的最佳温度为4℃.
乙:如果第4组种子能萌发,说明在低温条件和湿度条件同时存在才能打破种子休眠丙:
丙:如果第4组种子不萌发,说明仅有湿度不能打破休眠
在培育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培养皿中的水分不能没过种子,是为种子萌发提供 ,实验结果发现仍然有许多种子没有萌发,你认为可能的原因为 。(只答一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丁;光;单一变量;丙中具有光和湿度两个变量,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2)偶然性;计算平均值
(3)湿度对黄粉虫分布有影响吗;水分;湿
(4)温度
2.【答案】(1)②
(2)清水
(3)C;B;10×;左
(4)细胞壁;液泡;线粒体;细胞核
3.【答案】(1)干燥;水分;潮湿;变量不唯一(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2)菌落
4.【答案】(1)⑤①③②④;耗尽或运走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2)变蓝;不变蓝;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或光合作用产生淀粉)(表述合理即可);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或光合作用需要光)(表述合理即可)
(3)气泡;氧气
5.【答案】(1)甲
(2)下方;丁;细准焦螺旋
(3)反光镜;平
(4)①
6.【答案】(1)上层
(2)限制草履虫的运动,便于观察
(3)纤毛
(4)⑤
(5)叶绿体
7.【答案】(1)观察法
(2)蚂蚁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
(3)偶然性
(4)蜂蜜
(5)先天性;遗传物质
8.【答案】(1)单细胞
(2)对照
(3)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答案合理即可)
(4)有害
(5)趋利避害(或适应环境,答案合理即可)
9.【答案】(1)2
(2)空气;5
(3)一定的水分
(4)用于实验的种子数量太少
(5)95%
10.【答案】(1)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形成对照实验;光
(3)黄白;未遮光
(4)淀粉
11.【答案】(1)乙;控制单一变量
(2)空气
(3)低温保存或真空保存
12.【答案】(1)先天性;遗传
(2)减少;学习
(3)饥饿
(4)睡眠不足使学习能力下降
(5)强
13.【答案】(1)充足的空气
(2)A组和C组
(3)不会
(4)无机盐;甲;无机盐
14.【答案】(1)A
(2)黄;鳃后二氧化碳含量没变
(3)鲜红;安静;便于观察
15.【答案】(1)温度;4℃
(2)2组和3组
(3)与湿沙混合,室温保存60天
(4)丙;充足的空气;胚不完整(胚是死的没有度过休眠期)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