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符合题目要求,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C B B C A D C A D A D B A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B A B D C D A C D B D B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
31.(14分)
(1)从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由打制到磨制,更加先进;半坡人开始原
始农耕生活,食物来源有保证,使半坡人能够过上温饱社会。(两点得4分)
(2)华夏族。(2分)人文初祖。(2分)
(3)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2分)
(4)商鞅变法。(2分)经过商鞅商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国家,为秦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2分)
32.(14分)
(1)朝代:秦朝。(1分)大臣:丞相。(1分)中央集权制度。(2分)
(2)法令:推恩令。(2分)影响: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分)
(3)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分)“罢
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2分)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2分)
33.(12分)
(1)大陆上的纷乱局势造成中西交通变化多端;南方经济的发展;政府采取积极的海外关
系政策。(任意两点得4分)
(2)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任意两点得4分)
(3)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任意两点得4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说明:1.全卷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为80分钟。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符合题目要求,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有一群远古人类,年代距今约70—20万年,能直立行走,头部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会制作粗糙的石器,会使用天然火。此远古人类应该是
A.元谋人 B.河姆渡人 C.北京人 D.半坡人
2.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于1930年,发掘了3个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以及至少代表8个个体的遗骨化石,还发现了很多兽牙、石珠等装饰品。据此可知,我们了解山顶洞人生活情况的主要依据是
A.神话传说 B.文字记载 C.考古发现 D.学术研究
3.粟具有耐旱、自生能力较强等特点,因此我国北方早期先民首先从粟下手栽培种植;而几乎同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先民也驯化了稻并开始大量种植。粟和稻的种植说明
A.农业开始精细化发展 B.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C.农业适应了定居生活 D.北方农业较南方发达
4.《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与材料观点最相近的是
A.华夏族与周边四夷应严格区分 B.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不同民族存在个性和差异 D.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5.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万古江河》中指出:“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不能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这一制度相关的史实是
A.尧舜禹的禅让 B.“夏传子,家天下”
C.周初大分封 D.商鞅确立县制
6.下图是“中国”字体的在古代演变历程,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汉字不断演变并一脉相承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C.甲骨文后汉字基本没变化 D.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7.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该墓共出土精美的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共468件。由此可以推论出殷商时期
A.社会上普遍、广泛使用青铜器 B.农业发达,大量使用青铜农具
C.战争频繁,武器都用青铜铸造 D.青铜铸造技术高超,品种多样
8.作家余秋雨曾经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下列对这个“了不起的工程”描述正确的是
A.建于秦朝,规模宏大 B.彻底消除湘江水患
C.因势利导,防洪灌溉 D.遗址毁损,不复相见
9.按照西周时的礼仪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效仿。这一现象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B.用鼎成为时尚潮流
C.郑庄公成为天下共主 D.青铜制作水平高超
10.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11.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推动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要求各国纷纷变法,实行君主集权,建立更严密的管理体制;思想上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改变社会的方案,互相争鸣。以上内容说明战国时期
A.社会出现多方面变革 B.商鞅变法促使社会变革
C.统一战国发展的趋势 D.百家争鸣为变革找方向
12.《论语》记载了很多孔子话语,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这些话语说明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A.法 B.道 C.礼 D.仁
13.夏、商、西周三个朝代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导致这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统治者治国没有经验 B.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
C.不注意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D.诸侯内乱
14.公元前237年,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秦)穆公求士……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至今强国;惠王用张仪之计……逐散六国之从;昭王得范雎……使秦成帝业。”李斯意在强调
A.人才为秦国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B.历代秦王都励精图治
C.商鞅变法是秦国强大的主要原因 D.秦灭六国是大势所趋
1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材料中反映的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不包括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车道宽度 C.统一文字 D.统一货币
16.通过《汉书》中记载,汉代经济发展经历了从汉初的“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到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的过程。完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A.楚汉争霸 B.文景之治 C.盐铁专卖 D.光武中兴
17.汉武帝设《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后又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官职名)一律罢黜,形成儒家独尊局面;还建立太学,培养儒生官僚。这些举措
A.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C.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 D.延续了“无为而治”思想
18.《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中提到:丝绸之路……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西亚,再绵延至欧洲。在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
A.标志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促进了东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
C.推动了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 D.建立了中国与欧洲的直接往来
19.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这些史实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B.沟通了欧亚路上交通
C.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D.加速了西汉走向灭亡
20.“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唯阉官而已”。这段话体现了东汉王朝逐渐走向衰亡的主要原因是
A.王莽篡权 B.外戚宦官专权 C.皇帝年幼即位 D.黄巾军起义
21.史载自东汉蔡伦造纸术取得重大成功之后,纸张成为整个社会主要的书写和记录材料。而同时,由于载体的原因而被社会较高阶层所垄断的知识文化的思想也开始逐步向民间普及开来。这表明造纸术的发明
A.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C.不利于知识的传播 D.有利于文化的普及
22.医圣祠,坐落在中国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城市、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它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人们尊为中华“医圣”的墓祠纪念地。材料中“医圣”的成就有
A.四诊法 B.《黄帝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麻沸散
23.以下示意图地理方位能直观反映三国鼎立形势的是
A. B. C. D.
24.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道:“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这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
A.推崇金钱至上 B.政府鼓励消费 C.民间信仰钱神 D.朝廷重商抑农
25.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史称东晋,他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民间有“王与马,共天下”的传言。反映了东晋
A.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B.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的并立
C.世家大族与皇室力量势均力敌 D.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矛盾
26.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南方人不喜欢吃米饭 B.南方经济的衰落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北方人口的南迁
27.《史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或火耕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宋书》(南朝·梁)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表明
A.西汉经济非常落后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江淮经济超过北方 D.政治重心已经南移
28.他进一步推进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文中的他是
A.冯太后 B.汉武帝 C.光武帝 D.孝文帝
29.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官渡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30.下列选项中,史实与对应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B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两千年
C 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 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
D 佛教与道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丰富了古代中国文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
3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是各个民族不断交往、交流和交融发展而来的,每个民族都是这个大家庭里不能缺少的一分子。在这个大家庭里,兄弟民族平等团结,互助互爱,共同进步,共同繁荣。
材料三: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
材料四: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陲——秦国,正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黑色裂变”,以期改变落后的状态。
(1)据考证,半坡人人均寿命比北京人大幅度增长。根据材料一中的考古发现并结合所
学知识,概括指出其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华民族的前身是什么?(2分)因此后人对炎帝和
黄帝的尊称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周人”推行分封制的目的。(2分)
(4)材料四中的“黑色裂变”指的是什么事件?(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裂
变”对秦国后来的统一大业有何作用?(2分)
32.(14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史》
材料三:从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1分)其中负责辅佐皇帝掌管行政的大臣
是什么?(1分)这个制度叫什么?(2分)
(2)材料二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这一法令所产生的影响。(2分)
(3)材料三中,秦王朝在“地理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指的是什么?(2分)汉武帝时代
的“精神空间”整合与凝聚又指的是什么?(2分)
(4)请你为以上三则材料确定一个适当的历史主题。(2分)
3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陆上的纷乱局势造成中西交通变化多端……南方经济的发展,政府采取积极的海外关系政策,这一时期南海和东海的海上丝绸之路有了发展……对外贸易涉及十五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包括东南亚诸国,而且西到印度和欧洲的大秦……促进了这一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张嫦艳、颜浩《魏晋南北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及对外贸易的发展》
材料二: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之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民族融合也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特征之一。五胡内迁、中原人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都促进了民族的大交融。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汉化措施?(至少2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
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