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市五中2023-2024学年上期末考试
七年级 历史试题(2024.1)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60分)
1.某远古人类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他们能够直立行走,能制造和使用粗糙石器,饮食上开始有吃熟食的习惯……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这群原始人的生产和生活应该去( )
A.云南元谋 B.北京周口店 C.陕西半坡 D.山东大汶口
2.西周时期,用鼎制度明确规定: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社会等级森严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3.历史课堂上,同学们对“夏、商、西周这三个朝代灭亡的根本原因”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的一致结论应该是( )
A.诸侯的反叛 B.统治者残暴昏庸,失去民心
C.“国人暴动” D.牧野之战的影响
4.是一位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示意图,其中Δ处依次应填( )
A.商、春秋 B.夏、商 C.春秋、西汉 D.商、东汉
5.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役。下面所列举的战役中,发生于战国时期的有( )
①长平之战 ②牧野之战 ③阪泉之战 ④桂陵之战 ⑤马陵之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④⑤
6.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鞅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7.根据商鞅变法法令的规定,有军功者可以获得何种奖励( )
A.减免赋税 B.免除徭役 C.免服兵役 D.爵位和土地
8.“郡县治民,从制则天下安矣。”这是因为秦朝的郡县制度(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结束了列国纷争
C.强化了皇权专制 D.化解了阶级矛盾
9.俄乌战争还未结束,巴以冲突已经开始。战争给人们带来沉重的伤害,唯愿世间无战争,人类能够和平相处。回想战国时期,也有一位思想家反对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他提出“兼爱”“非攻”,他是( )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10“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蕴含的思想最接近中国古代哪一学派(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兵家
11.如果把夏商周的更替、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商鞅变法、诸子百家等相关史实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2.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在秦朝的疆域图中标出秦长城的起止点,请问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
A.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B.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C.西起咸阳,东到河套 D.西起陇西,东到东海
13.下列有关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正确的路线是( )
A.长安—河西走廊—中亚、西亚—今新疆境内—大秦
B.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大秦
C.洛阳—河西走廊—中亚、西亚—今新疆境内—大秦
D.洛阳—中亚、西亚—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大秦
14.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这些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当时沿此路线最远可以到达( )
A.朝鲜半岛,日本 B.南海诸岛,苏禄
C.印度半岛,锡兰 D.阿拉伯,俄罗斯
15.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6.冬季是“流感”的常发季节,各学校都开展了多种预防流感的知识宣传和讲座,“预防胜于治疗,”下列人物中,发展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的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司马迁
17.“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林俊杰的—首《曹操》描绘了三国时期军阀割据混战的场景。下列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8.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19.作为—个刚刚立国的王朝,西晋应该是很有生命力的,但却迅速地走向败亡,这是开国皇帝司马炎所不能料到的。下列哪—事件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 )
A.陈胜、吴广起义 B.赤壁之战 C.“八王之乱” D.七国之乱
20.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场战役是( )
A.阪泉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21.某同学刷抖音时,看到主人公李子柒在水田插秧的视频。她想了解—些关于古代农业知识,请你帮她推荐我国现存最早的—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
A.《水经注》 B.《齐民要术》 C.《兰亭集序》 D.《大明历》
22.华罗庚曾在著作中这样评价—位中国古代名人:“他不仅是—位数学家,同时还通晓天文历法、机械制造、音乐,并且还是—位文学家……他将圆周率算到了小数点后七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华罗庚评价的名人是( )
A.钟繇 B.刘徽 C.顾恺之 D.祖冲之
23.下列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秦汉时期 ②春秋战国时期 ③夏商周时期 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A.③②①④ B.③①④②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①
24.《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 )
A.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B.南方战乱频繁
C.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25.两晋南北朝时,社会上流行“穿胡服、住胡帐、坐胡床、吃胡饭、听胡乐”等现象。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内迁各族进一步汉化 B.内迁各族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
C.士族世家的生活腐化 D.内迁各族沿袭中原的统治方式
26.下列人物与作品搭配错误的一组是( )
A.祖冲之——《神灭论》 B.贾思勰——《齐民要术》
C.王羲之——《兰亭集序》 D.顾恺之——《洛神赋图》
27.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记述了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史记》中不可能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
A.大禹疏导治水除水患 B.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
C.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D.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28.“三国鼎立”“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共同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是( )
A.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29.“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周杰伦这首“中国风”歌曲的MV中出现的画面应该是( )
A.王羲之的作品 B.司马迁的著作 C.龙门石窟造像 D.顾恺之的作品
30.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都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B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丰富了中国文化
C 祖冲之创制的《大明历》 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D 西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A B.B C.C D.D
非选择题(3小题,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共40分)
31.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中华民族自古就重视农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距今约9000—7000年,在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兴起了原始农业,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骨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摘编自统编版七年级《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请分别说出在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原始农业兴起的古代人类遗址的杰出代表。(2分)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 战国铁口犁
(2)材料二反映的是春秋后期生产工具革新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
材料三 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汉景帝采取的哪些措施体现了其“农,天下之本”的思想?(2分,任意两点即可)
材料四 江南为之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4)材料四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等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4分,任意两点即可)
(5)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农业的发展与哪些因素息息相关?(2分)
32.民族交融和中外交流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14分)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汉代丝绸之路的①起点、②途径区域、③最远到达地区的古代名称,说出一位开辟或维护这一“要道”的汉朝功臣。(6分)
材料二 丝绸之路开辟后的中西交往
西传物品和技术 传入中国的物品和文化
①丝和丝织品 ②凿井、冶铁 ①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 ②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 ③罗马的杂技、印度的佛教
请你说出西汉为保护丝绸之路设置了什么机构。(2分)该措施的实施有什么标志性意义?(2分)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说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2分)
材料三:2014年11月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发起设立丝路基金……丝路基金将为沿线各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强大的投融资支持。
(4)根据材料三,说出我国设立丝路基金有什么现实意义?(2分)
33.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历史的演进在全体中华儿女心中积淀了深厚的民族认同。依据材料,回答问题(共14分)
【民族本源】
华夏民族,非—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渐化合以成—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两位部落联盟首领分别是谁?(2分)
【民族—统】
华夏民族大—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安定的大道,重现勃勃生机。
——韩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开创“华夏民族大—统的国家伟业”,建立起第—个统—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历史名人是谁?(2分)说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的措施。(4分)
【民族交融】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北魏统—黄河流域后,为了顺应民族交融的趋势,北魏孝文帝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共同促进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
——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上
(3)请列举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两个少数民族。(2分)
(4)材料中“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分)该事件具有怎样的积极意义?(2分)七年级期末历史答题卡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B A D D D A A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B B C B B C D C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D A A B A D C A C
综合题
31.(12分)
1. 黄河流域:半坡遗址; 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2分)
2. 铁制农具;牛耕(2分)
3. ①注重农业发展,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④提倡勤俭治国;⑤继续推行修养生息政策’(2分,任意两点即可)
4. 原因:①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②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③江南地区社会安定④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4分,任意两点即可)
5. ①生产工具的革新②人民的辛勤劳动③统治者的重视④政府的合理政策等
(2分,任意两点即可)
32.(14分)
1. ①长安 ②西域 ③大秦 ④张骞或班超(1+1+2+2=6分)
2.西域都护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2+2)
3.丝绸之路历史意义: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分)
4.现实意义:丝路基金将为沿线各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强大的投融资支持。(2分)
33.(14分)
1. 黄帝 、炎帝(2分)
2.秦始皇(2分)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政治上:实施“推恩令”(2分)
3.匈奴、鲜卑、羯族、氐族、羌族(2分,任意两个即可)
4.北魏孝文帝改革(2分) 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