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9 07:30:42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人教七下历史同步精品课件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统编版七下历史课件教案
鉴真再次“东渡”日本
唐朝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威望,许多国家的使节、贵族、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等不断来唐朝访问、贸易等,唐朝派往国外的使节、僧侣以及到国外经商的人也很多,当时与唐朝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有七十多个。在长安有许多外国的留学生,有的学成后在唐朝政府里供职,在唐朝外国人长期与中国人杂居生活。那时,外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
英国唐人街
日本唐人街
美国唐人街
悉尼唐人街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课标要求:了解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从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到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1.通过阅读课本,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
取经的史实。
2.通过识读《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鉴真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3.通过阅读课本,结合史料分析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学习鉴真矢志不渝东渡日本传播文化的毅力、玄奘西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对世界的作用。
学习目标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唐与日本的交往
2020年2月,一批来自日本3800套防护服运抵武汉。这批物资来自日本仁心会等其他四家机构,运输的箱子上还写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见证了中日的友好交往。
唐朝时,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包括使者、僧人、留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
什么是遣唐使?
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如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空海)等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法式:法律、制度、文化等)
——《日本书纪》
目的: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与文化
遣唐使
材料:从公元7世纪到9世纪,日本先后20次派遣遣唐使。当时的遣唐船其实很小,长33.6米,宽9.2米,但是每一艘遣唐船配置的船工有130人,加上一些遣唐使和政府官员、留学人员等,总共有150余人。四艘船至少有600人,但是最终能侥幸抵达中国的,可能只有150余人,少则两百人,多则五六百人。其余的都成了这些成功者的“殉葬品”。遣唐大使、副使都挑选了解唐朝情况和博通经史、娴习文艺的人担任。
——日本奈良《大唐遣唐使展》
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和图片说说遣唐使有什么特点?
时间长
规模大
时间长
次数多
遣唐使乘船来华
学习的主要内容 唐朝先进之处 唐朝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制度
建筑
文化
生活风俗
阅读课本,小组合作说出遣唐使给日本带去了什么?
中央官制等先进制度
建筑技术
汉字、书法艺术、典籍、天文历法
七夕节等传统节日
学习唐朝制度,进行大化革新
日本的都城平城京仿照唐朝长安城
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
饮食、服饰、茶道等
端阳节、七巧祭、中元节等。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合作探究
日本的“和同开珎bǎo”
(始铸于708年)
唐朝的“开元通宝”
(始铸于621年)
经济
文字
服饰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日本平城京平面图
遣唐使的影响
建筑
【唐朝:三省六部】
【日本:二宫八省】
645年日本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并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遣唐使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日本茶道】
【唐人茶道】
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归来的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茶文化作为中日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遣唐使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鉴真东渡

鉴真
鉴真(688—763)中国唐朝僧人,著名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 [méng]”,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
日本奈良唐朝提寺内的鉴真坐像
《东征传绘卷》中鉴真第二次东渡场面(局部)
天宝二载十二月,举帆东下,到狼沟浦,被恶风漂浪,波击船破,人总上岸,潮来水至人腰。冬寒风急,甚太辛苦。 … …但普照师每日食时,行生米少许与众僧,以充中食。舟上无水,嚼米喉干,咽不入,吐不出,饮咸水腹即胀。 ——(日本文学家)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
阅读材料,说出鉴真东渡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是如何面对重重困难的?
六次东渡
5次失败
前后历经12年
途中36人遇难
66岁抵达日本
10年异乡传教
精神:
弘扬佛法的责任感
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带去大量书籍文物
带去大量的药方
帮助辨别药物
设计唐招提寺
结合课本说说鉴真东渡的影响有哪些?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郭沫若
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完成了弘扬佛法、传播文化的心愿,不仅传播了中国文化,也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唐文化的传播力-鉴真东渡
日本的“和同开珎bǎo”
(始铸于708年)
唐朝的“开元通宝”
(始铸于621年)
唐装
日本和服
政治
经济
文字
建筑
服饰
孝德天皇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日本平城京平面图
茶道、风俗习惯
想一想:日本民族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道不远人,人无异国

——唐与新罗的交往
2020年2月27日,中国驻韩国大使馆紧急筹备2.5万多个医用口罩,送往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迅速的大邱市。运送口罩的货车上还印着唐朝时期的诗人崔致远写的一句:“道不远人,人无异国”,在韩国和中国引起广泛关注,见证了中韩两国的友好交往。
阅读课本P20,说一说唐与新罗的关系
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新罗用人论骨品,苟非其族,虽有鸿才杰功, 不能逾越。我愿西游中华国,奋不世之略,立非常之功,自致荣路,备簪绅佩剑,出入天子之侧足矣。” —金富轼《三国史记》
唐与新罗
目的 学习中国先进制度和文化
人员组成 官方使节、留学生、留学僧等
代表 崔志远
输出 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输入 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影响 密切了唐与新罗的友好交往
通过阅读课本,填写下列表格,想一想唐与新罗交往有什么特点?
唐朝
新罗
双向
新罗-崔致远
崔致远,谥号文昌。朝鲜半岛新罗王京(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人。十二岁时,即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乘船西渡入唐。初在都城长安就读,曾游历洛阳。唐信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进士及第,出任溧水县尉,任期届满,被淮南节度使高骈聘为幕府后授职幕府都统巡官。其二十八岁时,即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以“国信使”身份东归新罗他在唐朝做官,写下大量诗文。他的文集《桂苑笔耕》,流传至今。
崔致远

宁可就西而死, 岂能东归而生
——唐与天竺的交往
你知道中国古代史上的玄奘西行被哪一部小说取材吗?
玄奘像
小说中的玄奘
玄奘西行
自南北朝以来,中国佛门流行两大流派:一为地论学派一为摄论学派。两派对佛性的解释各执已见。玄奘发现很难说清楚哪一派是正确的。此外,玄奘感到佛经译本太少,且有的译文晦涩难懂,往往有失原意,出现许多错误。为此,玄奘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以解决佛教教义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结合材料回答,玄奘为什么要去取经?
前往天竺,求取佛经
玄奘负笈图(局部)
宋代无名画家所作,原作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玄奘西行
“在写实主义的叙事中,玄奘不再是身披大唐皇帝御赐袈裟、奉旨游学的高僧,而是在唐初内忧外患的局面下私自出关、发愿西行的“偷渡者”。在玄奘自长安启程的一场戏里,他背着行囊混入灾民之中,被人潮裹挟着来到象征命运的岔路口,人潮往前而去,玄奘往西而去。真实的取经之路既无高徒护送,也无妖魔阻拦,而是一人一马念着佛号和经文,独自踏向未知的迷途。”
---齐伟《<大唐玄奘>:识骨寻路的“偷渡者” 》
山西省稷山县青龙寺“玄奘取经”壁画(元代)
真实的玄奘与《西游记》中的唐僧有和不同?


波斯
大食
天竺

新罗


鉴真
“向西北行三百余里,此则葱岭北原,山谷积雪,春夏合冻,经途险阻,寒风惨烈,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摘自《大唐西域记》
玄奘西行的路线:
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西域,跨葱岭经中亚往南最终到达天竺。
玄奘西行的道路上
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
印度那烂陀寺遗址
玄奘访遍天竺的名寺,曾在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那烂陀寺遗址门口的玄奘大师塑像
《大唐西域记》
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翻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大唐护国兴教寺
简述玄奘西行的影响
①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同时他也将中国的书籍译成梵文,推动了中印两国文化交流。
如果没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印度史学家阿里
②《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影响
大雁塔
事件内容 时间 目的地 途中遭遇 独行/结伴 主要贡献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唐玄宗
唐太宗
日本
天竺
六次航行
五次失败
历尽磨难
历尽千难万险
九死一生
结伴
独行
讲授佛学经典
传播中华文化
取经、译经
《大唐西域记》
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经历,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合作探究
共同意义: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和中外文明的交流
唐朝与日本的交往
唐朝与印度的交往
目 的
到达地方
意 义
优秀品质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遣唐使
学习佛经
传播中国的文化
(佛法)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日本
中国
天竺(印度)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开拓进取
彩绘胡人文官俑
大食人佣
知识拓展
唐朝时,大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先后有40多次。大食的商人经陆路和海路来到中国,贩卖珠宝、香料和药材等。有不少人在中国长期定居,有的人还在唐朝的朝廷中任职。
结合材料归纳为什么唐朝时对外交往如此活跃呢?
材料一: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唐王朝为了接待外国客人,中央政府专门设置了鸿胪寺。
——启良《中国文明史》
材料三:
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合作探究
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唐朝对外开放政策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拓展延伸
为什么唐朝时对外交往如此活跃呢?
社会稳定、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对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根本原因)
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家国情怀
以史为鉴、学以致用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我们能从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得到什么启示?
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吸收别的国家的先进长处
保持政局稳定
展望未来
“坚持交流互鉴,
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国家主席习近平
唐朝的中外文化
交流
唐文化的向心力——遣唐使
日本学习中国唐朝文化
唐文化的传播力——鉴真东渡
中国向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唐文化的学习力——玄奘西行
中国到天竺学习佛教文化
唐文化的生命力
课堂小结
开放包容 双向交流
课堂检测
1、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中印交往的重要史实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2、“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的诗句与下列哪一人物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
A.玄奘 B.鉴真 C.忽必烈 D.郑和
3、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边疆管理B.开凿了丝绸之路C.传播了中国文化D.扩大了唐朝疆域
B
B
C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