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下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时量: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B C A D D D C B A D B C A 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1)秦国;(2分)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诸侯国数量在减少,国家统一的趋势在逐渐加强。(2分)
(2)特点:春秋末期至战国早期铁农具不占主要地位,(2分)战国中后期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2分)进步的表现:铁制工具(或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2分)
(3)“生产工具”: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2分)“战争工具”: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2分)
18. 参考答案一: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2分)汉武帝继位后,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列侯爵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经济上统一铸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等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给匈奴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8分)
参考答案二: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2分) 汉武帝通过文治武功,采取了多种政策,如实施“推恩令”、盐铁专卖、推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北击匈奴等,使西汉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开始进入鼎盛时期。(8分)
19. (1) “仁”(2分) 西汉时期(2分)
(2)大大改善了文化传播的条件,(2分)推动了西方文明的进步。(2分)
(3)丝绸之路(2分) 张骞(2分)(名字不写对不给分)
(4)“一带一路”不只是单纯的陆上与海上国际交往通道,而是一个借助历史符号构筑的全球联系网络,是一个彰显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构想。(2分)
20. (1)文献史料;(2分)中央集权制度(或郡县制)。(2分)
(2)大一统(或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2分)
(3)北魏孝文帝改革;(2分)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2分)说汉话。(2分)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2分)2023年下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卷 8.《史记》记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
大泽乡,收而攻蕲。”材料提及的起义是( )
时量:60分钟 满分:100分
A.因秦始皇的残暴统治而爆发 B.西楚霸王领导的
注意事项:
C.结束了秦朝的统治 D.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1.答题前,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
9.直观的图示是有效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小明在学习东汉衰落的原因后,整理
2.答题时,切记答案要填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都交给监考老师。 出了下图。该图反映东汉后期出现的局面是( )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
1.半坡居民会制作精美的生产工具,种植粟、白菜,饲养猪、狗等家畜。河姆渡人用耒耜耕
地,人工栽培水稻,过定居生活。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
A.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B.已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
C.逐渐形成了华夏族 D.已进入奴隶制社会 A.农民起义频繁 B.东汉统治的残暴
2.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 C.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D.土地兼并严重
之形,后世所谓华夏是也。使华夏民族“合以成一族”的战役是( )
10.这部著作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其
A.巨鹿之战 B.阪泉之战 C.涿鹿之战 D.牧野之战
文字精美,人物刻画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这部
3.《三字经》有云:“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
著作是( )
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段话反映的主题是( )
A.《论语》 B.《史记》 C.《资治通鉴》 D.《天工开物》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早期国家的产生
11.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
C.华夏认同观念的扩展 D.早期文明的起源
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描写的战役是( )
4.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 )
A.赤壁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牧野之战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哪幅
5.历史学习需要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一项是( ) 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
A.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约公元前 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 A. B. C. D.
C.公元前 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D.公元前 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
6.诗人岑参在《石犀》中写道:“江水初荡潏(yù),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 13.杜牧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南朝指的是下图中的( )
亦不如。”诗中提到的“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
A.总结教训,消除黄河水患 B.创办私学,促进教育发展
C.实行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 D.修筑都江堰,解决岷江水患
7.公元前 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货币是( )
A. B. C. D.
A.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B.宋→齐→梁→陈
C.东汉→西晋→东晋→北魏 D.东晋→宋→齐→梁→陈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1页(共6页)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2页(共6页)
{#{QQABDQAEogAIABJAAAgCEwGYCgCQkBGAAKoGAEAIoAAAyAFABAA=}#}
14.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时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 材料三 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成功地把秦民全部变成了国家工具:一种
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龙舟竞渡、采艾插 是“生产工具”,为国家增加财富;一种是“战争工具”,为国家拓展疆土。
——摘编自白效冰、黄朴民《天地大变局与帝国秩序重构》
蒲等习俗也相继为各地人民所采用。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 B.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 (1)阅读材料一的两幅地图,说出战国形势图中①对应的诸侯国是哪国?(2 分)观察
C.民族融合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 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 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什么样的历史发展趋势?(2分)
15.“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以上内容出自我国现存
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著作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它是( )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使用的特点。(4 分)结合材料二和所学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水经注》
知识回答,春秋战国时期耕作技术进步的表现有哪些?(2分)
16.1964年 11月 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向世界宣布,将编号为 1888(1964,NO.1)的小行
星命名为“祖冲之星”。祖冲之在数学上领先世界近千年的成就是( )
(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材料三中“生产工具”和“战争工具”相对应的商鞅变法的措施。
A.《大明历》的创制 B.指南针的创造
(4分)
C.圆周率的准确计算 D.水碓磨的制造
二、非选择题(共 52分)
17.(14分)阅读下列历史地图及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10分)论述题。
材料一 武帝雄才大略,即位之初,卓然罢黜百家,令后学者有所统一。始分藩国,而
子弟毕侯矣。更钱造币以赡用。
——摘自《古代历史史料汇编》
材料二 匈奴所杀郡守、都尉,略取人民,不可胜数。……孝武皇帝愍中国罢劳无安宁
之时,乃遣大将军(卫青)、骠骑(霍去病)……北攘匈奴,降昆邪十万之众,置五属国,
起朔方,以夺其肥饶之地……功业既定,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以大安天下,富实百姓。
——摘自《汉书·韦贤传》
阅读上述材料后,结合所学知识对汉武帝进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
清晰)
图一 春秋争霸形势图 图二 战国形势图
材料二 春秋以前的“耦耕”完全依靠人力,春秋战国时期有了牛耕,利用畜力进行耕
作,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春秋末期至战国早期普遍使用石、木等制成的农具,铁农具
不占主要地位,战国中后期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3页(共6页)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4页(共6页)
{#{QQABDQAEogAIABJAAAgCEwGYCgCQkBGAAKoGAEAIoAAAyAFABAA=}#}
19.(14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材料二 秦汉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的国家治理基本
题。 模式。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摘自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论语 颜渊》
材料三 魏主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
材料二 在用纸以前,欧洲主要的书写材料是羊皮。印制一部《圣经》,要耗费羊皮三 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皆改之。今欲断诸北语,
百多张,价格昂贵,一般人难以使用。纸与造纸术的传入,则大大改善了文化传播的条件, 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推动了西方文明的进步。美国学者德克 卜德评价说:“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 ——摘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
(1)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
——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种类型。材料一是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 (2 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一反映出秦朝实行
材料三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 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2分)
路”的战略构想,称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不只是单纯的陆上与海上国际交往通道,
而是一个借助历史符号构筑的全球联系网络,是一个彰显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构想。
——摘自《百度文库》
(2)根据材料二,归纳秦汉时期的政治特征。(2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核心思想主张是什么?(2 分)他的思想从什么时候开始
被历代王朝所推崇。(2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三中的“魏主下诏”指的是哪次改革 (2分)该材料中的
(2)根据材料二,说说“纸与造纸术的传入”的重要意义是什么?(4分)
“宜改姓元氏”“北语”“正音”体现了哪两项改革措施 (4 分)这次改革对当时及后世历
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3)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在陆地上就已经有了重要的商路与外国进行沟通和贸易往来。
结合材料三,说说这条商路叫什么?(2分)为这条商路做出贡献的第一人是谁?(2分)
(4)根据材料三,谈谈今天我国创建“一带一路”的深远影响。(2分)
20.(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丞相、御
史大夫、太尉),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
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5页(共6页)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6页(共6页)
{#{QQABDQAEogAIABJAAAgCEwGYCgCQkBGAAKoGAEAIoAAAyA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