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9 08:25:30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质量检测试题参考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每题2分,计50分)
1——5(CBCCA)6——10(ABBDC)11——15(ABAAD)16——20(DDCAA)
21——25(DCDD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26.(1)甲骨文 王羲之(2分)
(2)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2分)
(3)“仁”的主张,仁者爱人(2分)
(4)五禽戏,《伤寒杂病论》(2分)
(5)大力开展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教育;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宣传活动;有关部门利用法律、行政手段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注重创新与发展,做到民族性与开放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今天焕发新的生命活力等(答出两点符合题意即可,2分)
27.(1)人文初祖(1分) (2)齐桓公 (1分)
(3)统一文字(2分)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颁布推恩令;设立刺史;(2分)
(5)北魏孝文帝改革;(2分)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2分)
28.(1)现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1分)
水利工程:都江堰。(1分)
(2)政策:以农为本。(2分) 局面:“文景之治”。(2分)
(3)影响: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2分)
(4)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重视兴修水利;恰当的经济政策;战乱与人口迁移。(任意两点,4分)
29.(1)北京;(1分)分封制;(2分)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2分)
(2)商鞅变法;(1分)没有“知足”停战;(1分)灭六国,统一全国。(1分)
(3)国家:国家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2分)个人:文帝以身作则,生活简朴,对修建他的陵墓,汉文帝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意思相近即可2分)
(4)考古学是了解过去人类文化和历史的一门科学,是一种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意思相近即可2分)盗掘的本质是遗存中蕴含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毁灭。(意思相近即可2分)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质量检测试题(半开卷)
七 年 级 历 史
注意事项:
1.今年考试形式为半开半闭形式考试。试卷分两卷,卷Ⅰ为选择题,分值 50 分,卷Ⅱ为非选择题,分值50分。考试总时间为90分钟。卷1考试时间为30分钟,卷Ⅱ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卷Ⅰ,实行闭卷考试形式,考生不准看书。卷Ⅰ考试时间到,学校发出统一收卷信号,考生将卷Ⅰ交收卷的监考教师,再开始答卷Ⅱ,卷Ⅱ实行开卷考试,可以看书做答。
3.第Ⅰ卷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后面的括号内。两卷都要写好姓名。
第Ⅰ卷 选择题(50分)(闭卷部分)
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这反映出北京人( )
A.能够烧制彩陶 B. 开始饲养家畜
C. 会使用火并保存火种 D.会种植水稻
2.比较法是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关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相似之处是…( )
①人们过着定居生活②进入原始农业时代 ③会制造陶器④种植水稻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3.2014月5日,甲午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揭幕,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人华侨近万人参加典礼。下列有关黄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建造宫室以避寒暑 B.制作衣裳,挖掘水井
C.种植五谷和蔬菜 D.制造船只,发明弓箭和指南车
4.下列生产工具发明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磨制石器 ②打制石器 ③铁制工具 ④青铜工具
A. ①②③② B. ③①②④ C.②①④③ D.①④②③
5.著名学者夏鼐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 ”下面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
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 ②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
③广泛应用铁制农具 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6.齐桓公称霸、晋文公称霸、三家分晋、合纵连横等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 B.中国实现统一
C.中国经济大发展 D.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7.右图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图中出现甲、乙所示状
况分别与什么现象有关 ( )
A. 百家争鸣,焚书坑儒
B.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C.百家争鸣,独尊儒术
D. 焚书坑儒,八股取士
8.下图是三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9.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发生在 ( )
A. 商纣和周武王之间 B. 夏桀和商汤之间
C. 秦二世和陈胜之间 D. 项羽和刘邦之间
10.《史记》记载,商鞅治秦,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此举( )
A.提升了秦国军事力量 B.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D.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11.《礼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反映的制度变革是……………………………………………( )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禅让制取代世袭制
C.察举制取代禅让制 D.世袭制取代察举制
12.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围绕如何治理国家,四位同学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代表法家学派的是 ()
A.用仁政治理天下 B.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
C.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D. 虔诚信佛,行善积德
1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能在政治上体现“秦,虽死犹存”的措施是………………………………………………………………()
A.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 统一货币 C. 统一度量衡 D. 修筑长城
14.《史记》卷八《高祖本纪》高祖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
吾不如韩伯。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这段话说的是高祖( )
A. 善用人才 B. 作战勇敢 C. 智勇双全 D. 爱民如子
15. 如图是小明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图中所示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 )
A.商朝、三国、秦朝 B. 秦朝、商朝、十六国
C.东周、东汉、三国 D. 商朝、秦朝、三国
16.西汉初年,朝廷无积蓄,将相出行都只能坐牛车; 灾民遍地,官府无力救济,只好允许百姓卖儿卖女、四处逃荒。由此可见,汉初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是 ()
A. 招抚流亡百姓 B. 增加朝廷收入 C. 禁止人口买卖 D. 恢复社会经济
17.如图所示战役 ()
A.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 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
C. 导致了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 D.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18.“统治因面临严重的危机而不巩固:内有持续十几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和大规模的流民起义,外有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掀起的反晋斗争,故统一局面并没维持多久。”此材料反映了西晋朝代的特征是 ( )
A. 政权分裂,大权旁落 B. 休养生息,稳定民心
C. 纷争不断,短暂而亡 D. 文化交流,民族交融
19. 西晋的史料记载,从北方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中,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后代;匈奴的铁弗部认为自己是大禹后代。这些历史现象,主要说明 ( )
A. 北方地区出现民族大融合 B.八王之乱引起社会动荡
C. 出现了人口大规模南迁 D.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文化敬仰和认同
20.在小组讨论中,针对古人评价《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提出各种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史记》记述的历史事件完全真实可靠B.《史记》文笔质朴简洁,缺乏文学价值
C.《史记》是重要史料,有些内容需考证 D.《史记》词藻华丽,所记人物生动形象
21.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
史实 推论
①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与匈奴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
② 丝绸之路通达欧洲 丝绸之路因为只运输丝织品而得名
③ 西域葡萄,石榴等物产传入内地 西域物产的引进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
④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标志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A.① B.② C.③ D.④
2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变革,两次变革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都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③都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
④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①②
23.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特征,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立了基础。与此研究主题相关的内容有 ()
①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②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③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4.创立太平道的张角,经过10多年在社会底层传教,信徒已有数十万人。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历时九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但余部坚持斗争20多年,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这段材料反映了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的 ()
A.原因及影响 B.原因及经过 C.原因及特点 D.特点及影响
25.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三国鼎立”“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开卷部分)
26.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0分)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材料三: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道法自然”是中医养生的要求,天人合一、阴阳平等、身心合一是中医养生观的三大法宝。
(1) 图一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它被称为什么 汉字书写在东汉末年逐渐发展成为书法艺术,图二书法是被后人称为“书圣”的作品。这里的“书圣”指的是谁 (2分)
(2) 图三代表了我国的石窟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著名的石窟 (2分)
(3) 材料二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 (2分)
(4)根据材料三,东汉时期,一套“道法自然”的医学体操诞生,请写出该体操的名称。同时期诞生的一部医学著作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这部著作是什么 (2分)
(5) 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做 (答出两点,2 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材料一:炎帝、黄帝作为华夏集团的两大部落首领,带领早期的先民认识自然、利用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他们通过以战促和,以德报怨,经过联盟和与其他氏族、部落的融合发展,成功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族群大融合,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之路。
——李俊《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材料二:春秋时代,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从而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经济文化的联系。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秦朝)书同文行同伦 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自此形成国家统一为众心所向、分裂为历史逆流的大一统历史传统。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四:(汉武帝) 事实上是以儒家的“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以儒补法,巩固“大一统”。秦汉以来“大一统”观念形成以后,历朝历代,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皆以天下一统为正流,以天下分异为歧路。
——贾益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
材料五: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禁用鲜卑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
——司马光撰《资治通鉴》
(1) 材料一中的“炎帝、黄帝”被后人尊崇为什么 (1分)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打着“攘夷”旗号成为春秋首霸的人物。(1分)
(3) 材料三中“书同文”体现了秦朝巩固统一的哪一措施 (2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以儒家的‘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采取了什么措施 (2分) 为了巩固“大一统”,汉武帝在政治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2分)
(5) 材料五反映了历史上的哪一次改革 (2分)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改革有什么积极作用 (2分)
28.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观察下面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幅图
材料二: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资治通鉴》卷八十七《晋纪九》
(1) 根据材料一,图一和图二说明当时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图三是哪一水利工程 (2分)
(2)材料二中汉文帝采纳了贾谊和晁错的建议,提倡实行什么政策 文景时期,西汉出现了怎样的治世局面 (4分)
(3) 材料三中“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的影响 (2分)
(4) 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4分)
29. 问题探究。(16分)
考古是在寻找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那些已经丢失的记忆,这一点对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因为有了考古才使得一个国家的历史更丰富多彩。
材料一:某市文物局 2021 年 12 月 19 日发布消息称,在琉璃河遗址,今年最新发掘的一座西周墓葬中出土了青铜卣(yǒu)。青铜卣上的铭文与20 世纪 80 年代在此出土的克岙(hé)克罍(léi)的铭文有所不同,互为补充。 ——人民网
材料二:2021 年国内十大考古发现第五名,湖北云梦出土“中华第一长文(gū)”。专家认为,该氳年代最早,觚文篇幅也最长,是目前所见中华“第一长文觚”。据专家考证,觚文记载了谋士策(tú)游说秦王寝兵立义的故事。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国势头强劲,东方五国结盟抗秦,取得暂时胜利,谋求与秦休战……劝说秦王止兵,使民安居乐业。最后,祭细述秦国地广、兵强、人众、物丰,暗喻秦王应当“知足”停战。
——湖北日报
材料三: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自2017年持续至今的江村大墓的重要考古成果。江村大墓位于陕西西安东郊白鹿原西端…是霸陵陵区内重要墓葬遗存。确认江村大墓为汉文帝霸陵,从而纠正了凤凰嘴为霸陵的历史记载。…陕西省汉陵考古队队长马永赢说,“这次的发现,陪葬品和皇帝身份产生了很大的落差。”“我们只发现大量的陶器、铜器和铁器。这也印证了文帝临终前的遗诏:‘皆以瓦器,不得以银铜锡为饰…’”
——都市快报
材料四:
(1) 据材料一,指出“克螽克蕃”铭文为我们研究哪一城市的的建城史提供了实证 通过铭文分析西周采用怎样政治制度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
(5分)
(2) 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二中“秦国势头强劲”与哪一事件有关 秦王是否“‘知足’停战” 最终结果如何 (3分)
(3)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试从国家和文帝个人两个角度分析“陪葬品和皇帝身份产生了很大的落差”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4分)
(4)《盗墓笔》跌宕起伏的剧情吸引了很多读者,更有甚者以身犯险。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盗墓和考古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4分)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