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9 08:14:56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上期期末素质测试题 七年级历史
(注:请在答题卷上答题)
题号 —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 (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具有“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这
些特点的原始人类是 ( )
A.元谋人 B. 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2.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 1900年之间。陶寺类型房址分台基、平地、半地穴式和窑洞四种。与陶寺人居住形式
类似的是 ( )
A. 半坡人 B.河姆渡人 C. 北京人 D.山顶洞人
3. 二里头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第一个节点,从满天星斗的没有概念的状态走向王 权国家形态,最早的“中国”在这里出现。那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 A. 秦朝 B.夏朝 C. 商朝 D.周朝
4. 《中国青铜器辞典》全面展现了中国青铜器的现存状况和研究成果,是目前收录最为完 备的一部大型青铜器的工具书,填补了中国青铜器辞典领域的空白。下列文物最有可能
入选该书的是 ( )
A. 甲骨文 B. 商朝的玉虎和玉象 C. 司母戊鼎 D.人面鱼纹彩陶盆
5. 生产生活离不开工具的革新。下列古代生产工具中,代表了春秋时期较高发展水平的是
( )
A. 打制石器 B.骨耜 C.青铜铲 D.铁农具
6. 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同时鲁国
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方面的特点是 ( )
A.鲁国定期向周天予纳贡 B.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C.周王室地位衰落,诸侯势力强大 D. 天子依附于诸侯
7.“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副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著名工程 ( )
A.灵渠 B.郑国渠 C.大运河 D.都江堰
8. 王斌斌同学在刚结束的模拟试中考砸了。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妈妈赶紧 说:“我们要好好教育孩子,使他进步”。爷爷慢吞吞地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 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爸爸、妈妈、爷爷的言论分别与我国古代哪
一学派的主张最接近 ( )
A.法家、儒家、道家 B.法家、儒家、墨家
C.兵家、儒家、道家 D. 墨家、道家、儒家
9. “秦朝在中央设置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左右丞相、主管军事的太尉以及掌管重要文件、
监督百官和司法审判的御史大夫。他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从而保证决断权集中在皇
C 七年级历史-1- (共4页)
帝手中。”由此可知,秦朝设置这些官职的根本目的是 ( )
A.提高决策效率 B.扩大疆域 C. 加强皇权 D.加强思想控制
10.与宋代汪洙《神童诗》中“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有可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大泽乡起义 B.巨鹿之战 C.楚汉之争 D.黄巾起义
11.“汉武帝一反祖宗定法,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王道霸道,交错为用”。
这说明汉武帝治国的特点是 ( )
A. “无为而治” B. “以德化民” C.重用外戚 D.儒法并用
12.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至汉成帝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梁国按朝廷命
令共分出十七个侯国。朝廷的这种做法 ( )
A.减弱了中央势力 B.削弱了诸侯实力 C.导致了西汉灭亡 D.废除了郡县制度
13.东汉中后期,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倒台之后,又有宦
官把持朝政,横征暴敛,卖官鬻爵。材料反映出东汉中后期 ( )
A. 豪强地主横行 B.王莽夺权改制 C.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4.都护统辖南道和北道各国,督察乌孙、康居诸国动静,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有权 发兵征讨。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臣属关系,至此完全确定,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
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是 ( )
A.西域都护的设立 B.班超出使西域 C.漠北战役的打击 D.蒙恬北击匈奴
15.近数十年考古工作的收获表明,西安灞桥、新疆罗布淖尔、甘肃敦煌马圈湾遗址等都曾
经有西汉麻纸残片发现。这些发现证明了 ( )
A. 造纸术起源于西汉 B.西汉时纸已经出现
C.西汉时造纸术传到国外 D. 西汉时纸已取代简帛
16.中国在抗疫期间,治疗新冠肺炎采取了预防与治疗相结合、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在我
国汉代中医学就有“治未病”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 ( )
A. 扁鹊 B.张角 C.华佗 D.张仲景
17.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
A.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18. 北魏流行舞蹈“方舞”,舞者佩戴两件头饰,与汉族传统舞蹈“清商乐”相同。“方舞” 音乐安徐、闲雅,近于汉族传统,而脚下动作繁杂丰富,具有西域风格。材料中“方舞”
所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
A.对外交往 B.民族交融 C.三国鼎立 D.南北统一
19.习近平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 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江南地区在魏晋北朝时期得到开发,主要原因是 ( )
①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②江南地区经济一直领先于北方
③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④北方人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 《齐民要术》中明确提出从事农业生产必须因时、因地、因作物品种而异,不能整齐划
一。这强调了农业生产 ( )
A. 改进生产工具 B.遵循自然规律 C.创造经济效益 D.追求品种齐全
C 七年级历史-2-(共4页)
二 、非选择题。 (本题共四大题,共3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8 分 )
材料一:见右图
材料二:汉文帝令地方官吏务必促使人民回归
农业生产,各郡国要劝民进行农桑生产,对劝农成
绩差者给以处罚;借贷种子、口粮给贫民,对其中
确有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的贫民,赦免还贷,遇到
了自然灾害则开仓放粮以赈济灾民。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三: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战乱)之警(警报),区域之内,晏如
(平静安宁)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 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编自《宋书》卷五十四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些农具和技术从哪一历史时期开始使用 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提 高的重要标志。(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汉文帝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文帝及其后继者的治国措施起 到了怎样的效果 ( 2 分 )
(3)据材料三概括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社会推动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主父偃说上曰: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 地 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 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 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 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二: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使“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旋律。汉代 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
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 ——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
材料三: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 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傅乐成《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说明主父偃指出汉武帝时中央与地方间存在怎样的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 所学知识,说明主父偃解决问题的办法及其效果。 ( 3 分 )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文化的一统”与“地域的一统”分 .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分)
(3)据材料三,指出汉武帝实行经济大一统的措施。(2分)
C 七年级历史-3 - (共4页)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汉朝兴盛的因素。 (1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7分)
(
材料一:
材料二: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
)
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丝绸之路” 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指出开辟丝绸之路的人物是谁 他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2分)
(2)参照材料一中的图为商人指路。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 出发, 穿过 ,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 _ (填大洲)。 (3分)
(3)材料二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种由西域传入中原的水果。 (1分)
(4)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历史意义 (1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7分)
材料一:
魏 A 十六国 B 东魏 北齐 隋
西魏 北周
蜀 吴 东晋 宋 齐 梁 陈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以汉语代替鲜卑 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烟;参照南朝典章改革 北魏政治制度…其一系列举动推动了北魏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闻,促进了文明进步 和民族融合。
摘编自《孝文帝改革》
(1)写出材料一中A政权的名称和建立B政权的民族。 (2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哪一年 据材料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3分)
(3)综上所述,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有哪些 (2分)
C 七年级历史-4- (共4页)2023—2024学年度上期期末素质测试题
七年级历史答案及试题分析
选择题。(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A B C D C D A C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B D A B D A B C B
非选择题。(30分)
21.(8分)
(1)春秋时期(1分)。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得到使用和推广(1分)。
(2)观点:以农为本(1分)。效果: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1分)。
(3)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地区人民的辛勤劳动。(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
(4)生产工具的革新;制定有效的政治经济政策;社会安定;人民的努力劳动。(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
22.(8分)
(1)诸侯国的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的统治(1分)。 颁布“推恩令”(1分); 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分)。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2分)
(3)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实行盐铁官营、专卖。(2分)
(4)政治稳定;国家加强对政治、经济的管理。(1分,符合题意即可)
23. (7分)
(1)张骞(1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1分)。
(2)长安; 河西走廊; 欧洲。(3分)
(3)葡萄或石榴。(1分,举出一例即可)
(4)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1分)
24.(7分)
(1)西晋; 鲜卑族。(2分)
(2)494年(1分)。
汉化措施: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2分,答出两点即可)。
(3)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民族融合趋势加强。(2分,言之有理即可)
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命题以现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纵观全题,呈现以下特点:
1.立足基础,重视主体
本套历史试题遵循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考查,试题灵活且易于入手。第一大题为选择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考查整个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重点考查11课之后的重难点。覆盖面较全难度适中,强调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大部分题目通过创设的历史情景和历史材料,考查学生知识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第二大题为非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共30分。本题包含四个大题,每一个题都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在问题设置方面,大部分题设问明确,答案唯一,重视知识的认知和能力再现;部分题的题型新颖,有一定梯度和难度,重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本套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再现能力,历史的空间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水平。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2.现学科性,突出论从史出的学科特点
注重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强调历史学科用史实说话,论从史出的原则是这套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查了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这对今后的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3.题型特点:
(1)、覆盖面广:20道选择题涉及范围比较广。
(2)、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每道选择题都是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
(3)非选择题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罗列在一起,训练学生的联系、比较和分析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