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期期末试卷
2024.1
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证据,历史学家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灰烬、烧石、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 )
A.学会使用火 B.有爱美意识 C.居住在北京 D.学会直立行走
2. 老师在介绍某处原始文化遗址时出示了下面几幅图片,此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
A.良渚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3. 图1和图2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两组相似度很高的文物。它们可用于佐证( )
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 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
图1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图2 牙璋
A.中国文字发展成熟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皇帝制度已经确立 D.远古传说真实可信
4.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黄河时曾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下列可以作为“黄河文化”的代表的是( )
A.元谋人 B.河姆渡人 C.炎帝、黄帝 D.越王勾践
5.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出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最早应该记载在( )
A.龟甲或兽骨 B.竹简或木牍 C.丝帛或麻布 D.宣纸
6.我国古代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的说法,这体现了( )
A.青铜器适用范围广泛 B.青铜器主要用于食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D.青铜器的类型和数量成为权力和等级的象征
7.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发展、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剧烈动荡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促使这一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 )
A.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B.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
C.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 D.思想活跃,文化繁荣
8.树立时空观念是培养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下面四幅图中,七雄地理位置完全正确的一幅是( )
A. B. C. D.
9.歌词:“看我华夏礼仪之邦,仁义满怀爱无疆”,反映了哪一学派的思想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10.如果某导游要为右图所示水利工程做介绍,他的导游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筑于西周时期
B.该工程早已经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C.由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
D.使汉中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11. “秦朝建立以前,中国无论是名义如何,实际上都是分裂的。自秦国统一天下的工作完成,集权政府的确立,‘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 )
(
A
B C D
)
12.下面是秦朝的中央政权机构示意图,图中①、②两处分别是( )
①丞相 ②太史令 B.①御史大夫 ②丞相
C.①丞相 ②御史大夫 D.①太史令 ②丞相
13. 公元前210年,一位前往南海郡做生意的商人应该携带的货币是( )
A B C D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工程的统称。秦朝时期修筑的长城( )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西起陇西,东到辽东
C.西起陇西,东到东海 D.西起临洮,东到东海
15. 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发生在( )
A.商纣和周武王之间 B.夏桀和商汤之间 C.秦二世和陈胜之间 D.项羽和刘邦之间
16. 漫画反映了东汉时期哪一历史现象( )
A.合并州县裁减官员
B.减轻刑罚休养生息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时局动荡农民起义
17. 据何兹全主编的《中国通史》记载:“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材料中的“这次变乱”指的是发生在晋惠帝时期的( )
A.黄巾起义 B.“国人暴动” C.大泽乡起义 D.“八王之乱”
18. 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南阳的张仲景祠,指出: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张仲景的主要成就是( )
A.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 B.总结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
C.编写药物学巨典《本草纲目》 D.著有《伤寒杂病论》,提出“治未病”理论
19. 下表是《齐民要术》记载的作物播种期的时间表(节选)。这说明《齐民要术》( )
谷 二月上旬 麻子 三月
黍稷 三月上旬 大麦 八月中戊社前
春大豆 二月中旬 水稻 三月
小豆 夏至后十日 瓜 二月上旬
A.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 B.要不断更新农业生产技术
C.对后世农学发展影响深远 D.强调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
20.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洛神赋》这两句传世千年的名句,为后人构造了一位可望而不可即的“丰姿秀美,含情脉脉,飘飘若仙”的洛神。谁的作品形象再现了以上情景( )
A.司马迁 B.顾恺之 C.屈原 D.王羲之
非选择题(共30分)
2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镶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划时代变革…商鞅的变法从根本上打破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改变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因而,在激发起大秦百姓发愤图强的血性、推动秦国迅速走向富强的同时,也遭到以甘龙、杜挚为首的原有秩序既得利益集团的拼死反对,斗争堪称你死我活。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管仲改革的内容和影响?(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中“激发起大秦百姓发愤图强的血性”的措施是什么?(1分)材料中“斗争堪称你死我活”说说改革遇到了什么问题?(1分)从商鞅变法的历程中你有何启示?(1分)
22.(7分)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秦朝建立后,丞相王绾等建议说:“各诸侯国刚刚被平定,燕地、齐地、荆楚之地离咸阳太远,不在那里设王,就没有办法统治他们。请陛下立诸皇子为王,镇守这些地方。”廷尉李斯持不同看法,他建议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封立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他们互相攻击、如同仇敌。现在陛下统一了天下,将这些地方都划分成为郡县……国家才会安定。封立诸侯是不适宜的。” ——译编自《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秦王朝立国的主导方针是法家思想……西汉国家制度基本沿袭秦朝而略有增益,但在施政方面则吸收了秦朝速亡的教训,不再全盘遵用法家的政治理论。西汉前期,以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为治国主导方针,其主要内容,即顺民之情,与民休息,尽可能减少国家对社会的干预。汉武帝在位时期,随着统治方针从无为转向有为,黄老思想也失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儒家学说取而代之……同时,实际政策又并非纯守儒术,而是大量吸收了法家的施政思想、手段,具有儒法合流的特征。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依据材料一,分别写出秦朝和西汉在军事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2分)
依据材料二,请你分别概括王绾和李斯的主张?(2分)
(3)依据材料三,请你用图示法来概括从秦到西汉治国主导思想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写出汉武帝在思想方面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1分)
23.(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驼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桃、梨、杏去了,驼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驼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了,驼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 ——摘编自《二十五史详解》
材料三: 西汉时,中国发明了纸,并已传播至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直到东汉时,纸张才作为书写材料在中国广泛传播。更久以后纸张才在丝绸之路上代替木简竹简成为最常用的书写材料…到东晋末,纸的使用已完全普及,并逐步传至周边各国,在世界范围内为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芮乐伟 韩森《丝绸之路新史》等
依据材料一,说出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1分)结合图2中丝绸之路的路线说出它的东方起点是哪里?(1分)
(2)依据材料二,仿照示例将丝绸之路上传播的文明成果进行归类?(物质成果除外)(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1分)
示例: 丝织品、服饰、皮毛、琥珀属于物质成果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直到东汉时,纸张作为书写材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1分)分析纸张传播和普及对中外历史的意义?(1分)
24.(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1)根据材料一,请你写出示意图中A、B两处的朝代以及C处的战役名称,并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4分)
(2)请你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出诗歌所描写战役的结局如何?(1分)分析出现这一结局的原因?
25.(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在西周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较为落后的民族被概括称为“夷”,具体又有夷、蛮、戎、狄等名称……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河西画像砖上的古人生活
材料三 十七年,“车驾发京师,南伐……仍定迁都之计”。十八年,“革衣服之制”。十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 ——摘编自《魏书 高祖纪》
(1)依据材料一,写出华夏民族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发展变化?(1分)
(2)依据材料二,仿照示例分别对图1和图2加以说明?(2分)请你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1分)
示例:图3,说明羌族女子在服装上面吸收、接受了汉族服饰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史实?(1分)结合所学,写出其影响?(1分)七年级历史上期期末试卷答案
2024.1
一、选择题(本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D B C A D A C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C B A D C D D A B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21.(5分)
(1)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1分)
影响: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1分)
(2)措施:奖励耕织;奖励军功;(1分,写一点即可)
问题: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变法受到守旧贵族的阻碍(1分,意思对即可)
启示:任何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可能会遇到挫折;要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坚持不懈等。(1分,符合题意即可)
22.(7分)
(1)秦朝: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1分)
汉朝: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大胜而归(1分)
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1分) 李斯主张推行郡县制(1分)
变化: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儒法合流(2分,图示法1分,内容正确1分)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
23.(6分)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1分)
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1分)
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属于技术成果;佛经、乐器、杂技艺术属于技艺成果(1分,任意写出一方面即可)
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1分)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1分) 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1分)
24.(6分)
(1)A:东汉(1分) B:西晋(1分) C:淝水之战 (1分) 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分)
(2)结局:曹操败,孙刘联军胜(1分) 原因:曹操:骄傲轻敌,曹军多北方人,不习水战,水土不服;孙刘联军:将帅同心,指挥正确,战术灵活等。(1分,意思对即可)
25.(6分)
(1)变化: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通过民族交融,华夏族的内涵进一步丰富,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1分,写出一点即可)
(2)图1,说明少数民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反映的是生产方式的交融。(1分) 图2,说明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接受了他们的食物,反映的是生活习俗的交融。(1分) 特点:民族融合以汉化为主,汉族与少数民族互相影响,双向或多向融合。(1分,意思对即可)
(3)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