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题七年级 历史
(考试时间:60 分钟 满分:50 分 考试形式:开卷)
友情提醒:所有答案请写在提供的答题卡上,否则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答题栏内。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5 分)
北京人遗址中出现了尖状器、刮削器和石锤等工具,这些工具主要用途是
A.狩猎采集 B.人工取火 C.从事农耕 D.建筑房屋
距今约 7000 年的高邮龙虬庄遗址是江淮东部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家在该遗址中发现了碳化稻米。目前我们还可以在下列哪个遗址中看到碳化稻米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在我国古文献中,记录有“作耒耜,教天下种谷,立历日”的传说。与这一传说有关的人物是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大禹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其采用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 A.象形 B.指示 C.会意 D.形声
图 1 所示青铜器上铸有“武王伐纣”的铭文。由此可以判断,它最有可能铸造于
图 1
A.炎黄时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春秋时期,人们会以“牛”“耕”作为名,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据此可以判断当时 A.铁制农具得到普及 B.牛耕技术已经出现
C.手工业的规模扩大 D.孔子主张以德治国
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这位思想家是 A.墨子 B.孔子 C.老子 D.韩非子
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A.周王室的衰落 B.注重兴修水利
C.分封制的崩溃 D.兼并战争不断9.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统一全国的是
A.夏朝 B.秦朝 C.西汉 D.西晋
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残暴统治使人民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引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下列成语与之有关的是
A.围魏救赵 B. 揭竿而起 C.投鞭断流 D.草木皆兵
图 2 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图 2
A.春秋争霸战争 B.大泽乡起义 C.楚汉之争 D.赤壁之战12.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这反映了当时
A.摒弃秦朝政治制度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王国问题得到解决 D.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统一货币,把铸币权收归中央是朝廷加强对社会经济控制,巩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汉武帝统一铸造的是
A.刀形币 B.蚁鼻钱 C.五铢钱 D.圆形方孔半两钱
西汉强盛起来后,汉武帝派精兵反击匈奴,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的战役是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漠北战役
公元前 60 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府设在
A.长安城 B.洛阳城 C.玉门关 D.乌垒城16.图 3 是我国古代一部历史著作的目录,该著作的体例是
图3
A.纪传体通史 B.纪传体断代史
C.编年体通史 D.编年体断代史
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是
A.加强对官吏监督与处罚 B.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C.减轻农民的负担与刑罚 D.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
公元 200 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决战,最终曹操取胜,史称“官渡之战”。此战的意义是
A.结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 B.沉重打击了西汉的统治
C.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时期,虽然政权分裂,但是我国的经济和社会依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孙权加速西南地区开发 B.曹魏大力开发长江以南地区
C.马钧改进汲水工具翻车 D.蜀汉派卫温加强与台湾联系
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 40 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 50 里的步障。这表明西晋
A.制糖技术发达 B.物质财富充裕
C.丝织技术高超 D.贵族生活奢侈
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当时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躲避北方战乱 B.南方地广人稀
C.江南地区发达 D.西晋统治腐朽
22.4 世纪后期,苻坚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该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氐族 B.匈奴 C.羯族 D.羌族
图 4 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内地,是我们现在常用家具。这反映了
图 4
A.少数民族的汉化 B.民族交融对汉族的影响
C.中外交往的活跃 D.民族文化冲突不可协调
24.1967 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祖冲之被选中命名的理由是
A.改进了造纸技术 B.发明了“麻沸散”
C.精准推算圆周率 D.著有《黄帝内经》
图 5 是我国东晋时期某位书法家的代表作(摹本·局部),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是
图 5
A.顾恺之 B.钟繇 C.王羲之 D.王献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8分,第27题9分,第28题8分,共25分)
26.(8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摘编自《汉书》
材料二 魏主欲变北俗,引进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魏主下诏,以为“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摘编自《资治通鉴》
据材料一,概括“商君”改革的措施。(3 分)
据材料二,概括“魏主”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主”改革的目的。(3 分)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2 分)
27.(9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临淄是春秋战国首屈一指的大都市,齐国在临淄西边稷门外的稷下,设立学宫,招徕各国学者著书立说,议论政治,尊称为“稷下先生”。齐威王、齐宣王有礼贤下士的风度,稷下学 宫盛极一时,群贤毕至。齐国对各家各派兼容并蓄,使得稷下学宫成为思想交锋的中心。
材料二 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专门研究《诗》《书》《礼》《易》
《春秋》等儒家经典,在首都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学习五经的太学生中选拔官员。这种 政策旨在确立儒家学说在官学中的“独尊”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樊树志《图文中国史》
据材料一,指出“稷下学宫”成为思想交锋中心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思想领 域出现的局面。(4 分)
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实施“这种政策”的具体做法及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对待各家思 想我们应该秉持的态度。(5 分)
28.(8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文帝采纳他们(贾谊和晁错)的建议,在提倡农耕、抑制商人的同时,采取一些具体措施,把汉高祖规定的土地税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有十几年还免收此类农田租税;人口税由毎人 120 钱减为 40 钱;徭役从每年一次减为三年一次。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图 6
据材料一,概括汉文帝为恢复与发展农业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开创的盛世。
(3 分)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齐民要术》的作者、地位及农业生产应坚持的原则。(3 分)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农业发展提出建议。(2 分)七年级历史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2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D B A D B C D B B C B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D A B C C D A A B C C
二、非选择题(25分)
26.(8分)
(1)措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奖励军功。(3分)
(2)措施:使用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2分)
目的:巩固统治;用文治移风易俗;推行汉化;实现封建化。(任答一点得1分)
(3)共同作用:增强国家实力;推动社会进步;奠定以后国家统一基础等。(任答两点得 2分)
27.(9分)
(1)原因:临淄是大都市;齐国有礼贤下士的风度;齐国兼容并蓄的学风。(3分)
局面:百家争鸣。(1分)
(2)做法:设置五经博士;建立太学。(2分)
目的:确立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2分)
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任答一点得1分)
28.(8分)
(1)措施:重农抑商;轻徭薄赋。(2分)
盛世:文景之治。(1分)
(2)作者:贾思勰。(1分)
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1分)
原则: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不误农时。(1分)
(3)建议:国家要重视农业,坚持以农为本;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民发展生产;遵循农业发展规
律;恰当的政策;引进技术和人才等。(任答两点得 2分)
{#{QQABCQqEgggIABBAAAgCAwEICkEQkBEAAIoOQFAEIAAAiQ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