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七年级下册历史背记要点与三年真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七年级下册历史背记要点与三年真题(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9 10:3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历史背记要点与三年真题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新课标】
新课标·通过了解明朝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
【思维导学】
【背记要点】
知识点一、明朝的建立
1.元灭原因:①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搜刮民财,社会动荡,民不聊生。②1351年黄河下游爆发农民起义,发展到江淮地区。
2.明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 ,即明太祖。
3.统一: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知识点二、朱元璋强化皇权(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1.(1)在地方: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民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司法;都指挥使司—军务)互不统属,使行省的权力分散。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在中央: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②大都督府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3)“厂卫”: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成立东厂,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2.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3.作用: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知识点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内容: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2.形式: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被称为“八股文”。
3.危害: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文化发展。
知识点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①棉纺织业由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②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③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3.商业(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易错易混】明朝科举与隋唐科举的不同点
项目 隋唐科举 明清科举
内容 儒家经典、诗赋政论等 仅限于“四书”“五经”
问题观点 可以发挥个人见解 仅限于朱熹的观点
文体 文体不限 仅限于八股文
影响 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有利于社会进步,以积极影响为主 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进步,以消极影响为主
【历史解释】
1.科举制的演变
2.明太祖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些措施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3.中国古代王朝在思想文化上的统治措施
4.明清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进步性和消极性
(1)进步性:起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稳定和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
(2)消极性: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将全国的统治最大限度地置于一人之手,杜绝和排斥他人的干预,这从根本上预伏了更大的统治危机。
【三年真题】
(一)、2022年中考真题
1.明太祖朱元璋对中央、地方机构进行改革。下列机构在改革后得以保留的是( )
A.行中书省 B.厂卫 C.六部 D.丞相
2.《皇明祖训》中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颜顽(抗衡),不敢相压。”该朝“罢示相”的目的是( )
A.精简官僚机构 B.扩大统治基础 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君主专制
3.按下面图示的编制思路,其空白处应为( )
A. 废除丞相制度 B. 设立“三司” C. 设立锦衣卫 D. 实行“八股取士”
4.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政治制度。回答下题: 随着科举考试的变化而出现的八股文产生于( )
A. 宋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5.下面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内容是( )
A. 开创科举制度B. 设御史台C. 设立三司D. 设立军机处
6.明太祖时期编成《孟子节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书中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尽行删去,不准学习。这反映了明初( )
A.重视文献整理 B.科举制度完善 C.君主专制加强 D.重文轻武政策
7.朱元璋立下一条祖训:以后子孙做皇帝时,不许立丞相。对于奏请设立的大臣要治重罪。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 )
A.继承前朝制度,维护政治稳定 B.分封诸子为王,以藩王代替丞相
C.将丞相之权付与锦衣卫 D.皇帝集中权力,加强君主专制
8.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 B.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C.宋元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9.据《天工开物》记载,明代湖州地区蚕农改良过的丝车性能优越。这反映当时( )
①江浙地区棉布产量增加 ②废除了重农抑商政策
③丝织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④湖州地区蚕桑业兴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宋代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考试制度。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这种情况告诉我们( )
A.考试选拔官吏的办法发生了根本变化B.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C.科举制度在宋代和明代都进行了改革D.元朝近百年间一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
(二)、2021年中考真题
1.下图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确立与强化示意图。其中相关措施不符合史实的是( )
A.秦朝 B.汉朝 C.明朝 D.清朝
2.《白话本国史》中写道:“(明)太祖初定天下……所定制度,亦颇详备……然而专制的气焰太盛,私天下之心又太重。”下列能够说明太祖“专制的气焰太盛”的是( )
A.创立科举制 B.完善三省六部制 C.设立宣政院 D.废除丞相制度
3.为加强皇权,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上文反映的史实是( )
A.废丞相,权分六部 B.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C.文字狱的迭兴 D.军机处的设立
4.明太祖曾说:“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可见其废除宰相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提高效率 B.强化皇权 C.控制军权 D.制约地方
5.如下图是我国古代两个朝代的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地方行政机构精简 D.丞相权力不断增强
6.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清朝乾隆末年时,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下列作物,属于我国明代引进的是( )
A.水稻、向日癸 B.玉米、甘薯 C.马铃薯、粟 D.花生、水稻
7.文物是历代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以下文物按所属时代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④②③ D.④③②①
8.列图片所示我国古代重要成果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C.农业科技著作十分丰富 D.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先进
9.在元朝98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上演着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冲突,这导致了严重的 政治危机。鉴此教训,下列哪位皇帝废除丞相制度(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帝 D.乾隆帝
10.为维护统治,我国古代诸多王朝,都注重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右图“?”处的内容应是( )
A.设立三司 B.设立厂卫 C.八股取士 D.废除丞相
(三)、2020年中考真题
1.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祖训”,要求以后子孙做皇帝“并不许立承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处以重刑”。朱元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控制思想 B.发展经济 C.强化皇权 D.巩固边疆
2.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废除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以此来强化皇权的是( )
A.隋文帝杨坚 B.唐太宗李世民 C.宋太祖赵匡胤 D.明太祖朱元璋
3.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明史》中的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明朝( )
A.君臣关系融洽 B.反对铺张浪费C.君主专制加强 D.饮酒之风盛行
4.明太祖时期将《孟子》一书中“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尽行删去,纂成《孟子节文》,颁行天下,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这反映了明初( )
A.君主专制加强
B.科举制度完善
C.儒家地位提升
D.图书出版发达
5.明朝统治者改革行政机构。如图体现出明朝政治最突出的特征是( )
A.君权加强
B.政权分立
C.地方割据
D.思想禁锢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为了巩固统治,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强化皇权,朱元璋在地方采取了什么措施?为了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什么机构?
参考答案
(一)、2022年中考真题
1. 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因此在改革后得以保留的是六部,C正确;行中书省在改革后被废除,排除A;厂卫是明太祖时设立的锦衣卫和明成祖时设置的东厂的合称,与题干“得以保留”不符,排除B;丞相改革后被废除,排除D。故选C。
2. D
【解析】根据材料“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颜顽(抗衡),不敢相压”并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皇权,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D项正确;明朝废丞相后增加了官僚机构,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扩大统治基础,排除B项;加强思想控制与废丞相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 D
【解析】根据“创立进士科”、“创立殿试制度”、“提高仅是地位”等信息可知这都与科举制有关,明代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在科举上实行八股取士,D项正确;废除丞相制度、设立三司和设立锦衣卫都与科举制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4. C
【解析】为加强思想控制。明朝实行八股取士。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考试的形式有严格规定,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C项正确;宋朝和元朝科举考试没有出现八股文,排除AB项;随着科举考试的变化而出现的八股文产生于明朝,排除D项。故选C项。
5. C
【解析】根据“郡县制”、“推恩令”、“行省制度”可知这些都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明朝时期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设立三司,C项正确;科举制是选官制度,御史台是监察机构,都与地方行政机构无关,排除AB项;军机处是清代才设立的,排除D项。故选C项。
6. C
【解析】孟子提倡“民贵君轻”的思想受到朱元璋的打压,主要是这种思想与朱元璋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不契合,C项正确;删除孟子等关于君臣论的思想,不能说明重视文献整理,排除A项;朱元璋的做法显然不是完善科举制度,排除B项;重文轻武政策是北宋时期实行治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7. D
【解析】依据题干“以后子孙做皇帝时,不许立丞相。对于奏请设立的大臣要治重罪”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认为宰相威胁了皇权,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集中皇帝的权力,他下令废除了丞相,D符合题意;这不属于继承前朝的制度,A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分封诸子为王,以藩王代替丞相 具体措施,不是目的,B不符合题意;将丞相之权付与锦衣卫这种说法错误,C不符合题意;故选D。
8.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时期;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繁荣、开放时期;宋元时期是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时期;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时期。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9. D
【解析】依据《天工开物》记载,明代湖州地区蚕农改良过的丝车性能优越,这反映当时丝织业生产工具的进步、湖州地区蚕桑业兴盛,D项正确;题干材料与棉布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棉布,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废除了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10.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宋代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考试制度。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说明科举制度在宋代和明代都进行了改革,C项正确;宋代和明朝考试选拔官吏的办法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A项;明朝时期,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排除B项;科举制度指隋朝建立,一直到清朝才结束,元朝也实行过科举考试,排除D项。故选C项。
(二)、2021年中考真题
1. C
【解析】根据所学,明朝废除了中书省,即废除了宰相,而不是设立中书省,C项错误,符合题意;ABD项都符合相关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2. 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强化皇权,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D项正确;创立科举制的是隋文帝,排除A项;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不能完善三省六部制,排除B项;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排除C项。故选D项。
3. B
【解析】根据材料“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对百官和京城百姓不放心,特别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B项正确;废丞相,权分六部是明太祖时期的措施,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清朝兴起文字狱,排除C项;清朝设军机处,排除D项。故选B项。
4.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权分六部,加强皇权,故B正确;君主专制背景下,提高效率、控制军权、制约地方只是表面现象,排除ACD项。故选B项。
5. B
【详解】根据图示可知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政治制度,体现的是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制约,保证了皇帝的权力与威严;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故选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于秦朝,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机构,C错误;明朝丞相被废除,D错误。
6. 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代引进的高产作物是玉米和甘薯,故选B;水稻和粟都是我国早期先民培育的农作物,排除ACD。
7. 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星堆青铜面具”是先秦时期,“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是东汉时期,“唐三彩骆驼乐舞俑”是唐代,“明代青花扁壶”是明代。由此可知,按所属时代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②③④,故A正确,BCD错误。
8. D
【详解】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记载北朝农业生产技术的著作,唐朝的曲辕犁代表当时先进的犁耕技术;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全面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所以图片反映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先进,D正确;AB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曲辕犁不是科技著作,C错误。
9. 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元朝,上演着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冲突,这导致了严重的 政治危机,鉴此教训,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加强了皇权,故A符合题意;明成祖建立东厂,康熙帝收复台湾,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 C
【详解】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被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故C符合题意;A、B和D属于政治控制的措施,排除。故选C。
(三)、2020年中考真题
1. C
【解析】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为了巩固统治,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民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所以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皇权,故选C;综上所述可知,控制思想、发展经济与巩固边疆和朱元璋所采取的措施的目的不符,排除ABD。
2. D
【解析】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借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了丞相制度,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D正确;隋文帝杨坚时期并没有废除丞相制度,A排除;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完善中央的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并没有废除丞相制度,B排除;宋太祖赵匡胤增设多名官员,分割宰相的行政、财政等大权,但没有废除丞相制度,C排除。故选D。
3. C
【解析】考点: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解题思路:概括材料可知,明朝官员宋濂在家中宴客的详细信息被明太祖充分掌握,并以此检测宋濂的诚实度。由此可见明朝对官员监察之严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明太祖设立锦衣卫作为皇帝的耳目、爪牙。C正确;材料只体现了皇帝对臣子的严密监控,A错误;反对铺张浪费、饮酒之风等都与材料主题无关,BD错误。综上故选C。
4. C
【解析】考点: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解题思路:概括材料可知,明朝官员宋濂在家中宴客的详细信息被明太祖充分掌握,并以此检测宋濂的诚实度。由此可见明朝对官员监察之严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明太祖设立锦衣卫作为皇帝的耳目、爪牙。C正确;材料只体现了皇帝对臣子的严密监控,A错误;反对铺张浪费、饮酒之风等都与材料主题无关,BD错误。综上故选C。
5. 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侍卫亲军,由皇帝直接指挥;地方上,设立三司;使皇权得到加强,故A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权力归属皇帝,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6. (3)措施: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机构:设立锦衣卫。【解析】(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强化皇权,朱元璋在地方采取的措施是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锦衣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