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成都中考语文备考文言文专题 爱莲说 练习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成都中考语文备考文言文专题 爱莲说 练习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1 09:5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爱莲说
知识过关检测
2
1
核心命题点解读
虚词样板文——之
3
课内比较阅读
4
◎君子品性 :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以看出莲作为君子拥有正直的品性;从“香远益清”可以看出莲作为君子而美名远播;从“亭亭净植”可以看出莲作为君子清高的风度。
◎托物言志 :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核心命题点解读
全国5年7考
全国5年9考
◎衬托手法 :以“菊之爱”衬托“莲之爱”,表明作者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表明作者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全国5年2考
一、重点字词
1.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不蔓不枝 蔓:__________________
枝: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过关检测 课堂测,夯基础
横生藤蔓 
旁生枝茎
2.其他重点实词
(1)可爱者甚蕃 甚:__________________
蕃:__________________
(2)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__________________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染:__________________
(4)濯清涟而不妖 濯:__________________
涟:__________________
妖:__________________
(5)香远益清 益:__________________
很 
多 

沾染(污秽)
洗 
水波 
艳丽 
更加
(6)亭亭净植 植:__________________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__________________
(8)陶后鲜有闻 鲜:__________________
(9)宜乎众矣 宜:__________________
竖立
亲近而不庄重
少 
应当
3.文言虚词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转折,却
二、重点句子翻译(加粗字为教材课下注释)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课后习题;省略句)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宾语前置)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宾语前置)
我则只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艳丽。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全国5年6考
对于牡丹的爱,应当人很多了。
三、文意理解与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本文态度鲜明。作者对不同的“爱”做出评价,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运用感叹的方式,直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  )
2.本文运用衬托。作者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意在讽刺官场污浊、世人逃避现实的社会现象。 (  )
单篇阅读
【解析】文章结尾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直接表明”说法错误。
×
【解析】作者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意在讽刺世人追名逐利的现象。
×
3.《爱莲说》《陋室铭》均使用托物言志。周敦颐借“莲”表现其“出淤泥而不染”的清白人格;刘禹锡借“陋室”表现自己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  )
比较提升

4.《爱莲说》《陋室铭》均骈散结合。《爱莲说》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陋室铭》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  )
【解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
速记口诀:“之”字可指人事物;定名之间译为“的”;用作动词“去、到、往”;用作助词可不译。
虚词样板文——之(10年9考)
词性 用法、意义及例句
代词 ①代指人、事、物,指人时多为第三人称,可译为“他(们)”
“她(们)”“它(们)”。如:左臂挂念珠倚之 (《核舟记》)
②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件事”“这种情况”“此”等。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词性 用法、意义及例句
助词 ①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如: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②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③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④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⑤音节助词,用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如: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词性 用法、意义及例句
动词 去,到,往。如: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爱莲说》中“之”字用法典型,共出现了8处,除上面的举例外,还有以下几句,请写出各句加点词对应的义项: 1.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将各句中加点字对应的用法和意义填写到横线上。
针对小练
1.蹴尔而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与之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妻之美我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先天下之忧而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人称代词,他
结构助词,的
第三人称代词,他,指曹刿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不译
结构助词,的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不译 
助词,无实义
8.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我知之濠上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执策而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往送之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已而之细柳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助词,无实义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指示代词,指“鱼快乐”这件事
第三人称代词,它,指千里马
第三人称代词,它,指千里马
结构助词,的 
动词,到 
结构助词,的 
动词,到,往 
17.介胄之士不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但微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水陆草木之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车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学而时习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路远莫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在河之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助词,的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不译 
代词,他,指陈尧咨 
结构助词,的 
第三人称代词,他,指元方
代词,它,指学过的知识、技能
第三人称代词,他,指远人
结构助词,的
(2023成都黑白卷)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4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爱莲说》全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课内比较阅读 课后练,提能力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香远益清  益:更加
B.陶后鲜有闻    鲜:新鲜
C.戒之曰   戒:告诫
D.威武不能屈   屈:使……屈服
B
【解析】“陶后鲜有闻”中的“鲜”译为“少”。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春冬之时 言和而色夷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以顺为正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 咨臣以当世之事
D
【解析】A项中两个“之”,前者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后者是结构助词,译为“的”。B项中两个“而”,前者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后者表并列,译为“又”或不译。C项中的两个“为”,前者是动词,表判断,译为“是”;后者是介词,译为“对”“向”。D项中的两个“以”,都是介词,译为“拿、用”。
A.
C.
B.
D.
3.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A.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经过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单独走这条道路。
B.得到志向,与百姓一同经过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单独走自己的道路。
C.得到志向,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这条道路。
D.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解析】“得志”应译为“得志的时候”;“独”应译为“独自”;“其”应译为“自己的”。
【答案】D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都有鲜明的观点。甲文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作者认为大丈夫做事要合乎道义,不能放弃原则。
B.两文善用反问表明立场。甲文“同予者何人”表达自己的独立不移;乙文“焉得”表明自己的态度,对景春的观点表示赞同。
C.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中把世人对牡丹的爱和对莲花的爱形成对比;乙文中将“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进行对比。
D.两文思路严谨。甲文先引出话题,接着比较和品评花的品性,最后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乙文景春先提出问题,孟子反驳,最后总结。
【解析】“对景春的观点表示赞同”说法错误。乙文作者举出嫁女子的例子,说明公孙衍、张仪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迎合君王的喜好,不算真正的大丈夫,对景春的观点进行反驳。
【答案】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