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测试及答案
一、选择题
1.马克·布洛赫在《封建社会》中说,“西欧的封建制帝国疆界不能涵盖日本,更不能涵盖中国”“在西欧之外,还存在着埃及封建主义、希腊封建主义”。作者旨在强调( )
A.人类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B.中古亚非文明的先进性
C.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D.西欧封建社会的独特性
2.西欧各庄园法庭一般由封建主或他的管家主持,其主要职责是依据习惯法或村法对本庄园不能完成劳役、消极怠工或未按照规定纳税等有损领主利益的佃户进行处罚。这表明庄园法庭的主要功能是( )
A.解决封建主与农奴之间的矛盾
B.处理经济纠纷的案件
C.以收取罚金的方式来解决纠纷
D.维护封建领主的利益
3.9世纪时,英法等国国王为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自治特许证书,把持市政的城市贵族因此选择支持国王;12世纪末,城市培养的法学家逐渐成为国王统治机构的重要成员,教士已不再是国家文官的唯一来源了。西欧城市的这一变化( )
A.导致了封建国家的分裂
B.得益于宗教改革的兴起
C.有利于封建王权的加强
D.制约了代议制民主发展
4.“基督教的修道院通过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三种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并对其成员及周围地区的居民进行教育,传播了基督教教义,培养了一批有初步文化素养的教职人员。”从材料中可知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 )
A.控制人们思想 B.保存古代文化
C.提供道德规范 D.垄断教育文化
5.中世纪时,欧洲城市颁发特许状授予城市居民各种特权;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意处置。特许状的颁布( )
A.有助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B.表明城市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C.说明城市实现了政治独立
D.体现了市民享有充分的个人自由
6.在1349年席卷欧洲的黑死病后,封建地主发现过去的耕种方式、土地所有权方式已经无法再继续下去了;以节省人力为目的的新制度与新技术被空前的重视。天主教信仰也遭受重创,文艺复兴在佛罗伦萨被点燃。这次欧洲瘟疫( )
A.导致劳动力过剩工资下降
B.一定程度促进了社会转型
C.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产生
D.推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
7.郭应德先生在《阿拉伯中古史简编》一书中说:“……军事扩张和对外交往的需要,推动了地理学的研究;农业的兴旺和海上航行的繁盛,促成了天文学的发展;天文、地理的研究,农田水利的兴办和国家财政经济的筹划,加速了数学研究的发展。”据此可知,中古时期阿拉伯学术的发展得益于( )
A.哈里发政府对科研活动的奖励政策
B.阿拉伯帝国的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
C.重视对其他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创新
D.阿拉伯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精神
8.有学者认为,拜占庭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是复杂的,他们虽然自诩为“罗马人”,以基督教立国,但却说着娴熟的希腊语,以希腊人的方式生活,古希腊文化作为潜流在拜占庭帝国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该观点旨在强调( )
A.拜占庭融合了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
B.希腊文化是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基础
C.拜占庭帝国借助雅典民主政治运行
D.基督教在拜占庭帝国时期得以创立
9.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据此可知( )
A.中世纪的欧洲希腊文化被神学取代
B.阿拉伯文化与欧洲文化互动交融
C.阿拉伯人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D.欧亚贸易发展促进了文化交融
10.为了新月地带的城市和尼罗河谷的沃野而抛弃荒凉沙漠的困苦生活,阿拉伯人勇往直前。当时的一个阿拉伯诗人写道:“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由此可见,驱动阿拉伯帝国向外扩张的原因主要是( )
A.解决粮食问题 B.政治活动需要
C.传播伊斯兰教 D.经济利益驱使
11.阿拉伯帝国的制度基本继承了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的传统,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在帝国一度流行。古埃及、波斯、印度、欧洲等地的民间故事被阿拉伯人接受和融汇为《一千零一夜》。这说明阿拉伯( )
A.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B.文明影响广泛深远
C.文明的发展具有包容性
D.长于借鉴缺少创新
12.14世纪以后,土耳其人在巴尔干半岛的军事扩张引起地区性局势动荡,使大批拜占庭学者和工匠移居西欧,直接促进了拜占庭文化在西欧地区的传播和意大利崇尚古典文化热潮的形成。该材料旨在强调( )
A.社会动荡加剧了文明的冲突
B.政治环境影响了文明中心转移
C.文明交流决定了社会的转型
D.帝国扩张直接导致了文艺复兴
13.1493年,穆罕默德·杜尔建立了阿斯基亚王朝,杜尔把桑海帝国分成十个省,各省均委派自己的亲信治理。他还指定一些长官负责全国各个方面的行政管理,对廷巴克图和杰内等重要城市派有总督。杜尔的这些举措( )
A.推动了桑海政治近代化
B.意在抵御马里帝国的侵略
C.保障了地方的长治久安
D.促进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14.从非洲与其他大洲对比考察,封闭的环境使其文明发展缓慢。从非洲内部考察,地处非洲东北、红海沿岸的阿克苏姆文明发展相对比较快,而其他地区始终处于原始状态,即使曾经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南非的大津巴布韦,后来也不知所终。材料的主旨是( )
A.大津巴布韦落后于阿克苏姆文明
B.文化交流对文明发展有重要意义
C.非洲大陆一直都落后于其他地区
D.封闭的环境更有利于文明的传承
15.庙宇和府邸建在城市的中心广场周围,与碑石、石座(祭祀时最高统治者的宝座)球戏场组成宏伟的建筑群,这显示出玛雅社会宗教与政治的合一和集权。平民百姓则散居在城市郊外。材料中房屋建筑的布局( )
A.反映了玛雅宗教地位高
B.体现了玛雅的社会面貌
C.表明玛雅公共设施齐全
D.扩大了中心城区的面积
16.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在算术、天文学和历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他们的知识传播范围只面向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西班牙征服者消灭了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后,当地人很快失去了自己的知识与文化。这说明( )
A.西班牙征服者破坏了美洲文明
B.印第安人的教育体系不完整
C.美洲文明发展具有严重封闭性
D.文明的传承需要多阶层参与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们通常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内因来解释古代文明的衰落,而将气候变化视为常量或毫无影响的背景因素。过去尽管一些学者认为气候干旱可能是导致玛雅文明突然崩溃的因素,但由于缺乏测年精度较高以及分辨率较高的古气候记录,这种观点很少受到重视。过去一二十年来,随着测年精度的提高、不同时间尺度高分辨率气候演化序列的建立,一种新的气候变化模式逐渐显露出来。全新较高分辨率气候变化研究的进展、古代文明衰落时间的相对精确考证以及对全新气候突变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气候环境因素在古代文明衰落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和肯定。据Hodell等对尤卡坦半岛一个湖泊内沉积物的研究,公元800~1000年是该地区最为干旱的时期,而这恰好对应于玛雅文明的衰落。另据Haug等在2003年对委内瑞拉北部的 Cariaco盆地沉积物中钛元素含量变化的分析,发现公元8世纪中叶开始的一场持续150多年的干旱控制了整个加勒比海地区,其发生时间与考古学家发现的玛雅人主要城市被废弃的时间相一致。
——摘编自吴文祥等《气候突变与古文明衰落》
(1)根据材料,指出就气候环境因素在玛雅文明衰落中的作用,学界认识前后有何变化,概括前后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内因”分析16世纪玛雅文明衰弱的原因。综上,你认为在分析古代文明衰落原因时,应坚持怎样的原则?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往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研究中,西欧的城市总是象征着自由和进步,由资产者缔造的城市也被认为是孕育自由的资本主义的母体。但通过对11到13世纪西欧城市的具体考查,可以发现情况恰恰相反。因此对于西欧中世纪城市“自由”的说法,需要给予更多的批判和认识。
——朱明《城市的空气不一定自由——重新审视
西欧中世纪城市的“自由”》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1.解析:D 根据材料可知,布洛赫认为西欧的封建制与日本、中国、埃及、希腊等封建制不同,具有其独特性,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人类文明起源的信息,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中古亚非文明的先进性,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性,排除C。
2.解析:D 西欧庄园法庭的管理者是封建主或者其管家,其职责是处罚损害领主利益的佃户,这说明庄园法庭的主要功能是维护封建领主的利益,D正确;庄园法庭并不维护农奴的利益,排除A;材料中涉及的内容并不属于经济纠纷,排除B;C是庄园法庭处理纠纷的方式,而非功能,排除。
3.解析:C 9世纪时,英法等国的国王的做法获得了把持市政的城市贵族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强化王权,故C正确; 这些变化有利于加强王权,从而巩固国家统治,故排除A; 宗教改革始于16世纪,与题目时间不符,故排除B;此时的西欧国家基本都是封建制度,不是代议制,故排除D。
4.解析:B 据“通过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三种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可知,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发展中保存、整理和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说明基督教保存了古代文化,故选B;基督教是保存了古代文化,并非是控制思想、提供道德规范和垄断教育文化,排除A、C、D。
5.解析:A 根据“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意处置”可知,特许状的颁布有利于保护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有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城市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也无法体现政治状况是政治独立,排除B、C;D错在“充分的个人自由”,排除。
6.解析:B 在1349年席卷欧洲的黑死病后,过去的耕种方式、土地所有权方式发生了变化;新制度与新技术被空前的重视;天主教信仰遭受重创,文艺复兴兴起。由此可知,这次欧洲瘟疫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转型,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劳动力过剩、工资下降,故A项错误;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产生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这场瘟疫冲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故D项错误。
7.解析:B 根据材料可知,军事、外交、农业、航运等因素推动了阿拉伯学术研究,这说明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学术的发展都得益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科研奖励政策、吸收其他文明、求知欲和学习精神等信息,故排除A、C、D。
8.解析:B 材料“古希腊文化作为潜流在拜占庭帝国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强调的是古希腊文化对拜占庭帝国存在的影响,即希腊文化是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基础,B正确;A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拜占庭并非是民主政治,C排除;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时期,D排除。
9.解析:B 材料“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反映了阿拉伯文化与欧洲文化互动交融,B正确;A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阿拉伯文化同欧洲文化之间的交流,并非是桥梁中介作用,C排除;材料与欧亚贸易无关,D排除。
10.解析:D 材料“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体现的是经济利益是驱动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的主要因素,D正确;材料中的“面包和椰枣”属于比喻,并非指粮食,A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
11.解析:C 材料体现的是阿拉伯人吸收了古埃及、波斯、印度、欧洲等地的民间故事而编写成《一千零一夜》,说明阿拉伯文明具有包容性,C正确;A体现的是阿拉伯人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传播的中介作用,排除;B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阿拉伯文明对外来文明既有吸收又有创新,D排除。
12.解析:B 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后,大批的学者和工匠移居西欧,直接促进了拜占庭文化在西欧地区的传播和意大利崇尚古典文化热潮的形成,有利于西欧成为新的文明中心, B正确;题干反映的是社会动荡客观上推动了文化的传播非冲突,A排除;社会转型的决定性作用应在于生产力的发展,C排除;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客观上对于文艺复兴起到推动作用,但不是直接原因,D排除。
13.解析:D 材料反映了桑海帝国统治者将全国划分为十个省,并委派亲信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控,促进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故选D;政治近代化是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范畴,而材料中桑海帝国加强中央集权,没有起到推动政治近代化的作用,故排除A;材料中的措施意在加强地方管理,而不在于抵御外部侵略,故排除B;保障了地方长治久安,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
14.解析:B 根据“从非洲与其他大洲对比考察,封闭的环境使其文明发展缓慢”“即使曾经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南非的大津巴布韦,后来也不知所终”可知,材料强调封闭的环境不利于文明发展和传承,文化交流对文明发展有重要意义,故选B,排除D;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只是强调封闭的环境不利于文明的发展、传承,无法体现“非洲大陆一直都落后于其他地区”,排除C。
15.解析:B 据材料“庙宇和府邸建在城市的中心广场周围”“玛雅社会宗教与政治的合一和集权”“平民百姓则散居在城市郊外”分析可知,城区的建筑布局特点可以映射社会的整体权力分布特点,故B选项正确;宗教地位高是事实但不够全面,不能概括材料的全貌,A选项错误;碑石、石座显然不属于公共设施的范畴,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玛雅城市布局分为中心城区和郊外两个部分,但没有说明中心城区的面积有所扩大,D选项错误。
16.解析:D 材料体现的是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所创造的文明因为传播范围狭小,最后因为西班牙的入侵而导致消失,说明的是文明的传承需要多阶层参与,D正确;西班牙征服者破坏了美洲文明是其文明的消失原因之一,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A排除;材料与印第安人的教育体系不完整无关,B排除;材料与美洲文明的封闭性无关,C排除。
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学者认为气候干旱可能是导致玛雅文明突然崩溃的因素,但由……这种观点很少受到重视”“过去一二十年来……气候环境因素在古代文明衰落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和肯定”可知,由忽视到重视肯定。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人们通常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内因来解释古代文明的衰落,而将气候变化视为常量或毫无影响的背景因素”可知,受研究者思维惯性的影响;根据“由于缺乏测年精度较高以及分辨率较高的古气候记录”可知,缺乏合适的古气候记录;根据“随着测年精度的提高、不同时间尺度高分辨率气候演化序列的建立,一种新的气候变化模式逐渐显露出来”“全新比较高分辨率气候变化研究的进展、古代文明衰落时间的相对精确考证以及对全新世气候突变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可知,测年技术提高、对全新气候变化研究深入、不同时间尺度高分辨率气候演化序列的建立;根据“其发生时间与考古学家发现的玛雅人主要城市被废弃的时间相一致”可知,考古成就的印证。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公元8世纪中叶开始的一场持续150多年的干旱控制了整个加勒比海地区,其发生时间与考古学家发现的玛雅人主要城市被废弃的时间相一致”,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分析可知,主要城邦之间的互相征战,西班牙的殖民扩张与征服,宗教的极端发展扼杀了创造力,以及自然环境不利于对外经济交流等原因导致了16世纪玛雅文明的衰弱。第二小问,综合材料及其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分析古代文明衰落的原因时,应坚持多重证据法,将文字记载与考古发现相印证,从多个角度展开全面分析(或内外因相结合)。
答案:(1)变化:由忽视到重视肯定。
原因:之前受研究者思维惯性的影响、缺乏合适的古气候记录;之后测年技术提高、对全新气候变化研究深入、不同时间尺度高分辨率气候演化序列的建立、考古成就的印证。
(2)原因:主要城邦之间的互相征战:西班牙的殖民扩张与征服;宗教的极端发展扼杀了创造力;自然环境不利于对外经济交流。
原则:多重证据法,文字记载与考古发现相印证;多角度全面分析(内外因相结合)。
18.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西欧的城市总是象征着自由和进步,由资产者缔造的城市也被认为是孕育自由的资本主义的母体”可提炼出论点是中古时期城市的兴起推动了西欧历史的进步。关于阐释可从城市促进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冲击教会的教育体系、强化王权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答案:示例一:
论题:中古时期城市的兴起推动了西欧历史的进步。
阐述:城市工商业复兴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创造条件。工商业活动需要行动自由,而农奴被禁锢在自己的土地上,因此城市需要摆脱封建主的控制,自由从事工商业活动,所以城市兴起冲击了农奴制度。工商业发展需要实用人才,城市开始兴办大学,培养符合城市需要的人才,冲击了宗教神学控制的教育体系。国王与封建主、教会的激烈斗争中,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加强了王权,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总之,中古时期的城市从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个方面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发展。
示例二:
论题: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并不意味着自由与进步。
阐述:中古时期的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之上,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古时期的城市仍然处在一个或多个领主的管辖之下,部分城市通过谈判、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只是赢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基督教会在中古欧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居民也被教会控制着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人性的发展。
因此对于西欧中世纪城市“自由”的说法,需要给予更多的批判和认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