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重点校联考
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陶寺遗址规模宏大,整体布局存在明显的统一规划,功能区划比较清晰,有宫殿区、墓葬区、仓储区、祭祀区等。墓葬规模和随葬品规格差距巨大,出土了陶鼓、石磬、陶埙等乐器;还发现了一座古观象台大型建筑基址。这反映了当时
①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②礼乐制度确立和初步发展
③人们对天文星象有一定认识 ④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国语》《墨子》《竹书纪年》《史记》都有关于夏朝的记载,但晚清后发现的数十万甲骨文片中都没有提到夏朝,而后来出土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又明确了商朝之前还有一个朝代。经综合考证,历史学家认为夏朝是存在的。这说明
A.史料的多元性有助于推动史学研究的发展
B.文献史料由于其主观性影响对历史的解读
C.历史研究需要实物史料佐证才具有科学性
D.科学地进行考古研究一定能证明夏朝存在
3.唐中期,时有藩臣“擅自置属,贡赋不入朝”。唐德宗规定:“黜陟使各量风土所宜、人户多少均之,定其赋,尚书度支总统焉。”各州所收取的赋税按比例“上供(朝廷)、送使(藩镇)、留州”。这一规定意在
A.保证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 B.简化税收名目
C.减轻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制衡藩镇力量
4.关于辽宋夏金元的历史,对照下图表述正确的是
A.契丹族首领阿保机在①建立辽 B.元军占领②结束了南宋的统治
C.金为控制中原地区迁都到③处 D.元朝设宣政院加强对④的管理
5.清朝前中期设置理藩院,起初仅处理蒙古事务,后来扩展到内外蒙古、青海、新疆之额鲁特部、回部与西藏喇嘛所属各处的事务,与俄国交涉事务亦由其掌管,《理藩院则例》也随之不断完善。这一职能的变化说明当时
A.初步奠定了大一统国家疆域 B.边疆与内地治理呈现一体化趋势
C.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 D.强化了对北部边疆少数民族管理
6.表为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成就。综合表中信息可知,古代文明
发源地 主要成就
西亚两河流域 城市国家、楔形文字、法典、洪水方舟传说
东北非尼罗河地区 政教合一、象形文字、金字塔、太阳历
爱琴海地区 城邦国家、神话、悲剧、喜剧
东亚黄河、长江 城市祭台、礼器、彩陶、南稻北粟
A.产生的重要前提是农耕的出现 B.区域统一得益于君主专制施行
C.兴盛的主要条件是文字的产生 D.多元发展格局受历史环境影响
7.学者麦可尔·曼认为,“一种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的混合力量,将一批协调的中央集权的领土型国家推至显要地位,作为超越民族、社会、国界的基督教和地方的‘封建’的调节作用就降低了。”该学者认为导致欧洲中古社会瓦解的因素是
A.王权的加强和主权国家的兴起 B.基督教会权威的丧失
C.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D.封君封臣制度的衰落
8.“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把贸易顺差与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这一理论的提出主要基于
A.全球航路的开辟 B.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
C.殖民扩张的盛行 D.工业资本主义的需求
9.“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手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的这一论述
A.阐述了东西方的密切联系 B.控诉了资本主义列强的罪恶
C.说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D.强调多重因素加速社会变革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源于英国的现代体育运动已传播至整个帝国范围内,并进一步扩散到阿根廷和巴西等国家,板球、足球等英式运动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体育项目和全球性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反映了
A.工业社会推动休闲方式的变革 B.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建立
C.传统社会开始向现代社会演变 D.现代体育的理性化与规范化
11.部分学者在研究拉丁美洲“考迪罗主义”时指出:“国家的条件使得暴力的统治或狡诈的统治比法制的统治更为有效”、“西班牙美洲政治植物上开出的一朵特有的花”。他们揭示了拉丁美洲
A.社会发展的滞后性 B.民族革命任务的艰巨性
C.政治制度的特殊性 D.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12.据统计,列强在中国经营贸易的机构1882年为440家,1892年为579家,1913年达到3805家;在华贸易投资额,到1914年已达1.42亿美元。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中国通商口岸开放数量 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C.世界工业发展水平 D.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13.有学者指出:“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转型期。”在这段时期里,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改造中国社会,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下列“选择”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宋教仁通过议会斗争来追求民主政治 B.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指导革命
C.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来救亡图存 D.陈独秀通过思想革新来反对专制愚昧
14.中国近代始终未能建立起超越西方的特有的完整文化体系……但“向西方学习”不断递进,层层深入,从“器物”到“制度”;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从照搬照抄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特色道路”……从中可以窥探“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由此可知
A.近代救亡图存运动形成高潮 B.政治革新助推西学东渐开始
C.中国近代民主制度日渐成熟 D.西学的引进冲击了传统学术
15.据某学者回忆说,“它从根本上废除了在中国大地上盘根错节的封建制度的根基,使农民大众翻身做了主人,使我党获得了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有力保证”。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B.陕甘宁边区的减租政策
C.一九四七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人民解放战争占领南京
16.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中国进行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工业化建设。西部地区工程占32%,东北地区占37%,中部地区占25%,东部地区占6%。国防工业占29%,煤炭行业占17%,电力行业占17%,钢铁、有色金属和化工行业占17%,机械制造占16%,其他占4%。这一系列数据反映出( )
①轻重工业发展速度均衡 ②工业建设考虑到地域平衡
③工业体系构建日益完备 ④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7.下图为我国1949年、1952年和1957年的钢产量,以及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的当年钢产量指标。这一指标反映了( )
A.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B.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
C.经济建设出现了“右”倾错误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完成
18.建国以来我国户籍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58年以前的自由迁徙阶段;1958年—1978年严格控制人口流动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人口流动逐步松动阶段。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作用 B.社会管理与发展战略相适应
C.国民经济结构逐渐得到了调整 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私有制
19.进入20世纪70年代,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先后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或建交,在双方签订的和平友好条约或发表的联合声明中,都强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使中国外交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B.冲破了美国对中国外交的孤立
C.开始使中国外交突破意识形态的禁锢 D.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最好方式
2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纷纷独立,建立起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等8个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及1个独立的塞尔维亚一克罗地区一斯洛文尼亚王国。这表明当时( )
A.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B.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
C.欧洲政治版图得以重构 D.凡尔赛体系逐步形成
21.二战结束后,东欧和西欧都想构建一种为本阵营国家所共有的身份认同,二战记忆被有意识地利用以致歪曲。在西欧,个人记忆和逐渐建立起来的官方记忆都倾向积极向上和容易被接受的东西,比如军民齐心完成敦刻尔克大撤退等广为流传,而空袭等惨剧则被选择性“遗忘”。这从侧面反映出,二战结束后( )
A.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价值被忽视 B.大国对抗方式发生新变化
C.欧洲民众淡化了对于世界和平的追求 D.国际关系新秩序逐渐确立
22.1966-1970年苏联从西方进口机械与设备的年增长率为11%,其对西方的出口集中于黄金、工业原料等低附加值产品。1975年和1976年苏联从美国进口总额的18.33亿美元和23亿美元中超过60%都是粮食进口。这表明( )
A.苏联经济结构存在失衡风险 B.美国经济霸权地位逐渐衰退
C.西方国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D.美苏之间对抗逐渐趋向缓和
23.有学者研究指出,“1958年76.3%的美国人认为政府为所有人谋利,1972年则降至37.7%;而认为政府是为少数大型利益集团服务的看法,则从1958年的17.6%上升至1972年的53.3%”。这说明( )
A.主权在民观念深入人心 B.美国社会存在割裂
C.社会福利开支亟待提高 D.两党之争乱象频出
24.下图为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变化示意图”,据此分析人口分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B.中间阶层人数的增加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D.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25.2022年以来,“全球南方”的概念成为国际社会热议的焦点。一般认为,“全球南方”通常泛指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区(在地理范围上大多位于南半球)。中国是“全球南方”的成员,愿同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道,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表明( )
A.中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 B.各国强调发展道路一致性
C.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增强 D.发达国家履行了援助承诺
二、材料题(共3题,合计50分)
26.自古以来,政府的治理能力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两汉期间,国家统一,黄河得到较好的治理。西汉时,黄河岁修堤防工程每郡达数千人,每年用于防洪抢险物料的经费也多达数千万之巨。汉武帝下定决心堵塞瓠子决河,并“自临决河”,命令群臣“皆负薪寞(填)决河”。经过努力,为患多年的瓠子决河被成功堵塞。东汉时,王景奉诏治河,依靠数十万人力修渠筑堤,不但使黄河决溢得到平息,而且充分利用了黄河的水利资源。此后,历800余年黄河没有大改道。
——摘编自鲁枢元、陈先德主编《黄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汉统治者重视黄河治理的积极作用。(6分)
材料二 松江府、太仓府、海门厅、通州并所属各县逼近海滨,率以沙涨之地宜种棉花,是以种棉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食全赖客商贩运……究其种棉而不种稻之故并非沙土不宜于稻,盖缘种棉费用少而获利多,种稻工本重而获利轻,小民惟利是图。
(浙江籍官员张海珊日)吾里滨太湖自前明以来,时患水警……向籍楚蜀籼米接济。
——据[清]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
(2)指出材料的两个角度,并分别说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仰食他省客米局面出现的原因。(6分)
材料三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最具实力的国家,而美国则落居第二。如今的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已经超越了欧美等老牌的发达国家。中国新兴经济已经在全球领先,欧美等老牌发达国家已经深陷泥潭。如今,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已经更为完善,甚至可能比美国的制度更具可持续性。
——据(美)伊恩·布雷默《中国经济是如何赢得未来的》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证明“如今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已经更为完善”。(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伏尔泰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中国孤儿》剧本。剧本写到:张惕接受皇帝托孤,决定要用独生子替太子送死,其妻子伊达美不予配合,说:“你向他发过誓么,要杀你的亲生子 唉!有什么贵和贱,又有什么主和臣,都不过一点虚荣定了一时的名分;天生来大家平等,……要谋自己的善后,才是我们职责。”剧中还有“士可杀而不可辱”、“请用理性、公正和习俗教化百官。”等言论。
中国人郑正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命名为《窃国贼》,在中国演出,形式是当时奉行的文明戏形式,即幕表制。为加强戏剧的感染力,剧本内容加了插曲,大骂皇帝,冷嘲热讽袁世凯,借题发挥,影射时事。《窃国贼》每场演出观众必大受感触。
(1)阅读材料一,归纳《中国孤儿》与《窃国贼》两个剧本的相似之处,并从两个剧本中任选其一,分析其背景和影响。(10分)
材料二 革命歌谣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路走来的有声记忆。
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歌谣在革命运动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川陕苏区的《工农永远是主人》《加紧春耕》《戒烟歌》等歌谣巧妙地将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编入其中。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积极创作革命歌谣唱述新生活,如《插秧曲》中唱到:“一,二,三……绿映映……插得整齐又好看……我们是苏维埃公民,都得参加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歌谣迅速发展。结合当时的实际武装斗争所创作的《抗战动员歌》《杀敌歌》《收回失地保家乡》等抗战主题歌谣,面向群众和士兵四处传唱,一些革命歌谣还记载着日军的罪恶和中国人民的愤怒。
——摘编自邓登瑶《革命歌谣的演进历程、鲜明特征及价值意蕴》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说明不同时期的革命歌谣是如何体现时代价值的。(8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人类历史发展成世界历史的漫长过程中,包含着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各地区间由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成为整体的过程。纵横两方面发展的共同基础和最终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
——摘编自《吴于廑学术论著自选集》
材料二
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目录(部分)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 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请以“历史的纵向发展、横向发展”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重点校联考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5BADCC 6-10DABDA 11-15CCBDC 16-20BABAC 21-25DABDA
26.(20分)
(1)巩固统治根基(或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动了黄河流域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经济开发和人口增长;保障了户口稳定和赋税收入(或为两汉朝廷解决边患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大一统的文化心理认同;有助于人口流动、物资交流和民族交融。(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棉花种植角度(经济):江南近海之地宜种棉花;种粮的经济利益不如种棉;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等。(角度1分,说明2分。)
自然灾害角度: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粮食短缺,政府为防止激化社会矛盾,积极调度他省粮食等。(角度1分,说明2分。)
(3)经济: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4分)
政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并形成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调动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障。(4分)
27.(18分)
(1)相似之处:都吸收外国文艺成果;都结合本国国情进行了剧本改编;都抨击本国的专制统治;都在民众中引起了一定反响。(任意2点4分)
A:《中国孤儿》的分析:
背景:西欧处于封建专制王权和教会思想束缚下;科学革命使人们逐渐形成理性思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推动人们思想解放;(任意2点4分)
影响:有利于借鉴与吸收中国文化;推动了民主自由平等观念的传播;推动了法国戏剧发展。(任意2点2分)
B:《窃国贼》的分析:
背景: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袁世凯复辟帝制;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任意2点4分)
影响:抨击袁世凯反动统治;传播了民主观念;推动了中国戏剧发展。(任意2点2分)
(2)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建立红色政权;以革命歌谣来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鼓舞了人民的斗争热情,在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4分)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日本侵略加剧,抗日日益成为全民族的主要任务;歌谣主要反映了全民族抗战情况,揭露了日军罪行,进一步激发了人民抗日热情。(4分)
28.(12分)
示例: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纵向发展的根本动力(2分)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类所获得食物有限,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产品数量增多,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奴隶社会产生。5-15世纪,西欧封建社会产生,封建经济发展和城市兴起推动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14、15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兴起,资本主义制度相继确立。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步入到垄断阶段,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三例8分)
总而言之,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反映了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方式的不断完善,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演进。(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