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蜜蜂》
课型
阅读指导
教材分析
《蜜蜂》是一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的科普说明文,讲的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做的一个试验,最后发现20只蜜蜂有17只都准确无误地飞回了家,这靠的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文章语言简短精练,通俗易懂,试验过程介绍的十分清楚,作者用词精确,观察仔细,值得学生去细细品位,从而对科普说明文有进一步的了解。《找骆驼》则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商人丢失的那只骆驼,却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准确判断出骆驼的特征,指点商人找回了骆驼。两篇课文皆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到在学习和生活中既要仔细观察,又要善于思考。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试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2.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3.积累语言,进一步学习作者具体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积累语言,进一步学习作者具体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导学提纲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教师引述。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
2.(出示蜜蜂图片)这是什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3.法国科学家法布尔对蜜蜂也进行了认真的观察,看资料袋,了解法布尔。本节课让我们来看一看法布尔是怎样观察蜜蜂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大意。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1.想一想,“我”想做个什么试验?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相机板书:辨认方向?)
过渡: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者没有迷信盲从人家的结论,而是自己要动手做一下试验,你们有兴趣跟着作者一起去做这个试验吗?
(1)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法布尔的这项试验是怎么做的?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2)小组里讨论法布尔的这项试验是怎么做的。
(3)谁来当小解说员,把试验步骤说给我们听一听?
(4)讨论: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便于观察
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抛弃的
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证实蜜蜂是否认识回家的路
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了解蜜蜂飞回来的时间
(5)从这些做法中,你感受到作者怎么样?(考虑周到、思想周密、思考全面)
(6)蜜蜂被放出来后,你看到了什么? (蜜蜂四面飞散,好象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真的触到地面了吗?(没有,从几乎可以看出来。)作者的用词非常严谨,一个几乎,就把蜜蜂将触未触的在风中飞行的艰难情况描绘出来了,我们在写作中也要象作者这样准确用词。看到蜜蜂飞得这么低,你是什么心情?(担心的,着急的,怜爱的。)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7)观察到了蜜蜂飞行的困难,作者进行了怎样的思考?放飞蜜蜂后,作者进行了一连串的想象和推测,你能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善于思考,善于观察)仅仅会观察生活的人,如果不肯动脑筋,那么他永远不会进步,而只会思考的人,不去从实际出发,那么就只能闭门造车,而我们的作者就是一个懂得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的人。我们也要向作者学日要边观察边思考,并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写在自己的日记里。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起去感受法布尔科学的工作态度吧。
2.边读边思考试验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划出有关句子,写写体会。
3.刚才大家课文都读得很认真,而且还进行了思考,现在我们大家来交流一下吧,试验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重点句:
(1)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引导:假如你当时看到这两只归来的蜜蜂,你是什么心情?会对它们说些什么?让我们带着激动、兴奋的心情读一读这两句话。
(2)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又发现了十五只背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引导:“准确无误”是什么意思?当作者看到了有十七只蜜蜂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读一读这两句话。
那么蜜蜂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飞回来的呢?课文第五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谁找到了这个句子,读给我们大家听一听?怎样叫“逆风而飞”?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4.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非常佩服小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想不想弄清楚它们怎么会有这种能力的?让我们看看法布尔是怎么说的。
5.法布尔证明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但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那么靠得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收集资料,多多学习,去生活中寻找答案吧。
6.谁能说说从今天的学习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呢?
过渡: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下面这篇课文里的老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呢?
板书:
蜜蜂
辨认方向 ? !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附导学提纲:
《蜜蜂》导学提纲
试验内容 试验目的 试验过程 试验结果 得到的启示
教学反思
《蜜蜂》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捉20只蜜蜂,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因为是研究昆虫,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质疑,然后自己研读、讨论、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质疑一: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质疑二: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质疑三:蜜蜂倒底是依靠什么辨认方向的?整篇课文的学习,主要由这个三次质疑统领。学生们学的比较投入,都能在课文中找到句子,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解决问题。
在本课堂中,我觉得学生的兴趣是很浓厚的,但是,因为太感兴趣了,所以课堂显得有些松散,而且,有些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中都参与进来,每一个孩子都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