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林海音,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2、能力目标:品味本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化语言;领略本文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似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3、人文性目标:体味文中那种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鉴赏课文如诗如画的意境。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人们都说,小孩子看世界看得最真切、最纯洁、也最美妙。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城南旧事》的主人公英子就是一个爱观察世界的人,现在我们就跟着英子一起来看看她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
二、作者简介。
林海音原先叫含英,小名叫英子。台湾人,生于日本。作家、编辑和出版人。她的处女作《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
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1960年以《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
三、故事梗概。
全剧以小英子所遇到的三个生活小故事作为骨干组成。通过小英子那双纯真无邪的眼睛,观察到发生在老北京四合院内外的一切:有被生活逼疯的年轻女人;有“说不清是好人还是坏人”的“小偷”;有善良而命苦的保姆宋妈等......这些人的经历和命运,看似各不相干,但都发生在善良的英子寻找友谊的际遇里。
四、研习对话。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英子与厚嘴唇的人的第一段对话。
2、提问:“厚嘴唇的人”说,“我走这一步,也是事非得已”,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明确:“潜台词”:指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这里是含蓄地表白自己地偷窃行径。
3、提问:为什么当“厚嘴唇的人”问英子,他是好人还是坏人的时候,英子不回答,只是一个劲儿地摇头呢?
明确:因为在小英子眼中,觉得“厚嘴唇的人”很善良,但他毕竟又是一个小偷,所以正如她自己说的,她“分不清海跟天”,也“分不清好人跟坏人”。
4、齐读英子与“厚嘴唇的人”的第二段对话,以问答的形式自主研习这段对话。
问:为什么“厚嘴唇的人”说“我想着也不是你,要是你倒好了。”
答:他觉得有人动过他的东西,感觉出事了,事情怕是败露了。
问:为什么他让英子回去,而且这两天都不要再来了?
答:他预料到自己可能会被逮捕,所以不愿在天真可爱的小英子心中留下坏的印象。
他也可能是害怕自己的偷盗行为会连累英子。
问:当英子从断垣里爬出来后,看到“戴草帽的人”带着两个黑衣警察往空地走去时,她为什么在自家门口发愣呢?
答:对事情还是不懂,一方面不明白“厚嘴唇的人”今天对她说的话;另一方面不知道那些人走到空地里干什么。
或许是懂了,不懂的是供弟弟上学的善良人怎么被抓,因此“发着愣”。
问:为什么当英子看到“厚嘴唇的人”双手被捆住,由警察牵着走过的时候,她的脸故意藏到妈妈身背后去了,为什么“她不愿意看”呢?
答:英子不愿意看,因为自己的“朋友”走了,同情而又有淡淡的伤感。
因为英子觉得自己要为这件事付上部分责任,如果不是她跟“戴草帽的人”说话,大概“厚嘴唇的人”就不会被抓。这里英子是感到有点愧疚。
问:“小偷”被押走了,英子感觉怎么样?
答:“小偷”的经历和命运,发生在善良的英子寻找友谊的际遇里,是在英子生活的时序中出现的一幕悲剧。所以,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5、提问:在英子眼中,“厚嘴唇”的人是怎样的人?你又是怎样看的呢?
明确:他是个穷人。“我们娘儿仨,奔窝头,还常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他是个好哥哥。“我小兄弟是个好学生,年年考第一,有志气。......可凭我这没出息的哥哥,什么能耐也没有,哪儿供得起呀?”
他是个善良的“小偷”。“我走这一步,也是是非得已。”他为了供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厚嘴唇的人”对生活有着一种强烈的无可奈何,我认为可以把他这种无奈归结为社会原因,当时社会的旧制度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许多善良的人在生活逼迫之下,不得不做一些小偷小摸的事,他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
“厚嘴唇的人”虽然有着他自己的苦衷,也实在值得怜悯,但偷窃始终不对,他的被抓也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6、提问:你们觉得英子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天真活泼:唱《麻雀与小孩》,扮演小麻雀。
聪明可爱:从她与“厚嘴唇的人”的对话中可见。
富有同情心:她始终认为“厚嘴唇的人”是个善良的人,而且视他为自己的朋友;当她看到“小偷”被押走时,内心非常难过。(板书性格)
7、提问:作者通过小英子的眼光去观察和理解“厚嘴唇的人”,你认为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明确:通过小英子的眼光去观察和理解“厚嘴唇的人”,在淡淡的忧伤中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诗意。(板书基调)
五、欣赏《送别歌》。在文中这首歌反复出现,你能领悟它在整个故事的叙述中所起的作用吗?
明确:《送别歌》在内容情调上,又是深沉、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交织,与《麻雀与小孩》形成对比,在影片情节,人物性格的发展上,起到了以声相助,托景传情的作用。《送别歌》既配合了具体的故事情节,又与影片中生死别离的人物关系线索编织在一起,加强了影片的艺术魅力。
六、作业:如果小英子要给“厚嘴唇的人”写一封信,请你先与同学们讨论她会写些什么?然后以小英子的身份给“厚嘴唇的人”写这封信。
七、找出文中有几处环境描写,小组讨论,分析其作用。
1、P86:“隐约有雷声,刮风了,窗外的树枝摇晃着。”“沙沙的雨立刻洒了下来,天空打着闪。”——作用:“雷声”“刮风了”似在诉说人生的不幸,为下文写“厚嘴唇的人”的遭遇埋下伏笔。
2、P91:“秋天了,窗外的落叶吹下来,落到了教室里,落到了林英子的课桌上。韩老师踏着风琴,小学生齐声唱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作用:环境萧条,音乐哀婉动人,烘托了剧中离情别绪的无限诗意。
八、意境鉴赏。
提问:学过文章,你的整体感觉如何?
明确:1、仿佛在读诗,特别是小英子的那些对话,都很美,使人感觉好像在读散文诗。——如:“我不懂什么好人坏人,人太多了,挺难分。”“你分得清海跟天么?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跟坏人。”
好像在看画。课文描写的那些衰草,那狭窄的胡同,那破旧的院落,那小偷......使人如临其境,如遇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一切仿佛都在诉说着人生的不幸。
整体感觉很宁静,剧中没有热闹的情节,即使是小学生唱歌,唱的也是带有淡淡的哀愁的《送别歌》;即使是捉贼,那贼也不敢大吵大闹,没有反抗,只是默默得跟着警察走。还有里面的环境描写、小英子的心理描写等等,都给人一种宁静、淡泊的感觉。
小结:《城南旧事》创造了如诗如画的意境:如中国水墨画般宁静、淡泊。
2、作品很有自己的特色。如里面很多生活画面、背景描写都蕴含了非常浓郁的老北京的乡土风情。
课文里很多事情都写得很含蓄。如写革命的青年青年学生被抓,作者并没有直接抨击当时的社会制度,而只是写英子与她爸爸关于“好人”与“坏人”的讨论,通过几句对话表现出来,非常含蓄,但又引人深思。这又是作品诗意的表现。
小结:《城南旧事》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含蓄、深沉、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