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水墨画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模仿本文,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学习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初步掌握诗歌仿写的方法,对诗歌产生兴趣。
学习难点:仿写诗歌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准备本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提起童年你们一定会想起无数快乐的画面吧,可如果让你们用一句话来比喻童年,你会把它比喻成什么呢?(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每一个音符都书写着快乐)(学生自由描述)。
2、师导:嗯,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啊,每个人心目中,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童年感受,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儿童诗——《童年的水墨画》。在作者张继楼眼中,童年是什么呀?——对呀,童年是一幅水墨画。板书课题:《童年的水墨画》(齐读课题)想不想看看在作者眼中,童年到底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呢?请看“自学提示”
二、初读诗歌——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幻灯片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全诗(第一次读),要求理解诗歌大意,把句子读通顺。
2.简单概括小诗向我们呈现了哪几个场景?
三、示疑、解疑
1读完了,考考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些词语读准确呢?
喧闹、膝盖、黑旋风、梳妆、染绿、戏耍、扑腾、溅水、水葫芦(a特别指出“膝”的写法,笔画回放,和“漆”做对比;b旋的读音,用白板书写多音字;c“水葫芦”(解词):是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子直立,卵形或圆形,叶柄中部以下膨大,花呈漏斗状,蓝紫色,在文中加引号,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而是指水性极好的孩子,与我们经常说的“旱鸭子”相对。)
3.解决了字音、字义,相信同学们再朗诵起来,一定会更流畅,我们请三位同学合作朗诵,谁愿意?(指三名同学合作读完三小节第二次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老师范读,指出儿童诗声音上扬,轻快,有一种活泼跳跃的感觉。这次读的更有味道了)
4刚刚三个同学朗诵的真有感情,谁告诉大家,这首诗歌描述了童年的几个场景啊?(嗯,对啊,三个场景,分别是······)那谁能给这三个小节标题分别加上一个动词,让它能够完整概括本小节内容呢?(幻灯片出示)①街头阅读②溪边钓鱼③江上戏水
师:同学们内容概括的真准确,看得出来,大家已经初步掌握诗歌。先随老师去街头看看吧。
四、探究、品读
街头读书——
a你能先给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吗?(生读,老师表扬——
嗯,真好,同学们听了他的朗诵,大家能在街头和读书之间再加一个形容词吗?街头怎样的读书?)
b(认真)嗯,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哦,是啊,前面把街头的喧闹描述得那么细致,可和这种喧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朋友轻轻地翻书和嘴角漾起的微笑的安静,这是什么描写?对,是动作和神态描写。(让两个人读)还有哪个地方能感受到认真?阳光悄悄爬(光圈)——拟人,体现出读书的入迷,都忘记了时间。)
c老师有个小问题,你知道小朋友读的是什么书吗?(引出《三国演义》并解读“黑旋风”和“浪里白条”)
d.多么美好的画面,让我们再次美美地朗诵起来吧。(找三人分别读,最后齐读)
剩余的两个场景,就交给大家,我们前后为一组,大家选自己喜欢的一个场景进行探究,一会儿我们交流一下,这一小节写得好在哪里?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溪边钓鱼
静态:垂柳照镜 山溪像玉带(拟人、比喻)
动态:溪水里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
声,笑声怎么会蹦跳呢?体现出孩子们笑声极富感染力,仿佛可以看得见在蹦跳,也是为了表现孩子们的欢乐(动静结合、由景及人)
你感受到钓鱼孩子们的欢乐吗?那就把这种快乐用声音表
达吧(小队赛读,齐读)
江上戏水:
比喻;动作:拨动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整体到局部
把这戏水的欢乐再次展现吧(找两人读,男女读,齐读)
五、感受诗意,学习、仿写
1.师:同学们,作者完美地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的三幅画面,之所以我们能感受如此鲜活的画面,那是因为他先选取了一个童年的场景,然后运用恰当的修辞、细节描写、对比、动静结合等方法把自己看到的场景表达出来。其实这幅水墨画,作者还远远没有画完,我们还可以帮作者继续画下去,让它更丰富(教室里、校园中······)
2、师: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童年快乐的场景(配乐出示老师准备的童年场景)
3.我也写童年——其实我们每个人脑海中都有让自己难忘的童年场景,现在同学们不妨拿起笔,模仿我们今天这首小诗所运用到的修辞、对比、动静结合、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方法,写一写自己脑海中令人难忘的一个童年场景吧。
六、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生活真的就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我们永远画也画不完,通过刚刚的作品,老师看到属于你们的快乐童年水墨画,希望大家能继续捕捉童年快乐的瞬间,让它们在你的笔端定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