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老山界 第1课时(一次理想信念的远征)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老山界 第1课时(一次理想信念的远征)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9 13:56: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坚定爱国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设计人 学校
年级/册 七年级 下册 单元 第二单元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反映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伟大成就、代表性人物及其感人事迹的优秀文学作品,感悟革命领袖、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运用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概括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反映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伟大成就、代表性人物及其感人事迹的优秀文学作品时,应关注主要内容、关键词句、表达方式三个方面的内容,从而感悟人物精神。
【学情研判】
1.诊断测试
请从所学过的表现家国情怀的文学作品中选取一篇,为同学讲解文章内容、关键词句、表达方式。
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两个教学班,共计100位学生)
(1)主要内容:90%的学生基本能够完整地讲解作品内容。
(2)关键词句:75%的学生所讲作品缺少重点字词、文段的解读和品析,缺少对作品独特言语形式的细致分析。
(3)表达方式:85%的学生对所讲的内容仅仅停留在内容层面,无法分析作品中体现的情感,不理解作品是如何进行抒情的。
3.前测分析
根据前测试题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有一定的家国情怀类作品的阅读积累,但在深入细致的分析上有所欠缺,缺乏对抒情方式的关注。具体情况如下:90位学生(占测试人数的90%)能够完整地讲解文章内容,但85位学生(占测试人数的85%)对所阅读的作品大都停留在内容的层面上,无法深入分析其情感,缺少对作品独特抒情方式的细致分析;75位学生(占测试人数的75%)缺少对重点字词、段式结构、言语形式的解读。
【设计背景】
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编了一组抒写家国情怀的文章。选编的5篇课文有现代诗(歌词)、新闻通讯、当代散文和南北朝乐府民歌,虽然时代不同,文体不同,但是内在情感价值相通,共同奏响了爱国情怀的乐章。在学习中要重视精读、涵泳,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并做好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其中,《黄河颂》以诗歌的形式,通过激昂的旋律、磅礴的气势,展示了黄河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坚强与伟大。《老山界》是一篇回忆长征的散文,生动真实的记录了长征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赞扬了红军战士英勇、乐观的精神品质。《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描写抗美援朝战士的通讯文章,歌颂了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他们身上国际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土地的誓言》是作者值“九一八”十周年创作的抒情散文,表现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和誓死要回到她身边的深沉情感。《木兰诗》是南北朝时间乐府民歌,塑造了一个女扮男装,抵抗外强,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形象。
核心任务:尝试用本单元任意一种文学样式,选用恰当的抒情方式,写出我眼中的英雄。
五篇体裁不同,通过学习《黄河颂》和《土地的誓言》,重点学习意象的选择、抒情方式的运用等;通过学习《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和《木兰诗》,学习如何在叙事中抒情,如何选取典型事件、描写人物事迹,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通过为本单元的5篇课文设计朗读脚本和撰写“班级诵读展示”文案,涵泳文章的思想感情,勾连古今,深入体会家国情怀,对“英雄”的理解能达到一定的思想深度。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一)阅读《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木兰诗》,把握三篇文章的详略安排,找出文章中和主要内容相关的中心句、主旨句、过渡句,仔细品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比读《黄河颂》《谁是最可爱的人》《土地的誓言》,就课文的情感进行感悟型批注、赏析型批注和补充型批注,比较三篇课文抒情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体会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不同,学习排比、互文、呼告的修辞手法以及铺陈、特写、画面叠现等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二、思维目标
(一)在阅读中自主区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理解并能准确地概括其语言表达上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二)精读课文中的特写部分,调动体验与想象,感受文章中描写的形象或场景,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三、价值目标
(一)感受英雄的气概和情怀;
(二)抒发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三)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加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课段安排】
【第一课段】5 黄河颂(河山带砺 声声不息)(2课时)
【第二课段】6 老山界(2课时)
【第三课段】7 谁是最可爱的人(2课时)
【第四课段】8*土地的誓言(1课时)
【第五课段】9 木兰诗(2课时)
【单元梳理】
1. 通读课文,了解作者寄写作背景,摘录印象深刻的语句或片段,交流初读心得。
课文题目 了解作者 写作背景 我印象深刻的语句或片断 初读心得
黄河颂
老山界
谁是最可爱的人
土地的誓言
木兰诗
2.小组内交流自己填写的表格,相互借鉴,并在借鉴的基础上,对自己填写的表格进行补充和修订。
3. 小组共同研讨、修改、整合成一张表格,作为组内共识。每位成员,可以保留与小组不同的意见,并在自己的表格中体现。
学习评价
1. 各小组在教室中张贴本组整体感知表格,学生浏览其他小组完成的表格,在自己的作业单上记录新的学习收获,并在使自己收获最大的两个小组的表格上画“√”。
2. 得到“√”最多的一个小组将自己小组的表格发在班级群中,供同学参考。(如时间允许,条件具备,也可以将本组学习收获录制成微课,分享在班级群中)
“任务单”
“抒情方式”小贴士1.定义作者或者作品中的人物抒发情感的表述方法。2.抒情方式的类型(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接抒情的效果强烈、鲜明。如,“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选自《猫》) (2)间接抒情:没有直白的抒情语句,而把情感渗透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由读者慢慢体会。间接抒情含而不露,耐人寻味。①在叙述中抒情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作者敏锐地捕捉到鲁迅先生许多零散的生活细节,叙述真实可信,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亲近。②在描写中抒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③在评论中抒情“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

老山界 第1课时
——一次理想信念的远征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积累“峭壁”“酣然入梦”“不可捉摸”等常考词语。
2.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重点)
3.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难点)
4.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重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音频
歌曲《映山红》那优美的旋律,那深情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红军的热爱,对英雄的崇敬。歌词中处处体现出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今天我们一起研读《老山界》,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走进作者】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他长期负责党的宣传和文教工作,为建设和发展我党的政治宣传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代表作品有《金色的鱼钩》《老山界》《怀念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模范党员,一门忠烈》等。
问题:为什么非要爬这样一座危险的山呢?不能绕路走好点的地方么?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有改动。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5年10月结束,是为了突破国民党的“围剿”,争取北上抗日而进行的战略大转移。这篇课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行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
【字音字形】
【多音字】
【形近字】
【理解词语】
满望:十分希望。
惊惶:惊慌。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捐,赋税。
骨碌:滚动。
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不可捉摸:不能够预料或猜测。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近义词辨析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文章,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提问:你还记得概括故事内容的方法吗?
红军成功翻越老山界。
【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简介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 ):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三部分(33 ):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赞扬红军精神
【新课精讲】
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
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细读课文,用“ ”和“ ”分别标出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句,完成下面的表格。根据表格内容,绘制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路线图。
分析同瑶民攀谈部分
1.文章3~10自然段花了大量篇幅写与瑶民“攀谈”的事,这不是离题了吗?
红军不是为长征而长征的,它是为了根本改变人民受苦受难的。在这里作者运用了陪衬的手法来深化文章的中心。
2.男人为什么会照着习惯躲起来?
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男人“按照习惯”躲藏起来,因此,红军只遇到大嫂母女俩。
3.瑶民大嫂对红军的态度是怎样发生转变的?哪些词语在文中反映了她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惊惶 攀谈 送粮 欢喜
4.她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分析红军遇到的困难
1. 既然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所经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那么红军在翻山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事
走路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睡觉难:(路窄不平,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伤员敌人,设备笨重)
2.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面对走路难, 红军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面对睡觉难,红军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面对吃饭难,红军鼓着勇气、巧妙应变。
面对处境难,红军搀扶前行、嘲笑敌机。_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播放视频
难?!
体现了红军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深情朗读,感悟红军战士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①以坚强的革命意志、互助团结的力量克服困难。诵读“快要到山顶”一段。
②以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克服困难。诵读两次写火把的段落,诵读“半夜里忽然醒来”一段。
③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靠民众的支持克服困难。诵读“又传下命令来”、“到了山顶”等段。
【主题思想】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