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复习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复习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9 12:5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学习之道
——必修上第六单元
文言基础知识总结要求
1.文言句式:课文典型例句,提取特征标志。
2.实词:一词多义(特殊词义和课文例句),通假和古今异义(摘句圈词)。
3.虚词:用法+例句(可根据个人掌握情况择要积累,注意总结复合虚词)。
4.文化常识:择要积累,摘关键词。
一 悟学习之道
劝学
·荀子,名 ,
战国末期 国人
先秦 家学派
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现存
篇,由 著。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含义?终生学习的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广泛学习的习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翻译文段,指出特殊的文言词句现象。
2.论证手法及所论证的观点(具体说明)。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比喻
论证
智慧
修养
学之
意义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翻译文段,指出“而”的用法及特殊的文言词句现象。
2.论证手法及所论证的观点(具体说明)。
弥补不足
比喻
论证
善假于物
学之
作用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翻译文段,指出“而”的用法及特殊的文言词句现象。
2.论证手法及所论证的观点(具体说明)。
比喻
对比
学之
方法
积累 坚持 专一
学不可以已义意用作态度方法提高改变弥补积累坚持专注知明行无过神明得圣心备不足为什么怎么办韩愈,字 ,世称“ ”。
“唐宋八大家”( )之首。
韩愈、柳宗元世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 ”“ ”“ ”。
“说”是一种 文体,初中学过 。
师说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点明本文写作缘由的段落是:
年轻好学
博览群书
不拘时俗
作文嘉赠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中心论点
2师的职责
3




4




5择师标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纵比
圣人与众人
自比 
待子与待己
横比 
平民与官士
批判时俗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举圣人之例 引圣人之言 补充论述择师标准
提出论点——批判时俗——补充论述——点明缘由
通畅翻译《劝学》《师说》,充分理解文意后总结:
针对性 论证思路 论证方法 论证语言 学习观
《劝学》 层进式 提出论点 分析原因 指出做法
《师说》 提出主要观点 批判不良时俗 补充论证观点 说明写作缘由
条理清晰 论述严密
通畅翻译《劝学》《师说》,充分理解文意后总结:
针对性 论证思路 论证方法 论证语言 学习观
《劝学》 性恶论 层进式 提出论点 分析原因 指出做法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通篇比喻, 生动形象; 大量排比, 增强气势。 学不可以已
博学而日参省
善假于物
积善成德
锲而不舍
用心一也
《师说》 师道不传 耻学于师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其智不及 提出主要观点 批判不良时俗 补充论证观点 说明写作缘由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整散结合、 句式多样,(反问感叹) 错落有致、 富有气势; 必有师
惑而从师
无贵无贱
道所存师所存
不耻相师
传道解惑
无常师
师不必贤与弟子
条理清晰 论述严密 通俗易懂 逻辑严谨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赏析比喻论证及对比论证的手法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而寒于水。
比喻论证。以靛青取自蓝草而比蓝草更青和冰由水凝结而比水更冷为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观点;以生活常识设喻,通俗易懂而生动形象。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对比论证。将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和士大夫嘲笑从师者的行为进行对比,揭示出尊卑贵贱与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讽刺了士大夫轻视师道的风气,有力论证了师道传承的重要意义。
二 明说理之道
拿来主义
杂文
战斗性 论辩性
讽刺性 形象性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来文化及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拿来主义者
孱头
昏蛋
废物















比喻
论证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朗读课文 梳理思路 明确论证方法
树靶子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摆现象
做概括
挖根源 揭本质
谈危害
驳论
读1-6段
找到相应语句进行概括
梳理“破”的思路
树靶子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摆现象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送古董、送画、送“人” 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
做概括
揭本质
谈危害
不送不拿
只送不拿
听凭送来
排外
媚外
落后挨打
割地赔款
丧权辱国
贻害子孙
惧外
经济衰败
文化堕落
军事削弱
读1-6段
找到相应语句进行概括
梳理“破”的思路
驳论











孱头


废物
吃掉
治病
留点
毁掉
遣散
使用
存放
毁灭
占 有
挑 选
读7-10段
勾画观点语句
分析“立”的观点













昏蛋


吃掉
治病
留点
毁掉
遣散
使用
存放
毁灭
占 有
挑 选
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
懦弱无能
害怕继承
拒绝借鉴
逃避主义者
全盘否定
割断历史
盲目排斥
虚无主义者
创 新
全盘接受
不分好坏
愚蠢贪婪
投降主义者
文化
遗产
外来
文艺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
合理利用
拿来主义者
精华
益害并存
无益
糟粕
沉着勇猛
有辨别
不自私
独立思考
仔细鉴别
自主选择
敢 拿
会 拿
善 拿



新 人
是什么
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送去主义:送古董、送画、送活人
送来主义: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
为什么
怎么样
孱头 不敢进门 逃避害怕
昏蛋 放火烧光 全盘否定
废物 接受一切 全盘肯定

鱼翅     吃掉
鸦片     送药房
烟枪烟灯  展览,毁掉
姨太太   走散

错误态度
正确态度
(占有、挑选)


总结归纳
拿来主义
回顾课文 勾画典型语句 体会语言特色
细节生动——漫画式 画面感
修辞恰当——比喻 反语
用词巧妙——褒贬词混用,大词小用
造句新颖——反逻辑式造句,形成反差
句式灵活——长短交错
睿智犀利
妙趣横生
《拿来主义》 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
《反对党八股》 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话
议论要有针对性
现实意识:新闻事件 社会现象 关注问题 争议话题——或破或立
事理意识:论个别之事,明普遍之理
读者意识:年龄阅历、知识层次、能力喜好——选择内容及表达方式
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无的放矢,不看对象。
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甲乙丙丁,开中药铺。
不负责任,到处害人。
流毒全党,妨害革命。
传播出去,祸国殃民。
内容空洞
动机不纯
目的不明
缺少文采
形式主义
责任心不足
贻害无穷
思想内容
文章形式
根源
危害


反对党八股(节选)
总——分——总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树靶子)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摆现象)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挖根源)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谈危害)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摆现象)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立观点)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析原因·反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谈做法)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立观点·辩证)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析原因·正面)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立观点·重申强化)
回顾课文 勾画典型语句 体会语言特色
1.以生活现象为喻,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2.多用排比、层递,增强语势,凸显观点。
3.对偶、对比、设问、反问,修辞多样。
4.活用成语,引用俗语、歇后语,使用方言词语,用词新鲜、灵活、通俗。
5.幽默式的讽刺,增强趣味性、可读性。
6.通篇口语化表达,平易朴素,亲切自然。
态度鲜明
诙谐幽默
核心话题 展开要素 情感倾向 写作重心
三 探读书之道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学习任务
1.读学案4页知识点“随笔”,了解随笔的特点,阅读两文时注意体会这些特点。
2.读课本102页“学习提示”,了解两篇文章的阅读重点。
3.朗读两篇课文:
(1)标成语
(2)勾画精辟的观点句及个人感触较深的句子。
(3)四人小组进行一句话分享交流,每人选一句话,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内涵解读及引发的联想)和赏析(语言特点)。
4.完成学案4页“写一篇随笔”的任务。(字数不限,写在作文纸上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