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1、了解近代以来世界贸易的发展情况。
2、理解近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5
m
世
员
01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时间 事件 途径 发展
15世纪末 —16世纪
17-18世纪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中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初
回顾选必2 第8课
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早期殖民扩张
殖民扩张与掠夺
掠夺原料
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
瓜分世界狂潮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欧洲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越来越来国家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得到初步形成
大多数亚非拉被卷入资义经济体系,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了解全球贸易网形成的简要概况
范围 时间 发展阶段 原因 表现
区域贸易
全球贸易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曲折发展
突飞猛进
各地联系不紧密
世界贸易局限于各洲内部、
亚欧大陆之间贸易路线不稳定
15c末-工业革命前
18世纪60年代
—20世纪初
两次世界大战
——冷战结束
20世纪90年代以后
新航路开辟前
n
a
Tut
Msogǐn San
h
Res See 二
din
汉志商道
沙漠丝绸之路 长安
现 洲 成矿 唐
草原丝绸之路
心 线 ge
玉 门 关 汉时期地名
隋唐新开通的丝绸之路
汉代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纲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辆占症加民)
地中询
海
波 斯
食
西
大
君士坦丁堡,
拂 R 林 鸿
亚 《网 拉俗湘国》
恒罗斯
EGYPT
Neereranean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古代史上有贸易的交流—丝绸之路(注:通过丝绸之路,欧洲人认识了瓷器、丝绸等中国商品,但是和中国的直接往来非常少。)
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以局部性贸易为 主 ,缺乏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
思考:
(1)15世纪以前的世界贸易有何特点?
(2)15世纪以前的世界贸易为何不具有全球化的意义?
(1)特点:
①局限性:欧亚大陆之间无法直接进行贸易。
②间接性:中间转手贸易
③局部性:缺乏稳定的全球性航路;
④贸易量较小,耗时较长,效率较低。
(2)原因:
①自然地理环境的阻碍
②生产力水平较低,交通落后。
——15世纪前的世界贸易
(一)区域贸易
1、新航路开辟后至工业革命前(15世纪末-18世纪):初步形成
(1)形成原因:
(2)表现:
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
【商业革命】:
①商贸中心的转移:欧洲商贸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新的亚洲贸易中心形成。
②商品种类与数量的增加:如咖啡、烟草、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欧洲的产品开始在美洲市场销售;
③商贸范围的扩大:美洲、大洋洲被纳入全球贸易范围;
④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银行、百货公司等的出现和发展。
(3)影响:
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二)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2、两次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18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1)原因:
①工业革命后,工业化生产使欧美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②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①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形成:西欧、北美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他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
②世界贸易额剧增:增长了近2.6倍
③20世纪初,欧美是世界制造业中心
世界贸易出现多个中心的格局(但中心依然是欧美)
(2)表现:
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全球贸易网最终形成。
(3)影响:
大萧条世界贸易下降
被原子弹轰炸后的日本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3、两次世界大战至冷战结束:曲折发展
找出全球贸易的曲折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
(1)政治因素:
①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②冷战: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受到影响。
(2)经济因素:1929-1933年经济危机
2.促进因素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世界贸易(出口)发展情况(1950年-2000年,10亿美元)
冷战使世界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冷战结束后,世界贸易突飞猛进。
问题1:上面图表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大 事 年 表 1978年 中国确立改革开放政策
1991年 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91年 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
1992年 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问题2:结合图表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冷战后世界贸易突飞猛进的原因?
4、冷战结束20世纪90年代以来:突飞猛进
体系化
制度化
原因:
①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
②冷战的结束;
③世贸组织的成立;
④跨国公司的推动;
⑤第三次科技革命、 相对稳定和平的环境、经济全球化等因素。
阶段 时期 背景 表现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①形成明确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②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③世界贸易额大幅增长。 曲折发展 突飞猛进
15世纪末—18世纪上半期
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殖民扩张
①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②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③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8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0世纪初—20世纪90年代初
①两次世界大战及经济大危机影响世界贸易发展。
②冷战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
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
①冷战结束
②经济全球化
③科学技术发展
④市场经济确立
①全世界贸易出口总值迅速增加
②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
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推动;
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建立等
科技:科技革命的推动;(交通、通讯等)
政治:国际政治关系体系的确立、国际局势稳定。
【P.56思考点】:
推动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年份 海外分支机构总产值 占GDP的比例 海外分支机构销售额 占GDP的比例 海外分支机构出口总额
占全球出口额的比例
1985年 4.77% 20.02% 30.30%
1990年 6.27% 23.56% 26.41%
1995年 5.99% 27.63% 14.86%
2000年 9.63% 47.70% 44.67%
2005年 9.03% 46.18% 32.31%
2010年 10.24% 39.98% 33.04%
1985-2010年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经营情况
——根据卢进勇、杨国亮、杨立强等编著《中外跨国公司发展史》编制
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经营情况体现了跨国公司的什么特征?
学思之窗
①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提升;
②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势头迅猛;
③出口不断增加,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典例研析】 (2021·全国·高考真题)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D
【典例研析】 (2021·湖北·统考高考真题)1808年,一位英国人在印度孟买购买棉布时,惊讶地发现至少有一半产于英国,且价格比劳动力低廉的印度所产的便宜,而棉花却来自印度,这说明
A.印度开启工业革命进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英国海上霸权初步确立
D.机器化大生产更具竞争优势
D
02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食-茶文化
文化交流国际化-钟表
服饰文化
20世纪以来的文化交流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一)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的原因
买方
卖方
商 品 流 动
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
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习俗等
(1)经济: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
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在一起。
(2)文化:国际贸易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
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纹章瓷:古代的一种外销瓷器
把纹章(即欧洲诸国贵族、都市、团体等的特殊标志)烧在瓷器上,故名。 约始于明代。据瑞典统计,有三百多家贵族曾到中国定烧过纹章瓷。
1、食-茶文化:中国饮茶风俗的国际化
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在汉语里,茶又称“茗”。在中国,因地域和习惯的不同,喝茶的方式也不同。
藏族人喝酥油茶
蒙古人喝奶茶
景颇族喝竹筒茶
苗族喝打油茶
回族喝(盖碗茶)八宝茶
(二)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表现
地位
①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历史悠久
②蕴含了东方哲学和东方美学
③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外传
过程
最初,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16世纪以后,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表现
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万里茶道”
俄国
英国
用中国茶和中国的茶具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形成了“下午茶”
荷兰
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茶室”
日本
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日本茶道”
茶文化的国际化
万里茶道又称茶叶之道(习近平主席2013年访问俄罗斯时称之为17世纪时连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盛行于17世纪至20世纪初,从福建武夷山起,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向北延伸,穿越戈壁草原,抵达蒙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再往西到达圣彼得堡和欧洲其他国家,全长1.3万公里。
日本茶艺源自中国,15至16世纪,经日本僧人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的总结、改革与创新,把茶会、茶汤等仅仅和生活有关的饮茶习俗,发展成为具有深奥哲理、有思想性、可陶冶性情的日本茶道。其根本精神是和、敬、清、寂四个字。这表明,日本茶道与中国佛教文化中的禅宗有某种关联,带有一种出世色彩。可以说,日本茶道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 下午茶起源于17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早餐都很丰盛,午餐较为简便,而社交晚餐则直到晚上八时左右オ开始。人们便习惯在下午四时左右吃些点心、喝杯茶。其中有位很懂得享受生活的女伯爵名叫安娜玛丽亚,每天下午她都会差遣女仆为她准备一壶红茶和点心。她觉得这种感觉真好,便邀请友人共享。很快,下午茶便在英国上流社会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已形成一种下午茶文化,也成为正统的“英国红茶文化”,这也是所谓的“维多利亚下午茶”的由来。18世纪中期以后,茶才真正进入一般平民的生活。
英国人最喜爱的下午茶时间,多集中在下午3时到5时半之间,在优雅的氛里往往可以让们感受到心灵的和与家庭式的温暖,从而舒解一天的疲劳。
知识链接:
中国茶文化根植于传统的农耕文明,提倡心灵感悟,追求天人合一;茶生于山川河流之中,中国人在发现利用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审美情趣赋予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
中国茶文化吸收了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精华,但其主导的思想还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和“仁礼”,主张通过饮茶反躬自省,在和谐的氛围中交流思想、增进情谊。
同时,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追求以简为德,心静如水,返璞归真,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材料: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提神,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9世纪饮茶在英国盛行的原因,并指出饮茶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
原因:
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 茶作为优良饮品,符合大众需求;
工业革命的推动;
④英国的殖民掠夺;
⑤种茶、制茶技艺的传播。
意义:
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
推动了茶叶种植区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1)东方服饰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①中国服饰在法国:
17世纪末回到法国的传教士穿中国服装参加舞会,获得全场喝彩。
18世纪法国服装设计融入中国的面料、款式和龙凤花草纹样等
②20 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 系列 ,有吸收了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有杂揉了日本和 服样
2、服饰 ——各国服饰相互影响
“孔子”的服装
“孔 子”服装渗透了女性解放思想
波烈希望将女性的躯体从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当时欧洲女性流行穿紧身服装。他受东方民族服饰启发,设计出一种新时装。他推出的一种中国大袍式宽松女外套很快获得巴黎女性的欢迎,他将它命名为“孔子”。
20世纪初,欧洲女装改革家保罗·波烈兼采东西方文化,摈弃了数百年来束缚欧洲妇女的紧身胸衣,创造了形式多样的女装,其中取名"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吸收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从他的设计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的艺术,还隐约可见中国旗袍、日本和服、阿拉伯长裙和印度纱丽等的痕迹。
①日本: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
②中国: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穿着方便,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明治维新时期派出的“岩仓使节团”
明治维新时期,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日本人穿洋衣、说洋话、行洋礼。此后,西服在日本流行开来。1887年,时任首相的伊藤博文在鹿鸣馆举办了约400人参加的大型化妆舞会,可以说是把欧化之风气推向了高潮。
(2)西方服饰对东方的影响:
立法、司法、行政、
考试、监察
代表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倒笔架形袋盖象征
以文治国
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
礼、义、廉、耻
衣领封闭式设计象征严谨治国
后背不开缝象征国家和平统一
思考:民国中山装哪些地方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哪些地方借鉴了西方文化?
传统文化: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国家统一大业;
以文治国;“三省吾身”,严谨治国。
西方文化: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思考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山装产生的社会背景。
(1)“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中国服饰文化呈现出中西并存、中西交汇的局面。
(2)辛亥革命为中国服饰的变革扫清了障碍。辛亥革命不但推翻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同时也推翻了在中国几千年以来的以等级标志为核心的服饰体系。
知识拓展:
16世纪中期,作为礼品和商品的西洋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18世纪时,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
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一些公共场所也装有钟表。
利玛窦献给万历皇帝的自鸣钟(明)
铜镀金葫芦式转花钟(清)
上海法租界大自鸣钟(清)
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3、西洋钟表文化——传入中国
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念
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之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
——赵翼《檐曝杂记》卷2
①承认西洋文化的优秀成果;
②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表达各国文化交流的理念。
乾隆紫檀嵌珐琅重檐楼阁更钟
体会: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有何变化
①时间观念逐渐精准化;②逐渐适应工业文明。
钟表折射的观念变迁(P59问题探究)
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除了传统的与吃、穿、用等相关的商品,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
1987年,中国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在北京开业
八十年代上海大众桑塔纳汽车
九十年代中国的电脑
手拿大哥大,腰跨BB机
七八十年代,穿着牛仔喇叭裤,提着录音机到处蹦迪自娱自乐的青年
1981年,百人围观一台电视机
观看中国女排首夺世界杯冠军
4、20世纪文化交流
辩证分析世界贸易、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的关系与启示
商品流动
文化交流
世界贸易
关系:
①世界贸易下的商品流动促进各国文化交流;
②世界文化的交流借鉴推动各国商品流动。
启示:
①提倡世贸的公平性,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②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唯物史观
区域 全球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曲折发展
突飞猛进
茶文化
服饰文化
钟表文化
其他文化产业
全球贸易网
文化交流
文化也推动着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认识:
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
本课小结
1、十八世纪后期, 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钟表进口国。同时,中国人开始学 习并掌握了机械钟表的制作原理,自己制造钟表,下图为其代表作品。这表明( )
A. 经济发展影响审美标准
B. 贸易交流推动文化融合
C. 政策调整促进观念转变
D. 科技创新丰富日常生活
课堂练习
B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工业国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并可以投资,这说明 ( )
A.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D.经济全球化形成
3、茶叶于1650年前后被引进英国时,每磅的价值大约为10英镑,然而一个世纪后,已成为普通消费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新航路开辟的结果 B.国际贸易的发展
C.机器生产使茶叶产量提高 D.咖啡等新饮品的冲击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