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说 和
做
臧克家
记
闻
一
多
先
生
言
行
片
段
一
二
三
学习
目标
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
品味文中的诗意语句,揣摩其含义及表达作用。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第一课时
01
作者
介绍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中国现代诗人、作家、编辑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被称为“农民诗人”“泥土诗人”。第一部诗集《烙印》。其诗往往饱含浓郁的生
活气息和强烈的爱憎情感;语言流畅,气势雄浑,
真实朴素而精炼含蓄。代表作有诗歌《有的人》
《老马》,诗集《烙印》等。
zāng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闻一多
“诗” “文”写其诗人和学者形象。
“烟斗”说他喜欢拿烟斗抽烟
“画”“印”写他爱好绘画和篆刻。
“全集”指《闻一多全集》。
“英豪”概括了他的个性和思想。
“红烛”指他的诗篇《红烛》。
诗人
学者
民主战士
《红烛》
《死水》
《七子之歌》
《神话与诗》
《唐诗杂论》
《古典新义》
整理研究
《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等。
他一身正气,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三
重
身份
本文选自1980年2月12日《人民日报》,是臧克家对闻一多精神的颂扬之作。臧克家是闻一多的学生,他在青岛国立大学学习期间,经常向老师请教问题;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二人相知很深。闻一多曾替臧克家出资刊印《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背景
链
接
亦师亦友
文体介绍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
“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
“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
解
题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主标题
副标题
组合式标题
本文的写作对象是:闻一多先生
本文的写作内容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两个方面
字词
积累
校补 赫然 迭起 锲而不舍 沥尽心血
兀兀穷年 炯炯 心会神凝 心不在焉
迥乎不同 气冲斗牛 函寄 仰之弥高
hè
dié
qiè
wù
níng
dǒu
hán
mí
lì
jiǒnɡ
jiào
yān
jiǒnɡ
初读
感知
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于一般人之处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
特征 事件 品质 评价
学者和
诗人
革命家
做了再说(详)
说了就做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严谨刻苦,、沥尽心血、严谨治学、废寝忘食的卓越学者。
勇敢无畏、不怕牺牲、言行一致的革命家。
行
的
高
标
口的巨人
做了也不说
(略)
第一部分(第1-7段):
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第8-20段):
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说和做”。
两部分之间用了三个段落过渡。
(第7段)“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这是对前一部分内容的全面概括。承接上文小结;(第8段)“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由学者过渡到革命家。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第8、9段开启下文。
第二课时
1、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两句话用了什么手法 起什么作用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品质
合作
探究
对比
结构上: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引起悬念;
内容上: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形成鲜明对比,层
层深入,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
作用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2、作者是怎样表现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的优秀品质的 请找出相应的语句来。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作者用“钻探”不用“研究”一词。
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
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
给人的印象不单单就是介绍闻一多,而是称赞他。
清华大学闻一多雕像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句话用了比喻修辞。“救济的文化药方”本体就是“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一多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就是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表现了闻一多的爱国主义精神。
(3)、“‘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喻成一个病人。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头发凌乱……饭,几乎忘记了吃……”
赞美了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勤奋和专注。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
1、这一部分开头第一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2、选文中有关闻一多“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宣传民主,反对独裁;起草政治传单,宣传革命道理;在李公朴追悼会上痛斥敌人;参加游行示威,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3、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 为什么
不矛盾。前者是指闻一多先生作为一个卓越的学者他所做出的行动,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而后者是指闻一多先生作为一个大勇的烈士,体现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4、文章最后一段中“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主要给我们描写了一个怎样的闻一多
“口的巨人”意味着闻一多先生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
“行的高标”意味着闻一多笃行务实,勇于牺牲。
5、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肖像描写:
“炯炯目光”“头发凌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
细节描写: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作用: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文章
主旨
这篇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刻苦钻研学术的严谨态度和实干精神,以及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而献身的精神。
1、选取典型事件表现人物。
作者所选的材料讲究典型性。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一多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作者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典型事件,就把闻一多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了出来
写作
特色
2、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
第1、2两段是第一部分叙述的纲领,第7段是第一部分叙述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8、9两段是第二部分叙述的纲领,最后两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些议论,不仅使文章前后照应,而且形成一种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采取严谨有序的结构。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的是闻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的是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上下部分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板书设计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学者
革命家
写作《唐诗杂论》
写作《楚辞校补》
写作《古典新义》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发表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做了再说,
做了也不一定说
说了就做
说做一致
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
拓展
延伸
红烛(序诗)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