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1明朝建立及朱元璋强化皇权
1.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
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元朝灭亡。
2.朱元璋强化皇权
。原因:朱元璋认为,由于地方分权和臣权力过大导致元朝灭亡。
。措施及作用
朱元璋像
项目
措施
作用
取消行中书省,设互不统属的“三司”
分散了行省的权力
地方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皇帝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
进一步集中权力
吏户礼兵刑工
向皇帝负责
明朝政治体制示意图
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
皇帝直接掌握了军
中央
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事大权
设立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
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诸事
。影响:地方和中央各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
皇帝负责,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锦衣卫印
直击中考
食明成祖时成立东厂,与
(1)“我朝罢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
锦衣卫合称“厂卫”,是皇
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其中“我朝”是指明朝。丞
帝的耳目和爪牙。
相制度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废除的,目的是强化封建皇权。
(2)《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
当。”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加强君主专制。
2科举考试的变化
1.僵化
Q内容上: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
★“八股取士”是明朝专
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
制统治加强的表现,限制
意发挥。
了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形式上: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
37
中国古代史(下)
规定,要求答卷用“八股文”。
2.影响: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
为了能够被录取,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3经济的发展
1.农业:引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2.手工业:棉纺织业已由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
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明代青花扁壶
3.商品经济:北京、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商帮出现,如晋商、徽商。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1郑和下西洋
1.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
黄河
中国富强”,换取海外的奇珍。
明
南京o
刘家港
2.概况:1405一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
榜葛刺
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
吕宋
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苏禄
木骨都束
3.影响
西
。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
新村
—郑和航海路线
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
。郑和航海到达的国家和地区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了解和友好往来
。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
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
(1)客观条件: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船队拥有当时世界
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配备罗盘针和航海图。
(2)主观原因:郑和具有吃苦耐劳、英勇无畏的精神,有
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郑和宝船(模型)
2戚继光抗倭
1.倭寇与倭患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
倭寇
★沿海国内奸商与倭寇
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勾结,共同抢掠分赃,致
倭患
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
使倭患严重。
互勾结,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