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 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认识“蚱、啃”等10个生字,会写“蝴、蚱”等15个字,会写“蝴蝶、蜻蜓”等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能说出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4.能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感知“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体会祖父的园子的特别之处。
教学难点
品读描写园中景物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感受。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小说《呼兰河传》。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蚱、啃”等10个生字,会写“蝴、蚱”等15个字,正确读写“蝴蝶、蜻蜓”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感知“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体会祖父的园子的特别之处。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导入。
童年往往意味着快乐、纯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祖父的园子》,讲述的是萧红的童年往事。课前我们已经查找了资料,对萧红有了一定的了解。谁来介绍介绍?
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祖父的园子)
3.读了课文题目,对于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吗?
4.过渡:萧红为什么会对祖父的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一生魂牵梦萦的园子。
【设计意图】课前资料搜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介绍作者萧红,引出《呼兰河传》,为学生学习课文打下基础,也为引导学生阅读做好铺垫。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且思考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如,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我”在园子里干了些什么等。(学生自由读课文,并作好圈点批注。)
2.检查字词学习。
课件出示
第一组:蚂蚱 蜻蜓 蚂蚱 蚌壳
第二组:樱桃 榆树 谷穗 倭瓜
第三组:拔草 铲地 割草
第四组:圆滚滚 明晃晃 毛嘟嘟 蓝悠悠
(1)指名分组读,教师相机正音。
(2)引导发现:你发现这几组词有什么特点?
3.重点指导“樱、承、瓢、逛”4个笔画较多的字。
(1)指导写 “樱”字。(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2)指导写“承”字。最后两笔不要连写。
(3)指导写“瓢”字。右边是“瓜”,不要写成“爪”。
(4)指导写“逛”字。注意不要漏掉“辶”。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我”的感受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四组词语的朗读别具匠心,意在引导学生初读时,关注园子里的一草一物以及在园子里所做的事情。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指导书写,关注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
板块三 走进园子,感受美景
1.教师引导:作者记忆中的园子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这个园子。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哪几个自然段直接描写了园子中的景物。(1~3自然段)
2.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指名学生回答)
3.全班学生交流,老师相机概括。
课件出示
动物多: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颜色美:蝴蝶——白、黄、红中带着金粉;蜻蜓——金;蚂蚱——绿
形态美:蜜蜂——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胖乎乎、圆滚滚、像小毛球似的
4.教师小结: 作者在这段对园子的描写中,不仅写了好看的,还写了不好看的,不仅写了昆虫的色彩还写了昆虫的样子,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一个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园子。齐读第1自然段,共同感受这幅五彩缤纷的画面。(齐读)
5.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大花园!仅仅只有这些小昆虫吗?(联系下文可知还有天上飞的,地上长的,果然是样样都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园子中的五彩缤纷、样样都有。指导学生运用作批注的方法学习第1自然段,注重学法指导。
板块四 走进园子,感知趣事
1.默读课文第4—16自然段,说说“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栽花、拔草、种菜、铲地、嬉戏、浇水)
2.这六件事都体现了一个什么字?(乐)还体现了一个什么词?(自由)
3.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祖父的园子不仅景色美,样样都有,而且给“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和自由,难怪“我”对祖父的园子念念不忘!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是针对课后第一题来完成的,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的六件事,感受祖父的园子的特别之处。初识祖父的园子,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园中的快乐和自由。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品读描写园中景物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阅读链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聚焦活动,趣中品乐
1.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体会到作者将情感寄托在园内景物上,那儿的一花一草都是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第4~14自然段),看一看祖孙二人在园子里的活动是怎样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想一想:“我”在园子里做的哪些事很有趣?为什么?
活动一:品读语言,感受乐趣。
自学要求:
A.读一读,找出你觉得有趣的地方,画出相关的句子。
B.画一画,圈画关键词语。
C.写一写,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批注。
导说小贴士:当我读到“__________”时,我觉得十分有趣,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先默读课文,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
(1)跟在祖父身后瞎闹的“我”此时是什么心情?(板书:“我”——瞎闹)
(2)想象一下,年幼的孩童拿着锄头的“头”,伏在地上乱钩一阵,把不该铲的铲掉了,该铲的却都留着,有趣不有趣?除了抓住关键词,我们还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这样可能会有更多收获。接下来,请你边读第5自然段边想象画面,读出“我”的调皮可爱来。3.在祖父的园子里,不管是栽花、拔草、溜土、铲地,还是浇菜,作者都是在瞎闹。这样的园子,你觉得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
板块二 研读课文,笑中悟爱
1.为什么“我”可以在园子里这样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玩耍、瞎闹呢?你从文中哪些词句感受到祖父对“我”的宠爱呢?默读课文第4~14自然段,标出能体现祖父对“我”很宠爱的词句。(生默读课文)
2.我们完全明白了:“我”在这园子里拥有的快乐和自由,都是源自祖父的爱。难怪“我”那么依恋祖父,像祖父的小尾巴一样。
3.“我”就像祖父的小小跟屁虫,祖父的爱像涓涓细流,滋润着童年时的“我”。通过描写“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表达出“我”对祖父的依恋以及对童年园子里生活的怀念,这就是寓情于事。(板书:寓情于事)
4.作者在园子里可真是快乐、自由、无拘无束啊!作者的童年生活这么快乐、自由、无拘无束,她长大后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呼兰(今哈尔滨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她幼年丧母,18岁那年,祖父去世了,19岁时她被迫离开家,四处漂泊。萧红的童年其实并不快乐,幼年丧母,家人重男轻女,只有祖父格外疼爱她。1940年萧红在香港完成《呼兰河传》。1942年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生默读)
5.了解萧红的生活经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她的作品。请大家再读读《祖父的园子》和课后的“阅读链接”,说说你对课文有了什么新的体会。你发现了两者的相似之处。那不同之处呢? 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6.小结:祖父给了萧红温暖和爱,在她漂泊半生,凄惨悲凉时,不禁回忆起了曾经让她倍感幸福的祖父的园子。课后,请大家读一读萧红的《呼兰河传》,相信你读完后会对萧红的童年生活以及她对祖父的怀念之情有更深刻的体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抓住文眼,形散神聚。
教学要立足文本的特点,要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从学生阅读前的理解出发,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索,以此来推进教学流程。文中“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可谓文眼,扣住此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体会园中景物的自由和“我”的自由自在,是祖父的爱给予的,由浅入深,使学生对“自由”的理解逐步深刻与丰满,使教学如同一篇散文,形散神聚。
2.联系原著,丰富文本。
节选自小说的课文,联系原著可以增加文本的厚度,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旨意,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悟水平,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将课文置于《呼兰河传》的背景下,了解萧红的人生经历和内心向往,便可以体会欢乐背后淡淡的哀愁,更好地奠定教学的基调。
3.展开想象,言意合一。
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抓住文本中既能拨动学生情感心弦,又能引发语言表达的生长点,让文本“立”起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表达,走向语言与精神的共同成长。文中祖父的“笑”等细节颇耐人寻味,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文本内容形成的波澜去理解、推敲、琢磨,想象人物真实的心境,情动而辞发,在语言练习中,走进人物的内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