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1传染病
病原体传染性
1.概念: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
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传染病。
2.特点: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传染病:由病原体引
3.分类
。根据致病病原体的不同,传染病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如细菌性痢
起,具有传染性。
疾)、病毒性传染病(如新冠肺炎)和寄生虫传染病(如血吸虫病)。
。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分类
携带病原体
种类
主要传播途径
举例
呼吸道传染病
空气、飞沫
新冠肺炎、流感、腮腺炎、肺结核等
病原
消化道传染病
饮水、食物
蛔虫病、细菌性痢疾、脊髓灰质炎等
传染源男
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
★传染源≠病原体,传染
血液传染病
吸血动物等
血热
源携带病原体。
体表传染病
接触
狂犬病、炭疽病、破伤风、沙眼等
4.病原体:也叫病原微生物,是能引起人和其他生物患传染病的微生
物和寄生虫的统称,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传染源
2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
传播途径
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1.传染源: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
易感人群
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人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如空
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3.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如
女媒介生物只是携带和
未出过麻疹的一些儿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传播病原体,而不患传染
病,所以不属于传染源,而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属于传播途径。
1.控制传染源
。不少传染病在开始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了传染性,当发病初期表
136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现出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因此,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
。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地处理。
隔离区
焚烧
深埋
★及时隔离传染病患者。
★焚烧深埋患病死亡动物。
2.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媒
★疫情期间,做好日常消
介生物,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等,可以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
毒、勤洗手等,可切断传
的机会。
播途径,降低感染和传播
3.保护易感人群
疾病的风险。
。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该注意保护易感者,不要让易感者与传染源
接触,并且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
。对于易感人群来说,应积极进行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4.综合防治
。在预防传染病时,既要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采取综合措
施,又要根据不同病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在三个环节中抓住主
要环节,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
。举例:对麻疹和脊髓灰质炎,要以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为重
点;对蛔虫病等消化道传染病,要以搞好个人和环境卫生,切断传
★预防接种、加强体育锻
播途径为重点;对性传播疾病,如由淋球菌引起的淋病,要以杜绝
炼等,可保护易感人群。
性滥交,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同时要对患者及时进行治疗。
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
口组成:皮肤和黏膜。
。功能
★皮肤的保护作用。
→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最外面是角质层,细胞排列紧
密,可以防止外界环境中的病菌、化学物质等的侵入。它的分泌
9南洞
物还有杀菌作用。
→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不断地摆动,可以清除异物,而它们的分
★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