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秘籍】七(下) 6 古代诗歌五首-初中语文-文言文-尖子生创优课堂笔记(pdf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秘籍】七(下) 6 古代诗歌五首-初中语文-文言文-尖子生创优课堂笔记(pdf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9 14:5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背景资料
了解作者作品,明确主题写法
一、作者作品
名篇。
陈子昂(661一702),字伯玉,
这首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
梓(z)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
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全诗采取了长短
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故后
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前两句每句五字,各两处
世称之为“陈拾遗”。解职归乡
停顿,其式为:前一不见一古人,后一不

后受人所害,冤死狱中。其存诗
见一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各三处停顿,其

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
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

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
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
歌》。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
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
二、主题思想及写作特色
增加了一个虚词(“之”和“而”),多了一个停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诗,诗人前思古人,后
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句式长短参错,音
念来者,却只能独立于悠悠天地间,深刻地表
节前紧后舒,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
现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语言苍
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
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为人们传诵的
声长叹的情景。
课文全析
全面解析课文,漫画图解重点。

不见古
人,后
不见
往前看,看不见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向后看,看不到后

者。①
①通过“前”“后”“古人”“来
世求才的贤明之主。
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
评析: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诗人生
一去不返。
不逢时,壮志难酬,他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

天地之悠悠①,独
怆然2而涕③下!2
①悠
只有那苍茫的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眼泪纵横。悠:
2写出空间辽阔,诗人面前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②怆
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的苍
然:悲伤的样子。③涕():眼泪。
茫广阔图景,表现了诗人怀
评析:时空无穷,人生有限,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
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
(曲靖市中考)
影互为映照,更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抒发了诗人孤独、愁闷的
情怀。
48
·古代诗歌五首·

岳杜甫
背景资料
了解作者作品,明确主题写法
一、作者作品
诗人通过想象和夸张,表现了泰山的高峻
杜甫见本书第15页。
和雄奇。例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
二、主题思想及写作特色
两句诗,前一句是虚写,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大雄奇,
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
以泰山和诗人的志向做对比,以山之雄伟映衬
钟。“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有感;“割”字写
诗人志之远大,表达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
出了泰山参天入云的雄伟气势,使静止的山峰
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充满了生命力。
课文全析
全面解析课文,漫画图解重点◆

岱宗0
夫如何?
齐鲁青2

1开篇一问一答,写泰山横
级下
东岳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啊?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
跨齐鲁,郁郁葱葱,表现出泰
了③。1「①岱宗:指泰山。②青:指
山雄伟阔大的气势。(黄石市
不尽。
山色。③未了(Iiǎo):不尽。
中考)》
评析:首联写远望中所见泰山的高大形象。以距离之远来烘
托泰山之高。
阴阳割昏晓
造化④
钟⑤神秀,阴
阳6割7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
昏晓。
④造化:指天地、大自然。⑤钟:聚集。⑥阴阳:
昏暗,截然不同。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⑦割:分。」
“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
评析:颌联写近看时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
荡胸⑧生
曾9云,决眦入归鸟。2
了活力。
望见山上层云生起,使我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⑧荡胸:使心胸震荡。⑨曾:
2诗的颈联运用夸张和想
同“层”。⑩眦(z):眼眶。
象写景,透过“曾云”和“入”,
评析:颈联写望时的全神贯注,浮想联翩,衬托出泰山的雄伟
读者可以感受到泰山的高和
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幽深。(抚顺市中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①会
(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举目纵观群山的低矮渺小。当:
3“会当”“凌”表现出登临
终当,终要。②凌绝顶:登
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
上泰山的顶峰。凌,登上。
传神。这是诗人乐观自信、
评析:尾联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
积极向上精神的形象体现。
雄心和气概。(广州市中考)》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