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8-18 18:3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秦——汉——唐——宋阅读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中国古代的一项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1、这项制度是什么?是谁创立的?这一制度结束于何时? 2、根据材料结合课文,“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说明这一制度有什么突出特点 ?3、后来历朝的皇帝制度是否继承了这一特点?为什么?4、这种体制下的国家立法、行政和司法过程中决策的作出往往具有什么特点?皇帝制;秦始皇;1912年,清帝退位;皇权至高无上(核心);皇帝独尊;继承,而且日益加强;满足统治者的私欲和权力欲,巩固“家天下”局面。随意性和独断性一、秦始皇创立皇帝制 史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史料三: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通过这些故事,大家能发现君权与相权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  答案: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二、君权与相权之争1、发展趋势: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历代王朝的君主采取怎样的
措施限制相权? 实行内外朝制度(东汉设尚书台)三省六部制增设参知政事,分散宰相权力(4)明 代: 你知道右图是哪些皇帝吗?
 他们当中谁的话拥有更绝对的
权威呢?2、历朝限制相权的主要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设军机处(5)清 代:(1)汉武帝:(2)唐 代:(3)宋 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期“常以列侯为丞相”。
材料二 :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武帝年号,公元前2世纪末)百年之间,见(现)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得不取于列侯之外。―《中国宰相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朝前期和中期丞相选任渠道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 答案: 变化—由汉朝前期在列侯中选任丞相到汉武帝时在列侯之外选任丞相 原因—列侯为相,位高权重,常与皇权发生矛盾;汉初所封列侯后代大多腐败堕落,犯法丢爵。 材料三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内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至昭、宣(帝)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在内朝闻政事。 ――《汉书·刘辅传》 (2)材料三叙述的是什么制度?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制度:内外朝制度。 实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材料四:汉武帝在位54年间,先后用丞相12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 (3)根据上述四则材料归纳汉武帝削弱相权的措施 答案:降低丞相出身;实行内外朝制度;频繁换相、多人免职、处死;皇 帝尚书令侍 中常 侍丞 相御史大夫太 尉 九 卿 中朝外朝决策机构执行机构阅读下列材料:
  (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全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日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请回答:
1)从材料来看,唐太宗是如何看待设置丞相一事的? 太宗认为置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2)据材料指出,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什么?先由丞相等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3)为此,唐太宗在中央官制上采用了什么制度?三 省 六 部 制执行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礼仪、科举军政刑狱国家的工程建设等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政事堂草拟审议尚书省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籍、土地、赋税决策过程如何?有何特点?优点在哪?特点:以分权达到集权的目的唐官制的优点:①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既保证君权独尊又减少决策的错误②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决策过程:中书省—门下省—皇帝—尚书省—六部枢密院参知政事
副 相三司使
盐铁﹑户部﹑度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宰相职长官枢密使,低于宰相分行 政权皇帝二 府机构职能官职及权利中书门下最高军政机构分财权削弱宰相权利
皇帝总揽大权宋代中央政治制度獬(xiè) 豸(zhì),为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它似羊非羊,似鹿非鹿,头上长着一只角,故又俗称独角兽。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中,獬豸一向被视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它怒目圆睁,能够辨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处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自古以来被认为是驱害辟邪的吉祥瑞物。清朝都御史獬豸补子 根据材料你能猜测清朝的都御史的主要职权吗?三、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1)演变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汉朝:中央:御史大夫、御史台(中国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 )地方:(州)刺史明初至清末:都察院(中央监察机构,由御史台发展而来)(2)评价:积极:一定程度防止官员腐败、贪脏枉法,滥用职权等,适应了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局限:
1、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
2、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选 官 制 度(科举制度)秀才看榜图清代公布殿试结果的金榜上图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那种政治制度?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
正制科举制西周至
春秋官职
世袭被限定在
贵族范围秦汉魏晋
南北朝魏晋
南北朝以官举士来源基层中正评定授官依据成为世族把
持政权工具隋唐北宋
明清考试选官
仕途开放八股取士
束缚思想以官举士
权操于上四、选官制度的变化读史感悟: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gu中。”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八股取士: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 积极:(1)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 (2)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提高行政效率。 (3)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4)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消极:(1)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选拔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2)科举制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3) 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 举 利 弊五、行省的设置 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专制统治,历代王朝在地方都作了重大调整、改革。 (1)概况:示意图 ①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2)元代的行省制度(4)意义:(3)行省官员的职权:P16秦朝汉末魏晋唐朝宋朝元朝郡道路行省州州县县县州郡县路州县明朝清朝承宣布政使司府县省道府县府元代的行省蒙古:东北:云贵:台湾: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澎湖巡检司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两大矛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汉:内外朝制度
唐:三省六部制
宋:设参知政事秦:郡县制
汉:郡国并行制
州的设置(唐、宋等)
元:行省制度(沿用)君权与相权
(专制主义)中央与地方
(中央集权)选官制度西周至春秋:世官制秦汉魏晋南北朝: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北宋明清:科举制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周天子年老了,膝下有4个儿女:
1、大儿子(二夫人所生);
2、二儿子(大夫人所生);
3、老三是大夫人所生的女儿;
4、小儿子(大夫人之子)。 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原则(制度),是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
嫡即正妻、元配,正妻所生之长子为嫡长子。法律规定嫡长子享有继承优先权。
该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商代的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
西周初年,周制:统治阶级内部划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财产和地位,世世相传,实行世袭制。在各个等级中,继承财产和职位者,必须是嫡妻长子;如果嫡妻无子,则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贵妾之子。√ 1、西汉形成“中朝”和“外朝”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B.增加国家机构的数量
C.减少皇帝外出的劳累 D.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2. 汉武帝对相权成功削弱的表现不包括
A.频繁任免丞相 B. 起用布衣为相
C.组成“中朝”决策机构 D. 取消了三公九卿制
3. 北宋初年,为制约宰相
A.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B.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C.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关
D.任用出身低微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4. 秦朝时期,郡的监御史主要负责
A.收取赋税 B.征发兵役 C.管理军事 D.监察郡守
5.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为限制相权,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起用布衣为相 B.任用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 C.实行“内外朝”制度 D.扩大尚书台权力 【练习评价,巩固拓展】ADBDD6.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这种选官制度被称为
A.宗法制 B.世官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
7.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度,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
A.有利于选拔人才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得到了不断完善
8.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分为州、郡、县三级始于 A.汉武帝时期 B.东汉初期 C.东汉末期 D.隋唐时期 9.唐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是
A.郡、县二级制 B.道、州、县三级制
C.路、州、县三级制 D.路、府、州、县四级制
10.元代单列的两个地方行政区是
①中书省直辖地  ②岭北行省 
③宣政院辖地  ④河南江北行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BBCBB11.我国当前实行的省制开端于
A.秦朝的郡县制 B.西汉的州郡县制
C.唐朝的军镇制 D.元朝的行省制
12.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有
A.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和村
C.主要地方官职可世代沿袭
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DA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是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至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中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材料二:明太祖说: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请回答: ⑴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看法有何不同?
⑵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
⑶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
⑷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从制度的角度说明你的认识。1、唐朝: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等。
明朝: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分理全国军政、行政等国事;各部门相互监督和牵制,保证全国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2、 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避免君主独断,造成决策失误而亡国。做法:宰相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
3、明太祖认为设置宰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做法:废丞相,中央各部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总揽大权。
4、不矛盾,
同: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都服从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需要。
异:唐太宗把皇权和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的参政辅政作用;
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相对立,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保证皇权的绝对权威。趋势:皇帝专制权力越来越大,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绝对君主专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