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第3课
宋明理学江 南 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反映了魏晋时期什么现象?佛教兴盛一、背景(1)魏晋: 佛、道传播
1. 魏晋、隋、唐时的儒学面临挑战(2)隋:看书内容归纳:隋儒学家提出什么主张?“三教合归儒”即“三教合一”《三教图》(清·丁云鹏)
“三教合一”的风景名胜左侧是佛教的米勒院,右侧是道教的元君祠,中间是儒家胜景,孔子登临处。方寸之地,三教会集,巧妙融合。泰山名胜
—
红门宫“三教合归儒” 对儒学发展有何意义?儒学吸收佛、道精华,为儒学的新发展奠定基础,看书内容归纳:唐出现什么局面?给儒学造成 什么影响? 三教并行
使儒学地位进一步下降。(3)唐 朝:2.宋朝
(1)宋朝加强专制统治;重文轻武;重视儒
学作用。
(2)儒学家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
对儒家经典义理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统治需要、儒学家努力使儒学复兴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背景: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程 颢程 颐朱 熹陆九渊王守仁程朱理学1.北宋:程颢、程颐分析归纳二程观点有哪些?“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程
颢程
颐1.北宋:程颢、程颐(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2)人伦即天理
(3)认识论:
格物致知:深刻探究万物,获得其中
的知识——理格物致知朱熹(1130~ 1200) 程朱理学 字元晦,号晦庵
生活于南宋时代
理学的集大成者
后人尊称“朱子” 一天,杨时同游酢一起向程颐请教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程朱理学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子语类》“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学核心思想程朱理学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朱文公文集》
材料三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四书章句集注》天理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程朱理学 格物致知:
获得知识与掌握事物的规律,必须要接触这个事物,并穷究其事理。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
曰:在天理则存天理,在人欲则去人欲。
——朱熹《朱子语类》
朱熹提出了什么思想主张?
“存天理,去人欲” 程朱理学 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说话:凡为人子弟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
读书: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祥缓看字;
饮食:在长辈面前,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朱熹《童蒙须知》 程朱理学 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编著《四书集注》 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
——《朱文公文集》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朱熹的这首诗你一定很熟悉,现在你能站在理学的角度再欣赏它一次吗?2.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1)天理是三纲五常
(2)存天理,灭人欲
(3)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三、陆王心学1.南宋:陆九渊陆九渊
南宋思想家,
心学开创者
人称象山先生。(1)心是万物的本原
(2)心就是理名言:“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真理”鹅湖之会 · 朱陆之辩(1175年) 朱熹陆九渊学问需求易简功夫,从本心上着力,不用耗费精力在前人的注疏里探求精微。为学应格物致知,循序渐进,广泛阅读古圣先贤的经典。易简工夫终久大,
支离事业竟浮沉。世称阳明先生
生活于明代
心学集大成者陆王心学 王守仁龙场悟道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王阳明年谱》 知行合一致良知陆王心学 王守仁心外无理阳明格竹陆王心学 材料一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守仁《答顾东桥书》 有一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听王守仁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就以写字问王守仁。王问:“你嘴巴不能说话,耳朵也听不到声音,那你的心能分得清是非吗?”杨答:分得清是非。王说:“只要你心中分得清是非,存在天理,你就是个聋哑型的圣贤啊。”“心”是万物的本原
(心即理也)陆王心学 材料二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思想核心:“致良知”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陆王心学 材料三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知行合一阅读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皆是理”;
材料2: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要“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3:王守仁: “心即理”,“致良知”;他认为良知是存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
分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相同点是什么?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相同点相同内容:
相同影响:
(1)主体思想内容相同,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属儒家学派。
(2)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纲常道德,即为天理
(3) 克服人欲,存天理。(1)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赏花》 朱熹、王守仁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朱熹说:“天生的。”
王守仁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美丽的。”世界本原同:世界的本原是“理”。
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活学活用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背景: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影响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粉身碎骨寻常事
但愿牺牲报国家
——清·秋瑾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二十四孝故事 在封建统治者的倡导下,在理学卫道士的鼓吹下,节妇烈女越来越多。据记载,清代仅安徽休宁县就有2200多个“节烈”妇女。这些妇女不仅有夫亡不嫁,从一而终的“节妇”,还有丈夫死后,以死尽节的“烈妇”;不仅有未婚夫死不嫁他人的“望门寡”,还有未出嫁的男方死亡以自杀表明贞节的“烈女”。中国的“节烈”文化,要求妇女为男子守节,守得越苦越好,节得越惨烈越佳。死了以后那些卫道士的父母还附掌大叫:“死得好,死得好!”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戴震
翻开中国的历史一看,上面尽写着两个字“吃人”!
——鲁迅“美丽”的三寸金莲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消极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崇尚道德、气节;强调自我约束,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积极小结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① “天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② 纲常伦理是天理
③ 存天理,灭人欲④ “格物致知” ① “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② “心即理”,心外无理 ③ “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