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时间的脚印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8 时间的脚印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9 16:13:4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 时间的脚印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腐蚀(shí) 刨刮(páo) 胶结(jiāo)
B.沟壑(hè) 稽首(qǐ) 楔形(xiē)
C.龟裂(guī) 犀牛(xī) 琥珀(hǔ)
D.掸去(dàn) 山麓(lù) 浑浊(hú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踪迹 烘烤 低洼 海枯石乱
B.孔隙 砂砾 沉淀 黄土高原
C.粗糙 包裹 消逝 悬涯绝壁
D.帷暮 踪迹 崩落 奇形怪状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B.眼前的一切都被浓浓的大雾笼罩着,混沌一片,扑朔迷离,什么都看不清。
C.对于作文中的错字和病句,很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些问题不必太较真。
D.传统的古筝乐被分为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九派,其曲目及演奏方法各有千秋。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考试有三忌:一忌考前不能过度紧张;二忌考中不能心浮气躁;三忌考后不可置之不理。
B.经理派副经理和他的助手接待前来参观的代表团。
C.经过推举、讨论、表决等一系列程序,我校新一届学生会人选顺利产生。
D.内容正确与否是衡量作品优秀的重要标准。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B.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
C.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D.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6.下列作家作品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B.《恐龙无处不有》——阿西莫夫——英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
C.《大雁归来》——利奥波德——美国生态学家
D.《时间的脚印》——陶世龙——中国科普作家
7.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 (  )
A.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B.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C.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D.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间的脚印》一文的说明对象是时间。
B.本文启示我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C.课文为我们解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D.《时间的脚印》一文的作者是陶世龙。
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其作者是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
B.阿西莫夫是美国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他的《恐龙无处不有》 一文从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
C.《大雁归来》的作者是英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其代表作是《沙乡年鉴》。
D.《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科普文,让我们了解了岩石的功能——记录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信息。
10.对《时间的脚印》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启发人们要探索自然奥秘,告诉我们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B.地壳的运动会打乱岩层的顺序,而使我们无法从中得知过去的年月。
C.“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句话说明了岩石的生成与毁灭也遵循这一规律。
D.人的作用与地质作用比较起来,有时候对岩石影响的速度更快。
1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B.《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
C.大自然是一位杰出的哲人,《大雁归来》的作者陶世龙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情。
D.《时间的脚印》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岩石为什么能记录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深奥的科学道理说得清楚明白,有声有色。
1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B.《恐龙无处不在》指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C.《大雁归来》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这种写法不单纯是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而且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D.《时间的脚印》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有偏离主旨之嫌。
13.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当时的森林多生长在水陆交汇的沼泽附近,树木死后遗骸沉入水下,与空气隔绝,可以防止被氧化分解。
②总之这些植物遗骸年复一年堆积在地层中,经过3亿年的化学、物理作用,最终变成了黑漆漆的煤炭。
③为什么石炭纪能出这么多煤?
④有些科学家猜测,石炭纪时的真菌、细菌,或许还没有能力分解树木里的木质素……
⑤数百万年的稳定气候,又使一代代植物在当地周而复始地生长,大量堆积。
A.⑤③①④② B.③①⑤④② C.③④①⑤② D.⑤④③①②
二、语言表达
14.观察这幅漫画,然后回答问题。
时间都去哪儿啦
(1)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
(2)试阐述作者设计这幅漫画的用意。
15.请写出几句与时间相关的名言。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时间的脚印(节选)
陶世龙
①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②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③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④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⑤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珠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⑥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⑦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⑧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16.请从选文中概括出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
17.指出第⑦段的主要说明方法和作用。
18.第④段中加粗词“很可能”可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台风的功与过
①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由于台风带来的狂风和暴雨常常会造成人类重大的生命或财产损失,因此,人们提起台风总是望而生畏。然而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②盛夏时节,我国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常严重干旱,造成大片农作物干枯,这时人们会盼望台风带来降水。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根据统计,这些地方每年7~9月有 59%~76%的降水是台风带来的;台风降雨量对改善上述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降水将越来越少,而台风带来的暴雨性降水和丰富的风能资源量所占比重将增大。
③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气候也最为炎热。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的气候更加炎热,寒带地区则正好相反。
④台风一方面通过缓解高温酷暑,节约了因防暑降温支出的生活用水和用电量,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程度;另一方面也使大、中、小型水库蓄满水,使水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转,从而节约了大量原煤;而且台风登陆时陆地下垫面会迅速削弱其风速,因此风害也被大大减轻,甚至不再成害而可以被人们用于风力发电。
⑤台风过后海洋表面温度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由于海水上翻,海洋底部的浮游生物和营养物质会被卷上来,鱼饵增多,自然有利于鱼群生长。
⑥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益处外,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无法察觉的“慢地震”,使地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避免产生大型地震。慢地震是以数小时到一两天的时间,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释放地底能量,与一般地震在数秒、数分钟间产生剧烈的震动方式完全不同。2009年6月,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了我国台湾地区一个研究团队的论文,该文首次将地震与台风这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联系起来,表明台风与慢地震具有相关性,且台风发生其实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文中数据表明,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会引发长时间而缓慢释放能量的慢地震,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台风中心的高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
B.慢地震是一种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来逐渐释放地底能量的地震,有助于减少台风给人类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C.我国台湾地区免受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是因为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中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
D.台风的出现有助于人类节约大量的煤炭资源,又能对人类的农业、渔业等方面产生有益的影响。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台风有哪些“功”。
(3)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能否去掉 为什么
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
(4)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
(5)找出一句能概括本文主旨的话,并简述由此引发的思考。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A.有误,“刨刮”的“刨”应读作“bào”。
B.正确。
C.有误,“龟裂”的“龟”应读作“jūn”。
D.有误,“掸去”的“掸”应读作“dǎn”。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读音掌握程度。此类题的答题关键是平时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并积累词语,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
2.【答案】B
【解析】【分析】A.有误,“海枯石乱”的“乱”应为“烂”。
B.正确。
C.有误,“悬涯绝壁”的“涯”应为“崖”。
D.有误,“帷暮”的“暮”应为“幕”。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词的能力。辨析的字词考点多为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形近字、音近形异字。
3.【答案】D
【解析】【分析】A.有误,赞叹观赏看到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用在此处是色彩不当。
B.有误,原意指把兔子耳朵提起,雄兔扑腾,雌兔眯眼,可是在地上跑的时候就雌雄难辨了。后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用在此处是搭配不当。
C.有误。不以为然的意思是不认为是对的。然:对的。这个句子应该用不以为意。
D.各有千秋:比喻在同一层次内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准确理解成语意思,切忌望文生义;辨析成语的感彩;注意成语运用的范围;避免意思重复和矛盾;注意区分同义成语;注意某些成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
4.【答案】C
【解析】【分析】 A.否定词语滥用,不合逻辑,可去掉"不" ;
B.歧义句,可改为:经理派自己的助手和副经理接待前来参观的代表团;
C.正确;
D.两面对一面,可去掉”与否" 。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5.【答案】A
【解析】【分析】“生长”一词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分号。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6.【答案】B
【解析】【分析】B. 阿西莫夫是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本题涉及中国古代和当代作家作品,既要注意积累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做到积少成多,逐步深化印象。
7.【答案】B
【解析】【分析】 ACD.正确。
B.有误,运用比喻修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和对比等,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8.【答案】A
【解析】【分析】A.有误,本文说明对象是岩石。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9.【答案】C
【解析】【分析】ABD.正确。
C.利奥波德是美国生态学家。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10.【答案】B
【解析】【分析】ACD.正确;B.有误,由于地壳的运动,原来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但是层与层之间的顺序不致打乱,根据这些我们仍然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理解正误的判断。解答此题要了解各文章主要内容,注意选项中表述的细节。
11.【答案】C
【解析】【分析】《大雁归来》的作者是奥尔多·利奥波德,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识记。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这类题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出处、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积累的知识判断正误即可。
12.【答案】D
【解析】【分析】D项理解错误,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的积累。回答此类问题,主要看平时的积累情况。学习中,要对重要作家作品和一些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加强记忆并做好积累,适当做一些强化练习。
13.【答案】B
【解析】【分析】通读这几句话,可以看出这几句话解释了石炭纪能出这么多煤的原因。因此第③句引出说明对象,应放在首位。故排除AD。
第①句中的“当时”承接第③句中的“石炭纪”,故第①句应放在第二位,故排除C。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能力。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14.【答案】(1)画面中一个青年跪在一个巨大的手机旁,惊恐地伸出双手想要留住从前上方的钟表上落下的数字,但这些数字都被手机上显示的界面吸了进去。
(2)用意:这幅漫画揭示了一些人将所有时间都用于手机上网的现象,呼吁大家不要沉溺于手机的各种功能而使时间白白流逝。
【解析】【分析】 根据漫画可知,该漫画中有一个青年跪在一个巨大的手机旁,他惊恐地伸出双手想要留住从前上方的.钟表上落下的数字,但这些数字都被手机上显示的微信界面吸了进去。由此可知,该漫画的寓意:手机浪费时间,要大家不要沉溺于手机中而浪费时间。
故答案为:⑴ 画面中一个青年跪在一个巨大的手机旁,惊恐地伸出双手想要留住从前上方的钟表上落下的数字,但这些数字都被手机上显示的界面吸了进去。
⑵ 用意:这幅漫画揭示了一些人将所有时间都用于手机上网的现象,呼吁大家不要沉溺于手机的各种功能而使时间白白流逝。
【点评】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15.【答案】示例一: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李白)
示例二: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示例三: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示例四:时间给勤奋者以荣誉,给懒汉以耻辱。(高士其)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名句的积累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重积累,不仅能会背,而且会写,不出现错别字。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符合题目要求,所写句子只要和“时间”有关,且是名言,书写正确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一: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李白)
示例二: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示例三: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示例四:时间给勤奋者以荣誉,给懒汉以耻辱。(高士其)
【点评】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名言名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答案】16.岩石保存了地壳活动的情况,见证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17.举例子,具体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18.不能去掉。因为“很可能”表示一种推测的可能性,说明石头有光滑的擦痕,只是可能有冰河经过,并不是一定。若去掉,则变成了肯定,这样就与现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语段中的一些关键词先来判断说明方法,熟记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分析,在根据文章内容或者文章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其总用。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限制的词语。这句话中的几乎表示强调和范围,并不排除有的城市没有立交桥,如果去掉,语气过于肯定,与事实不相符。几乎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16.阅读全文,结合关键“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即可解答,注意用简洁的语句概括。
17.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及作用。结合句子“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一句,抓住“例如”可知本句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真实具体地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一观点。
18.①先表态,不能去掉。②解释词语的意思,“很可能”表示一种推测的可能性,说明石头有光滑的擦痕,只是可能有冰河经过,并不是一定。③若去掉,则变成了肯定,这样就与现实不符。“很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19.【答案】(1)D
(2)①带来降水。②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③节约生活用水用电,缓解电力紧张程度。④用风力发电,节约原煤。⑤有利于鱼群生长。⑥避免产生大型地震。
(3)不能去掉。文中的“主要”是“绝大部分”的意思,表明“水汽绝大部分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如果去掉,则表明“水汽全部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打比方。用“江河中的涡旋”来比喻“台风”,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台风的形状。
(5)主旨: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思考:台风有过更有功,提醒我们事物常常有两面性,只有了解相关科学知识,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事物,用辩证、理性的眼光看待自然事物。
【解析】【分析】⑴把选项一一回归原文进行比较。A项中的相关表述在第⑤段,原文是说“台风中心的低气压”;B项的相关表述在第⑥段,原文是“台风发生其实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C项的相关表述在第⑥段的最后一句,原文有表示推测的“或许”二字;D项的相关表述在第①段,“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第④段“节约了大量原煤”和第②段“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第⑤段“自然有利于鱼群生长”。
⑵要到各个段落中去找答案。第②段“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第③段“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第④段“节约了因防暑降温支出的生活用水和用电量,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程度”“节约了大量原煤”“用于风力发电”,第⑤段“自然有利于鱼群生长”,第⑥段“避免产生大型地震”。
⑷分析句子“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很明显是打比方。打比方的效果是生动形象,要联系句子作答。把“台风”比作“江河中的涡旋”,它们在外形上很相像。
⑸。说明中心即说明对象的总特征,这在文章的第①段就有表述:“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全文就是围绕这一中心来进行说明的。我们一般只看到台风的“过”,通过本文的学习,知道台风还有“功”。“功”和“过”这一对矛盾体能集中在台风身上,本身就值得思考。台风的功过体现了事物的两面性,所以要辩证地看待问题,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在把题目中的这几句话与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其细微差别,然后作出选择。
(2)此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作答。
(3)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做这类题时先要表明态度,该词不能去掉,然后说出该词在这里表明什么意思,再说去掉以后意思变成怎样的,和文中或者现实不相符合,最后要说出该词的应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所以不能去掉。
(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使用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准确、更具体、更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述事理。因此,解答此类试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阐述的事理,抓住标志词语,确定说明方法,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作用。
(5)本题考查筛选主旨句的能力以及个性化阅读能力。筛选主旨句需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再从文章开头和结尾段筛选出中心句即可。第二问属于个性化阅读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围绕主旨句谈自己的思考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