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桃花源记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9 桃花源记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4.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9 16:1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 桃花源记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夹岸(jiá) 俨然(yǎn) 怡然自乐(yí)
B.舍船(shě) 平旷(kuàng) 黄发垂髫(táo)
C.间隔(jiān) 语云(yǔ) 豁然开朗(huò)
D.叹惋(wǎn) 阡陌(mò) 男女衣着(zhuó)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让更多普通百姓的家底厚起来,让中等收入群体成为社会的主体,这是一幅人民群众公平分享世外桃源的绚丽画卷。
B.在鸳鸯湖和彩虹桥之间,宽阔的柏油公路蜿蜒伸展,沿途阡陌相连,绿山相接,炊烟袅袅,鸡犬相闻。
C.由于受到H7N9禽流感疫情的影响,沪、宁、杭等地的家禽生意无人问津,土鸡十元一只也没人买。
D.通过两周的学习培训,我真是豁然开朗,不仅学到了创业的基本知识,开阔了眼界,而且重新燃起了拼搏的雄心和对胜利的渴望。
4.下列句中加点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忘路之远近 B.渔人甚异之
C.具答之 D.闻之,欣然规往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不足为外人道也
C.为人谋而不忠乎 D.可以为师矣
6.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7.选择题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时“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
A.暗示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B.暗示通往桃花源的路曲折而遥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无法寻觅。
8.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花源中人感叹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自己逃脱了外界的纠纷与祸乱。
B.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的美好世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
C.文章最后写南阳刘子骥向往这块乐土,欣然寻访,没有成功。刘子骥是晋代名士,与陶渊明同时代,把他写进作品中,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D.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
9.下列对《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世外桃源”语出自《桃花源记》,已成为理想境界的代名词。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地方。
B.《桃花源记》中写道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
C.陶渊明,—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和《饮酒》组诗等。
D.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用客观的记叙方式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应立足现实,切勿异想天开。
10.下列对文章《桃花源记》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二、默写
11.默写填空。
(1)描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安定生活的句子是:   
(2)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是:   
(3)表明桃花源中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4)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   
12.按要求填空。
(1)渲染桃花林神秘色彩的句子是:   。
(2)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
(3)描写桃花源人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4)描写桃花源人社会风貌的句子是:   。
(5)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两个句子是:①   。②   。
三、翻译
13.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①寻向所志(   )
②寻病终(   )
(2)①便舍船(   )
②屋舍俨然(   )
(3)①遂迷,不复得路(   )
②遂与外人间隔(   )
(4)①处处志之(   )
②寻向所志(   )
(5)①忘路之远近(   )
②闻之,欣然规往(   )
③渔人甚异之(   )
④处处志之(   )
14.下列加点字古今意义发生了改变,请你解释古义。
(1)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菜肴、瓜果等)新鲜美味
(2)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指运输事业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男子的配偶
古义:   
今义:没有出路的困境
(4)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5)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不够
15.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渔人甚异之
异:   
(2)复前行
前:   
(3)欲穷其林
穷:   
(4)处处志之
志: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不足为外人道也。
四、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缘溪行:
②渔人甚异之:
③阡陌交通:
④乃大惊:
⑤便要还家:
18.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9.“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的   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
20.“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 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2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落英缤纷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③寻向所志    
2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3.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成语推断法”,联系“无所事事”,推测文中“事”字意为“从事”。
B.字典中的“洵”字有“流泪”“非常”等义项,通过“语境分析法”,推测文中的“洵”意思是“流泪”。
C.通过“课内迁移法”,联系“便舍船,从口入”推测文中的“舍”意为“离开”。
D.通过“偏旁推断法”,“顾”与头有关,推测其意为“回头看”“看”。
24.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25. 你认为本文与《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乡村生活有哪些相似之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分析】A.夹 jiā。B.髫 tiáo。C.间 jiàn,语 yù。D全部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读音。汉字里许多字是同音字或形似字,我们容易读错,读错的原因可能是形声字认半边,或跟形似字相混,或是多音字没理解意义或习惯读法,这些都需要我们理解意义,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辨析。平时多积累,多观察,多思考。
2.【答案】D
【解析】【分析】A.有误,句意: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停顿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有误,句意: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停顿为: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有误,句意: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文言文的语句停顿。对于文言文的语句停顿主要是根据以下几方面进行停顿:①文言句子语法结构;②句首的语气词;③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④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⑤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
3.【答案】A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成语的理解运用能力。A项中的“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与题支意思不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从词语的含义、对象、程度、范围、感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不符合语境。
4.【答案】A
【解析】【分析】A.结构助词,的;
BCD.都是代词。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的理解,考点为一词多义。一般来说,一个文言实词的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
5.【答案】B
【解析】【分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指导“为”是介词,对,向。
A.动词,作为。
B.介词,对,向。
C.介词,替。
D.动词,作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的理解,考点为一词多义。一般来说,一个文言实词的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
6.【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对文言同义词语的辨析能力。“具答之”的“具”应解释为“详细地”。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积累,加强记忆。本题中的“具”解释为“详细”。
7.【答案】A
【解析】【分析】《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安宁和乐、自由平等、幸福美好的境界,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对大同社会的构想,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主旨的把握。解答此题,必须熟悉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主旨,然后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作答。解答此题,必须掌握课上老师讲授的知识要点,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情感,注意复习和归纳。
8.【答案】A
【解析】【分析】A 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花源中人感叹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他们感叹的是桃花源外百姓的艰难生活。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赏析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词句,品味分析文本的内容、主题、情感、写法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与题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对照、分析、甄别、判断、选择即可。
9.【答案】D
【解析】【分析】D《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故“用客观的记叙方式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应立足现实,切勿异想天开”的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积累。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
10.【答案】C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不足为外人道也”表明村中人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安定和平的生活。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和赏析。做此类题首先需要学生平时多读文言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运用文言文知识拓展理解的能力;其次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选择有误的一项。
11.【答案】(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先世避秦时乱。
(3)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髫、避、焉、诣。
故答案为:(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先世避秦时乱。
(3)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12.【答案】(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解析】【分析】诗词在背诵时不仅要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此题中需注意“落英”、“阡陌”、“髫”、“要”的书写。
故答案为:(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默写古文名句的能力。要熟读并理解课文,不写错别字。
13.【答案】(1)动词,寻找;副词,随即,不久
(2)动词,舍弃、离开;名词,房屋
(3)最终;于是,就
(4)动词,做记号;名词,做的记号
(5)结构助词,“的”;代词,代这 件事;代词,代所看到的景象;助词,起协调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解析】【分析】(1)①寻向所志:寻:动词,寻找。句意为: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②寻病终:寻:副词,随即,不久。句意为:不久就生病死了。
(2)①便舍船:舍:动词,舍弃、离开。句意为:便舍弃了船。
②屋舍俨然:舍:名词,房屋。句意为:房舍整整齐齐。
(3)①遂迷,不复得路:遂:最终。句意为: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
②遂与外人间隔:遂:于是,就。句意为: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4)①处处志之:志:动词,做记号。句意为:到处都做了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名词,做的记号。句意为:寻找以前所做的记号。
(5)①忘路之远近:之:结构助词,“的”。句意为: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②闻之,欣然规往:之:代词,代这件事。句意为:他听到了这件事,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
③渔人甚异之:之:代词,代所看到的景象。句意为:渔人对所看到的景象感到非常诧异。
④处处志之:之:助词,起协调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句意为:到处都做了记号。
故答案为:(1)①动词,寻找。②副词,随即,不久。
(2)①动词,舍弃、离开。②名词,房屋。
(3)①最终。②于是,就。
(4)①动词,做记号。②名词,做的记号。
(5)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代这件事。③代词,代所看到的景象。④助词,起协调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的理解,考点为一词多义。一般来说,一个文言实词的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
14.【答案】(1)新鲜美好
(2)交错相通
(3)妻子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4)不要说,更不必说
(5)不值得,不必
【解析】【分析】(1)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新鲜美味。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事业。
(3)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困境。
(4)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5)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故答案为:(1)新鲜美好
(2)交错相通
(3)妻子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4)不要说,更不必说
(5)不值得,不必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的理解,考点为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即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现象。解答本题可从以下几点着手: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义转移;④感彩变化;④单双音节的变化。
15.【答案】(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2)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
(3)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4)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解析】【分析】(1)渔人甚异之: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2)复前行:(渔人)又向前划去。前: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
(3)欲穷其林: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4)处处志之:处处做记号。志: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故答案为:(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2)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
(3)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4)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的理解,考点为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具体的语境中临时改变词性,作另一类词使用,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解答本题可从以下几点入手:①名词活用作动词。②形容词活用作动词。③名词活用作状语。④动词活用作名词。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⑥使动用法。⑦意动用法。
16.【答案】(1)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2)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3)(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阔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和桑树竹林之类。
(4)(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5)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6)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句是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本题中的句子均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准确理解。结合所学知识,本题的答案分别为:(1)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新鲜美好,落花繁多。(2)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3)(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阔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和桑树竹林之类。(4)(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5)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6)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故答案为:(1)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2)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3)(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阔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和桑树竹林之类。
(4)(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5)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6)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答案】17.沿着,顺着;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 的意思;交错相通;于是,就;同“邀”,邀请
18.①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
②(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19.淳朴、热情好客;;不想让人打扰自己宁静美好的生活。
20.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②桃源人和睦相处,风俗淳朴,社会平等;③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④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
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课文上的重点字词一定要掌握,这是文言词汇的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生字词是额外发展要记住。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翻译句式、重点字、翻译原则。文言文4个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如果有特殊句式一定要翻译出来,省略句就补充好省略的内容。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文言文注意通读全文,理解文中人物言行举止,人物形象概况,人物心态转变类型及原因,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及分析等内容。根据题目要求,在文中找到对应句,理解大意,分析归纳答题即可。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注意通读全文,在文中找到有关桃花源环境的句子,理解大意,分析归纳特点。结合作者生平背景分析作者情感观点即可。
【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于是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7.①翻译为: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缘:顺着、沿着。
②翻译为: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
③翻译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
④翻译为:于是感觉非常惊讶。乃:于是,就
⑤翻译为: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同“邀”,邀请
故答案为:沿着,顺着;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 的意思;交错相通;于是,就;同“邀”,邀请
18.翻译句子注意翻译句式、重点字、翻译原则。重点字“平、旷、屋舍、俨然、世、乃、无论”。平:平坦。旷:空阔;宽阔。屋舍:房屋。俨然:整齐的样子。世:朝代。乃:竟,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文言文4个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如果有特殊句式一定要翻译出来,省略句就补充好省略的内容。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
故答案为: ①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
②(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19.遇到陌生人邀请家去吃饭,主人家很热情好客、淳朴。
桃花源本是隐居避世的地方,不想被外人打扰,所以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
故答案为:淳朴、热情好客;不想让人打扰自己宁静美好的生活。
20.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翻译为: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写景色优美。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翻译为: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写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翻译为: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写民风淳朴,生活快乐。
《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为: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写隐居避世,此处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
故答案为: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②桃源人和睦相处,风俗淳朴,社会平等;③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④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
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答案】21.花;邀请;先前的(之前的)
22.(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23.B
24.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25.①景色优美,宁静舒适,自然而富有生气。②人们都淳朴勤劳,安居乐业,万物都和谐融洽。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附参考译文】
【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乙】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非常浓密,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凡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劳作;比起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劳作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多了。有时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给担粪给园子施肥,女人从井里打水洗衣。园子中间有豆篷瓜架,还有几株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们嬉戏欢笑,鸡鸣狗叫。我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中的万物都怡然自得,我惭愧自己远不如它们啊!
21.①句意: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英:花。②句意: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延:邀请。③句意: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向:先前的(之前的)。故答案为:花;邀请;先前的(之前的)
22.云:说;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和子女;邑人:同乡(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遂:就。故答案为:(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23.ACD正确。B.有误,“其俗洵美矣”意为:(江北地区的)习俗的确好多了。洵:非常。故选B。
故答案为:B
24.句意:刚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非常浓密,男女老少们,都在田间耕作。
根据句意可断句为: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故答案为: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25.结合【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和【乙】“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可知,两文都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静谧祥和的社会生活环境;
结合【甲】“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和【乙】“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儿女啼笑,鸡犬鸣吠”等内容可知,两文中的人们都淳朴善良、勤劳能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故答案为:①景色优美,宁静舒适,自然而富有生气。②人们都淳朴勤劳,安居乐业,万物都和谐融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