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9 18:2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Rǔ) 论语(Lún) 熹微(xī) 授予(shòu)
B.实践(jiàn) 接触(zhù) 中庸(yōng) 埋没(mò)
C.瞭望(liào) 荣誉(yù) 彷徨(fáng) 鉴定(jiàn)
D.盲目(máng) 栽种(zāi) 肇事(zhào) 细致(zhì)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孜孜不倦 唯一办法 模式
B.根深蒂固 格物致知 修身
C.毫无选择 应付一切 毅力
D.不言而谕 实验精神 诚意
3.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措。
C.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充满荆棘才充满挑战。
D.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是否善于积累,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B.在老师的鼓励下,使小明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C.听她讲话的声音,这人大概有二十三四岁左右。
D.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5.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国学生 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 社会环境
B.抽象思维 轻视实验 探讨自己 没有准备
C.做研究 作主张 出主意 显微镜
D.经书里说 盲目接受 栽种竹子 袖手旁观
6.“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  )
A.合格的事物 B.推究事物的道理
C.探讨自己 D.追求最高理想
7.下列对课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自然段概括地引述《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目的作为论据,用道理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B.第四自然段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C.第七自然段以“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为论据,举例论证“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的观点。
D.第十一自然段作者以自身的经验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的观点。
8.下列对课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提出中心论点“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B.作者举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来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C.文章在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后,分析了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并指出当今大多数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
D.全文在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和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之后,揭示了格物致知精神与实验精神的一致性。
9.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①⑤④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①⑤②
二、语言表达
10.学完本文后,有人认为“格物致知是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也有人不以为然,请你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1) 观察下面的漫画,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感想。
(2) 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名陶知行,因为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所以改名陶行知。一天,他去修理母亲的手表时,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时要带学生在一旁观看。次日下午,他和学生们仔细地观看了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装的全过程。 当晚,他在钟表店买了修表工具,和几名学生一起动手拆装一只旧表,直到午夜才成功。 当时,他和学生们都感到非常高兴。
三、综合性学习
11.综合性学习。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为增强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班委会决定召开“创新·成才”主题班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励志名言
请你提供两句倡导“创新”或“成才”的名言或诗句作为宣传标语。
(2)【活动二】“格物致知”大家讲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串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观念。你有过“格物致知”的经历吗?请给大家讲一讲。
(3)【活动三】从我做起
请仔细观察王丽同学向大家展示的这幅图,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课文,完成下面小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③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④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⑤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⑥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⑦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⑧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⑨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⑩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2.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提出论题“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B.文章在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后,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
C.文章在最后一段得出结论:我们需要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培养实验精神。
D.全文在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和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之后,揭示了格物致知精神与实验精神的一致性。
13.你从本文所说的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中,看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存在什么弊端?
14.选文第④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5.联系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你认为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1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的孩子太辛苦
①访问中国的外宾常会被领到幼儿园、学校去参观,令外国人惊奇的是,中国孩子缺乏天真、童稚、活泼的气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军人般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让“自由散漫”惯了的老外们印象深刻。首先一踏进鸦雀无声的教室,孩子们立即训练有素地齐声高喊:“客人好!”明显是下了大功夫排练出来的。这情景与西方学校走廊里都能听见教室热烈的讨论声迥然不同。再看老师授课时,孩子们的背挺得笔直,待老师提问时,举手回答者如背诵《圣经》般地将唯一的标准答案流利道出。许多老外诧异之余,私下里气愤地指责中国教师对孩子太残酷。
②中国孩子实在太辛苦了,一个10岁孩子的一天典型日程表是这样的:清晨6点30分爬起来匆匆赶往学校上早自习,下午5点放学后再跑到英语补习班继续学习,晚上要一直忙到午夜睡觉前一刻,才精疲力竭地做完老师及家长布置的“双重”作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家长的目标是为了使孩子长大了争当“哈佛女孩”“牛津男孩”。这些简直是在折磨孩子的童年。而光会整天啃书本的书呆子,在西方是没人搭理的,在西方人眼里书呆子与傻瓜没什么两样。
③让西方人感觉新鲜的是,一个七八岁的华人小姑娘见到一屋子父亲的朋友、同事,会被父母扯着胳膊提醒她:“还不快叫叔叔阿姨。”于是可怜的小姑娘无奈地、蚊子般嗡嗡地挤出来“叔叔、阿姨好!”然后她就被勒令到一旁自己乖乖地玩儿去。而在西方,没有让孩子称外人叔叔、阿姨的习俗,孩子会被允许与大人一起聊天讨论,西方孩子小小年纪就能如“小大人”般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时常被鼓励的。记得一位中国女士询问一位美国9岁小女孩在学校里最要好的同学是谁时,那女孩掏出自己与一男孩的合影说,这是她最亲密的男朋友。惊得中国女士目瞪口呆,侧眼观察一旁的美国妈妈仍然一脸坦然地微笑着。小姑娘还又赶着夸赞其男友“英俊”。中国女士兴趣盎然地与小姑娘讨论起什么样的男人称得上英俊,小姑娘居然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见解,并时不时地对中国女士的论点大声回敬:“NO!”临别时小姑娘不忘提醒中国女士:“你穿的裙子已是去年过时的款式了。”
④中国教育理念与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在于,西方学校不会让孩子去死背标准答案,而是更注重个性化和社会实践的教育方式,上课时大家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讨论答案。西方孩子的创造力、表达力和独立的思维永远是被鼓励的,而一个孩子是否出色,则重在其个性鲜明和锋芒毕露的智慧表现上。无论孩子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多么离奇古怪,都会得到一句“Good try(尝试得好)”的赞许。一位华人女大学生,感叹其以往的“乖”孩子成长经历,使她与同班的美国同学在表达力、思维力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比如教师要求课下读参考书然后进行课堂讨论,美国同学个个自信、口若悬河地道出独到而有见地的评论,而她在谈自己的思想、见解时却说不出多少东西来,明显弱于那些刚会走路就与大人说话“没大没小”惯了的西方青年。
⑤到底怎样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1)读了本文,你认为“苦”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2)造成孩子“苦”的原因是什么?
(3)请结合文章内容,比较中西方学生各自的长处。
(4)文中画线句子中的“没大没小”与前文哪一处相照应?
(5)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的发现和感悟。
①孩子第一次学习洗脸极有可能洗不干净,甚至可能玩儿起水来。德国家长对此往往在耐心、具体指点的同时,对孩子的表现大加赞赏。
②中国有些家长特别是一些年轻母亲,总认定“全面”照顾孩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事事处处总想“包办代替”。也有的家长对孩子尝试各种事情的“标准”要求过高,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最后往往索性完全由自己代劳,还认为这样反而省事、省时、省心。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分析】A.儒 rú。B.触 chù。C.彷 páng。D无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字音。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误写积累,阶段总结等,尤其是误读误写字音的积累。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需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尤其是声调和前后鼻音。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可在把握字义的基础上来认定多音字的读音。
2.【答案】D
【解析】【分析】D错误,是同音字、形近字弄错,“不言而谕”应为“不言而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正确使用成语,要透彻了解成语的含义掌握成语的含义是正确使用成语的先决条件。成语的含包括字面义、整体义、比喻义、褒贬义、特定义。要注意使用范围。明确对象,注意区别。用语得体,敬谦有别。A项“袖手旁观”的意思是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与句子意思不符。故答案为:A。
故答案为:A
【点评】成语辨析,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袖手旁观”应该改为等待观望一类表示态度消极的成语。
4.【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和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也可从语法角度。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项两面对一面,可删去“是否”;B项缺少主语,去掉“在……下”或“使”;C项“大概”和“左右”重复。
故答案为:D
【点评】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语意不明、不合逻辑。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提取句子主干或关键词辨析,A、是否——重要途径,不合逻辑。B、在鼓励下——使进步,缺主语。C、大概——左右,重复多余。故答案为D。
5.【答案】A
【解析】【分析】A.都是偏正短语。B.“抽象思维”为偏正短语,“轻视实验”“探讨自己”“没有准备”为动宾短语。C.“做研究”“作主张”“出主意”是动宾短语,“显微镜”是偏正短语。D.“经书里说”“盲目接受”“袖手旁观”是偏正短语,“栽种竹子”是动宾短语。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短语类型的能力。短语的类型有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掌握短语的种类及其特征。解答此题,关键是要理解短语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各个类型的短语特点进行辨析。
6.【答案】B
【解析】结合“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 对事物客观的探索”可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应该是“推究事物原理”;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的理解。寻找关键语句,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7.【答案】D
【解析】【分析】第十一自然段作者以自身的经验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
【点评】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简明地表明态度的完整陈述句来表述。
8.【答案】D
【解析】【分析】
ABC根据文章中的内容,可以概括出以上。文章首段提出中心论点“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文章第四段和第五段,作者举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来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接下来的文章在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后,分析了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并指出当今大多数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
D根据3段“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可知,全文在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整病和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之后,揭示的是“格物致知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不是“格物致知精神与实验精神的一致性”。
故答案为:D。
【分析】考查文章内容。要熟练掌握文章的脉络,了解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层层递进得出自己的观点的。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推断作者的观点。
9.【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然后再依据各句之间的关系,注意其中的关联词、衔接语。依次排序即可。3句“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提出话题,2句“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紧承第一句,递进复句强调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作用。以此判断分析,顺序为③、②、①、⑤、④,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注意③是总提,②解释强调,①、⑤培养实验的精神,④收束语段。因此选B。
10.【答案】(1)示例:做任何事都不能只谈理论,而不注重实际,要敢于实践,大胆创新。
(2)实践出真知,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解析】【分析】
(1)考查图表,文字的运用。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他们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是圣人从内心中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图中面对落水的紧张情况,边上还在进行理论设计,很明显还来不及的,要重视实验精神。故答案为: 做任何事都不能只谈理论,而不注重实际,要敢于实践,大胆创新。
(2)考查提炼主旨。在各种研究中,我们要保持一个怀疑求真的精神,要靠实践来发现十五的真相。陶行知领着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得钟表的相关知识,就是证明实践出真知,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故答案为: 实践出真知,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点评】⑴考查图表说明。要充分联系事实,根据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回答,课本中学习的格物致知精神是本题回答的关键,结合课本;
⑵考查提炼主旨。题目首先说明陶行知改名的情况,又介绍了他带领学生修理钟表的实践过程,最后学生获得知识,就说明实践的重要性。
11.【答案】(1)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托马斯·彼得斯现在一切美好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穆勒
(2)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然后,再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虽然牺牲了一块表,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
(3)以后,我们应该积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主动帮父母干家务。学习是为了以后能自力更生,不仅仅是了解更多知识,还让我们学会更多生活技能,而不应该是有高分就满足了。希望同学们分数高,能力强。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搜集有关“创新”或“成才”的名言或诗句作为宣传标语的能力。①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托马斯·彼得斯
②现在一切美好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穆勒(2)此题考查谈论曾有过的“格物致知”经历的能力。比如: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然后,再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虽然牺牲了一块表,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3)此题考查漫画释义的能力。解答时,先从给出的材料里提取答题的信息点,然后予以综合解答。
【点评】(1)此题考查搜集有关“创新”或“成才”的名言或诗句作为宣传标语的能力。(2)此题考查谈论曾有过的“格物致知”经历的能力。(3)此题考查漫画释义的能力。
【答案】12.D
1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而不是寻求新知,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意思对即可)
14.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举王阳明“格”竹的事例,证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格物”方法的错误,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意思对即可)
15.示例: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这篇文章阐明了中国学生应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一针见血,语重心长。(意思对即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提炼和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将每个选项与原文对照,看是否符合原意,做题方法:一找,二比,三判断;
(2)(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读全文,找出相关语段,作出具体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议论文论证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论证方法的作用的题目,需要熟练掌握每一种论证方法的具体作用和答题模式,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即可。
12.运用排除法,A、B、C正确,不符合题意;D.本文在开头就揭示了格物致知精神与实验精神的一致性,D有误,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根据“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等句子可概括为: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而不是寻求新知,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故答案为: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而不是寻求新知,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意思对即可)
14.第④段列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故答案为: 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举王阳明“格”竹的事例,证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格物”方法的错误,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意思对即可)
15.结合“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等语句来谈看法即可;
故答案为:
16.【答案】(1)“苦”指中国孩子的学习负担重、时间长,行为和思想被固定化、程式化,处处受到制约,缺乏自由发展的空间。
(2)原因是家长的急功近利、望子成龙的心理和教育理念的落后、僵化。
(3)中国学生:行为习惯好,知识较全面、牢固。西方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表达能力强。
(4)与前文的“临别时小姑娘不忘提醒中国女士:‘你穿的裙子已是去年过时的款式了’”相照应。
(5)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阅读、概括能力。找出中国孩子苦的句子和关键词,加以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这一题比第一小题又深了一层,需要在第一小题的基础上再总结概括。
(3)此题意在考查文章内容的阅读、分析、概括能力。回答时要语言简练,条理清晰。
(4)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前后照应的把握能力。把握好文章的结构,是做好此题的关键。
(5)本题综合考查文章思想内容的拓展能力和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此类题要结合课文和材料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评价。
【点评】本文从题材上讲属于一篇议论文。但并未曾按照议论文的出题模式进行出题。前四小题只要认真阅读原文整体把握文意,一般都能做得出来。第五小题考查学生联想迁移能力,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包括语言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和其他阅读积累。这样才能根据题目要求有选择、准确地答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