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建师大附中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2分)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这说明北京人( )
A.会建造房屋 B.会种植水稻
C.会制造彩陶 D.会使用天然火
2.(2分)远古的早期,人类经常处于饥饿状态,后来原始农业的兴起改变了这一局面,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是人类( )
A.开始学会用火
B.开始学会制造工具
C.开始学会打鱼和捕猎
D.开始学会种植和饲养家畜
3.(2分)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材料,可印证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黄河流域社会生活特征的是( )
A.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
C.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
D.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
4.(2分)歌曲《龙的传人》中有一句歌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作为龙的传人的中华民族,所尊奉的人文初祖是( )
①盘古 ②黄帝 ③大禹 ④炎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2分)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流域以及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征是( )
A.多元一体 B.由西方传来
C.单一起源 D.没有连续性
6.(2分)《孟子 滕文公章句上》记载,“夏后氏五十而贡(赋税的早期形式)”,此时“后”与后世“君”“王”同义,可以向万民发号施令,拥有统治权力。夏朝还出现了官吏、军队等权力要素。这反映了( )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夏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C.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7.(2分)如图示意图反映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选举制
8.(2分)西周崇尚礼制,主要以青铜器鼎、簋的数量来区分贵族等级,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这表明西周社会( )
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文明先进 D.等级森严
9.(2分)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
A.铁农具 B. 耧车
C.翻车 D.筒车
10.(2分)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述中属于观点的是( )
A.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
B.春秋时期,各国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
C.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D.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11.(2分)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下列哪一措施最能体现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 )
A.确立县制 B.严明法度
C.自由买卖土地 D.奖励军功
12.(2分)从东汉起,“天府之国”就是成都平原的代名词,而把成都平原塑造成“天府之国”的第一推动力是一座古老的水利工程。这座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永济渠 D.京杭大运河
13.(2分)战国时期的秦国,无疑是诸侯国中的佼佼者,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以及都江堰都发生在这里,这两项成就的共同作用是( )
A.实行严刑峻法,导致民怨沸腾
B.增强秦国实力,为统一打下基础
C.杜绝了水患灾害,赢得了民心
D.推动了秦朝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
14.(2分)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C.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15.(2分)“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材料反映了( )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秦朝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秦朝皇帝为民,与民共享
D.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16.(2分)鲁迅说:“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强大的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在于( )
A.秦的暴政 B.焚书坑儒
C.统治者内讧 D.农民起义
17.(2分)西汉文帝曾立下《薄葬诏》,提出“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使薄葬之风盛行一时;汉景帝阳陵中的陪葬品也数量较少且形制简朴,不似秦朝陵墓中的那样气势恢宏。这体现了汉初( )
A.彻底摒弃秦朝的政治制度
B.诸侯王严重威胁中央
C.“休养生息”的治国理念
D.“光武中兴”的政治局面
18.(2分)从吕思勉《秦汉史》目录中,可以看出东汉后期( )
第六章 汉末事迹 第十章 后汉衰乱
第一节 元帝宽驰 第一节 后汉外戚宦官之祸
第二节 成帝荒淫 第五节 灵帝荒淫
第三节 衰帝纵恣 第六节 后汉中叶后外患
A.军阀割据严重,战乱频繁
B.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争权夺利
C.诸侯王争霸,对抗中央
D.皇帝无能与外戚宦官专政
19.(2分)日本有蔡伦宫,法国有蔡伦博物馆……,蔡伦受到世界如此尊敬,是因为他( )
A.发明了印刷术 B.改进了造纸术
C.发明了火药 D.制成了罗盘针
20.(2分)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简表》,从中可以得出中国古代( )
姓名 主要成就
张仲景 他广泛收集民间药方,结合自身的行医心得写成《伤寒杂病论》
华佗 他的行医足迹遍布各地,又认真钻研医术。发明了“麻沸散”,实施外科手术。
A.中国科技一直领先世界
B.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C.科技著作由政府统一编写
D.科技成就大多源于实践经验
21.(2分)我国古代“二十四史”的开山之作,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这部书是( )
A.《论语》 B.《史记》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22.(2分)《后汉书 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
A.发生于公元2世纪
B.实现长江以北地区统一
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3.(2分)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下列文物可用于研究( )
A.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B.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C.江南地区农业技术的进步
D.南方政权的民族政策
24.(2分)迁都是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
A.周平王迁都 B.盘庚迁都
C.北魏孝文帝迁都 D.明成祖迁都
25.(2分)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这段记载,反映的是( )
A.汉文帝以德化民 B.汉武帝尊崇儒术
C.光武帝释放奴婢 D.孝文帝改用汉语
26.(2分)《齐民要术 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句话反映了贾思勰主张农业生产( )
A.重视采用铁犁牛耕技术
B.充分利用最先进的历法
C.合理统筹农、林、牧、副、渔等业
D.遵循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
27.(2分)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当代科学家利用巨型电子计算机已计算到小数点后约100万兆位。而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的数学家( )
A.阿基米德 B.张衡 C.祖冲之 D.宋应星
28.(2分)下面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沿革示意如图(部分),相应空格内应依次填入( )
A.夏、隋、元 B.唐、隋、元
C.夏、秦、南朝 D.夏、秦、南宋
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4分)本卷共4题,第29题10分,第30题13分,第31题11分,第32题10分,共44分。
29.(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至于太元末年,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矣。
——摘自《晋书 食货志》
(注释: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译文:直到太元末年,天下没有战事,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粮食布帛丰富,几乎是家家有余人人丰足了。)
(1)根据材料,指出材料中记载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时期。
(2)小历同学认为,材料中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主要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你是否赞同他的看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0.(1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①铜权
②秦半两钱
③秦始皇兵马俑铜车马
④石铠甲
⑤秦封泥(印有秦朝郡县地名、官职名)
⑥睡虎地秦简(秦隶书写,涉及法律制度、行政文书等)
⑦阳陵虎符(铭文内容: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⑧泰山刻石(小篆刻写,涉及秦朝法律制度)
材料二 秦亡的历史教训,时时影响着汉初统治者的决策,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再次得宠。经过70年的休养生息,这一思想已不能适应地主阶级的要求,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现大一统的儒家思想便取而代之。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而罢黜百家,他培养和提拔了大批儒生充任各级官吏,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1)请仿照范例,从以下主题中任选一个主题,并选择材料一中的两件文物,说明该文物与所选主题的关系。(注意:不能照抄范例)
主题:A政治制度B经济发展C军事武功D文化成就
【范例】
主题 文物序号 关系
D 文化成就 ⑥ 睡虎地秦简采用秦隶书书写,可以研究秦的书法发展。
⑧ 泰山刻石采用小篆刻写,可以研究秦朝统一之后的文字。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初到汉武帝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的阶段主题。
31.(11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张骞出使西域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标志性事件,今天所说陆上“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当时的道路为由东而西,经过这条道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丝织品、铁器等,铸铁和凿井技术也在这时西传。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苜蓿、胡麻、胡桃等。
今天所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代已经形成。据《汉书》记载,从两广出发,沿今印度支那半岛近海南行,到达半岛南部及马来半岛各国;或经今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东南部。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丝绸之路是汉朝探索出来的,让中国融入世界,并渐而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一条大国之道。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1)商人从A处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B处到中亚、西亚,再到更远的C处。根据材料一,写出A、B、C所指地点。
(2)根据材料二,完成表格。
名称 形成朝代 道路方向 输出商品 输入商品
陆上丝绸之路 ① ② ③ ④
海上丝绸之路 西汉 沿近海向南 各种丝织品等 奇石异物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32.(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同北魏壁画《夫妇并坐图》 图中男女皆着窄袖交领袍衫,典型少数民族服饰
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 图中北魏迁都后男女皆着汉人服饰
材料二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胡饼砖画
北方民族人民采桑图壁画 北魏流行舞蹈“方舞”。“方舞”音乐闲雅,近于汉族传统,而脚下动作繁杂丰富,具有西域风格。舞者佩戴两件头饰,与汉族传统舞蹈“清商乐”相同。舞者下装为白裤、乌皮靴,与西域“龟兹乐”“安国乐”相似。 ——摘编自袁禾《中国舞蹈通史》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1)史料按照史料价值,可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两种类型。材料一属于哪种史料类型?根据材料一,简述北魏服饰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意义。
2023-2024学年福建师大附中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A
6.【答案】A
7.【答案】B
8.【答案】D
9.【答案】A
10.【答案】B
11.【答案】C
12.【答案】A
13.【答案】B
14.【答案】C
15.【答案】B
16.【答案】A
17.【答案】C
18.【答案】D
19.【答案】B
20.【答案】D
21.【答案】B
22.【答案】C
23.【答案】B
24.【答案】C
25.【答案】D
26.【答案】D
27.【答案】C
28.【答案】C
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4分)本卷共4题,第29题10分,第30题13分,第31题11分,第32题10分,共44分。
29.【答案】(1)东晋时期。
(2)我不赞同他的看法;理由: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方地区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30.【答案】(1)
主题 序号 说明
B.经济发展 ① 秦铜权可以研究秦统一后统一度量衡的举措
② 秦半两钱可以用来研究秦统一货币之后的情况
(2)变化:从汉初推崇黄老思想到时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影响: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在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31.【答案】(1)A长安;B西域;C大秦。
(2)西汉;向西;丝绸、漆器等;香料、玻璃等。
(3)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2.【答案】(1)一手史料;鲜卑族人流行穿汉服。
(2)相互学习、方式多样、涉及面广等。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