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礼记》二则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2 《礼记》二则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9 18:3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礼记》二则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佳肴(yáo) 自强(qiǎng) 男有分(fēn)
B.学学半(xiào) 矜寡孤独(guān) 讲信修睦(mù)
C.幼有所长(cháng) 兑命(yuè) 选贤与能(jǔ)
D.天下为公(wéi) 讲信修睦(mù) 货恶其弃于地也(è)
2.下面句子中的“其”字与“不知其旨也”一句中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 B.货恶其弃于地也
C.其此之谓乎? D.以其境过清。
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B.何陋之有 C.大道之行也 D.宋何罪之有
4.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而”字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A.是故谋闭而不兴 B.忽有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故外户而不闭
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中的“亲”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尉果笞广 B.恢弘志士之气
C.稍稍宾客其父 D.无案牍之劳形
6.下列对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
B.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关)
C.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D.天下为公(介词,为了)
7.下列划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 B.虽有嘉肴 C.教然后知困 D.讲信修睦
8.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 B.货/恶其弃于地也
C.是故/谋闭而不兴 D.是谓/大同
9.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译文:对于财货,人们憎恶它,把它扔在地上,自己不会私藏。
B.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D.《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语言表达
10.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面对苍穹,叩问心头: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学习本文后,应敢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下面请围绕“人生”谈感想,字数在300左右。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孔子学鼓琴师襄子①,十日不进②。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③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④然而长,眼如望羊⑤,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⑥也。”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师襄子:卫国乐师。②进:进展,此指换新曲。③数:规律,这里指演奏的技巧。
④几:通“颀”,颀长。⑤望羊:亦作“望洋”,远视的样子。⑥《文王操》 :周文王作的琴曲名。
1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不知其旨也 已习其数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其此之谓乎? 执策而临之 (《马说》)
D.学学半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12.将选文中画横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② 师襄子辟席再拜。
1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14.【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学习方法或态度?
【甲】   。(用原文回答)
【乙】   。(请概括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15.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选贤与能    
②讲信修睦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16.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17.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上与群臣论止盗    
②费广则赋重    
18.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19. 实现大同社会是每个人的愿望。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如何才能实现大同社会?
2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选自《礼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选自《学记》)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选自《曲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弗学而能   
②其次务施报   
③玉不琢,不成器   
④人有礼则安   
(2)《礼运》中“然后能为之”中的“之”是指文中的   (原句)。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③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4)熟读《曲礼》中的选文,结合实际浅谈你对礼的见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A项:男有分(
fèn);
B项正确;
C项:幼有所长(zhǎng);
D项: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字音,重点考查词语和成语中的字音。字音题重点考查多音字、音近字、形声字、形似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注意本题中“分”“长”“恶”字为多音字。“幼有所长”指年幼的可以有人抚养使其健康茁壮的成长。所以读音为“zhǎng”。
2.【答案】D
【解析】【分析】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
题干“其”为它的。
A项指他的意思,代词。
B项代词,代货物。
C项副词,大概。
D项它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注意“其” 的用法:1.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3.【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言虚词的能力。C项,“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其余三句中的“之”均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故答案为:C
【点评】文言虚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例句,注意归纳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答案】C
【解析】【分析】考查文言虚词。C项“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的“而”与题干句中的“而”都是表转折,逆接连词。
ABD三项都是顺接连词。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做此类题,要注意积累常用虚词的用法,如“之”,“而”等虚词用法较多,要分类整理,再结合句意来判断其用法。本题中的“而”的用法有:1、用作连词。 表顺接,转接,修饰等,2、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3、通“如”:好像,如同。 例句中的“而”表转接,结合句意判断几个选项的“而”的用法。
5.【答案】C
【解析】【分析】考查词类活用。
C“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宾客”。题干句的“亲”也是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亲”。
A用竹板打,名词动用。
B弘扬,形容词动用。
D代指繁忙的公务,名词。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词类活用。做此类题,要分析各个选项整句话的意思,再来推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6.【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和识记能力。A项,第一个“亲”应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B项,“闭”应为“动词,闭塞”;D项,“为”应为“动词,是”。
故答案为:C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识记时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要注意理解,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归纳。
7.【答案】B
【解析】【分析】考查古今异义。B划线词古今意义相同。“嘉肴”:美味的食品。
A味美。
C困惑。
D建立。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古今异义。做此类题,做此类题,要先分析选项句子的意思,再来推断词语的含义以及用法,最后再比较与现在常用意义的异同。
8.【答案】A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一般可以根据句意来判断,此外,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如C句中是故一词表示结果,此处常有停顿。A项停顿应为: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答案为:A
【点评】断句之后要注意检查,可以默读几遍。语感较好的学生可以凭预感判断对错。
9.【答案】A
【解析】【分析】“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正确的翻译应是: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
10.【答案】【参考例文】
曹操《短歌行》中有这样一句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我认为由于每个人的阅历和职业的不同,对人生的感悟自然千差万别。对于远古的人,它是一部扑朔迷离的神话: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皆成神话传说。对于政治家,它是一局下不完的棋:咸阳帝座,垓下悲歌,阿房宫冷,铜雀台消,古今多少事,都在棋盘中。对于文学家来说,它是万古不朽的鸿篇巨制:楚辞汉赋,李杜诗歌,韩柳文章,皆成绝版经典,千古传唱。对于农民来说,它是一方凝重的田园:暮云春树,蚕卧嫩桑,春耕夏耘,汗滴干土,赢得稻花飘香,粮粟盈仓。对于学子,它是一曲寒窗数载、苦读成名的歌:悬梁刺股,映雪囊萤,凿壁偷光,程门立雪,换来金榜题名,振国兴邦。
【解析】【分析】发表自己对人生的见解和主张,其实就是一篇小议论文。首先确定一个积极向上的中心论点,如”人生应该努力奋斗“或”人生就应该奉献“的观点;然后围绕中心论点,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可举名人的事例,也可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即可。
【点评】一篇小型议论文,也要五脏俱全。思路要清晰,语言要凝练,更重要的是中心论点一定要积极向上。
【答案】11.A
12.①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② 师襄子赶紧起身(离开座位)拜了两拜。
13.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14.【甲】教学相长;【乙】学习需要用心专一,深入其中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两个或多个意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之间一般都有密切的联系。
(2)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3)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对他说:“可以学习新乐曲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了这首乐曲,但还没有掌握弹奏技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学习新乐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学习新乐曲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1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A.代词,它/代词,它;
B.形容词,充实、完备/值得;
C.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代词,它;
D.动词,同“敩”,教/动词,学习;
故答案为:A。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1)重点词:困,困惑,疑惑;自强,自我勉励;
(2)重点词:辟席,起身,离开座位;再,两次。
故答案为:①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② 师襄子赶紧起身(离开座位)拜了两拜。
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句意: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
“有间”为时间状语;“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表现孔子的状态;
故断为: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故答案为: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1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类比的手法,用美味的食物只有经过品尝才能知道它的味美类比最好的道理只有学习才能了解,可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知识;“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可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在“教”的过程中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不断反思才能不断勉励自己;进而引出观点“故曰:教学相长也。”,强调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强调学习方法:学习中需要互动和交流,教与学是可以相互促进的。用原文回答即“教学相长”。
根据乙文“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丘未得其志也”“丘未得其为人也”等语句可知,孔子在学琴时,并未浅尝辄止,而是专心致志地深入学习,我们在学习时也应该有孔子这样的学习精神,要专一严谨,由表及里,深入其中,这样才能真正学习到知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故答案为:
【甲】教学相长
【乙】学习需要用心专一,深入其中
【答案】15.同“举”,推举;培养;兴起
16.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17.禁止;费用
18.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19.示例:要实现大同社会,当政者要去掉奢侈的花费,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选拔德才兼备的人,一心为公的人。全社会要行动起来,都能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做到人人都能诚信做事,和睦相处,相互宽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到大同社会相关句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禁止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面含嘲笑着说:“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的。朕应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重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担心治安问题)。(唐太宗)皇上又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而国家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我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了。”
15.①翻译为: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②翻译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
③翻译为: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作:兴起。
故答案为:同“举”,推举;培养;兴起
16.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恶、藏”。恶:憎恶。藏:私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 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17.①翻译为: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禁止盗贼。止:禁止
②翻译为: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费:费用
故答案为:禁止、费用
18.例句翻译为: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而国家灭亡。断句注意结合翻译,完整句子结构前后可断句,在“君、腹、毙”后面断句。
故答案为: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19.【甲】人人都行动起来,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乙】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翻译为: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的。朕应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
故答案为:要实现大同社会,当政者要去掉奢侈的花费,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选拔德才兼备的人,一心为公的人。全社会要行动起来,都能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做到人人都能诚信做事,和睦相处,相互宽容。
20.【答案】(1)不;实行,引申为给予恩惠;琢磨、雕琢;安定
(2)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
(3)①什么是人的性情呢?(就是)高兴、生气、悲伤、恐惧、喜爱、厌恶、欲望这七种性情,(这些)是不需要学习就具备的。②玉(的质地虽好,但)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美好的)器物。人(虽贵为万物之长,但)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③人有了礼,才能得到安定;失去了礼,就要发生倾覆。因此说礼是不可不学习的。
(4)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应该注重礼尚往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注重社会道德,以礼为度养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样社会才安定,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解析】【分析】(1)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施”:实行,引申为给予恩惠。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2)考查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提取。也是代词的指代内容。读懂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然后能为之”中的“之”就是指上文的“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
(3)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弗”“知道”“安”“故”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礼不可不学也”判断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4)解此类开放性试题:1、要紧扣文章的主旨,即“礼”;2、要紧密联系实际谈感想和认识,要真切,从生活中来;3、要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态度要正确、鲜明;4、要作出辩证的分析,思想观念要健康向上。可从自己在人际关系上如何注重“礼”的角度作答,也可从社会的角度来谈“礼”的重要意义。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文的阅读。(1)此题考查实词的理解。做此类题,要注意特殊词语的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性活用等,还要注意翻译整句话的意思,再分析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如本题古今异义词,如“施”:实行,引申为给予恩惠。
(2)此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本题“之”的用法是代词,整句话的意思为:然后才会有所作为,联系上下文,“之”代指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
(3)此题考查句子的翻译。做此类题,要注意通常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通常采用“留‘’,删,补,换,调等方法,翻译要做到信、达、雅,还可以根据关键词语分析整句的意思。如本题要注意“弗”“知道”“安”“故”等词语的翻译。
(4)此题考查个性阅读。做此类题,要围绕文章主旨,并且联系生活实际,要结合内容谈有个人的观点和看法,答案不要求统一,但要做到有理有据。
【附参考译文】
所以圣明的人把整个天下看成是一个家,把整个国家当成是一个人,并不是(他们)凭主观妄为,而是(他们)了解情况,能剖析其中深刻的含义,明白它们的利害关系,擅长处理其中的冲突,然后才会有所作为。什么是人的性情呢?(就是)高兴、生气、悲伤、恐惧、喜爱、厌恶、欲望这七种性情,(这些)是不需要学习就具备的。
玉(的质地虽好,但)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美好的)器物。人(虽贵为万物之长,但)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兑命》中说:“自始至终,都惦记着致力于学习。”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因此圣人兴起,制定礼法来教导人,让人们懂得礼仪,知道自己与禽兽的区别。上古时以德为贵,后世才讲究施惠与回报。礼所崇尚的是有来有往,只施与而不接受,是不符合礼仪的;只接受而不施与,也是不符合礼仪的。一个人遵守礼仪会使自身安定,不遵守礼仪则可能面临危机。所以说礼是不能不学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