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第20篇 曹刿论战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第20篇 曹刿论战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9 18:4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2015]
《左传》
【文学文化常识】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文章线索】
本文的两条线索 ①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显脉):请见—论战—参战—释疑;②以事件发展为线索(隐脉):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结构导图】
【中心概括】
本文详略得当,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写作特色】
1.本文取材精到,对比精当。
2.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练,表意说理通达晓畅。
(主线:精当剪裁史料,突出曹刿“远谋”)
一、长勺之战
1.[教材思考探究]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2.[2015河南改编]后人曾以“长勺之战”作为本文题目,又改用“曹刿论战”,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为什么?
(主线:精当剪裁史料,突出曹刿“远谋”)
一、长勺之战
1.[教材思考探究]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答】①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②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势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重视蓄养士气)。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并一举溃敌。取胜之后,曹刿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并不追击,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
2.[2015河南改编]后人曾以“长勺之战”作为本文题目,又改用“曹刿论战”,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为什么?
【答】“曹刿论战”更好。①“长勺之战”只是交代战争的地点,而“曹刿论战”则突出了本文的写法和主题。②本文主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制胜之道的议论,表现了曹刿的“远谋”,而对长勺之战中双方的对峙交锋描述不多。因此用“曹刿论战”作为题目更合适。
二、人物形象
3.[教材积累拓展]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4.[2021吉林长春]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5.[教参问题探究]如何看待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
二、人物形象
3.[教材积累拓展]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答】①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民从”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由鲁国能以弱胜强的原因分析得出)②曹刿能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鲁庄公出谋献策,说明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由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分析得出)
4.[2021吉林长春]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答】①曹刿能预见到“肉食者鄙”,主动请见。②曹刿能认识到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③曹刿在作战中能把握战机,后发制人。
5.[教参问题探究]如何看待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
【答】鲁庄公作为一名君王,资质平庸无奇,但他并非昏君。①他最初将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祈求神灵保佑上,这反映了他政治见识的鄙陋。在战场上,他急于求成,未曾谨慎考虑就要出击追敌,暴露了他在军事上的轻率。②但鲁庄公能够接见并非“肉食者”的曹刿,耐心回答他的“三问”,说明鲁庄公能够礼贤下士、广开言路;后来在作战中他又能听取曹刿的意见,这反映了他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战后又询问曹刿取胜原因,说明他虚怀若谷、谦虚好学。
一、详略安排
1.[教材思考探究]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答】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一段中与鲁庄公论“何以战”的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第三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作战必须找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二、春秋笔法
2.文章对人物的褒贬之意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寓于字里行间,此即为“春秋笔法”。试分析第二段中两个“未可”的句子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答】两个“未可”是曹刿在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单几字表现了鲁庄公在战场上不能认清形势的急躁冒进,反衬出曹刿的果断、胸有成竹,以及善于把握战机的军事才能。
三、对比中塑造人物形象
3.本文巧妙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曹刿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答】①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国家的政治热忱。②以鲁庄公在战前的鄙陋的政治见识、战中的两次冒进反衬曹刿的政治远谋与机敏、持重。
课堂基础自测
(标“▲”为通假字或词类活用现象)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
(1)齐师伐我  师:       
(2)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     
(3)又何间焉 间:       
(4)肉食者鄙 鄙:       
(5)何以战 以:
(6)衣食所安 安:    
       
             
       
             
       
       
军队
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参与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凭、靠
指安身
独自享有
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遍及,普遍
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虚夸,夸大
实情
使信服
赐福,保佑(名词作动词)
指诉讼事件
明察
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形容词作动词)

跟随
击鼓进军(名词作动词)
大败
驱车追赶
已经
鼓起
第二次
穷尽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推测,估计
埋伏
倒下
攻打
谋划
长远
追赶,追击
战胜
原因,缘故
参与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指诉讼事件
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可以凭借
第二次
攻打
砍伐
指安身
安逸
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
安静
虚夸,夸大
益处
加上,戴上
所以,因此
原因,缘故
学过的知识
(加粗字词为采分点,务必翻译准确)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夸,一定按照实情。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
(齐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