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县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八年级地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8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否则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我国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和三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图,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分析,我国( )
A.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B.人口总数保持不变
C.第七次人口普查人数最多 D.青壮年人口比例越来越大
2.目前,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
A.人口素质低 B.人口增长快
C.人口出生率过高 D.人口老龄化
3.我国政府20世纪50年代鼓励多生,80年代提倡“只生一个好”,现今我国开始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这种不断变化的人口政策是因为( )
A.我国劳动力一直严重不足 B.要改变人口分布不均的问题
C.我国一直深受老龄化问题困扰 D.人口增长要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读我国部分民族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4.我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蒙古族—芦笙节 B.苗族—那达慕节 C.满族—雪顿节 D.傣族—泼水节
5.下列能体现少数民族“小聚居”分布特点的地区是( )
A.云南丽江周围的纳西族村寨 B.在东部和南部地区,汉族集中分布
C.四川西部是汉、彝、藏族杂居区 D.回族人口广泛分布于东部各省
读我国36°N沿线地形剖面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6.“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诗词,体现了我国地势的特点是( )
A.中高周低,呈阶梯状分布 B.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
C.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分布 D.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7.下列对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平均海拔多在2000米
B.地形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C.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平均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D.地形以平原、盆地为主,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8.下列地形区与所属的地势阶梯对应正确的是( )
A.准噶尔盆地第一级阶梯 B.长江中下游平原第三级阶梯
C.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 D.四川盆地第三级阶梯
“十一”假期过后,冷空气频繁影响我国,推进了北方秋冬季节的转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冬季,北方的人们一般穿厚重的羽绒服,而在南方人们只需穿薄棉衣或大衣过冬,这说明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 )
A.从南向北递增 B.南北温差大
C.从西向东递减 D.东西部气温相同
10.相较于秋冬季节多样化的穿衣风格,我国夏季穿衣风格更趋一致,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夏季我国各地降水差异小 B.我国纬度位置很低
C.夏季我国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普遍较多 D.我国各地风俗习惯一致
读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其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地势的影响 B.海陆性质差异
C.地球自转的影响 D.我国国土面积大
12.下列关于图中季风①,②、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西北季风,来自太平洋
B.②是西南季风,来自印度洋
C.①季风与②季风相比,②季风影响我国降水的范围更广
D.③是冬季风,难以越过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和青海省发生6.2级地震,地震引发了次生地质灾害,造成灾区大范围道路损毁、交通中断、部分居民房屋被掩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地震过后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是( )
A.台风 B.沙尘暴 C.寒潮 D.山体滑坡
14.地震发生时正确的自救防护措施是( )
A.乘坐电梯快速下楼 B.感到地面微动时躲到墙角
C.推挤人群飞速奔跑 D.在室外躲在高楼或灯柱下
读我国部分自然资源数据表,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资源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 耕地面积 河流年径流量 森林面积
总量居世界位次 3 4 6 5
人均量与世界平均量比值 不到1/2 2/5 1/4 1/3
15.据表中信息可知,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 )
A.资源贫乏 B.地区分布均匀
C.人均充足 D.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16.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下列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持续扩大重要矿产资源的开采规模 B.改进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C.培养节约意识 D.开发新材料、新能源
高速铁路(高铁)承担客运服务,发展迅速,已成为国家名片。读中国主要高速铁路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7.我国高速铁路( )
A.只有南北干线,没有东西干线 B.分布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特点
C.分布疏密只受自然因素影响 D.在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无分布
18.图中北京到广州的高铁与徐州到乌鲁木齐高铁交汇处的城市是( )
A.郑州 B.连云港
C.石家庄 D.济南
19.北京到上海的高铁线路名称是( )
A.京广高铁 B.兰新高铁
C.京沪高铁 D.沪昆高铁
(传统文化)2023年3月23日上午,“北京中轴线”申遗系列讲座之“世界遗产与北京中轴线”主题讲座在北京举办。读北京中轴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北京中轴线申遗反映了北京是我国的( )
A.政治中心 B.文化中心
C.国际交往中心 D.科技创新中心
21.受中国古代都市规划思想的影响,北京中轴线附近的道路系统所呈结构为( )
A. B. C. D.
22.推动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根本目的在于
A.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B.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C.保护中华传统文化 D.加强科学教育水平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56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6分)
23.中国疆域辽阔,山河壮丽!读中国的疆域及邻国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地理位置优越,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A 洋的西岸,西部深入亚欧大陆腹地,海陆兼备。从纬度位置来看,我国没有 带,光热条件好。B 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2)我国邻国众多,甲国是 (填国家名称);乙 (填国家名称)是我国邻国中人口最多的国家。
(3)“胡焕庸线”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该线东南部人口 (填“稠密”或“稀疏”)。
(4)试举两例,说出我国东部广阔的海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有利影响: 。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995年比亚迪公司总部在深圳成立,以生产充电电池起家。2002年进入汽车行业,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同时掌握电池电机电控芯片、整车制造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新能源汽车厂商。2022年比亚迪宣布停止纯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成了全球首家“断油”的企业。
材料二:中西部地区正在“大步快跑”发展汽车电池产业,各省市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企业发展,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在能源、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的生产优势。
材料三:比亚迪整车和电池制造基地分布图及我国东部四大工业基地分布简图。
(1)比亚迪总部位于 工业基地,其旗下拥有IT新能源产业,这两种产业均属于 产业。总部生产的汽车要运往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大连港,最经济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
(2)结合材料,比亚迪电池制造基地主要分布在我国 (填“东部”或“中西部”)地区,试分析该区域发展电池产业的有利条件 。(至少答出两点)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发展纯电动汽车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哪些重要意义
25.读我国跨流域调水工程示意图(图1)、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示意图(图2)和我国南、北方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比例示意图(图3),完成下列问题。
(1)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把 (填“长江”或“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和 地区。由图3可知我国水资源在南、北方分布的特点是 。
(2)我国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东部季风区以耕地为主,其中淮河以南地区以 为主,主要的粮食作物为 。我国土地利用类型齐全,其中比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非季风区。
(3)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例如:山区适合发展 业和畜牧业;而河湖、沿海地区适合发展 业。
(4)南水北调工程并不能彻底解决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你认为还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至少答出两点)
26.黄河、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当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治理水土流失,推动形成了“三二一”用地模式,也就是三份林地、二份草地、一份田地。如今的高西沟村“梯田层层盘山头,金秋果香飘满沟”。
材料二:为保护生态环境,河南人民在黄河沿岸植树造林,如今,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廊沿黄河蜿蜒,并逐渐成为保护母亲河的绿廊提升幸福感的旅游廊、高质量发展的致富廊。
材料三:下图为黄土高原示意图及该区域某地气候资料图。
(1)两条“母亲河”中,航运价值更大的是 ,试分析该河流航运价值高的原因 。
(2)从土质、气候两个角度,分析高西沟村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 ;结合材料一,说明高西沟村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有 。
(3)结合材料二,分析建设黄河生态廊道对河南的意义。(至少答出两点)
27.1947年以来,东北地区经历了“北大荒—北大仓—退耕还荒”的变化。读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图及气候资料图和我国部分地区粮食生产资料表,完成下列问题。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上海 江苏
人均耕地面积(平方千米) 0.31 0.21 0.20 0.02 0.07
谷物单产(千克/平方千米) 4.916 5.872 5.870 7.044 6.027
【北大荒】曾经的东北地区,沼泽遍布风雪肆虐、野兽成群、人迹罕至,被称为“北大荒”。
(1)东北地区作物熟制为 ,制约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为 。
【北大仓】
随着国家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如今,该地区已成为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商品粮基地。
(2)东北地区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有 。
(3)结合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该地区农作物品质优良的原因。(至少答出两点)
【退耕还荒】
随着土地资源的不断开发,东北地区出现了土壤肥力下降、湿地面积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针对东北地区的情况,国家对不宜耕种的土地全面实施了退耕还荒。
(4)结合材料分析东北地区退耕还荒的积极意义。
1.C 2.D 3.D
【解析】1.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慢,A错误;2010年~2020年虽然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人口总数仍然在增加,B错误;第七次人口普查人数最多,C正确;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越来越大,D错误。故选C。
2. 由图可知,人口素质低不是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A错误;目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增长较慢,B错误;人口出生率并没有过高,C错误;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高,人口老龄化严重,D正确。故选D。
3.我国政府20世纪50年代鼓励多生,80年代提倡“只生一个好”,现今我国开始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这种不断变化的人口政策是为了适应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D正确;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充足,只是数量有所减少,A错误;人口政策变化不能改变人口分布不均的问题,B错误;我国并非一直存在老龄化问题,只是近些年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增长较慢,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C错误。故选D。
【点睛】我国的人口政策是国家政府为了调节和指导人口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规定和措施。根据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人口政策正在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现在我国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国家采取综合措施,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4.D 5.A
【解析】4.我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苗族的芦笙节,A、B错误;雪顿节是藏族的传统节日,C错误;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D正确;故选D。
5.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能体现少数民族“小聚居”分布特点的地区是云南丽江周围的纳西族村寨,A正确;汉族集中分布东部和中部地区,B错误;四川西部是汉、彝、藏族杂居区体现的是交错杂居的特点,C错误;回族是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D错误;故选A。
【点睛】我国共有56个民族,民族分布特点为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部地区。
6.D 7.B 8.B
【分析】6.“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诗词再结合图中我国地形剖面图可以看出,我国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故选D。
7.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在4000米以上;第二阶梯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第三阶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海拔在500米以下。故选B。
8.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北部,位于第二阶梯,故A错误。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的第三阶梯,故B正确。青藏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故C错误。四川盆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我国是一个地形复杂多样、山地占比重最大的国家,地形复杂多样,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地势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受地势的影响,我国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注入海洋,给大部分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
9.B 10.C
【解析】9.受纬度位置的影响,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北方纬度高,气温低,南方纬度低,气温高,气温从南向北递减,与东西部无关,ACD错误,B正确。故选B。
10. 相比于秋冬季节穿衣的多样性,夏季时由于南北普遍高温,穿衣的风格更趋一致。这是因为夏季时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我国各地气温高,北方地区虽然正午太阳高度角更低,但白昼时间比南方地区更长,使南北温差小,C正确。与降水、风俗习惯无关,AD错误;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B错。故选C。
【点睛】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南北之间约跨了50个纬度,南北之间由于纬度位置不同,气温差异大,尤其是冬季时最明显。
11.B 12.B
【解析】11.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亚欧大陆上,东临世界上最大的太平洋,海陆性质的巨大差异,使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国家之一。B正确,与地形地势的影响、地球自转的影响、我国国土面积无关,排除ACD。故选B。
12. 读图可得,①是来自于太平洋的东南季风,A错误;②是来自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B正确;①东南季风对我国降水影响最广,C错误;③是冬季风,对北方地区影响较大,较容易的跨越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D错误。故选B。
【点睛】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包括来自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来自于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其特点是温暖湿润。
13.D 14.B
【解析】13.次生灾害是指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台风属于气象灾害,不属于地震的诱导出来的灾害,A错误;沙尘暴属于气象灾害,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大量沙尘物质被强风吹到空中,使空气很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严重风沙现象,给人民生活、交通带来严重威胁,不属于地震引发的灾害,B错误;寒潮,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不属于地震引发的灾害,C错误;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指地震引起的继发性崩塌、滑坡、塌陷、地裂缝,由于地震震动造成山体岩土结构松散,特别是伴随降雨季有可能引发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多种次生地质灾害,D正确。故选D。
14.发生地震时乘坐电梯很有可能因为停电导致被困在电梯中,A错误;感到地面微动时躲到墙角,因为蹲着躲在墙角能减少人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大大降低了被砸的风险,B正确;推挤人群飞速奔跑,容易造成踩踏事件,增加安全隐患,C错误;在室外躲在高楼或灯柱下一旦发生余震,不幸被高楼掉落的物体砸中,容易发生生命危险,在室外时应该在空旷的地方,D错误。故选B。
【点睛】地震发生时正确的自救防护措施:躲到厕所等有很多主管道的地方。因为在这些管道比较多的地方建筑物的结构能够承担更多的压力应力。 或者躲在桌子以及床旁边,避免砸伤。在平房就跑到空旷的地方。(四周不要有高层建筑)基于住楼房的最多,请注意在床底下储备一些厚被子、饮用水、手电筒以及食物,有条件的话可以准备录音机。为了在高震后楼体坍塌,可以争得更多的生存时间以便于他人解救。
15.D 16.A
【解析】15.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看,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资源总量丰富,是资源大国,A错误,D正确;从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人均量的比例看,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人均资源不足,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我国自然资源分布状况,B错误。故选D。
16.持续扩大重要矿产资源的开采规模,会造成资源的枯竭,A符合题意;改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可行的,B不符合题意;培养节约资源的意识是可行的,C不符合题意;开发新能源、新材料,降低对传统能源等的依赖,是可行的,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土地、阳光、森林、水和水能等,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称为可再生资源。煤炭、石油、铁矿等,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称为非可再生资源。
17.B 18.A 19.C
【解析】17.读图可知,我国高速铁路有南北干线也有东西干线,排除A;我国的高速铁路分布东密西疏,B正确;铁路分布疏密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排除C;在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并非没有分布高速铁路,D错误。故选B。
18.由图分析可知,图中北京到广州的高铁是京广线与徐州到乌鲁木齐高铁交汇处的城市是河南的郑州,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9.北京到上海的高铁线路名称是京沪线,C正确。京广线是连接北京和广州,兰新线是连接兰州和乌鲁木齐,沪昆线是连接上海和昆明,ABD错误。故选C。
【点睛】高速铁路的主要技术经济优势有以下9个特点:1、运行速度高;2、运输能力大;3、安全性能好,舒适度高;4、全天候运行;5、能源消耗低;6、占用土地省;7、工程投资低;8、环境污染小;9、效益好。
20.B 21.A 22.C
【解析】20.北京中轴线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国古代都市规划思想,这体现了北京中轴线文化底蕴深厚,说明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故选B。
21.由图及所学可知,在北京中轴线附近的道路系统呈现的是“网格状”,道路大多近似横平竖直,向四面延伸,故选A。
22.中轴线是北京历史街区的核心轴线,沿线分布着众多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建筑和遗址,代表了中国古代帝国都城的布局和文化传统。申遗的目的是通过国际认可,促进对中轴线历史文化价值的认知和保护,以确保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妥善传承和永久保存。这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认同,并促进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对话的发展。故答案为:C。
【点睛】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也是现代化的大都市。
23.(1) 太平 寒 渤
(2) 俄罗斯 印度
(3)稠密
(4)沿海地区渔业发达;海上运输便利;便于开展海上贸易。
【分析】本大题以中国的疆域及邻国示意图为材料,涉及中国的陆上邻国、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读图可知,我国位于A太平洋的西岸;从纬度位置来看,我国跨热带、温带,没有寒带,光热条件好;我国的四大近海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琼州海峡和渤海是我国的两大内海,B为渤海。
(2)读图可知,甲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乙为印度,是我国邻国中人口最多的国家。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胡焕庸线是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以黑龙江省的黑河-云南省的腾冲线为界,东南部地区人口多(稠密),西北部地区人口少(稀疏)。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我国位于太平洋的西岸,西部深入亚欧大陆腹地,海陆兼备,东部海岸线漫长,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时海上交通便利,有利于对外交往与合作。
24.(1) 珠江三角洲 高新技术 海运##水运
(2) 中西部 政策支持;土地资源丰富;能源资源丰富;人工成本相对较低。
(3)减少空气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能源消耗;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分析】本题以比亚迪整车和电池制造基地分布图和我国东部四大工业基地分布简图为背景,涉及行政区划、工业发展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基础知识运用能力。
【详解】(1) 比亚迪总部在深圳,深圳地处珠江口,故比亚迪总部位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从深圳生产的汽车要运往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大连港,因两地都濒临海洋,所以可以通过海运的方式最经济,因为海运运费较低。
(2) 比亚迪电池制造基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这一分布具有以下有利条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区域,政府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在这些地区投资兴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地理优势:中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土地和能源资源丰富,人工成本相对较低,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了企业盈利能力。
(3)发展纯电动汽车对生态环境改善有以下重要意义:减少空气污染:纯电动汽车不需要燃油,因此在行驶过程中不会产生废气和尾气,减少了空气污染的程度,改善了城市的空气质量,降低了居民健康风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纯电动汽车使用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不需要燃烧化石燃料,因此不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了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减少能源消耗:纯电动汽车使用电能作为动力源,相对于传统燃油车,能源消耗更少,更加节能环保,有助于保护自然资源,降低能源浪费。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纯电动汽车是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发展纯电动汽车有助于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25.(1) 长江 西北 南多北少
(2) 水田 水稻 草地
(3) 林 渔
(4)兴修水库,节约用水,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提高水的利用率。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南水北调示意图”为材料,涉及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措施、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缓解缺水问题的对策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详解】(1)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东多西少,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把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和西北地区,说明我国水资源在南方、北方分布的特点是南多北少。
(2)我国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东部季风区以耕地为主,其中淮河以北地区以旱地为主,而淮河以南地区以水田为主,主要种植水稻。 我国土地利用类型齐全,其中比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非季风区。
(3)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但是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故山区适合发展林业和畜牧业;而河湖、沿海地区靠近水源,适合发展渔业。
(4)跨流域调水包括南水北调并不能彻底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其有效的措施还有:兴修水库即在多雨季节,利用水库把水贮存起来,节约用水,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提高水的利用率。
26.(1) 长江 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量大,无结冰期
(2) 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等。 植树造林、种草、修梯田等。
(3)保护黄河及沿岸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当地居民收入等。
【分析】本大题以黄河流域图、气候图为材料,涉及黄河长江的水能资源、水土流失的成因、黄河的治理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黄河、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两条“母亲河”中,航运价值更大的是长江。长江干支流通航里程超过7万千米,占全国内河航道总里程的2/3,并能实现江海联运。长江航运价值高的自然原因: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量大,无结冰期;社会经济原因:长江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地区物产丰富,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有很大的客运和货运需求。长江货运量约占全国内河货运量的三分之二,长江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2)高西沟村地处黄土高原,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植被稀少,加上人类乱砍滥伐、过度放牧、陡坡耕种等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因此高西沟村要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具体描施:植树造林、种草和退耕还林还草等生物措施;修建梯田、堤坝和小型水库等工程措施。
(3) 建设黄河生态廊道,可以加强对黄河及沿岸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洪涝等自然灾害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环境优化后也可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当地居民收入等。
27.(1) 一年一熟 热量
(2)地广人稀,农产品消耗少;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土地集中连片,机械化水平高,谷物单产高
(3)黑土广布,土壤肥沃;气温较低,作物生长周期长;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养分积累。
(4)退耕还荒有利于恢复土壤肥力,维护生物多样性,减缓湿地面积的缩小,改善生态环境等。
【分析】本题以东北地区作物分布图及气候资料图,我国部分地区粮食生产资料表为材料,涉及东北地区的气候、作物熟制、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东北地区纬度高,气候较寒冷,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故制约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为热量。
(2)东北平原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的自然条件是地形平坦开阔,利于机械化耕地,土壤肥沃,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水源条件好。从社会经济条件来看,工业基础好,为农业提供服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机械化程度高,人口密度低,人均耕地多,粮食商品率高。
(3)东北平原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的自然条件是地形平坦开阔,土地集中连片,利于机械化耕地,谷物单产高,土壤肥沃,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水源条件好。
(4)东北地区开垦荒地,致使沼泽面积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继续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的做法是错误的。湿地是位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度性地带,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惜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退耕还荒有利于恢复土壤肥力,维护生物多样性,减缓湿地面积的缩小,改善生态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