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宋代园林美学主张“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的观念,民居除了满足基本的住房需求外,还要将建筑物与自然风光打造得浑然一体,宅园合一。园林中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看似随意布列,其实都以类比、象征等方式暗含着主人的个性和人生理想。由此可见,宋代园林( )
A.渗透了理学中的美学思想 B.植根于商品经济的繁荣
C.颠覆了中华传统建筑风格 D.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审美
2.宋人蔡襄曾在其文集中写道:“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随其贫富,未有婚姻之家不为怨怒。”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门第观念淡化
C.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D.娱乐活动丰富
3.下图是宋代岭南人口密度与主要越岭道路图。据此可知,宋代岭南地区( )
A.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B.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
C.族群认同意识强化 D.与内地联系日益紧密
4.1313年,元朝宰相向皇帝上奏说:“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经学的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勾当,词赋的是吟诗、课赋、作文字的勾当。自隋唐以来,取人(选官)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据此推测,该官员建议( )
A.禁止民间诗词歌赋的教学 B.确保程朱理学正统地位
C.提高经学在科考中的地位 D.科举考试经学词赋并重
5.人口问题事关国计民生,中国历代政府都注重人口统计。从如图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历代实际人口估计数与官方户口统计数比较
A.人口数量一直处于增长态势 B.历代政府对人口数量把握精准
C.宋朝中国实际人口估数破亿 D.17世纪以来统计数据基本真实
6.如表为宋代有关“交子”的记载。这表明“交子”( )
记载 出处
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收入人户见钱便给交子,无远近行用,动及万百贯。街市交易,如将交子要取见钱,每贯割落三十文为利 【宋】李攸《宋朝事实》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商人间的贸易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缘于经济重心南移的推动
7.宋元时期,科技和思想文化有了重要发展,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发展表现在( )
A.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B.《授时历》代表了元朝天文学的成就
C.绘画成就以人物画最为突出 D.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和反对专制倾向
8.南宋宰相梁克家说:福州地区自缙绅而下“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有陵躐”,三十年后“渐失等威,近岁尤甚,农贩细民至用道服,背子,紫衫者,其妇女至用背子、霞帔”。朱熹曾说:“今衣服无章,上下混淆”。这反映了宋代
A.社会阶层出现新的分化 B.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
C.科举制推动了社会流动 D.佃农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9.《梦粱录》是一本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下表为《梦粱录》中与临安民众体育活动相关的部分记载。据下表可知,临安的体育活动( )
A.兼有商业化与娱乐化双重属性 B.举办的地点较为集中
C.得到了市民阶层的广泛的参与 D.体现了重文轻武观念
10.“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该段文字记载出自( )
A.《齐民要术》 B.《金刚经》 C.《梦溪笔谈》 D.《天工开物》
11.墟市亦称“墟(虚)”,是中国南方农村的定期市集。某学者从三个方面概述了宋代墟市的发展状况,如下表所示。材料所示状况反映了宋代( )
① 举办墟市被称为市合、市集、趁墟,江西、福建等地区可见许多这种名字的市集;有每天举办的市,也有隔日举办的市,一般在早上短时间内结束交易。
② 举办墟市的聚落小到几户的小村子,大至数百户的镇;墟市里除农民外还聚居着商人、富民和屠宰业者;墟市内有商店及旅馆、仓库;墟市分布密度最小五华里左右。
③ 墟市的维持和管理,由当地土豪、商人这些建设规划者和租税承办人与参与保安和征税的官府双方在利害关系一致的基础上共同担负。
A.生产生活中雇佣关系的产生 B.资本主义萌芽的部分出现
C.社会各阶层等级色彩的淡化 D.农村商业贸易的繁荣发展
12.宋代佃农在户籍中专门被列为“客户”,租佃土地须订立正式契约,佃农在契约期满后可以自由迁徙,地主不得阻拦,他们还可以参加一些商业活动来增加自己的收入。这说明( )
A.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的减轻 B.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C.宋朝不再以职业来区分贵贱 D.宋朝契约精神的逐渐加强
13.宋词中言及六朝的,南宋的篇数远多于北宋;南宋词作又集中于时事词,时事词又集中于抗战词。宋词所赞美的六朝人物多有北伐经历,对一些清谈误国人物则予以痛责,包含着对历史教训的总结。这表明( )
A.爱国题材是宋词主要题材 B.南宋的边患明显大于北宋
C.南宋词人浓烈的家国情怀 D.南宋抗战词创作成就更高
14.有学者指出,北宋词多娱宾遣兴之作,自然感发,率性之作;多风花雪月之吟唱,无寄托可供寻觅。南宋词多黍离芰麦之悲苦,多用比兴寄托手法,以费心构思,巧妙安排为主。这反映了( )
A.时代变化影响文学创作 B.宋词迎合市民生活需要
C.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D.商品经济影响宋词发展
15.下图为南北方人才比重曲线示意图。这反映了( )
A.江浙土地开发促进了人口大量增加 B.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进步
C.东汉以后南方人才比重持续地增长 D.北宋时期南方上缴赋税超过了北方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北宋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材料二 宋代开始出现生活题材的绘画。两宋之交的苏汉臣所做的《货郎图》,生动反映了当时乡村货郎贩卖货品的实际情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开封的繁荣,为后人研究北宋时期的人物服饰、生活用品及车、船、桥梁等社会现象,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三 宋代“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北宋蔡襄指出:“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南宋学者叶绍翁也指出自己所处的时代为:“男女婚嫁必择富民,以利其奁聘之多。”当时,即使是寡妇,若携带的奁产丰厚,娶之者仍旧趋之若鹜。
——摘编自张本顺《从宋代婚姻法中财婚制看宋代的近世化转型》
美国学者孙隆基认为,宋朝具备了近代社会的基本要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要素的表现,并加以说明。
17.【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
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
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
——据《宋史》《明史》等
根据材料,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示意图
材料二 经历过中晚唐到五代的社会变动,既有秩序被冲击,社会结构调整重组,“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没有特殊家世背景的“寒俊”走上政治舞台。
——据邓小南《宋代历史“再认识”》
(1)提取材料一信息,说明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结合宋代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蔡襄,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进士。蔡襄主要生活在宋仁宗时代,此时政治改革热浪此起彼伏,儒学复兴运动风起云涌,这也促动了诗文革新运动的蓬勃开展,在这场文学革命中,名家辈出,成就卓著。蔡襄在文学上支持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其“道本文用”、“文与道俱”的文学主张,与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内涵是一致的,对文学革新起到了推动作用。蔡襄从小研读经史,受到良好的儒家启蒙教导,他早年就有着“绳引尧舜以致君”的理想抱负,并用儒家的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具备高度的自省、修身之精神品格。在文学思想方面,蔡襄对于“文与道”的关系持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其“道”更多指向“为文之道”,从而提升了文学的独立性。蔡襄一生写了400多首诗歌,题材广泛,内容充实,既有着对于国家存亡、战争残酷、百姓灾荒的真实反映,也有着对于自然风光、生活景物的细致摹写,还有着对于乡情、亲情、友情的真挚表达,充分展露了北宋文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表现了忧民忧国的情怀和高雅不俗的审美情。
——摘编自连静《蔡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中坚力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襄文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为青年学生应该从蔡襄身上学习哪些精神?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为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宋代园林美学主张“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的观念……其实都以类比、象征等方式暗含着主人的个性和人生理想,反映出宋代的园林美学也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了理学中的美学思想,因此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个性”与“人生理想”,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商品经济对其影响。排除B项;宋代建筑保留和延续了中华传统建筑风格,“颠覆了中华传统建筑风格”与现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强调园林所属者身份,更多的是符合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审美,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可知,宋代人们在选择结婚对象时不再看重门第了,B项正确;只是婚姻选择不顾门第,不能反映出当时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排除A项;材料只是民间婚姻观念的变化,不能反映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娱乐活动的丰富,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代岭南的人口密度逐渐加大,大量的内地人口不断南迁,结合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南移,与内地人员和经济联系加强,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人口的南迁,没有反映经济发展程度,排除A项;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该说法中的“开始”有误,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族群认同意识强化,只是强调人口和经济联系的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经学的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勾当,词赋的是吟诗、课赋、作文字的勾当。自隋唐以来,取人(选官)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可知,元朝宰相认为词赋没有实际用处,而对儒家经书巩固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作用比较赞赏,因此,该官员建议提高经学在科考中的地位,C项正确;该官员建议提高经学在科考中的地位,并没有禁止民间诗词歌赋的教学,排除A项;该官员建议提高经学在科考中的地位,与确保程朱理学正统地位无关,排除B项;该官员建议科举考试重经学轻词赋,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历代实际人口估计数与官方户口统计数比较”及所学可知,公元1200年左右正处于宋朝时期,中国实际人口估计数突破1亿,C项正确;中国古代人口数量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但并不是一直递增,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历代政府对人口数量把握精准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古代封建社会时期,隐藏人口的现象比较普遍,并不能直接得出17世纪以来统计数据基本真实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中国)。据材料“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街市交易,如将交子要取见钱,每贯割落三十文为利”,表明交子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A项正确;交子产生缘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并非产生于商业纠纷,B项不符合题干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富商的社会地位,排除C项;题干没有经济重心转移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郭守敬是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学家。他在元初编成《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 处于领先地位,B项正确;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 国家颁行的药典,排除A项;宋元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 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排除C项;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 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 倾向,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南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宋时期,福建地区的缙绅在服饰方面有明显的等级差异,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贩细民至用道服,背子,紫衫者,其妇女至用背子、霞帔,出现了朱熹所谓的“今衣服无章,上下混淆”,这说明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服饰等级受到冲击,并不是强调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科举制无关,排除C项;佃农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临安的体育活动在瓦舍、街坊桥巷举行,既有表演性,又可以盈利,因此兼有商业化与娱乐化双重属性,A项正确;体育活动的举办地点有瓦舍和各种街坊桥巷,“举办的地点较为集中”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仅提到各处举办各种体育活动,并未体现市民阶层的广泛参与,排除C项;材料表明临安的体育活动兼有商业化与娱乐化双重属性,与重文轻武观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可知,此书记载了雕版印刷术的盛行以及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可知时间是宋朝时期,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记载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符合题意,C项正确;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是农书,并非记载的科技成果,且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不记载科技,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天工开物》记载了造纸技术,未记载雕版印刷术,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有每天举办的市,也有隔日举办的市”,“墟市分布密度最小五华里左右”“墟市的维持和管理,由当地土豪、商人这些建设规划者和租税承办人与参与保安和征税的官府双方在利害关系一致的基础上共同担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宋代墟市的状况,体现的是农村商业贸易的繁荣发展,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非是雇佣关系,且雇佣关系并非宋朝才出现,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宋代社会各阶层等级色彩的淡化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宋代地主不可以干涉佃农的人身自由,这说明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的减轻,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佃农这一种社会成员,无法得知社会其他成员的情况,因而不能得出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的结论,排除B项;只是佃农这一种职业,无从知晓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情况,因而无法得知,宋代是否不再以职业来区分贵贱,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了租赁土地需要订立契约,并没有提到关于订立契约的其它实例,因而不能证明宋朝契约精神的逐渐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由材料可知,南宋词作中多有涉及六朝人物的内容,且以抗战词为主,结合所学可知,南宋与六朝都是偏隅江南,词人借六朝事来喻当今,是家国情怀的体现,说明南宋词人浓烈的家国情怀,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指明爱国题材在整个宋词中的比例,说其是“宋词主要题材”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提及两宋的边患比较,B项脱离了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不是边患问题,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及南宋抗战题材的作品更多,并没有比较两宋同题材作品的艺术成就,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北宋多娱宾遣兴之作,而南宋多黍离芰麦之悲苦,因为北宋是局部统一的王朝,商品经济发达,国家安定,而南宋偏安一角,国民的抑郁心情通过作品体现出来,可见时代变化影响文学创作,A项正确。B体现的北宋南宋词的共同点,排除B项;北宋与南宋词表达的是不同情感,没有落后先进之分,排除C项;商品经济影响宋词发展反映的是表象,不是北宋和南宋词不同的根本,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随着经济重心南移,人才比重曲线发生变化,南方人才比重曲线逐渐上升,反映的本质是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进步,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人才比重的变化,没有描述人口的增加,排除A项;东汉以后南方人才比重持续地增长,是对材料的陈述,而非本质,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经济重心南移对人才的影响,没有体现赋税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6.表现:政治上:分权和制衡;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到一个高峰;社会生活观念:门第观念淡薄,人们身份趋于平等,注重契约关系,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说明:政治上: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又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经济上:面向基层的市场蓬勃涌现;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经济往来十分密切,民间贸易也十分活跃;商品流通规模扩大,使得货币数量剧增,出现了纸币;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
社会生活观念:科举制度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宋人注重契约,家内服役者更多的来自雇佣,无地的农民与地主通常也会签订契约。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对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表现:据材料一“北宋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可知,政治上宋朝具备了近代社会的基本要素是分权和制衡;据材料二“《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开封的繁荣”可知,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到一个高峰;“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可知,门第观念淡薄,人们身份趋于平等;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人注重契约关系,政府放也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说明:政治上: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中枢机构是这样运行的: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又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宋朝的地方机构是这样运行的: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经济上,据材料二“两宋之交的苏汉臣所做的《货郎图》,生动反映了当时乡村货郎贩卖货品的实际情景”可知,面向基层的市场蓬勃涌现;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经济往来十分密切,民间贸易也十分活跃;商品流通规模扩大,使得货币数量剧增,出现了纸币;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
社会生活: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据材料二“男女婚嫁必择富民,以利其奁聘之多”可知,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人注重契约,家内服役者更多的来自雇佣,无地的农民与地主通常也会签订契约。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对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17.特点:延续武举考试;以军事理论考试为主,重视骑射方面的考核;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宋明时期。据材料“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可知,延续武举考试;据材料“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明弘治六年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可知,以军事理论考试为主,重视骑射方面的考核。
18.(1)特点:新品种占城稻的引人,棉花在内地种植,体现农业的发展成就突出;棉纺织技术得到推广,造船业和制瓷业发达,体现了手工业发展水平提高;榷场的设置、纸币的出现以及商业城市的发展,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粮食主要产区,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观点:宋代社会秩序被冲击,社会结构调整重组。
论证: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科举制度更为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门第观念日益淡化。
宋代奉行“不抑兼并”政策,土地买卖盛行,租佃制发展,无地农民与地主签订契约,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土地买卖、典当、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等基本不受官府干预,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综上所述,宋代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体现了宋代社会秩序被冲击,社会结构调整重组。
【详解】(1)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十一世纪初越南占城稻引入路线”“棉花种植区域分布”可知,新品种占城稻的引人,棉花在内地种植,体现农业的发展成就突出;根据材料“棉纺织技术推广示意路线”“造船分布”“制瓷中心分布”可知,棉纺织技术得到推广,造船业和制瓷业发达,体现了手工业发展水平提高;根据材料“交子”“商业城市分布”“榷场分布”可知,榷场的设置、纸币的出现以及商业城市的发展,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根据材料“粮食主要产区”可知,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粮食主要产区,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宋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经历过中晚唐到五代的社会变动,既有秩序被冲击,社会结构调整重组”,可拟定论题:宋代社会秩序被冲击,社会结构调整重组。其次,结合宋代相关史实,可从科举制度完善、门第观念日益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等方面分析。最后,概括总结即可,如宋代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体现了宋代社会秩序被冲击,社会结构调整重组。
19.(1)历史背景:政治改革浪潮的推动;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蔡襄自身的努力。
(2)精神: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高雅不俗的审美情趣;高度自省修身的精神品格。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的中国。根据材料“蔡襄主要生活在宋仁宗时代,此时政治改革热浪此起彼伏“可知,政治改革浪潮的推动;根据材料“儒学复兴运动风起云涌,这也促动了诗文革新运动的蓬勃开展,在这场文学革命中,名家辈出,成就卓著。”可知,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根据材料“蔡襄从小研读经史,受到良好的儒家启蒙教导,他早年就有着‘绳引尧舜以致君’的理想抱负,并用儒家的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具备高度的自省、修身之精神品格。”可知,蔡襄自身的努力。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的中国。根据材料“蔡襄从小研读经史,受到良好的儒家启蒙教导,他早年就有着‘绳引尧舜以致君’的理想抱负,并用儒家的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具备高度的自省、修身之精神品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度自省修身的精神品格;根据材料“蔡襄一生写了400多首诗歌,题材广泛,内容充实,既有着对于国家存亡、战争残酷、百姓灾荒的真实反映,也有着对于自然风光、生活景物的细致摹写,还有着对于乡情、亲情、友情的真挚表达,充分展露了北宋文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表现了忧民忧国的情怀和高雅不俗的审美情。”可知,高雅不俗的审美情趣以及高度自省修身的精神品格。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