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9 21:3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认识“锋、茂”等7个生字。会写“们、雷”等14个生字。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锋叔叔在哪里。
二、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解“雷锋叔叔在哪里”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
1. 教师简述雷锋生平事迹。
2. 引出课题: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3. 学生自由朗读课题,教师讲解读课题注意事项:读课题的时候,“叔”字要重读,因为雷锋叔叔已经去世了,我们要表达出对雷锋的尊敬之情。
4. 自由朗读课文第一小节,思考上面的三个问题。
5. 指名交流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并出示相关的句子(课件)。
a. 提问:你们每天都能找到雷锋叔叔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板书:有困难的地方)
b. 雷锋叔叔真是个活生生的人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精神无处不在?(板书:精神)
c. 理解“春风十里,雷锋暖人心”:请同学们用你们的朗读把这种温暖表达出来。
6. 指导朗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7. 结合实际,体会关键词语。说说你感受到这样的情境吗?
8. 引读:老师相信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学校里,也在我们的班级里,雷锋叔叔一直都在我们身边。(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
过渡:雷锋叔叔无处不在,我们都想做雷锋式的好少年。可是我们真的都做到吗?
9. 默读第二小节,找出你不懂的词语。(课件:凡是需要)什么意思?
10. 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凡是需要”的意思。(生自由说)
11. 看看下面的这些情况需要吗?举例说说。(出示图片或实际情景)
12. 雷锋叔叔就是这样随处可见,他就在我们身边。(板书:就在那里)从哪里看出来的?谈谈你的理解。(出示句子:哪里需要献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13. 带着感受读读这两句话。(指名读——评议——齐读)
14. 雷锋叔叔时刻关心着我们,你想对雷锋叔叔说些什么?
15. 总结:同学们,从课文中的这些语句我们可以体会到雷锋叔叔的精神实质就是——(板书:助人为乐)他时刻关心着我们,时时刻刻在我们的身边。就让我们永远记住他吧!齐读最后一句话。
16.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教师出示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
17. 小组内互相读课文,说说雷锋叔叔在哪里?你们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体会到的?
18 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说说哪些句子让你特别感动?为什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突然”、“荆棘”,体会雷锋叔叔对人的关怀。教师出示卡片,检查学生理解情况。
19.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现在到处都是雷锋?学生结合实际谈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
20. 小组内选一个最喜欢的自然段集体朗读,讨论怎样向雷锋叔叔学习?我们应该学会什么?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2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相关的段落,渲染气氛,把学生带入情境中。
如:有的学生读到“长长的小溪在哗哗的流着”,就想到人们寻找雷锋的情景;有的学生读到“雷声隆隆”就仿佛听到了人们问路的对话;有的学生从“一位大嫂”的焦急和“小弟弟”的哭声中体会到了人们多么需要雷锋……教师顺势转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2. 教师小结过渡:同学们谈得很投入!是啊!虽然雷锋叔叔的生命很短暂,但他的精神却给了无数人以巨大的感染和鼓励。那么最后一段该怎么读呢?(播放录音)自己试着读一读吧!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出感情!指名试读、评价、再指名读、齐读。
23. 升华:你有什么感受?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带着这种感受来结束课文的学习。(播放歌曲)大家一起来吧!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完成课后第三题。注意感情的表达。
24.在表达自己感受时引出标题下的一段话,即对雷锋叔叔的评价:雷锋叔叔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虽然他已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驻我们的心间!他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教室里……在校园里……在社会上……这就是雷锋叔叔——我们心中的红领巾榜样!
25.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问题:雷锋叔叔离开了我们吗?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那么雷锋叔叔在哪里?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表达出你的想法。
26.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27. 展示学生的作品,全班交流分享。
五、小结作业
1. 教师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强调我们要向雷锋叔叔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2. 作业:请同学们把这篇短文读给家长听,和家长一起分享雷锋的故事。
六、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雷锋叔叔产生了强烈的敬仰之情,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个别学生在写作时缺乏思考和情感体验,需要加强引导和启发。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