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山西专用)【03】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75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Ⅰ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Ⅰ 卷 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图片内容共同反映了 ( )
新郑出土的裴李岗文化石镰 舞阳贾湖遗址中发现的“野大豆” 河姆渡出土的水稻种子
A.原始农业发展 B.进入铁器时代 C.使用磨制工具 D.掌握制陶技术
2.逍遥津因《逍遥游》而得名,《逍遥游》是战国时期文学家、哲学家庄周的代表作,作品体现出作者主张 ( )
A.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 B.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
C.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D.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3.下面两幅艺术作品可以共同体现我国古代 ( )
鲜卑壁画扬场图(复制) 辽墓壁画(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A.鲜卑农业发展 B.对外文化交流 C.民族交融状况 D.汉族音乐成就
4.元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图中可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
元朝形势图(1330)
A.今山东、山西和河南直属中书省 B.设置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地区
C.依据山川形便实行分封进行管理 D.民族交融形成新民族维吾尔族
5.有学者认为,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相对于昆曲而言,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由此推知,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 ( )
A.文人品味发生变化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京剧艺术发展成熟 D.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6.如图是一本书的部分目录,你认为该书最有可能的书名是 ( )
一、东亚的火药桶:朝鲜 二、西方势力在东亚
三、洋务与维新 四、沉没的“高升”
五、黄海悲歌:不沉的“致远” 六、中国陆军的惨败
七、旅顺屠杀真相 八、威海卫的陷落
A.《甲午——120年前西方媒体的观察》 B.《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C.《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D.《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7.下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 )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A.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方针
C.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
8.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战场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74%以上的兵力,最高年份达90%。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287万人中,有150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材料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 ( )
A.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B.牵制了日本法西斯国家全部侵略势力
C.是抗击法西斯时间最长的正义战争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9.2023年4月1日,马英九先生携家人来到湖南省湘潭县,在马家祖墓前祭拜祖父马立安,表达慎终追远之意。回乡途中,遇到当地群众问候:“欢迎回家”,马英九用湖南方言回应:“湘潭伢子回来了!”这说明海峡两岸 ( )
A.结束敌对状态 B.实现三通 C.逐渐走向统一 D.同根同源
10.1821年,一位希腊游击队首领宣称“法国革命和拿破仑的所作所为使世人知道了真相。以前,人民曾认为国王是地球上的神……通过现在这一变化,统治人民更困难了”。他意在说明法国革命 ( )
A.确立了议会在国家的最高地位 B.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利益
C.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 D.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独立
11.《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材料强调 ( )
A.资本主义社会走向衰亡具有必然性 B.无产阶级斗争开始由分散走向联合
C.资产阶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D.工业革命是摧毁资本主义的导火线
12.对同类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是学习历史的基本素养。下面属于材料中所述历史事件的共同点的是 ( )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甫议施行 ——《明定国是》诏书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破旧来之陋习,基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日]《五条誓文》
A.都改变了本国社会性质 B.都由于英国的侵略而引发
C.都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 D.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3.2002年,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流通,被誉为“口袋里的欧洲”,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欧洲意识”。这反映了 ( )
A.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已开启 B.欧元有助于加强民众的情感认同
C.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已完成 D.欧元凸显了民众重要的身份地位
晋华中学开展“走进历史遗迹·探寻山西文化”的项目化学习活动。下面是同学们分组进行的项目化学习任务,请你完成第14,15题。
14.如图是一组同学选取的历史遗迹,据此判断他们考察的主题是 ( )
乔家大院——北方居民建筑的一颗明珠 常家庄园——中国第一儒商故居 曹家大院——中华民宅之奇葩 王家大院——三晋第一宅
A.黄河根祖文化 B.佛教古建文化 C.红色革命文化 D.晋商民俗文化
15.近代中国军阀割据,战乱不断,但山西省始终局势稳定、经济发展。二组同学查阅太原地方志,摘录出下列一段记录,据此可得出当时的山西 ( )
1912年 太原第一张报纸《共和白话报》 1920年 太原第一家幼稚园友梅幼稚园 1921年 太原第一条汽车客运线路商营公记汽车行开通 1926年 太原第一家电影院并州电影院 1934年 太原第一条航空运输线——北平—太原—洛阳—汉口—长沙—广州
A.近代化探索领先全国 B.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C.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 D.精神生活丰富多彩
第 Ⅱ 卷 非选择题(共45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6.(10分)弘扬传统文化、重走中国道路,坚守中国制度。根据下面的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中国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智慧结晶。认真阅读下面的传统文化符号,阐述图1的功能和它的文化内涵,并指出图2的节日及其所蕴含的价值。(4分)
图1 都江堰示意图 图2 清代龙舟盛会图
(2)【中国道路】在近代历史上,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救国救民不断探索,四处学习。我们走过英国的路、美国的路、日本的路、俄国的路,最终不得不走我们自己的路。请结合以下图片,回答近代中国进行了怎样的探索。(2分)
图3 南昌起义 图4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中国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完善民主和地方管理制度建设。请完善线索轴上新中国的制度创新,并简述它们的异同点。(4分)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17.(10分)体育运动反映社会风貌,见证历史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阿勒泰人绘制的滑雪岩画(局部) 发现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岩画距今1万年左右。阿勒泰人生活的洞穴中绘有10个人物,他们弯腰屈膝,手持单杆,脚蹬短小滑雪板,动作与现代滑雪基本相同
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书影) 书中记载,河北东路(今河北省境内),“冬月作小坐床,冰上拽之,谓之凌床”。即人坐在木板上,由人拉着在冰上滑行,这是当时冬季日常使用的交通运输工具
乾隆时期宫廷画《冰嬉图》(局部) 冰嬉是满族传统的滑冰活动,很早就成为八旗军的军事训练项目。清朝前期,满族的很多冰上娱乐活动,如玩冰磨、冰上摔跤、冰上抛球等也逐渐在北方各民族中流行
(1)材料一中能证明“史前时期我国境内已出现滑雪活动”的材料是什么?(1分)材料一中哪则史料属于文献材料?(1分)概括我国古代冰雪活动的特点。(2分)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欧洲和北美地区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劳动者。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众多青年男子应征入伍,这意味着需要更多女性来填补他们在工厂的岗位,而妇女角色的变化也体现在了冬奥会赛场上。
女运动员参加冬奥会情况(部分)
冬奥会 女运动员人数 女运动员所占比例 女运动员参与项目情况
1924年 13 5.0% 花样滑冰是当时女性唯一能参加的项目
1948年 77 11.5% 女运动员还可以参加滑雪等竞技项目
1998年 787 36.2% 新增加女子冰球作为冬奥会正式比赛项目
2022年 1314 45.4% 增加女子单人雪车、女子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项目
(2)根据材料二,说出冬奥会女运动员参赛情况的发展趋势。(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原因。(1分)
材料三 1932年冬奥会迁移到美国举办……在为期10天的比赛中,在80万名观众的注视下产生了42枚奖牌。当时,美国还没有像欧洲一样的冬季体育设施,这种先天缺陷也许是本届奥运会竞赛组织层面失败的根本原因。另外,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导致各国缩减体育方面的资金支持,毕竟跨过大洋参赛需要额外的成本,参赛国从25国减至17国,参赛人数也从圣莫里茨(1928年冬奥会)的464名降至252名,其中东道主美国的选手多达77名。
——摘编自季成《冬奥简史: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人文解读》
(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1932年冬奥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办的?根据材料二归纳此次冬奥会的特点。(3分)
18.(10分)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的强国之路,也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国(1913年)和苏联(1937年)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世界历史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了一个集中统一、比较高效的中央政府,并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具有很强的组织动员能力;有苏联对我国的“一五”计划建设提供全面的经济技术援助,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过的。“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旧中国的10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材料三
项目 1978年 2018年
国内生产总值 3654亿元 91298.1亿元
人均国民收入 190美元 4073.43美元
经济总量世界排位 第10名 第2名
人均寿命 67.77岁 77岁
普通高等学校数 598所 2663所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部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俄国(1913年)到苏联(1937年)时期工业总产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和表现。(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3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1分)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19.(15分)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要持之以恒增进民生福祉,托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请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民生·交流】
(1)比较图1和图2中的路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文成公主入藏和青藏铁路通车的共同作用。(4分)
图1 文成公主入藏路线图 图2 青藏铁路线路图
任务二【民生·国家】
(2)人类的铁路建设史也是一部浓缩的人类近代发展史。试从下面材料中任选两个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其历史背景和影响。(4分)
(一)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诞生在英国,名为斯托克顿一达林铁路。(二)1876年,英美等国商人无视中国主权,在上海擅自建筑了吴淞铁路,这是中国最早的铁路。 (三)1879年,开平矿务局为了运输煤炭出资修建了唐胥铁路,是中国的第一条自建铁路。 (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国争相在其势力范围铺设铁路,并趁机掠夺沿途资源。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任务三【民生·复兴】
(3)阅读以下材料,提取三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7分)
中国近现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901年 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1945年 日本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73年 袁隆平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
1983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2021年 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山西专用)【03·解析版】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75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Ⅰ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Ⅰ 卷 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图片内容共同反映了 ( )
新郑出土的裴李岗文化石镰 舞阳贾湖遗址中发现的“野大豆” 河姆渡出土的水稻种子
A.原始农业发展 B.进入铁器时代 C.使用磨制工具 D.掌握制陶技术
【答案】A
【解析】【原始农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石镰”“野大豆”“水稻种子”均反映了原始农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我国进入铁器时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材料中的农作物与磨制石器和制陶技术无关,故排除C,D两项。
2.逍遥津因《逍遥游》而得名,《逍遥游》是战国时期文学家、哲学家庄周的代表作,作品体现出作者主张 ( )
A.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 B.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
C.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D.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答案】A
【解析】【百家争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反映了作者主张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故A项正确;“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是法家的观点,故B项排除;“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符合儒家孟子的思想,故C项排除;“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符合荀子的思想,故D项排除。
3.下面两幅艺术作品可以共同体现我国古代 ( )
鲜卑壁画扬场图(复制) 辽墓壁画(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A.鲜卑农业发展 B.对外文化交流 C.民族交融状况 D.汉族音乐成就
【答案】C
【解析】【民族交融】从图中鲜卑族从事农业生产和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可知,材料体现了民族交融的状况,故C项正确;A,D两项不够全面,故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民族间的交融,不是对外文化交流,故B项排除。
4.元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图中可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
元朝形势图(1330)
A.今山东、山西和河南直属中书省 B.设置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地区
C.依据山川形便实行分封进行管理 D.民族交融形成新民族维吾尔族
【答案】B
【解析】【元朝对西藏的统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了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故B项正确;根据地图可以看出山东、山西直属中书省,而河南属于河南江北行省,故A项排除;元朝实行行省制对地方进行管理,而不是分封制,故C项排除;元朝形成的新民族为回族,而不是维吾尔族,故D项排除。
5.有学者认为,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相对于昆曲而言,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由此推知,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 ( )
A.文人品味发生变化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京剧艺术发展成熟 D.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答案】B
【解析】【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根据材料“相对于昆曲而言,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是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的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
6.如图是一本书的部分目录,你认为该书最有可能的书名是 ( )
一、东亚的火药桶:朝鲜 二、西方势力在东亚
三、洋务与维新 四、沉没的“高升”
五、黄海悲歌:不沉的“致远” 六、中国陆军的惨败
七、旅顺屠杀真相 八、威海卫的陷落
A.《甲午——120年前西方媒体的观察》 B.《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C.《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D.《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答案】A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材料“黄海悲歌”“旅顺屠杀”“沉没的‘高升’”“威海卫的陷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书的内容与甲午中日战争相关,故A项正确。
7.下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 )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A.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方针
C.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
【答案】C
【解析】【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根据图片中文字信息“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可知,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后,逐渐将革命的重心放在偏僻的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工农武装割据斗争,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C项正确;当时党的工作重心逐渐由城市转移到农村,故排除A项;“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方针”是在1927年召开的“八七会议”上确定的,故排除B项;“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是在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确立的,故排除D项。
8.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战场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74%以上的兵力,最高年份达90%。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287万人中,有150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材料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 ( )
A.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B.牵制了日本法西斯国家全部侵略势力
C.是抗击法西斯时间最长的正义战争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答案】A
【解析】【抗日战争】根据材料“中国战场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74%以上的兵力”“日本……有150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可知,中国在东方战场牵制大量日军,配合其他战场作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故A项正确;B项中“全部”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未强调“时间最长”,故排除C项;抗日战争后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排除D项。
9.2023年4月1日,马英九先生携家人来到湖南省湘潭县,在马家祖墓前祭拜祖父马立安,表达慎终追远之意。回乡途中,遇到当地群众问候:“欢迎回家”,马英九用湖南方言回应:“湘潭伢子回来了!”这说明海峡两岸 ( )
A.结束敌对状态 B.实现三通 C.逐渐走向统一 D.同根同源
【答案】D
【解析】【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同根同源,故D项正确。
10.1821年,一位希腊游击队首领宣称“法国革命和拿破仑的所作所为使世人知道了真相。以前,人民曾认为国王是地球上的神……通过现在这一变化,统治人民更困难了”。他意在说明法国革命 ( )
A.确立了议会在国家的最高地位 B.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利益
C.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 D.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独立
【答案】C
【解析】【法国大革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故C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议会在国家的最高地位,故A项排除;材料意在说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对外战争客观上促进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思想解放,故B,D两项排除。
11.《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材料强调 ( )
A.资本主义社会走向衰亡具有必然性 B.无产阶级斗争开始由分散走向联合
C.资产阶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D.工业革命是摧毁资本主义的导火线
【答案】A
【解析】【《共产党宣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的持续发展会促使工人阶级走向联合,从而使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倒塌,材料意在强调资本主义社会走向衰亡具有必然性,故A项正确。
12.对同类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是学习历史的基本素养。下面属于材料中所述历史事件的共同点的是 ( )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甫议施行 ——《明定国是》诏书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破旧来之陋习,基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日]《五条誓文》
A.都改变了本国社会性质 B.都由于英国的侵略而引发
C.都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 D.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答案】D
【解析】【戊戌变法+明治维新】根据材料“变法自强”“裁冗兵”“立大小学堂”可知,这与戊戌变法运动有关,根据材料“破旧来之陋习,基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与明治维新有关,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故D项正确;戊戌变法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都不是由于英国的侵略而引发的,也都未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故排除A,B,C三项。
13.2002年,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流通,被誉为“口袋里的欧洲”,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欧洲意识”。这反映了 ( )
A.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已开启 B.欧元有助于加强民众的情感认同
C.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已完成 D.欧元凸显了民众重要的身份地位
晋华中学开展“走进历史遗迹·探寻山西文化”的项目化学习活动。下面是同学们分组进行的项目化学习任务,请你完成第14,15题。
【答案】B
【解析】【欧洲一体化】根据材料“欧元……增加了人们的‘欧洲意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元的流通和使用有助于加强民众的情感认同,故B项正确。
14.如图是一组同学选取的历史遗迹,据此判断他们考察的主题是 ( )
乔家大院——北方居民建筑的一颗明珠 常家庄园——中国第一儒商故居 曹家大院——中华民宅之奇葩 王家大院——三晋第一宅
A.黄河根祖文化 B.佛教古建文化 C.红色革命文化 D.晋商民俗文化
【答案】D
【解析】【晋商文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同时,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有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大院、王家大院等,故D项正确。
15.近代中国军阀割据,战乱不断,但山西省始终局势稳定、经济发展。二组同学查阅太原地方志,摘录出下列一段记录,据此可得出当时的山西 ( )
1912年 太原第一张报纸《共和白话报》 1920年 太原第一家幼稚园友梅幼稚园 1921年 太原第一条汽车客运线路商营公记汽车行开通 1926年 太原第一家电影院并州电影院 1934年 太原第一条航空运输线——北平—太原—洛阳—汉口—长沙—广州
A.近代化探索领先全国 B.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C.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 D.精神生活丰富多彩
【答案】B
【解析】【山西近代社会生活】根据材料可知,从1912年到1934年,山西太原有了报社、幼稚园、汽车行、电影院和航空运输线,体现了山西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故B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体现,C,D两项都只反映了材料部分内容,故排除。
第 Ⅱ 卷 非选择题(共45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6.(10分)弘扬传统文化、重走中国道路,坚守中国制度。根据下面的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中国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智慧结晶。认真阅读下面的传统文化符号,阐述图1的功能和它的文化内涵,并指出图2的节日及其所蕴含的价值。(4分)
图1 都江堰示意图 图2 清代龙舟盛会图
(2)【中国道路】在近代历史上,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救国救民不断探索,四处学习。我们走过英国的路、美国的路、日本的路、俄国的路,最终不得不走我们自己的路。请结合以下图片,回答近代中国进行了怎样的探索。(2分)
图3 南昌起义 图4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中国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完善民主和地方管理制度建设。请完善线索轴上新中国的制度创新,并简述它们的异同点。(4分)
【答案】(1)图1功能:都江堰是集防洪、灌溉和航运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1分)文化内涵: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战国时期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任答1点得1分)图2的节日:端午节。(1分)价值: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表现形式。如赛龙舟,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1分)
(2)走俄国的路:1927年中国共产党借鉴俄国中心城市暴动的革命道路,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分)走自己的路: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2分)异:自治权利不同;处理问题不同;社会性质不同。(任答1点得1分)同:都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都有利于祖国统一团结。(任答1点得1分)
【解析】【中国文化+革命道路+制度建设】
(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中都江堰的功能是防洪、灌溉、水运等。它的文化内涵是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2的节日是端午节,其所蕴含的价值是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3反映的是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等人于1927年8月1日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图4反映的是1927年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利后,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进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完善民主和地方管理制度建设。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都是我国地方管理制度,不同点是“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享有高度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尊重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17.(10分)体育运动反映社会风貌,见证历史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阿勒泰人绘制的滑雪岩画(局部) 发现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岩画距今1万年左右。阿勒泰人生活的洞穴中绘有10个人物,他们弯腰屈膝,手持单杆,脚蹬短小滑雪板,动作与现代滑雪基本相同
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书影) 书中记载,河北东路(今河北省境内),“冬月作小坐床,冰上拽之,谓之凌床”。即人坐在木板上,由人拉着在冰上滑行,这是当时冬季日常使用的交通运输工具
乾隆时期宫廷画《冰嬉图》(局部) 冰嬉是满族传统的滑冰活动,很早就成为八旗军的军事训练项目。清朝前期,满族的很多冰上娱乐活动,如玩冰磨、冰上摔跤、冰上抛球等也逐渐在北方各民族中流行
(1)材料一中能证明“史前时期我国境内已出现滑雪活动”的材料是什么?(1分)材料一中哪则史料属于文献材料?(1分)概括我国古代冰雪活动的特点。(2分)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欧洲和北美地区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劳动者。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众多青年男子应征入伍,这意味着需要更多女性来填补他们在工厂的岗位,而妇女角色的变化也体现在了冬奥会赛场上。
女运动员参加冬奥会情况(部分)
冬奥会 女运动员人数 女运动员所占比例 女运动员参与项目情况
1924年 13 5.0% 花样滑冰是当时女性唯一能参加的项目
1948年 77 11.5% 女运动员还可以参加滑雪等竞技项目
1998年 787 36.2% 新增加女子冰球作为冬奥会正式比赛项目
2022年 1314 45.4% 增加女子单人雪车、女子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项目
(2)根据材料二,说出冬奥会女运动员参赛情况的发展趋势。(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原因。(1分)
材料三 1932年冬奥会迁移到美国举办……在为期10天的比赛中,在80万名观众的注视下产生了42枚奖牌。当时,美国还没有像欧洲一样的冬季体育设施,这种先天缺陷也许是本届奥运会竞赛组织层面失败的根本原因。另外,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导致各国缩减体育方面的资金支持,毕竟跨过大洋参赛需要额外的成本,参赛国从25国减至17国,参赛人数也从圣莫里茨(1928年冬奥会)的464名降至252名,其中东道主美国的选手多达77名。
——摘编自季成《冬奥简史: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人文解读》
(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1932年冬奥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办的?根据材料二归纳此次冬奥会的特点。(3分)
【答案】(1)古阿勒泰人绘制的滑雪岩画。(1分)《梦溪笔谈》。(1分)特点:冰雪活动历史悠久;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与军事训练相结合;活动类型多样;体现了民族交融等。(任答2点得2分)
(2)发展趋势:女运动员参赛人数增多;女运动员所占比例增大;女运动员参加的项目增多等。(任答2点得2分)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越来越多的妇女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妇女就业率的增长;妇女地位提高;妇女独立意识的增强等。(任答1点得1分)
(3)背景:经济大危机席卷全球。(1分)特点:缺乏冬季体育设施;资金支持少;参赛国家、人数少(规模小)。(任答2点得2分)
【解析】【冰雪运动发展】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岩画距今1万年左右。阿勒泰人生活的洞穴中绘有10个人物,他们弯腰屈膝,手持单杆,脚蹬短小滑雪板,动作与现代滑雪基本相同”可知,古阿勒泰人绘制的滑雪岩画能证明“史前时期我国境内已出现滑雪活动”。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属于文献材料。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一“距今1万年左右”“这是当时冬季日常使用的交通运输工具”“很早就成为八旗军的军事训练项目”“清朝前期,满族的很多冰上娱乐活动,如玩冰磨、冰上摔跤、冰上抛球等也逐渐在北方各民族中流行”等,可从历史悠久、与日常生活和军事训练相结合、类型多样、体现民族交融等方面进行归纳概括。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表格可知,1924-2022年,参加冬奥会的女运动员人数呈现不断增多(所占比例不断增大);参与项目增多的发展趋势。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欧洲和北美地区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劳动者……而妇女角色的变化也体现在了冬奥会赛场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这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1932年冬奥会迁移到美国举办”“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可知,1932年冬奥会是在经济大危机席卷全球的情况下举办的。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美国还没有像欧洲一样的冬季体育设施,这种先天缺陷也许是本届奥运会竞赛组织层面失败的根本原因”可知缺乏冬季体育设施;根据材料二“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导致各国缩减体育方面的资金支持”可知,资金支持少;根据材料二“参赛国从25国减至17国,参赛人数也从圣莫里茨(1928年冬奥会)的464名降至252名”可知,参赛国家、人数少。
18.(10分)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的强国之路,也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国(1913年)和苏联(1937年)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世界历史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了一个集中统一、比较高效的中央政府,并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具有很强的组织动员能力;有苏联对我国的“一五”计划建设提供全面的经济技术援助,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过的。“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旧中国的10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材料三
项目 1978年 2018年
国内生产总值 3654亿元 91298.1亿元
人均国民收入 190美元 4073.43美元
经济总量世界排位 第10名 第2名
人均寿命 67.77岁 77岁
普通高等学校数 598所 2663所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部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俄国(1913年)到苏联(1937年)时期工业总产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和表现。(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3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1分)
【答案】(1)变化:工业增长迅速;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主要国家第一、世界第二。(2分)影响:五年计划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任答1点得1分)
(2)原因:集中统一、比较高效的中央政府的建立;人民的支持;苏联的援助等。(任答2点即可,共2分)表现:成就巨大,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1分)
(3)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收入迅速增长,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教育文化事业迅猛发展。(3分)
(4)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1分)
【解析】【苏联和中国的经济建设】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示意图可以看出,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增长迅速,工业总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答出苏联工业迅速发展的影响即可。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新中国建立了一个集中统一……经济技术援助”可以看出,“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集中统一、比较高效的中央政府的建立,人民的支持,苏联的援助。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有所提高”可以看出,表现在:成就巨大,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3)依据材料三中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有: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收入迅速增长,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教育文化事业迅猛发展等。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19.(15分)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要持之以恒增进民生福祉,托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请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民生·交流】
(1)比较图1和图2中的路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文成公主入藏和青藏铁路通车的共同作用。(4分)
图1 文成公主入藏路线图 图2 青藏铁路线路图
任务二【民生·国家】
(2)人类的铁路建设史也是一部浓缩的人类近代发展史。试从下面材料中任选两个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其历史背景和影响。(4分)
(一)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诞生在英国,名为斯托克顿一达林铁路。(二)1876年,英美等国商人无视中国主权,在上海擅自建筑了吴淞铁路,这是中国最早的铁路。 (三)1879年,开平矿务局为了运输煤炭出资修建了唐胥铁路,是中国的第一条自建铁路。 (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国争相在其势力范围铺设铁路,并趁机掠夺沿途资源。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任务三【民生·复兴】
(3)阅读以下材料,提取三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7分)
中国近现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901年 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1945年 日本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73年 袁隆平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
1983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2021年 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答案】(1)对国家和民族:促进汉藏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统一;对地方和人民:促进藏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点4分)
(2)第一,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蒸汽机的广泛运用。(1分)影响:大大提高了交通的速度,便捷了人民生产生活。(1分)第三,背景:地主阶级为富国强兵,进行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1分)影响: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1分)
(3)示例:
中共重视发展农业发展(民生问题)(2分)
百年农政的光辉历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推动了中国农村的深刻变革。
百年农政,制度变革与时俱进。“打土豪,分田地”,“耕者有其田”,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成功建立农村集体所有制。
百年农政,科技创新日新月异。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屡破新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百年农政,反贫奇迹彪炳史册。整村推进,精准扶贫,一张蓝图绘到底,打赢了脱贫攻坚决战,农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5分)
【解析】【文成公主入藏+青藏铁路通车+人类铁路建设史+中国近现代史大事记】
(1)根据“文成公主入藏路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到达西藏拉萨,故左是B、右是A。
(2)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对国家和民族(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对地方和人民(促进藏族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两个角度来阐述,要求表述清楚、语言准确。
(3)材料三反映的是人类铁路修建情况,可任选其中两个历史事件来阐述其背景和影响,如根据材料三“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诞生在英国,名为斯托克顿一达林铁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背景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影响可从推动交通运输业发展,从而便捷人民生产生活作答。根据材料三“1879年,开平矿务局为了运输煤炭出资修建了唐胥铁路,是中国的第一条自建铁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背景为洋务运动开展,向西方学习,其影响围绕着刺激民族工业发展、推动中国近代化等内容来阐述,其他事件亦可,要求史实正确。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任意提取三个相关联的历史事件,确定观点来阐述,如选择土地改革、杂交水稻、扶贫攻坚,可拟定论题为中共重视发展民生问题等,其他合理亦可;在阐述过程中,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楚、语言准确,阐述清楚历史事件及其影响,最后进行总结归纳,言之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