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将相和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2.通过学习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和好
廉颇
蔺相如
约前145年出生,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
称号: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代表作:《史记》。
司马迁
司马迁祠
了解《史记》
《史记》用为人物写传的形式来反映历史,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
人物。如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伟大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它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
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475—前221)。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
战国
七雄并峙,战火频繁。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
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
走进课文,直奔矛盾
1.《将相和》中“和”是什么意思?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不和”?
3.造成“不和”的原因是什么?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
临危受命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个城叫给我国,我国马上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秦王依仗强势,要骗取和氏璧。
和氏璧完好无损地被送回
到赵国
“完壁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是
渑池之会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视死如归,维护国家尊严。
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蔺相如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毅然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
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负荆请罪
“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小练笔:
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当时一定说了很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者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思考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之间有什么联系?
“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的起因。
同学们,再想想,蔺相如立功究竟靠的是什么?
他真正靠的是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爱国精神。
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一个国家既要有
总结
骁勇善战的武将,又要有能言善变的文官,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太史公曰:“……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
颇,名重泰山,其处志勇,可谓兼之矣!”
——《史记 廉颇凌相如列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人物的语言。
2、我喜欢 (人物),因为他有 的优秀品质。
3、收集有关廉颇、蔺相如的资料。
作业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