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52张PPT)+教案+素材+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52张PPT)+教案+素材+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1 08:22:5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 《邓稼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重要信息,了解邓稼先的主要事迹。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或段落的含义,体会其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及效果。
3.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
【重点难点】
1.梳理文章重要信息,理解文中关键语句或段落的含义,体会其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及效果。
2.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
【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任务一:梳音晓义,日积跬步至千里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元勋( ) 奠基( ) 选聘( ) 谣言( )
背诵( ) 昼夜( ) 昆仑( ) 孕育( )
彷徨( ) 挚友( ) 无垠( ) 燕然( )
萦带( ) 宰割( ) 殷红( ) 夐( )
铤( ) 曛( ) 可歌可泣( ) 鲜为人知( )
至死不懈( )鞠躬尽瘁( ) 当之无愧( )
家喻户晓( ) 锋芒毕露( ) 妇孺皆知( )
( )鲜为人知 ( )殷红 ( )锋芒毕露 ( )开拓
( )鲜艳 ( )殷实 ( )露脸 ( )拓本
2.将下列课文中的词语写在相应的括号里。
鲜为人知 妇孺皆知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可歌可泣 马革裹尸 锋芒毕露 鞠躬尽瘁 层出不穷
①很少有人知道。( )
②指人人都知道。( )
③承受某种荣誉或称号毫不惭愧。( )
④每家每户都知道。( )
⑤形容英勇悲壮的事迹值得歌颂,感人至深。( )
⑥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
⑦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
⑧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
⑨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
★任务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著名理论 学家。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 。
杨振宁与邓稼先,他们是邻居,是同学,是情同手足的好朋友。一个是当代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一个为国家铸造国之重器而隐姓埋名28载的“两弹元勋”。他们之间,50多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任务三:初识稼先 了解主要事迹
请同学们速读第二部分,筛选主要信息并填写“人物档案”。
人 物 档 案
姓名 生卒年月 籍贯
学历 工作单位 职务
个人简历
二、探究案
★任务一:初识稼先 关注颇不寻常之处
1.请同学们观察邓稼先个人简历中的时间和事件,想想其中哪些颇不寻常,引起了你的注意,说一说引起你关注的原因。
★任务二:走近稼先 在特定场景中感受人物
2.在文章的第五部分,作者通过想象还原了邓稼先的研究场景,你能从中感受到邓稼先怎样的特点 请圈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语句,并做好批注。重点揣摩分析下列三个句子。
(1)语句一: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设问:结合上下文,你认为邓稼先在沙漠中埋葬去世的同事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2)语句二: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设问:联系上下文,你认为彼时邓稼先的手有没有颤抖呢
(3)我们把以上两个问句综合起来看,作者想表达的究竟是知道还是不知道呢 可以直接用陈述句表达吗 从中我们能读到一个怎样的邓稼先
(4)语句三: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设问:联系上下文,你觉得邓稼先这一句“我不能走”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任务三:走近稼先 从作者评价中认识人物
3.在写人叙事类文章中,作者通常会对人物进行评价,以凸显人物的贡献或精神品质。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第三部分,勾画出作者的评价性语句。
4.在这些评价性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多次使用了程度副词来表达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如“最”“绝对”等。我们知道科学研究要求严谨,科学家的语言表述都力求精准。你认为作者这样表达准确吗 请品析下列几个句子
(1)品读句中的程度副词“最不要”: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设问:这个句子中的“最不要”,以前有的教材版本中写成“最不”。联系文章,你觉得哪一种表述更贴切呢
(2)品读句中的程度副词“绝对”: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设问:“绝对”的意思是排除了一切可能性。作者用“绝对”来形容人们对邓稼先的信任,是否不够准确 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你的判断及依据。
(3)品读句中的程度副词“最高”: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设问:联系本部分内容说一说,如何理解邓稼先的最高奉献精神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
5.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填写下表寻求答案。
奥本海默 邓稼先
国籍
职务
功劳
学术水平
文化背景
性格为人
★任务四:走近稼先 于历史纵深中理解人物
6.在历史的时间轴上进行观察,我们对人物的认识、理解会更为深透。请同学们阅读第一部分,在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去探寻邓稼先甘愿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核武器研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原因。
7.这一部分前后除了内容有反差之外,构段方式也很不一样。接下来,我们通过朗读来加以体会。请同学们朗读以下两个片段,并注意比较:哪一种形式更有利于传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为什么
原文: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改文: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 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 年,后者“租借”99 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任务五:致敬稼先 抒写崇敬之情
8.本文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性质的传记。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四部分和第六部分,体会作者写作此文时的情感。
资料助读:
设问一:作者在第四部分结尾写到“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设问二:课文最后一个部分“永恒的骄傲”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评价邓稼先的?
设问三: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三、质疑案
1.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2.假如在国庆前夕,国家要表彰一批为共和国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你最想授予邓稼先什么称号 你将如何撰写他的颁奖词 请根据课文内容,写下你的感想,100字左右。
点拨要点
一、预习案
★任务一:梳音晓义,日积跬步至千里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元勋(xūn) 奠基(diàn) 选聘(pìn) 谣言(yáo)
背诵(sònɡ) 昼夜(zhòu) 昆仑(lún) 孕育(yùn)
彷徨(pánɡ) 挚友(zhì) 无垠(yín) 燕然(yān)
萦带(yínɡ) 宰割(zǎi) 殷红(yān) 夐(xiònɡ)
铤(tǐnɡ) 曛(xūn) 可歌可泣(qì) 鲜为人知(xiǎn)
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ì) 当之无愧(kuì)
家喻户晓(yù) 锋芒毕露(lù) 妇孺皆知(rú)
(xiǎn)鲜为人知 (yān)殷红 ( lù )锋芒毕露 (tuò)开拓
(xiān)鲜艳 (yīn)殷实 (lòu )露脸 ( tà )拓本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鲜为人知 ②妇孺皆知 ③当之无愧 ④家喻户晓 ⑤可歌可泣 ⑥马革裹尸 ⑦锋芒毕露 ⑧鞠躬尽瘁 ⑨层出不穷
★任务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物理 诺贝尔物理学奖
★任务三:初识稼先 了解主要事迹
人 物 档 案
姓名 邓稼先 生卒年月 1924.6 — 1986.7 籍贯 安徽怀宁
学历 博士 工作单位 中国科学院 职务 “两弹”设计领导者
个人简历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48-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博士学位。1950年10月,到中科院工作。1958年8月,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理论。1964年10月16日,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1967 年6月17日,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1985年8月,做切除直肠癌的手术。1986年3月,做第二次手术。两次手术期间,与于敏共同撰写了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 年5月,做第三次手术。1986年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二、探究案
★任务一:初识稼先 关注颇不寻常之处
1.(1)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年仅21岁,可谓年轻有为。
(2)1948-1950年,邓稼先仅用短短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博士研究生学业,可谓勤奋聪敏。
(3)1950年10月,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到中科院工作,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可看出他很爱国。
(4)1964年10月16日,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仅用六年的时间,邓稼先带领的科研团队就完成了高难度的研制工作。
(5)1967年6月17日,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距上一个重要研制成果的诞生仅仅两年多时间。
(6)1985年8月-1986年3月,两次手术期间,与于敏共同撰写了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从中可以看出,邓稼先在重病期间仍然密切关注着中国核武器的研究和发展。
★任务二:走近稼先 在特定场景中感受人物
2.(1)(1)非常悲痛。因为失去朝夕共处、相互扶持的同事。这些逝去的研究者远离家庭和故土,客死他乡,临死前都没有亲人在旁。
(2)有些许欣慰。逝者是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献出生命,死得重于泰山。
(3)倍增前行的决心和勇气。这时的邓稼先心里应该会想:必须加紧研制工作。只有手中有了“杀手锏”,才能撑起中华天空,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2)(1)有颤抖。文中说“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关键性方案决定着研究的走向,代表着研究能否取得成果,而这一切都与民族尊严、国家尊严息息相关。
(2)没有颤抖。作者认为邓稼先具备“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因此他在关键性方案上会毫不犹豫地签字。
(3)作者想表达的是他已确凿知道。因为他与邓稼先有着长达50年的友谊,对其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了解,加上作者自己也是科学家,他会用科学家的眼光去揣度、衡量另一个科学家,因此他的判断显得格外真切。
不能直接用陈述句表述,因为陈述句的语气较为平直,情感比较平淡。这里用问句能更鲜明地传达出作者对邓稼先的深切怀念、深度理解与深重敬佩。
从中我们读到邓稼先既有寻常人的重情重义,又有英雄般超凡的胆识谋略;既有科学家的深厚学养,又有将帅的稳健担当。
(4)(1)要读得高亢激烈。因为前文说了,井下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地劝他回去,可以看出情况非常紧急危险,现场不会太安静。因此,作为核武器研究院院长的邓稼先应该高声向大家表态。
(2)要读得沉稳坚定。首先,结合文中对邓稼先的叙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稳健沉着、指挥若定的科学家和帅才,不太可能紧张失措或是举止失当。用沉稳坚定的语气朗读,才能更好表现出邓稼先的身先士卒、顾全大局。其次,如果想表达高亢激烈的情感,句末就应该用感叹号,而这里用的是句号。
★任务三:走近稼先 从作者评价中认识人物
3.语句一: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语句二: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语句三: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语句四: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4.(1)“最不要”更贴切。联系上文,作者将美中两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进行了对比,作者认为“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虽让人佩服、仰慕,也惹得不少人不喜欢。而邓稼先与之完全相反,是主观选择的低调、谦和。联系下文,“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朴实”等词语,则是对邓稼先这种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最好注脚。
(2)“绝对”的意思是排除了一切可能性。作者用“绝对”来形容人们对邓稼先的信任,是否不够准确 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你的判断及依据。
(3)这个结论的得出,来源于本部分前半段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作者将邓稼先放到国际大舞台上来写,在两位杰出科学家个性、品质的鲜明对比中凸显了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同时,将邓稼先放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评价。其一,邓稼先身上鲜明地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诸如克己奉公、讷于言而敏于行、处事中正平和等。其二,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敦厚儒雅才养成了邓稼先独特的性格和气质。这种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性格气质是邓稼先能率领众人做出非同一般的历史贡献的重要原因。
5.
奥本海默 邓稼先
国籍 (异) 美国 中国
职务 (同) 原子弹设计领导人
功劳 (同) 本国原子弹工程成功的功臣
学术水平(同) 相当
文化背景(异) 美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性格为人(异) 锋芒毕露善于辞令复杂的人 最不引人注意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纯”、朴实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通过对比,表现了邓稼先那种中国学者特有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心胸宽阔的气质,正因为有如此好的品质,才得以团结众多的科学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样也便自然而然地得出后文的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任务四:走近稼先 于历史纵深中理解人物
6.第一部分前后的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从“任人宰割”“亡国灭种的危险”到“站起来”,正是邓稼先等英雄人物努力的结果,正是他们的忘我牺牲促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伟大转折。由此可见,邓稼先甘冒生命危险进行核武器研究的根源是爱国,他希望国家的军事实力强大,在国际上有话语权,不再受欺侮。
7.本部分前半部分短句成段,比聚合排列成一个自然段更具感染力。它鲜明有力地表现出,一百年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仅1898年的四个史实就是明证。同时,它渲染出民族危在旦夕的紧迫感,与后文一个世纪后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形成鲜明反差。
★任务五:致敬稼先 抒写崇敬之情
8.设问一:作者运用了一个表示选择关系的问句,回答了一句“我始终想不清楚”。“想不清楚”即兼而有之,措辞含蓄,表达了丰富的情感: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也为邓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研制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
设问二:从四个角度来写邓稼先:
一是从朋友的角度——值得赞颂,值得骄傲
二是从历史的角度——高度评价,贡献永恒
三是从人生的角度——有坚定的人生信念和奋斗目标
四是从人生选择的角度——突出邓稼先自己从事的事业的热爱和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设问三: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选择。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他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三、质疑案
2.授予称号:“强国元勋”。
颁奖词:戈壁大漠,蓬断草枯;核爆辐射,危险致命;矢志不渝,全心钻研。两弹成功,震惊世界;巍巍中华,重新屹立!元勋稼先,砥柱中流;克己奉公,奋力担当;纯粹淡泊,中正平和;才德兼备,光耀后世!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著名理论物理学家。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与邓稼先,他们是邻居,是同学,是情同手足的好朋友。一个是当代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一个为国家铸造国之重器而隐姓埋名28载的“两弹元勋”。他们之间,50多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 《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重要信息,了解邓稼先的主要事迹。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或段落的含义,体会其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及效果。
3.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
【重点难点】
1.梳理文章重要信息,理解文中关键语句或段落的含义,体会其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及效果。
2.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视频:《国家记忆:大国之盾 惊天巨响》
师: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自此,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
“两弹元勋”邓稼先功不可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邓稼先》,了解邓稼先事迹,致敬邓稼先精神!
二、教学新课
1.读读写写
元勋(xūn) 奠基(diàn) 选聘(pìn) 谣言(yáo)
背诵(sònɡ) 昼夜(zhòu) 昆仑(lún) 孕育(yùn)
彷徨(pánɡ) 挚友(zhì) 无垠(yín) 燕然(yān)
萦带(yínɡ) 宰割(zǎi) 殷红(yān) 夐(xiònɡ)
铤(tǐnɡ) 曛(xūn) 可歌可泣(qì) 鲜为人知(xiǎn)
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ì) 当之无愧(kuì)
家喻户晓(yù) 锋芒毕露(lù) 妇孺皆知(rú)
2.多音字
(xiǎn)鲜为人知 (yān)殷红 ( lù )锋芒毕露 (tuò)开拓
(xiān)鲜艳 (yīn)殷实 (lòu )露脸 ( tà )拓本
3.理解词义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妇孺皆知:指人人都知道。
当之无愧:承受某种荣誉或称号毫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可歌可泣:形容英勇悲壮的事迹值得歌颂,感人至深。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鞠躬尽瘁: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1.请同学们速读第二部分,筛选主要信息并填写“人物档案”。
人 物 档 案
姓名 生卒年月 籍贯
学历 工作单位 职务
个人简历
预设:
人 物 档 案
姓名 邓稼先 生卒年月 1924.6 — 1986.7 籍贯 安徽怀宁
学历 博士 工作单位 中国科学院 职务 “两弹”设计领导者
个人简历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48-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博士学位。1950年10月,到中科院工作。1958年8月,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理论。1964年10月16日,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1967 年6月17日,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1985年8月,做切除直肠癌的手术。1986年3月,做第二次手术。两次手术期间,与于敏共同撰写了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 年5月,做第三次手术。1986年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2.请同学们观察邓稼先个人简历中的时间和事件,想想其中哪些颇不寻常,引起了你的注意,说一说引起你关注的原因。
预设:
(1)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年仅21岁,可谓年轻有为。
(2)1948-1950年,邓稼先仅用短短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博士研究生学业,可谓勤奋聪敏。
(3)1950年10月,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到中科院工作,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可看出他很爱国。
(4)1964年10月16日,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仅用六年的时间,邓稼先带领的科研团队就完成了高难度的研制工作。
(5)1967年6月17日,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距上一个重要研制成果的诞生仅仅两年多时间。
(6)1985年8月-1986年3月,两次手术期间,与于敏共同撰写了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从中可以看出,邓稼先在重病期间仍然密切关注着中国核武器的研究和发展。
3.资料助读
4.课堂小结
通过提炼时间、地点、人物事迹等关键信息,我们大致了解了文章主人公邓稼先的主要人生经历。关注其中异乎寻常的时间和事件,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邓稼先的一生是光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事迹无疑是先后领衔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在苏联拒绝对我国施援,研究队伍中谁也没有见过原子弹,刚开始研究时甚至使用算盘去验算的情况下,在与世隔绝的秘密科研院所,在荒无人烟的“死亡之海”罗布泊,作为两弹研制领导者的邓稼先是如何带领队伍开展研究的 接下来,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精读文章,继续走近邓稼先。
1.在文章的第五部分,作者通过想象还原了邓稼先的研究场景,你能从中感受到邓稼先怎样的特点 请圈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语句,并做好批注。
(学生默读,圈画,交流)
重点交流三个句子。
语句一: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设问:结合上下文,你认为邓稼先在沙漠中埋葬去世的同事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预设:(1)非常悲痛。因为失去朝夕共处、相互扶持的同事。这些逝去的研究者远离家庭和故土,客死他乡,临死前都没有亲人在旁。
(2)有些许欣慰。逝者是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献出生命,死得重于泰山。
(3)倍增前行的决心和勇气。这时的邓稼先心里应该会想:必须加紧研制工作。只有手中有了“杀手锏”,才能撑起中华天空,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语句二: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设问:联系上下文,你认为彼时邓稼先的手有没有颤抖呢
预设:(1)有颤抖。文中说“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关键性方案决定着研究的走向,代表着研究能否取得成果,而这一切都与民族尊严、国家尊严息息相关。
(2)没有颤抖。作者认为邓稼先具备“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因此他在关键性方案上会毫不犹豫地签字。
设问:我们把以上两个问句综合起来看,作者想表达的究竟是知道还是不知道呢 可以直接用陈述句表达吗 从中我们能读到一个怎样的邓稼先
预设:作者想表达的是他已确凿知道。因为他与邓稼先有着长达50年的友谊,对其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了解,加上作者自己也是科学家,他会用科学家的眼光去揣度、衡量另一个科学家,因此他的判断显得格外真切。
不能直接用陈述句表述,因为陈述句的语气较为平直,情感比较平淡。这里用问句能更鲜明地传达出作者对邓稼先的深切怀念、深度理解与深重敬佩。
从中我们读到邓稼先既有寻常人的重情重义,又有英雄般超凡的胆识谋略;既有科学家的深厚学养,又有将帅的稳健担当。
语句三: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设问:联系上下文,你觉得邓稼先这一句“我不能走”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预设:(1)要读得高亢激烈。因为前文说了,井下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地劝他回去,可以看出情况非常紧急危险,现场不会太安静。因此,作为核武器研究院院长的邓稼先应该高声向大家表态。
(2)要读得沉稳坚定。首先,结合文中对邓稼先的叙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稳健沉着、指挥若定的科学家和帅才,不太可能紧张失措或是举止失当。用沉稳坚定的语气朗读,才能更好表现出邓稼先的身先士卒、顾全大局。其次,如果想表达高亢激烈的情感,句末就应该用感叹号,而这里用的是句号。
2.课堂小结
语言是心灵的镜子,危重时刻方显英雄本色。因此,这句话读得沉稳坚定更为恰当。“我不能走”这一语言细节,让我们感受到在紧急事件面前,邓稼先具有的高度的责任心和忘我的奉献精神。
在人物生活、工作的特定场景中去感受人物,通过极富表现力的语句,尤其是细节去揣摩其心理,我们才能把握人物的内在精神品质。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人物生活、工作的特定场景中感受了人物,通过极富表现力的语句,尤其是通过细节揣摩了其心理,把握了人物的内在精神品质。那么,两弹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研制成功的 两弹的成功爆炸,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让我们带着问题继续精读文章其余部分。
二、教学新课
1.在写人叙事类文章中,作者通常会对人物进行评价,以凸显人物的贡献或精神品质。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第三部分,勾画出作者的评价性语句。
预设:
语句一: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语句二: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语句三: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语句四: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2.在这些评价性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多次使用了程度副词来表达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如“最”“绝对”等。我们知道科学研究要求严谨,科学家的语言表述都力求精准。你认为作者这样表达准确吗 我们通过品读来找到答案。
(1)品读句中的程度副词“最不要”: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设问:这个句子中的“最不要”,以前有的教材版本中写成“最不”。联系文章,你觉得哪一种表述更贴切呢
预设:“最不要”更贴切。联系上文,作者将美中两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进行了对比,作者认为“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虽让人佩服、仰慕,也惹得不少人不喜欢。而邓稼先与之完全相反,是主观选择的低调、谦和。联系下文,“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朴实”等词语,则是对邓稼先这种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最好注脚。
(2)品读句中的程度副词“绝对”: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设问:“绝对”的意思是排除了一切可能性。作者用“绝对”来形容人们对邓稼先的信任,是否不够准确 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你的判断及依据。
预设:“绝对”的意思是排除了一切可能性。作者用“绝对”来形容人们对邓稼先的信任,是否不够准确 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你的判断及依据。
(3)品读句中的程度副词“最高”: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设问:联系本部分内容说一说,如何理解邓稼先的最高奉献精神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
预设:这个结论的得出,来源于本部分前半段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作者将邓稼先放到国际大舞台上来写,在两位杰出科学家个性、品质的鲜明对比中凸显了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同时,将邓稼先放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评价。其一,邓稼先身上鲜明地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诸如克己奉公、讷于言而敏于行、处事中正平和等。其二,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敦厚儒雅才养成了邓稼先独特的性格和气质。这种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性格气质是邓稼先能率领众人做出非同一般的历史贡献的重要原因。
3.课堂小结
抓住评价性的关键语句,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人物,理解文章内涵。
4.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填写下表寻求答案。
奥本海默 邓稼先
国籍
职务
功劳
学术水平
文化背景
性格为人
预设:
奥本海默 邓稼先
国籍 (异) 美国 中国
职务 (同) 原子弹设计领导人
功劳 (同) 本国原子弹工程成功的功臣
学术水平(同) 相当
文化背景(异) 美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性格为人(异) 锋芒毕露善于辞令复杂的人 最不引人注意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纯”、朴实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通过对比,表现了邓稼先那种中国学者特有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心胸宽阔的气质,正因为有如此好的品质,才得以团结众多的科学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样也便自然而然地得出后文的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1.在历史的时间轴上进行观察,我们对人物的认识、理解会更为深透。请同学们阅读第一部分,在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去探寻邓稼先甘愿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核武器研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原因。
预设:第一部分前后的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从“任人宰割”“亡国灭种的危险”到“站起来”,正是邓稼先等英雄人物努力的结果,正是他们的忘我牺牲促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伟大转折。由此可见,邓稼先甘冒生命危险进行核武器研究的根源是爱国,他希望国家的军事实力强大,在国际上有话语权,不再受欺侮。
2.这一部分前后除了内容有反差之外,构段方式也很不一样。接下来,我们通过朗读来加以体会。请同学们朗读以下两个片段,并注意比较:哪一种形式更有利于传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为什么
原文: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改文: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 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 年,后者“租借”99 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预设:本部分前半部分短句成段,比聚合排列成一个自然段更具感染力。它鲜明有力地表现出,一百年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仅1898年的四个史实就是明证。同时,它渲染出民族危在旦夕的紧迫感,与后文一个世纪后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形成鲜明反差。
3.课堂小结
站在历史背景角度回看邓稼先的一生,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邓稼先,懂得他的无私和贡献既是他个人的选择,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1.本文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性质的传记。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四部分和第六部分,体会作者写作此文时的情感。
资料助读:
设问一:作者在第四部分结尾写到“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预设:作者运用了一个表示选择关系的问句,回答了一句“我始终想不清楚”。“想不清楚”即兼而有之,措辞含蓄,表达了丰富的情感: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也为邓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研制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
设问二:课文最后一个部分“永恒的骄傲”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评价邓稼先的?
预设:从四个角度来写邓稼先:
一是从朋友的角度——值得赞颂,值得骄傲
二是从历史的角度——高度评价,贡献永恒
三是从人生的角度——有坚定的人生信念和奋斗目标
四是从人生选择的角度——突出邓稼先自己从事的事业的热爱和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设问三: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预设: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选择。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他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2.课堂小结
邓稼先从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到28年时间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从严格警卫的深墙大院到荒无人烟的戈壁大漠,从日夜埋首于稿纸进行精密演算到危急时刻身先士卒选择镇守……支持着他的这些行为的信念就是矢志爱国、精忠报国。也许正是如此,作者才认为“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3.假如在国庆前夕,国家要表彰一批为共和国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你最想授予邓稼先什么称号 你将如何撰写他的颁奖词 请根据课文内容,写下你的感想,100字左右。
预设:
授予称号:“强国元勋”。
颁奖词:戈壁大漠,蓬断草枯;核爆辐射,危险致命;矢志不渝,全心钻研。两弹成功,震惊世界;巍巍中华,重新屹立!元勋稼先,砥柱中流;克己奉公,奋力担当;纯粹淡泊,中正平和;才德兼备,光耀后世!
二、布置作业
请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任务一:梳音晓义,日积跬步至千里




任务二:初识稼先 了解主要事迹
各国发明原子弹到氢弹的间隔时间表
美国七年零四个月(1945年7月—1952年11月)
苏联四年(1949年8月—1953年8月)
英国四年零七个月(1952年10月—1957年5月)
法国八年零六个月(1960年2月—1968年8月)
中国两年零八个月(1964年10月—1967年6月)
邓稼先的研究团队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完成了美国用了7年、法国用了8年、苏联用了10年才完成的工作,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氢弹研制的最快速度;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他在临终前叮嘱:“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任务三:走近稼先 在特定场景中感受人物
任务四:走近稼先 从作者评价中认识人物
任务五:走近稼先 于历史纵深中理解人物
任务六:致敬稼先 抒写崇敬之情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著名理论物理学家。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与邓稼先,他们是邻居,是同学,是情同手足的好朋友。一个是当代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一个为国家铸造国之重器而隐姓埋名28载的“两弹元勋”。他们之间,50多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2张PPT)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邓稼先
杨振宁
国家记忆:大国之盾 惊天巨响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重要信息,了解邓稼先的主要事迹。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或段落的含义,体会其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及效果。
3、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
01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著名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由于和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他还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写作背景
杨振宁先生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两家是世交。他们俩是中学和大学同学。
杨振宁非常敬重邓稼先,他说:“邓稼先是中国的帅才,他能得到中国领导人的绝对信任,也能得到群众的绝对信任,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作者有传统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因此文章写得不同凡响,高人一筹。
知识链接
邓稼先(1924.6.25-1986.7.9)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成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知识链接
传 记 定义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文学体裁。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特点 记言记行并重,大节细节并重,优点缺点并重,主观客观并重。 分类 从叙述人称 自传、他传。
从创作方法 历史性传记、文学性传记。
从表达方式 一般的传记以叙事为主。有一种传记,一面记叙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价,被称为“评传”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元勋( ) 奠基( ) 选聘( ) 谣言( )
背诵( ) 昼夜( ) 昆仑( ) 孕育( )
彷徨( ) 挚友( ) 无垠( ) 燕然( )
萦带( ) 宰割( ) 殷红( ) 夐( )
铤( ) 曛( ) 可歌可泣( ) 鲜为人知( )
至死不懈( ) 鞠躬尽瘁( ) 当之无愧( )
家喻户晓( ) 锋芒毕露( ) 妇孺皆知( )
xūn
diàn
pìn
yáo
sònɡ
zhòu
lún
yùn
pánɡ
zhì
yín
yān
yínɡ
zǎi
yān
xiònɡ
tǐnɡ
xūn

xiǎn
xiè
cuì
kuì



预习检查
( )湖泊
( )鲜为人知
( ) 殷切
( ) 燕然


( ) 殷红
( ) 燕子
yīn
yān
yān
yàn
( )新鲜

xiǎn
xiān
( )停泊



读准下列多音字的读音
预习检查
宰割:
筹划:
仰慕:
鲜为人知:
当之无愧:
马革裹尸:
敬仰思慕。
很少被人知道。鲜,少。
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理解并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预习检查
可歌可泣:
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
家喻户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可,值得。
连妇女和小孩都知道,形容人人都知道。孺,小孩子。
每家每户都知道。喻,明白;了解。
指小心谨慎,贡献除全部精力,到死为止。
指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比喻人有傲气,爱显露自己才能。毕,全,完全。
形容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截然,界限分明地。
截然不同:
理解并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整体感知
点我放课文朗读
1.通过列举中国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
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邓稼先。
2.简述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并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
3.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以凸显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品格。
4.写作者为中国人自己制造出原子弹而激动、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
5.写邓稼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胜利完成任务。
6.引用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结评价邓稼先,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情。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扩展,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听读课文,概括六部分内容,并思考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任务一:初识稼先,了解主要事迹
请同学们速读第二部分,筛选主要信息并填写“人物档案”。
人 物 档 案 姓名 生卒年月 籍贯
学历 工作单位 职务
个 人 简 历 邓稼先
博士
1924.6 — 1986.7
中国科学院
安徽怀宁
“两弹”设计领导者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1948-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1950年10月,到中科院工作。
1958年8月,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理论。
1964年10月16日,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1967 年6月17日,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
1985年8月,做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1986年3月,做第二次手术。两次手术期间,与于敏共同撰写了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 年5月,做第三次手术。
1986年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观察邓稼先个人简历中的时间和事件,想想其中哪些颇不寻常,引起了你的注意,说一说引起你关注的原因。
(1)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年仅21岁,可谓年轻有为。
(2)1948-1950年,邓稼先仅用短短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博士研究生学业,可谓勤奋聪敏。
(3)1950年10月,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到中科院工作,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可看出他很爱国。
(4)1964年10月16日,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仅用六年的时间,邓稼先带领的科研团队就完成了高难度的研制工作。
(5)1967年6月17日,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距上一个重要研制成果的诞生仅仅两年多时间。
(6)1985年8月-1986年3月,两次手术期间,与于敏共同撰写了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从中可以看出,邓稼先在重病期间仍然密切关注着中国核武器的研究和发展。
合作探究
各国发明原子弹到氢弹的间隔时间表
美国七年零四个月(1945年7月—1952年11月)
苏联四年(1949年8月—1953年8月)
英国四年零七个月(1952年10月—1957年5月)
法国八年零六个月(1960年2月—1968年8月)
中国两年零八个月(1964年10月—1967年6月)
资 料 助 读
邓稼先的研究团队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完成了美国用了7年、法国用了8年、苏联用了4年才完成的工作,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氢弹研制的最快速度;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他在临终前叮嘱:“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合作探究
任务二:走近稼先,在特定场景中感受人物
在文章的第五部分,作者通过想象还原了邓稼先的研究场景,你能从中感受到邓稼先怎样的特点 请圈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语句,并做好批注。
语句一: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结合上下文,你认为邓稼先在沙漠中埋葬去世的同事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1)非常悲痛。因为失去朝夕共处、相互扶持的同事。这些逝去的研究者远离家庭和故土,客死他乡,临死前都没有亲人在旁。
(2)有些许欣慰。逝者是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献出生命,死得重于泰山。
(3)倍增前行的决心和勇气。这时的邓稼先心里应该会想:必须加紧研制工作。只有手中有了“杀手锏”,才能撑起中华天空,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合作探究
  语句二: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联系上下文,你认为彼时邓稼先的手有没有颤抖呢
(1)有颤抖。文中说“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关键性方案决定着研究的走向,代表着研究能否取得成果,而这一切都与民族尊严、国家尊严息息相关。
(2)没有颤抖。作者认为邓稼先具备“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因此他在关键性方案上会毫不犹豫地签字。
任务二:走近稼先,在特定场景中感受人物
在文章的第五部分,作者通过想象还原了邓稼先的研究场景,你能从中感受到邓稼先怎样的特点 请圈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语句,并做好批注。
合作探究
  我们把以上两个问句综合起来看,作者想表达的究竟是知道还是不知道呢 可以直接用陈述句表达吗 从中我们能读到一个怎样的邓稼先
作者想表达的是他已确凿知道。因为他与邓稼先有着长达50年的友谊,对其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了解,加上作者自己也是科学家,他会用科学家的眼光去揣度、衡量另一个科学家,因此他的判断显得格外真切。
不能直接用陈述句表述,因为陈述句的语气较为平直,情感比较平淡。这里用问句能更鲜明地传达出作者对邓稼先的深切怀念、深度理解与深重敬佩。
从中我们读到邓稼先既有寻常人的重情重义,又有英雄般超凡的胆识谋略;既有科学家的深厚学养,又有将帅的稳健担当。
合作探究
任务二:走近稼先,在特定场景中感受人物
在文章的第五部分,作者通过想象还原了邓稼先的研究场景,你能从中感受到邓稼先怎样的特点 请圈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语句,并做好批注。
  语句三: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联系上下文,你觉得邓稼先这一句“我不能走”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1)要读得高亢激烈。因为前文说了,井下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地劝他回去,可以看出情况非常紧急危险,现场不会太安静。因此,作为核武器研究院院长的邓稼先应该高声向大家表态。
(2)要读得沉稳坚定。首先,结合文中对邓稼先的叙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稳健沉着、指挥若定的科学家和帅才,不太可能紧张失措或是举止失当。用沉稳坚定的语气朗读,才能更好表现出邓稼先的身先士卒、顾全大局。其次,如果想表达高亢激烈的情感,句末就应该用感叹号,而这里用的是句号。
课堂小结
语言是心灵的镜子,危重时刻方显英雄本色。因此,这句话读得沉稳坚定更为恰当。“我不能走”这一语言细节,让我们感受到在紧急事件面前,邓稼先具有的高度的责任心和忘我的奉献精神。
02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在人物生活、工作的特定场景中感受了人物,通过极富表现力的语句,尤其是通过细节揣摩了其心理,把握了人物的内在精神品质。那么,两弹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研制成功的 两弹的成功爆炸,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让我们带着问题继续精读文章其余部分。
合作探究
任务三:走近稼先,从作者评价中认识人物
在写人叙事类文章中,作者通常会对人物进行评价,以凸显人物的贡献或精神品质。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第三部分,勾画出作者的评价性语句。
  语句一: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语句二: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语句三: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语句四: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合作探究
任务三:走近稼先,从作者评价中认识人物
在这些评价性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多次使用了程度副词来表达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如“最”“绝对”等。我们知道科学研究要求严谨,科学家的语言表述都力求精准。你认为作者这样表达准确吗 我们通过品读来找到答案。
(1)品读句中的程度副词“最不要”: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这个句子中的“最不要”,以前有的教材版本中写成“最不”。联系文章,你觉得哪一种表述更贴切呢
“最不要”更贴切。联系上文,作者将美中两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进行了对比,作者认为“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虽让人佩服、仰慕,也惹得不少人不喜欢。而邓稼先与之完全相反,是主观选择的低调、谦和。联系下文,“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朴实”等词语,则是对邓稼先这种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最好注脚。
合作探究
任务三:走近稼先,从作者评价中认识人物
在这些评价性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多次使用了程度副词来表达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如“最”“绝对”等。我们知道科学研究要求严谨,科学家的语言表述都力求精准。你认为作者这样表达准确吗 我们通过品读来找到答案。
(2)品读句中的程度副词“绝对”: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绝对”的意思是排除了一切可能性。作者用“绝对”来形容人们对邓稼先的信任,是否不够准确 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你的判断及依据。
这一表述是准确的,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人毫无保留地信任的人。联系上文,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和作者的评价,可以深刻认识到邓稼先的谦逊、质朴。再看本句,前后两个分句为因果关系,即人们正是因为知道邓稼先没有私心,所以才会选择对他极度相信。联系下文,作者所简述的两个事例印证了这种绝对相信,其中两个“竟”字充分表现出在“文革”时期,极富人格魅力的邓稼先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进而促成了核武器研究的成功。这个词语也蕴含了作者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和敬佩。
合作探究
任务三:走近稼先,从作者评价中认识人物
在这些评价性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多次使用了程度副词来表达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如“最”“绝对”等。我们知道科学研究要求严谨,科学家的语言表述都力求精准。你认为作者这样表达准确吗 我们通过品读来找到答案。
(3)品读句中的程度副词“最高”: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联系本部分内容说一说,如何理解邓稼先的最高奉献精神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
这个结论的得出,来源于本部分前半段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作者将邓稼先放到国际大舞台上来写,在两位杰出科学家个性、品质的鲜明对比中凸显了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同时,将邓稼先放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评价。其一,邓稼先身上鲜明地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诸如克己奉公、讷于言而敏于行、处事中正平和等。其二,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敦厚儒雅才养成了邓稼先独特的性格和气质。这种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性格气质是邓稼先能率领众人做出非同一般的历史贡献的重要原因。
合作探究
任务三:走近稼先,从作者评价中认识人物
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填写下表寻求答案。
奥本海默 邓稼先
国籍
职务 功劳 学术水平 文化背景
性格为人
原子弹设计领导人
本国原子弹工程成功的功臣
相当
美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锋芒毕露
善于辞令
复杂的人
最不引人注意
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
“纯”、朴实
(同)
(同)
(同)
(异)
(异)
(异)
美国
中国
合作探究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读研究生时就常打断别人的报告,即便到了中年,成为名人,有时还会这样。
“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继续工作,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任务三:走近稼先,从作者评价中认识人物
合作探究
通过对比,表现了邓稼先那种中国学者特有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心胸宽阔的气质,正因为有如此好的品质,才得以团结众多的科学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样也便自然而然地得出后文的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任务三:走近稼先,从作者评价中认识人物
合作探究
任务四:走近稼先,于历史纵深中理解人物
在历史的时间轴上进行观察,我们对人物的认识、理解会更为深透。请同学们阅读第一部分,在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去探寻邓稼先甘愿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核武器研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原因。
第一部分前后的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从“任人宰割”“亡国灭种的危险”到“站起来”,正是邓稼先等英雄人物努力的结果,正是他们的忘我牺牲促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伟大转折。由此可见,邓稼先甘冒生命危险进行核武器研究的根源是爱国,他希望国家的军事实力强大,在国际上有话语权,不再受欺侮。
合作探究
任务四:走近稼先,于历史纵深中理解人物
这一部分前后除了内容有反差之外,构段方式也很不一样。接下来,我们通过朗读来加以体会。请同学们朗读以下两个片段,并注意比较:哪一种形式更有利于传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为什么
原文: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改文: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 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 年,后者“租借”99 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合作探究
任务四:走近稼先,于历史纵深中理解人物
本部分前半部分短句成段,比聚合排列成一个自然段更具感染力。它鲜明有力地表现出,一百年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仅1898年的四个史实就是明证。同时,它渲染出民族危在旦夕的紧迫感,与后文一个世纪后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形成鲜明反差。
小结:站在历史背景角度回看邓稼先的一生,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邓稼先,懂得他的无私和贡献既是他个人的选择,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合作探究
任务五:致敬稼先,抒写崇敬之情
作者在第四部分结尾写到“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作者运用了一个表示选择关系的问句,回答了一句“我始终想不清楚”。“想不清楚”即兼而有之,措辞含蓄,表达了丰富的情感: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也为邓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研制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
课文最后一部分“永恒的骄傲”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表现了邓稼先什么样的品质?
从四个角度来写邓稼先:
①从朋友的角度,对邓稼先的品质、精神、贡献进行深情赞颂。
②从历史的角度,对邓稼先为祖国和民族做出的杰出贡献进行高度评价。
③从人生观的角度,对邓稼先的生命质量给予了热情的赞颂。
④从人生选择的角度,突出邓稼先对事业和对祖国、民族的赤诚热爱。
表现了邓稼先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的精神品质,他是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骄傲”!
合作探究
任务五:致敬稼先,抒写崇敬之情
合作探究
任务五:致敬稼先,抒写崇敬之情
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选择。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他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合作探究
任务五:致敬稼先,抒写崇敬之情
假如在国庆前夕,国家要表彰一批为共和国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你最想授予邓稼先什么称号 你将如何撰写他的颁奖词 请根据课文内容,写下你的感想,100字左右。
授予称号:“强国元勋”。
颁奖词:戈壁大漠,蓬断草枯;核爆辐射,危险致命;矢志不渝,全心钻研。两弹成功,震惊世界;巍巍中华,重新屹立!元勋稼先,砥柱中流;克己奉公,奋力担当;纯粹淡泊,中正平和;才德兼备,光耀后世!
任务五:致敬稼先,抒写崇敬之情
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颁奖词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杨振宁先生在写作这篇人物传记时,采用了大量的引文,请大家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品味。
引用《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瑟的环境氛围,从侧面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艰苦。同时,作者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艰苦的战役,从而表现了邓稼先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
合作探究
杨振宁先生在写作这篇人物传记时,采用了大量的引文,请大家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品味。
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了邓稼先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再次充满深意地将邓稼先与民族历史的转变联系起来,并且呼应第一部分。
合作探究
杨振宁先生在写作这篇人物传记时,采用了大量的引文,请大家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品味。
引用电报与书信的内容: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引用电报与书信的内容,从朋友的角度、历史的角度、人生观的角度、人生选择的角度总体评价了邓稼先的杰出贡献和崇高品格,饱含作者对挚友的深情。
文章主旨
这篇文章将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来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赞扬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板书设计
邓稼先
贡献巨大,
鲜为人知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
无私奉献,
身先士卒
典型的中国男儿
赞扬、钦佩
骄傲、怀念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1.初读课文时,哪些句段最让你感动?反复细读后,再想想这些内容是否最能体现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示例:“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我不能走”四个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现了邓稼先对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和临危不惧、身先士卒的大无畏的奉献精神。
课后思考与探究
2.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文中的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的个性、品质截然不同。奥本海默是锋芒毕露的,读研究生时就常打断别人的报告,即便到了中年,成为名人,有时还会这样。而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作者把奥本海默与邓稼先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精神品质,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课后思考与探究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课文第五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说明邓稼先工作条件的艰苦,同时把读者引入中国历史的深处,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结尾处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说明了邓稼先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赞扬了他为祖国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品质。
课后思考与探究
三、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
课后思考与探究
四、本文分段较多,有时一两句就是一段,简洁精练,铿锵有力。试找一些例子,反复诵读,体会这些语段的表现力。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长句与短句交替使用,句式的运用服从于感情表达的需要。课文分段较多,有时一两句就是一段,简洁精练,铿锵有力。作者善用短句,使篇章显得简洁、明快,形成一股气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作者用了四个短句分段列举了1898年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期的四个例子,表现力强。
课后思考与探究
五、小组合作,搜集并整理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任选其中一位科学家,由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
示例:于敏,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和技术专家,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他的名字并不如雷贯耳,然而他的事业却万众瞩目。20世纪60年代,他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开始从事氢弹研究。他用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克服种种困难,解决了氢弹研制中一系列问题,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为此他隐姓埋名30年。
课后思考与探究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