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2张PPT)
专题十一 生物的进化
[知识网络]
考点1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及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
1.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1)共同由来学说: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__________进化来的。
(2)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__________的形成和________的原因。
(1)共同祖先 (2)适应 物种形成
2.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
(1)概念。
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等。
(2)作用。
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________及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征。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________、________的证据。
(1)遗体 遗物 生活痕迹
(2)种类 形态 结构 行为 最直接 最重要
(3)分布。
大部分化石发现于________的地层中。
(4)结论。
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而且还揭示出生物由____________、由____________、由____________的进化顺序。
(3)沉积岩 (4)简单到复杂 低等到高等 水生到陆生
二、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
1.比较解剖学证据
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寻找证据。
2.胚胎学证据
胚胎学是指研究动植物胚胎的__________和________过程的学科,比较不同动物以及人的________,也可以看到进化的蛛丝马迹。
1.器官 系统 形态和结构 2.形成 发育 胚胎发育过程
3.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当今生物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比如都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________,细胞有共同的________和________等;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________,都有力地支持了当今生物有共同的原始祖先。而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________的大小则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
4.__________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的研究,都给生物进化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细胞 物质基础 结构基础 共同点 差异 4.化石 比较解剖学 胚胎学 细胞和分子水平
已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晚得多,由此可知( )
A.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
B.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
C.物种A一定从物种B进化而来
D.物种B一定从物种A进化而来
解析:根据进化论,物种B的化石在物种A的化石之前,相对来说,物种A的结构一般比物种B复杂,A错误,B正确;物种A是否由物种B进化而来,取决于他们的亲缘关系,C、D错误。
答案:B
通过比较三种病毒H1N1、MERS,SARS的RNA核苷酸序列,可说明三者之间的亲缘关系。这些数据为生物进化提供了( )
A.古生物学证据
B.比较解剖学证据
C.遗传学证据
D.分子生物学证据
解析:RNA是核酸中的一种大分子物质,通过比较不同生物RNA的核苷酸序列来说明三种病毒之间的亲缘关系,属于证明生物进化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证据,D正确。
答案:D
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化石
通过研究化石及其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人们能够比较直观地了解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和规律,在越早形成的地层中出现的生物结构越简单、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中出现的生物结构越复杂、高等。
1.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 )
A.地层中挖掘出来的化石
B.现存的各种动物
C.现存的各种植物
D.生物的个体发育过程
A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沉积岩中的古生物遗体和生活遗迹等,其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不同年代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是生物进化的最直接、最主要的证据。
2.下面关于化石在地层中分布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古老地层中能够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B.晚近地层中能够找到高等生物的化石
C.晚近地层中生物化石结构简单
D.古老地层中生物化石结构简单
C 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越多。
3.生物化石是证明生物进化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证据,其根本原因是( )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
B.各类不同生物化石在不同地层出现有一定的顺序
C.化石能再现生物的结构和生物环境
D.化石里的生物是现在生物的原始祖先
B 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可反映当时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但不能说明化石是证明生物进化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证据的根本原因,A、C不符合题意;各类不同生物化石在不同地层出现有一定的顺序,越古老地层中出现的生物化石越低等,是证明生物进化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证据的根本原因,B符合题意;化石里的生物不一定是现在生物的原始祖先,D不符合题意。
4.下列不能作为支持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的是( )
A.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B.所有生物都由ATP供能
C.各种生物的细胞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
D.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靠能量驱动的
D 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看,当今生物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比如都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这是对生物有共同祖先这一论点的有力支持。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靠能量驱动,不能说明所有生物有共同祖先。
5.除下列哪项外,其余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
A.古生物学 B.比较解剖学
C.比较胚胎学 D.生态学
D 古生物学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化石等证据。比较解剖学和比较胚胎学也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生物形态、结构和发育方面的证据。
6.鸡在胚胎发育第4天左右排泄氨(与鱼类相似);第6~8天以排尿素为主(与两栖类相似);第10天左右排泄尿酸(与鸟类相似)。这可以作为生物进化的哪一方面的证据( )
A.分子生物学 B.胚胎学
C.古生物学 D.生理学
B 题中鸡的胚胎重演鱼类到两栖类到鸟类的系统发育的历程,这是生物进行的重要规律——重演律。重演现象不仅表现在形成结构方面(如脊椎动物早期胚胎都有鳃裂和尾等),还表现在生理机能方面(如本题中不同时期排泄废物成分的不同),但它们都是胚胎学体现的。
7.中央电视台大型公益寻人栏目《等着我》,为许多失散亲人的家庭实现了“团圆梦”。亲人们得以团圆依靠的是DNA亲子鉴定技术,DNA之所以用于亲缘关系的鉴定,是因为
( )
A.亲缘关系越近的人,DNA分子的差别越小
B.亲缘关系越近的人,DNA分子的差别越大
C.亲缘关系越远的人,DNA分子的差别越小
D.具有亲缘关系的人,DNA分子一模一样
A 亲缘关系越近的人,遗传物质相似性越高,DNA分子的差别越小,因此DNA可用于亲缘关系的鉴定,A正确。
8.物种间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常作为比较生物亲缘关系的依据。一般来说,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近,请根据下表判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物种 黑猩猩 果蝇 向日葵 酵母菌
氨基酸差异/个 0 27 38 44
A.黑猩猩 B.果蝇
C.向日葵 D.酵母菌
A 动植物体都有细胞色素c的事实说明动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的差异越大。由表可知,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黑猩猩。
9.同源器官是指起源相同、结构和部位相似而形态和功能不同的器官。有很多事实能够作为支持生物进化学说的证据。下图所示,这些生物体在结构上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下列对于这些相似之处和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中,不合理的是( )
A.这些生物体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B.这些相似的结构被称为同源器官
C.这些证据被称为比较解剖学证据
D.这些相似之处表明变异是定向的
D 同源器官反映出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说明凡是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A项正确;鸟的翅膀、海豚的鳍肢、蝙蝠的翼手和人的手臂,它们的形态和功能都不相同,但它们的内部结构却基本一致,说明它们属于同源器官。B项正确;同源器官被称为比较解剖学证据,C项正确;自然界中变异是不定向的,D项错误。
10.(2022年1月·广东学考)地球上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下列叙述不能支持该观点的是( )
A.几乎所有生物体都共用一套密码子
B.生物体都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新个体
C.脊椎动物具有形态和结构相似的器官
D.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
B 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方式,原核生物和病毒不能发生有丝分裂,不支持生物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故选B。
11.达尔文进化论主要由两大学说组成,即( )
①共同由来学说 ②用进废退学说 ③自然选择学说 ④中性进化学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B
12.某一化石采集队,在甲、乙、丙三个不同地层内挖掘出许多化石。记录清单如下:甲地层(恐龙蛋、始祖鸟、龟),乙地层(马、象牙、犀牛),丙地层(三叶虫、乌贼、珊瑚)。这些地层依地质年代远近排列应是( )
A.甲、丙、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乙、丙、甲
C 甲地层的始祖鸟属于古代爬行类向鸟类进化的过渡类,动物较高等,因此地质年代较近;乙地层的马、象等属于哺乳动物,动物最高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近;丙地层的珊瑚属于腔肠动物,乌贼属于软体动物,动物最低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远。
考点2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式
一、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适应的概念
(1)生物的____________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2)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________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2.适应的特性
适应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
1.(1)形态结构 (2)功能 2.普遍性 相对性
二、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主要内容。
①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________来的。
②各种生物的________特征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③适应的形成是由于________和________。
(2)意义。
①彻底否定了________。
②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肤浅的解释了________。
(1)①进化 ②适应性 ③用进废退 获得性遗传 (2)①物种不变论 ②适应的形成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解释模型:概念模型。
群体中出现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有利变异 逐代积累 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环境的定向选择
(2)进步意义。
①使人们认识到生物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________的,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②揭示了生物界的____________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__________。
③科学地解释了生物的________是进化的结果。
(3)局限性。
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________水平,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2)①不断发展变化 ②统一性 共同祖先 ③多样性和适应性 (3)性状
3.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1)发展的原因。
①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________水平,人们逐渐认识到________的本质。
②关于适应以及物种的形成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________为基本单位。
(2)发展的结果。
形成了以________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①基因 遗传和变异 ②种群 (2)自然选择
(2015年6月·广东学考)下列叙述符合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是( )
A.鼹鼠因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睛萎缩、退化而变盲
B.鼹鼠变盲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C.环境变化是导致鼹鼠变盲的唯一原因
D.鼹鼠在光下饲养几个世代会恢复视力
解析:鼹鼠长期生活在地下导致眼睛退化,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A错误;鼹鼠变盲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结果,这能体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B正确;鼹鼠变盲的主要原因是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并不断积累,环境变化在其中起选择作用,C错误;鼹鼠在光下饲养几个世代不一定会恢复视力,D错误。
答案:B
长期使用青霉素治病,会出现抗药性强的细菌,使青霉素药效降低,其原因是( )
A.细菌定向变异的结果
B.细菌对青霉素有选择作用
C.青霉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
D.细菌对青霉素产生了适应性
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环境选择生物而不是生物选择环境,B错误;长期使用青霉素治病,因为青霉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淘汰了没有抗药性的细菌和抗药性低的细菌,能生存下来的细菌都具有较强的抗药性,所以出现抗药性强的细菌,使青霉素药效降低,C正确;是青霉素选择了细菌,而不是细菌对青霉素产生了适应性,D错误。
答案:C
有关自然选择的3个要点
(1)自然选择的对象:直接对象是生物的性状;根本对象是与性状相对应的基因。
(2)自然选择的手段: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斗争)。
(3)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1.骆驼以下特征哪一项不是对沙漠生活的适应( )
A.驼峰里贮存着脂肪,得不到食物的时候,能够分解成骆驼身体所需要的养分
B.脚掌扁平,脚下有又厚又软的肉垫
C.体内水分丢失缓慢,脱水量达体重的25%仍无不利影响
D.性格温和
D 沙漠的环境是沙子多、干燥少水、食物稀少,骆驼通过形成一系列身体特征适应了这种生活环境。
2.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 )
A.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B.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
C.变异是不定向的
D.现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绝对的
B 由于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使适应具有相对性。
3.冬季森林里的雪兔换上了白毛,可以适应降雪后的环境,但是,当降雪延迟,一身白毛的雪兔反而容易被捕食者发现。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保护色 B.适应性
C.生存斗争 D.适应的相对性
D
4.某植物单株年产数百粒种子,其中大部分被鸟所食,少部分因气候、土壤、水分等原因不能在第二年长成成熟的植株。分析达尔文的观点,该现象体现了( )
A.物种是可以改变的
B.过度繁殖,生存斗争
C.选择的不定向性
D.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B 该种植物单株年产数百粒种子,大部分被鸟所食,少部分因环境不佳而不能长成成株,分析达尔文的观点,这一现象体现了过度繁殖,生存斗争,B正确。
5.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 )
A.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B.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C.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
D.生物的应激性
B 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此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科学地解释了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6.鲸和鲨鱼是不同纲的两种动物,但它们却有着相同的生活环境和相似的体形,这是( )
A.相同变异的结果
B.进化的方向相同
C.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
D.相同的环境对它们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
D 相同的生活环境对它们的体形进行了相似的选择。
7.生物的适应性是生物进化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下列关于生物的适应性叙述,错误的是( )
A.拉马克认为适应性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B.达尔文认为适应性来源于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适应性是相对的,自然界中没有绝对的适应性
D.适应性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B 拉马克认为适应性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A正确;达尔文认为,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B错误;环境时刻在变化,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性是相对的,自然界中没有绝对的适应性,C正确;适者生存,所以适应性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D正确。
8.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认为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而主动变异
B.认为生物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
C.认为适应环境的变异最终得以保留
D.认为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C 拉马克认为动物的变异是由动物本身的意愿决定的,达尔文学说认为生物变异在先,环境选择在后,A错误;达尔文学说认为适应环境的变异是有利变异,不适应环境的变异是有害变异,并不是变异就能适应环境,适应环境的变异最终得以保留,B错误,C正确;达尔文没有提出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不能解释生物变异的本质,D错误。
9.当某种新药问世时,可有效治疗病毒性感冒,几年后疗效逐渐降低,因为感冒病毒具有了抗药性,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
A.病毒接触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
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抗药性个体的出现是选择的结果
D.后来的药量用得过多,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 病毒抗药性的出现是由于感冒药的“选择”作用,淘汰了没有抗药性的个体,而有抗药性的个体得以存活。
10.(2022年1月·广东学考)下列不能反映“生物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的选项是( )
A.定向突变 B.协同进化
C.物种形成 D.适者生存
A 突变是不定向的,故选A。
11.下列关于害虫抗药性增强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害虫抗药性的增强与长期施用同一种农药有关
B.使用农药前,所有害虫的抗药性强弱大致相同
C.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害虫抗药性形成之后,如果再长期使用新的农药,则原有抗药性不起作用
B 变异是不定向的,使用农药前,所有害虫的抗药性强弱不同,B错误。
12.下列有关适应的普遍性与相对性的实例,对应不正确的是( )
A.普遍性:生活在海藻丛中的一种鱼,当遇到迫害时,身体倒立不动,像一株植物
B.普遍性:未下雪的冬季,雷鸟换为白色羽毛
C.普遍性: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天敌发现
D.相对性:浑身长满硬刺的刺猬,一般的敌人在它面前束手无策,狐却洒其尿液,把它熏得舒展开“刺球”,进行捕食
B 生活在海藻丛中的一种鱼,当遇到迫害时,身体倒立不动,像一株植物,以及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天敌发现,都体现了适应的普遍性,A、C正确;雷鸟将羽毛换为白色,是为
适应下雪的冬季,若冬季未下雪,则换成白色羽毛的雷鸟更易被天敌发现,体现了适应的相对性,B错误;浑身长满硬刺的刺猬,一般的敌人在它面前束手无策,狐却洒其尿液,把它熏得舒展开“刺球”,进行捕食,说明该形态变化对于不同生物的效果是不同的,体现了适应的相对性,D正确。
考点3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一、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1.种群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_________生物________的集合。
(2)特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______,种群中的雌雄个体可以通过繁殖将________传给后代。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2.基因库
一个种群中________个体所含有的____________,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1.(1)同种 全部个体 (2)基本单位 各自的基因
2.全部 全部基因
3.基因频率
(1)概念: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______________的比值。
(2)计算。
全部等位基因数
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及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1.基因突变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原因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________,这就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2.可遗传的变异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1)自然界中可遗传变异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等位基因 2.(1)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2)可遗传变异的形成、特点和作用。
①形成:a.________产生新的等位基因;b.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________。
②特点:随机的、________。
③作用:只是提供生物进化的________,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是由________决定的。
(2)①基因突变 基因型 ②不定向的 ③原材料 方向
(3)生存环境
3.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1)原因: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________;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________。
(2)结果: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________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1)不断提高 下降 (2)种群的基因频率
三、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1.实验原理
一般情况下,一定浓度的________能杀死细菌,但变异的细菌可能产生________。在实验室连续培养细菌时,如果向培养基中添加________,________有可能存活下来。
2.实验步骤
步骤1 分组、编号、
做标记 用记号笔在培养皿的________画2条相互________的直线,将培养皿分为4个区域,分别标记为①~④
1.抗生素 耐药性 抗生素 耐药菌 2.底部 垂直
无菌的涂布器 培养基平板上 不含抗生素 ① 含抗生素 ②~④
续上表
步骤2 接种 取少量细菌的培养液,用______________
(或无菌棉签)均匀地涂抹在________
步骤3 自变量
控制 用无菌的镊子先夹取1张________的纸片放在________号区域的中央,再分别夹取1张________纸片放在________号区域的中央,盖上皿盖
抑菌圈 抑菌圈 抑菌圈边缘 液体培养基
续上表
步骤4 培养 将培养皿倒置于37 ℃的恒温箱中培养12~16 h
步骤5 因变量观测 观察培养基上纸片附近是否出现________,并测量、记录________的直径,并取平均值
步骤6 重复
实验 从________的菌落上挑出细菌,接种到已灭菌的________中培养,重复步骤2~5。如此重复几代,记录每一步培养物抑菌圈的直径
3.实验结果:与区域①相比,区域②③④纸片周围会出现抑菌圈:②③④区域抑菌圈的平均直径逐代越来越________。
4.实验结论
(1)细菌耐药性的出现是发生了________。
(2)抗生素的选择作用导致了耐药菌比例的逐渐__________。
四、物种和隔离
1.物种的概念: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________后代的一群生物。
3.小 4.(1)可遗传的变异 (2)升高
四、1.可育
2.隔离
(1)概念: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________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2)常见类型。
项目 发生范围 结果
生殖隔离 不同物种间 ①不能相互________
②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______
地理隔离 ______生物 使种群间不能发生________
(1)基因 (2)交配 可育后代 同种 基因交流
五、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新物种的形成过程
生殖隔离:________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形成不同物种
2.结论:________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1.突变 基因重组 基因交流 食物 栖息条件 基因频率 基因库 2.隔离
(2019年1月·广东学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突变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C.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生殖隔离可形成新物种
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现代进化理论的内容,A错误;突变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是现代进化理论的内容,B错误;个体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正确;生殖隔离可形成新物种,是现代进化理论的内容,D错误。
答案:C
(2017年1月·广东学考)从某昆虫种群中随机抽取500只个体,若基因型AA、Aa和aa的比例分别为40%、50%和10%,则A、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65%、35% B.62%、38%
C.80%、20% D.40%、60%
生物进化与新物种形成
(1)生物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但形成新物种,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
(2)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
1.下列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不遗传的变异 D.染色体变异
C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其中突变又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下列关于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受工业发展影响,桦尺蠖黑化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桦尺蠖变异的不定向性导致该种群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
B.工业污染导致桦尺蠖种群发生了黑色的变异
C.桦尺蠖黑化后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了,与原来灰尺蠖一定属于不同物种
D.桦尺蠖黑化现象对该种群来说不一定一直属于有利的变异
D 桦尺蠖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但是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以该种群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A错误;工业污染对桦尺蠖种群的黑色变异进行了选择,B错误;桦尺蠖黑化后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了,但是与原来桦尺蠖可能属于相同的物种,C错误;桦尺蠖黑化现象对该种群来说不一定一直属于有利的变异,若环境条件发生改变,则原来有利的变异可能变成了不利的变异,D正确。
3.(2020年1月·广东学考改编)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B.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C.地理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D.变异的方向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 协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A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错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
4.(2020年7月·广东学考)DDT最初是有效的杀虫剂,后来逐渐失效。研究发现昆虫脱氧化氢酶基因(DHCE)的突变,导致昆虫对DDT产生了抗性。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DHCE的碱基对改变可导致其发生突变
B.DHCE在自然状态下突变的频率很低
C.DHCE突变通常发生在细胞分裂期
D.持续使用DDT可改变群体中DHCE的基因频率
C 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进而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A正确;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B正确;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DNA分子复制的时候,C错误;持续使用DDT对害虫种群进行自然选择,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正确。
5.明朝张谦德的《朱砂鱼谱》记载:“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十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爱养,自然奇品悉具。”其中“逐日去其不佳者”和“分数十缸饲养”的作用分别是( )
A.自然选择、地理隔离 B.人工选择、地理隔离
C.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D.人工选择、生殖隔离
B 根据题干“逐日去其不佳者”可知,这种育种方法属于选择育种,是人为选择去除生长状态不好的个体,属于人工选择。在育种中,采取隔离措施,可防止个体间相互交配而混杂,对新品种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分数十缸饲养”的作用是进行地理隔离。
6.(2020年7月·广东学考)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B 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隔离、自然选择,其中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物种的形成一般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进而达到生殖隔离,就标志着形成了新物种。但并不是一定要有地理隔离才形成新物种,如寒武纪的物种大爆发,地理隔离不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7.(2021年7月·广东学考)20世纪70年代前DDT曾广泛用于杀灭蚊虫以控制疟疾传播,其杀蚊效果显著,但若干年后该作用显著降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蚊虫种群DDT抗性相关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B.DDT诱导蚊虫产生抗药性基因
C.蚊虫产生的DDT抗性不能遗传
D.蚊虫与存在DDT的环境不构成协同进化
A 蚊虫抗药性基因产生是随机的,具有不定向性,DDT只是选择了有抗药性的蚊虫,B错误;蚊虫产生的DDT抗性可以遗传,并且逐代积累,导致若干年后含有抗性基因的蚊虫增多,C错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D错误。
8.(2021年7月·广东学考)下列关于“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中都能形成抑菌圈
B.抑菌圈边缘菌落中的细菌可能产生了耐药性
C.抑菌圈直径随培养代数的增加而增大
D.使用过的培养基需经过酒精消毒才能废弃
B 液体培养基不能形成抑菌圈,A错误;抑菌圈边缘菌落中的细菌可能产生了耐药性,B正确;细菌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抗药性会增强,抑菌圈直径随培养代数的增加而减小,C错误。使用过的培养基需经过灭菌才能废弃,D错误。
9.(2022年7月·广东学考)为探究细菌对抗生素的
耐药性,某研究小组将含有相同且适宜浓度的
青霉素滤纸片Ⅰ~Ⅲ分别贴在涂有大肠杆菌的琼
脂平板上,对照贴不含青霉素的滤纸片。在适宜条件下培养16小时,结果见下图。后续实验选择抑菌圈中合适的菌,多次重复以上过程。关于该实验操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测量和记录三个抑菌圈的直径并计算平均值
B.进行后续实验应取抑菌圈边缘的菌作为测试菌
C.随重复实验次数增加,青霉素抑菌的直径变大
D.实验完毕后需将细菌、培养基等材料高温灭菌处理
C 随着重复实验次数增加,细菌抗药性增强,故抑菌圈直径缩小,C错误。
10.(2022年7月·广东学考)某昆虫种群中,绿色翅(A)对褐色翅(a)显性。如果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2%,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4%,则a的基因频率是( )
A.14% B.23% C.32% D.46%
11.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改变,则物种在进化
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红绿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则男性群体中的红绿色盲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B 基因频率指的是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基因型频率是指一个种群中某基因型个体数占全部个体数的比值。当一个种群中某基因的频率发生改变时,
该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物种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错误;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a基因的频率,都为50%,C错误;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广大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但男性、女性群体中的色盲基因频率是相等的,D错误。
考点4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一、协同进化
1.含义:________之间、________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
(1)实例。
①某种兰花具有细长的花距某种蛾类具有______________口器。
②羚羊的奔跑速度加快猎豹的奔跑速度________。
1.不同物种 生物与无机环境 2.(1)①细长的吸管似的 ②加快
(2)收割理论。
①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________的物种。
②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________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______。
3.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2)①多 ②绝对优势 物种多样性 3.光合 厌氧 好氧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主要三个层次的内容:________多样性、________多样性、________多样性。
2.形成原因:生物的________。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适应是________的结果;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进化的原材料,________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________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协同进化的过程;________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二、1.遗传(基因) 物种 生态系统 2.协同进化
三、自然选择 种群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隔离 生物与生物 生物与无机环境 生物多样性
下面关于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协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种群是有益的
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协同进化的结果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即是新物种的形成
解析:由分析可知,协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A正确;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种群是有益的,因为捕食者把被捕食群体中的老、弱、残体捕获了,留下来的是种群内更加优良的个体,从而更加有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繁衍,B正确;野兔与鹰的之间的捕食关系,使得二者在相互选择中实现了协同
进化,据此可知,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物种多样性的形成,不单指新物种的形成,D错误。
答案:D
(2017年1月·广东学考)小明列举了几种生物进化的趋势,错误的是( )
A.好氧生物→厌氧生物
B.水生生物→陆生生物
C.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
D.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解析:从细胞呼吸方式上看,生物是由厌氧生物进化到好氧生物,A错误;从生物的生活环境方面看,生物是由水生进化到陆生,B正确;从生物的结构方面看,生物是由单细胞生物进化到多细胞生物、由原核生物进化到真核生物,C、D正确。
答案:A
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对比分析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协同进化实例的是( )
A.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B.猎豹捕食斑马
C.某种长有细长花矩的兰花和生有细长口器、专门为它传粉的蛾
D.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激增
D 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A正确;猎豹捕食斑马是生物与生物之间通过种间斗争实现的协同进化,B正确;某种长有细长花矩的兰花和生有细长口器、专门为它传粉的蛾是生物与生物之间通过种间互助实现的协同进化,C正确;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激增,只对被捕食者单方面有影响,不属于协同进化,D错误。
2.(2020年7月·广东学考)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 )
①基因多样性 ②种群多样性 ③物种多样性 ④生态系统多样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生物多样性从分子、个体、生态系统三个层次分别有基因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一些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而它们的天敌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优势,这说明( )
A.适应的相对性
B.双方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C.双方在生存斗争中不分胜负
D.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 双方在生存斗争中都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适应性都在提高,A项错误;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说明双方相互选择、协同进化,B项正确;双方在生存斗争中相互适应、协同进化,C项错误;自然选择仍起作用,D项错误。
4.(2020年1月 · 广东学考)基于早期地球的特殊环境,推测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 )
A.有氧呼吸的单细胞生物
B.有氧呼吸的多细胞生物
C.无氧呼吸的单细胞生物
D.无氧呼吸的多细胞生物
C 地球上的生命,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进化而来的,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也是具有细胞形态的单细胞生物,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故最先出现的生物是进行无氧呼吸。
5.下列关于捕食者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少的物种
B.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捕食者的存在往往导致被捕食者的灭绝
D.捕食者的存在可导致部分被捕食者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
B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A错误;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正确;捕食者的存在一般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的灭绝,否则捕食者失去食物来源也将灭绝,C错误;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可避免部分被捕食者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D错误。
6.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有关生物类型出现顺序的几种描述,可能性最大的是( )
A.自养、异养厌氧、异养需氧
B.异养需氧、异养厌氧、自养
C.自养厌氧、异养需氧、光合自养
D.异养厌氧、光合自养、异养需氧
D 地球形成初期,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早期的原核生物构造简单,不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一般认为是异养厌氧型。随着光合自养生物的出现,原始大气中才逐渐有了氧气。氧气的出现为需氧型生物的产生创造了前提条件,出现了异养需氧型生物。
7.自然界中的植物存在多种适应:一些植物遇到敌害会释放挥发性萜类物质“告诉”同伴做好防御,或者吸引敌害的天敌来消灭敌害;而棉花根系分泌出的一种醌类化合物,能被独脚金的草籽感知而萌发并寄生于棉花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的这些适应特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同种生物间、生物与天敌间在相互影响中的进化被称为协同进化
C.天敌的存在使植物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形成特定的防御特性
D.利用人工合成的醌类化合物,可以起到生态防治杂草独脚金的作用
B 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适应环境,A正确;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被称为协同进化,B错误;天敌的存在属于自然选择,自然选择使植物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形成了特定的防御特性,C正确;利用人工合成的醌类化合物可以吸引独脚金的草籽,使其找不到寄生的宿主而不能萌发,可以起到生态防治杂草独脚金的作用,D正确。
8.(2021年1月·广东学考)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C.突变与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D.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A
9.(2021年7月·广东学考)达尔文发现兰花(虫媒传粉)都具有唇瓣结构,但不同种的兰花其唇瓣形态差异极大。如图所示3种兰花的唇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唇瓣形态的差异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B.唇瓣形态的演化与其他物种无关
C.具有不同唇瓣的兰花可能有共同祖先
D.兰花唇瓣的形态在未来不会继续变化
C 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生物之间存在协同进化,B错误;兰花唇瓣的形态可能会继续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10.茶花是我国传统名花,开花于冬春之际,花姿丰盈,花色有红、粉红、深红、玫瑰红、紫、淡紫、白、黄色等。运用生物多样性的原理对这种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
A.遗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生态系统多样性
D.个体多样性
A
11.协同进化不会发生在( )
A.猎豹和斑马之间
B.浅色桦尺蛾和深色桦尺蛾之间
C.好氧型生物和环境之间
D.杂草和水稻之间
B 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浅色桦尺蛾和深色桦尺蛾属于同一物种。
12.随着海水的升温,珊瑚虫易受到施罗氏弧菌感染,从而导致白化。科学家先用抗生素处理海水,杀死这些细菌,然后提高水箱里海水的温度,此时珊瑚就不会白化。10年后,重复以上实验珊瑚均白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珊瑚虫中施罗氏弧菌对抗生素的抗性增强
B.珊瑚虫与施罗氏弧菌之间发生了协同进化
C.抗生素处理可能使施罗氏弧菌发生了定向变异
D.珊瑚虫与升温的海水之间发生了协同进化
C 由于抗生素的选择作用,使珊瑚虫中抗施罗氏弧菌对抗生素的抗性增加,A正确;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珊瑚虫与施罗氏弧菌
之间、珊瑚虫与升温的海水之间发生了协同进化,B、D正确;变异在抗生素使用之前就已存在,不是抗生素诱导施罗氏弧菌变异,抗生素的作用是筛选并保存耐药性强的个体,C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