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三、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一)师友(二人一小组,成绩较好的学生为师父,成绩较差的同学为学友)互助检查下列词语的读音,并书写下来。
书籍 抽屉 恐怖 瞅 魔鬼 苦刑 严峻 残暴 匪徒 含糊 尖锐 乱蓬蓬
(二) 根据意思,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下来。
1.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来。()
2.严肃而厉害。()
3.满脸的怒气,异常激动。()
4.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三)独立思考
通过预习,了解本文的作者是谁?题目《十六年前的回忆》,回忆的是谁?作者与他是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走进作者,了解作者。探究新知——不议不讲活动一:
1、自由读课文要求,要求字音正确,句子通顺。然后按这个标准师友对读检查。
2、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按照时间顺序说一说都发生了哪些事情?然后再连起来说一说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独立完成后,师友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内容,概括大意。
展示一:师友展示。
1-7 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8-17 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18-29 自然段:写父亲最后一次和我们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30-32 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按照时间顺序说一说都发生了哪些事情?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
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活动二:李大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提示:勾画出描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言行的相关词句,抓住关键词语,讲讲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的体会】
展示二:小组展示词句学生自由展示,总结人物形象。
被捕前:对待亲人:慈爱友善耐心对待革命工作:认真严肃高度负责被捕时:从容镇定、严峻法庭上:平静而慈祥、安定沉着
活动三:作者是怎样将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写清楚的?
【提示:先用简练的语言总结作者的表达方法,再找到相关语句读一读。】独立完成自学后,小组交流。
展示三:小组展示(开头段)
1927 年 4 月 28 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结尾段)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 4 月 28。”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前后照应首尾照应】
找相互照应的句子: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对比: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一声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是认识他吗?” “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
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对比后凸显:敌人:尖锐的枪声纷乱的喊叫父亲:不慌不忙从容镇定
活动四: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自学完成后师友交流,准备展示。
展示四:小组展示
1927 年 4 月 28 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我们回到家里,天已经全黑了。第二天,舅老爷到街上去买报。他是从街上哭着回来的,手里无力地握着一份报。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 4 月 28 日。”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外貌、神态描写有什么好处?从作者的表达角度看:
①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
②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从读者的体会角度看:
①读后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
②读后得到的印象和感受更加深刻总结收获致先烈:没有你们的英勇献身,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你们用铮铮铁骨,托起明天的太阳!是你们用不屈不挠的大无畏,铸就祖国的辉煌!你们的英名永垂不朽,你们的精神万古长青!向你们致敬!向你们学习!
【评测练习】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书写和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僻静(pì)勉强(qiáng)埋头(mái)
B. 严竣(jùn)暂时(zàn)军阀(fá)
C. 绞行(jiǎo)沉着(zhuó)吼声(hǒu)
D. 皮靴(xuē)魔鬼(mó)书籍(jí)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分乱的喊叫。
B. 局势越来越严峻。
C.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
D. 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看到超市的门开了,等在门口准备抢购的人们立刻一拥而入。
B. 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你认识他吗?”
C. 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凭借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让附庸风雅的年轻观众更好地认识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D.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下。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
B. 张教授研制出能燃用各种劣质煤并具有节煤作用的炉具,为节能做出了贡献。
C. 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登顶。
D. 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不法行为,应给予严厉打击。
二、综合性学习
5. 学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班级准备举办“走近英雄——李大钊”的主题活动,现邀请你参加。
(1)请你为本次活动写一则开场白。
(2)如果你来到李大钊的塑像前,你想说什么?
【课后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上完这节课,给我留下深深的思考。特定的历史时期,特殊的课文内容,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困难,为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重了文本与背景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联系生活,注入情感,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变得轻松了许多,我的具体作法如下:对于文中“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四个部分,我采用的是由扶到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指导他们体会句子时,可以从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联系背景来进行体悟,感受李大钊的精神。接着,学法迁移,小组合作学习作者是怎样将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写清楚的?最后,通过写法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最终认识李大钊这位伟大形象,激发学生对李大钊同志的缅怀、崇敬、仰慕之情。另外,在这篇文章中,首尾呼应是一个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我在教学时充分关注了这一点,利用对比开头和结尾文段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这一写作特点,并且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总之,一节课下来,使我深刻地感受到:理想的阅读,应该是课文——学生——教师——作者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平等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