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 第1单元 课型 略读课文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课题 《梅花魂》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以“月是故乡明”为主题,讲述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把他的相思之情寄托在梅花身上,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矢志不渝的眷恋。这种写作手法,即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课文作者陈慧瑛通过五件小事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描绘心境,从而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些小事虽然看似平凡,但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老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感情,理解它是如何通过文中的具体事物和细节来表达的。此外,这篇文章还具有很高的语言积累价值。其中,“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样的句子,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寓意深刻,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语言学习素材。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初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他们对于借景抒情、寄情于物的写作手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究事物的内在意义,因此他们对于《梅花魂》这样的文章会有很高的阅读兴趣。然而,由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较少,他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老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引导、讲解、讨论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情感表达。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通过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学会通过具体的事物和细节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
3.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敬意。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理解梅花的品格及梅花魂的含义,体会外祖父对梅花的深厚情感。
难点: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的爱国情意,理解这种情感是如何通过文中的具体事物和细节来表达的。
核心问题 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的爱国情意,理解这种情感是如何通过文中的具体事物和细节来表达的。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生答 师:出示寒梅傲雪图,古往今来,多少人通过画梅、唱梅、写梅来赞美梅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梅花有关的动人故事。上课之前,谁来给我们背一背王冕的《墨梅》呢? 巧妙导入新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激发了他们对梅花及其相关故事的好奇心。这种视觉与文化的双重冲击,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打下良好基础。
二、研读文本 1.(1)生答:课文主要写了外祖父的五件事: ①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这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思念。 ②外祖父因为“我”弄脏了他的墨梅图而大发雷霆,这体现了外祖父对梅花的无比珍爱,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③外祖父因为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起来,这再次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④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我”,并告诉“我”梅花的品格,希望“我”能像梅花一样保持气节。这进一步展现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思念和热爱。 ⑤外祖父送给“我”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这既是外祖父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思念的象征,也是他对“我”的期望和嘱托,希望“我”能记住这份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 (2)生答:他通过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珍爱梅花、因不能回国而难过、赠送墨梅图和血色梅花手绢等行为,传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思念。 (3)“梅花魂”的“魂”字在这里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它指的是梅花的精神,即梅花在寒冷中傲然绽放的坚韧和高洁品质。另一方面,“魂”也象征着外祖父的爱国情怀和思乡之情,就像梅花在寒冬中傲然挺立,外祖父也在异国他乡坚守着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 2.学生朗读词语,纠正字音后再齐读。 3.生答:“墨梅图风波”:因为“我”不小心弄脏了外祖父珍贵的墨梅图,他生气的事情,展现了他对梅花的深厚情感。 “难回国之痛”:外祖父因为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起来,这一小标题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思乡之情。 “墨梅图传承”:外祖父在离别前将墨梅图送给“我”,并讲述梅花品格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我”的期望和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手绢与嘱托”:最后,外祖父送给“我”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可以概括为这一小标题,象征了他对祖国的深深思念和“我”的期望。 4.生答:表达了外祖父喜爱梅花,深深地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1)生画出相关诗句; 生读画线诗句; (3)写思乡的诗 ;外祖父非常思念家乡。 (1)生画出句子:(第一次)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老人正躺在藤椅上。我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第二次)想不到眼含泪水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2)生读句子 (3)生答:表达了外祖父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7.(1)生找到课文第三自然段。 (2)生答:我体会到了外祖父爱惜墨梅图,并不是墨梅图价值连城,而是在外祖父眼里,这不仅是一幅画,更是祖国的象征。每当思念祖国时,这墨梅图能慰藉外祖父的心。 8.生答:是课文第13自然段。 9.生答: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10.生答: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生答:借物喻人;点明主题。 生答:“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请同学们带着下面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默读课文。说说:(1)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3)再和同学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课件出示 葬身 腮边 玷污 郑重 秉性 凉飕飕 码头 撩乱 手绢 华侨 眷恋 指名学生读,正音,再齐读。 3.指导学生写小标题。 能不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如第2自然段可以概括为“读诗词落泪”。 4.课文写了外祖父的五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5.通过情境引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1)让时光倒流,让我们一起回顾往昔,追忆外祖父往日的情怀。你瞧,那梨花木大交椅上,外祖父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用横线画出外祖父教“我”读的诗词。 (2)指名学生读画线的诗句。 课件出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这三句诗是写什么的诗?每当读到这类诗词,外祖父总会泪雨纷纷,这是为什么? 6.探寻落泪缘由,感受浓浓乡愁。 (1)诗句里不绝的乡思、无边的愁绪,勾起外祖父满腔的乡愁,怎能不潸然泪下呢?课文中共三次写到了外祖父的眼泪,另外两次是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落泪的呢?请同学们找出来并画上波浪线。 (2)指名学生读画波浪线的句子。 (3)外祖父三次落泪,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7.外祖父在异国他乡将浓浓的思乡情寄托在梅花上,爱梅花超过了一切,我们从哪件事上可以看出外祖父分外喜爱梅花呢? (1)在文中找到外祖父分外喜爱梅花的句子或段落。(课件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 (2)找出描写外祖父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8.“梅花魂”到底是指什么呢?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能解释“梅花魂”的句子。 9.师引导:原来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秉性,梅花的秉性是什么? 梅花魂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到底是什么? 这篇课文借梅花赞美了具有梅花精神的人,这是什么表达方法?第13自然段解释了题目的意思,在习作中这叫什么手法? 12.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外祖父不但赞美梅花,他更希望莺儿做一个有梅花品格的人。文中是怎么写的? 1.引导学生通过明确的问题提示进行有目的的深度阅读,可以促进学生边读边思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加专注于文本内容,深入理解和分析其中的细节,还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展开学习。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好处在于能够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确保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无障碍地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为小标题提炼内容,学生需要深入阅读和理解文本,把握段落的主旨和关键信息,从而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概括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 4.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可以促进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学生在分析外祖父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还能提升解读文本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5.情境引入促进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观的形成,使他们在理解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中,体会到亲情和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6.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把握外祖父的内心世界和思乡情感,培养了同理心和情感共鸣能力,增强对家国情怀和亲情重要性的认识。这一环节促进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本分析能力的发展,要求他们运用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综合考虑文本中的线索和情境,来探寻外祖父落泪的原因。 鼓励学生深入文本寻找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的证据,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和文本分析能力,还让他们学会如何从细节中洞察人物的情感世界。通过解读外祖父的动作、语言和神态,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他对梅花的痴迷和热爱,这种深入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 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后能促进他们提升文本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寻找和解读这些句子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把握“梅花魂”所承载的坚韧、高洁等品质,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主题和人物性格。 教师引导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还促进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文本分析能力的发展。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回顾并整合之前学习的内容,深入理解梅花所代表的品质和特性,从而巩固了对“梅花魂”的理解。 通过引导学生将“梅花魂”与中华民族精神相联系,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和文学手法,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还促进了他们的写作技巧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通过外祖父赞美梅花,表达了他对莺儿的期望,希望她成为一个具有梅花品格的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还促进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
三、总结 生齐背《墨梅》 教师总结:学了这篇课文,老师希望你们也做一个有梅花精神的人,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都要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背诵《墨梅》吧! 富有感染力和激励性的总结,不仅回顾了课文的核心精神——梅花象征的高洁、坚强和不屈不挠的品质,而且通过教师的期望与鼓励,激发了学生追求梅花精神的热情。通过共同背诵《墨梅》,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不仅深化了对梅花精神的理解,还通过情感的传递和共鸣,增强了彼此之间的默契和合作能力。
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词语;2.完成练习册;3.收集三首关于梅花的古诗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梅花魂 吟诗(流泪) 护图(生气) 伤怀(流泪) 送图(郑重) 赠绢 (流泪)
教学反思 刚刚教完《梅花魂》这一课,感觉心里沉甸甸的。这篇文章蕴含的情感太丰富,太深厚,也许对于人生经历丰富的成人来说,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对于刚刚十岁出头的孩子来说,却有些难以把握。 课堂上,孩子们都被外祖父那浓浓的思乡之情所打动。尤其是当我引导他们想象外祖父一次又一次地流泪,一次又一次地深情呼唤“莺儿,莺儿”时,孩子们的眼里都闪烁着泪花。他们为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所感动,更为外祖父那无法回到祖国怀抱的遗憾和伤感而难过。 然而,当我试图引导他们理解“梅花魂”的真正含义时,我发现他们的脸上出现了困惑。他们能够理解梅花所代表的高洁、坚强和不屈不挠的品质,但却难以将这些品质与中华民族的精神联系起来。这让我意识到,对于孩子们来说,理解“梅花魂”的真正内涵,需要更多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累。 回顾这节课,我深感自己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方面还有待提高。我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来感受梅花魂的真正内涵。同时,我也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文本分析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总之,《梅花魂》这一课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学的不足和挑战。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本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