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2张PPT。亲爱的爸爸妈妈聂华苓学习目标 1.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正确理解正文之前的引文的作用以及所表达的内容。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深刻领会课文“要和平,不要战争”的主题。
聂华苓(líng) 杀戮(lù) 屹(yì)立
荒谬(miù) 明赫(hè)白
执著(zhuó) 纳粹(cuì)
簿(bù)子 恍惚(huǎng hū)
蜿蜒(wān yán) 缭绕(liáo rào)
憧憬(chōng jǐng)预习与交流字词梳导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纳粹:
朝圣:
肃穆:
健忘: 预习与交流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纳粹: 德语Nazi的音译,即德国国家社会党,这里指以希特勒为头子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和德国侵略军。
朝圣:宗教徒朝拜宗教圣地。
肃穆:严肃而庄重。
健忘:忘性重,记不住。预习与交流作者简介:
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等小说集,《梦谷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集。 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7 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沉重,感受到人民悲哀和愿望。 写作背景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在纪念地的所见所闻;看纪念演出;
记述作家的座谈; 参观纪念馆。2.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文本探究1.正文前面为什么引用萨特的话?
萨特的话是全文的引子,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从萨特的话里又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后人的警示已越过国界。2.怎样体会迪桑卡的诗句及放在文中的意义?这些诗句歌唱了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他们还很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的威胁。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强烈控诉。3.为什么萨特说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克拉库耶伐次一天之内,七千多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被残杀者临死前的哀号仿佛就在我们耳畔回响。大屠杀惨绝人寰,历史是“沉重”的,记忆是“沉重”的。
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塞尔维亚人民毫不畏惧,纳粹要一位老师合作,但那位老师却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这位老师不做叛徒,大义凛然,所以萨特回忆起这样的人民,又说记忆是“美丽的”。 那些无辜的受害者在临死之前,还不忘向自己的亲人表达自己强烈的爱的愿望,没有一个人被死亡吓到,没有一个人向刽子手乞怜,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所以萨特想到他们,也觉得记忆是“美丽”的。4.六十几位作家聚在一起讨论,发言一定很多,作者只记了三四个人的发言,为什么特别记下西德作家与日本人的发言? 从选材上可以探究写作意图。要消灭战争,保卫和平,前提是正确认识历史。西德作家的态度是那样诚恳,他把自己与整个民族看成一个整体,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这样的态度赢得人们的宽容和尊重。那个日本人跟日本极右势力相比,还算好的,他还承认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他总想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安格尔的三个问题辨清了侵略与反侵略,尖锐地指出了那个日本人狡辩的要害。作家本应具有人类的良知,作者不称他为作家,就说“日本人”,也表明了对他的鄙弃。作者写许多人走过去与西德作家握手,在无言之中表明各国作家对那个日本人的反感和那个日本人在会场上的孤立。文本探究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的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的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语言赏析揣摩语言,体会文句的深层含义。 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易激发读者的想像,使读者充分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气氛。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如何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 其实并不矛盾。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是何等荒谬。 4.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几句话的内涵。)
5.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作者想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非常深刻,感情非常真挚,态度非常诚恳。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明赫白是没有责任的,他却代上一代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重他。 看纪念演出
来到纪念地 回顾历史
呼唤和平
参加座谈会
参观纪念馆
面向现实
记忆沉重 美丽 德军占领匈牙利后正在把没有劳动力的,妇女,孩子,还有老人,送到集中营(匈牙利)。拓展延伸 德国军队正在驱赶犹太老人,等待犹太老人的就只有死亡。 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占领华沙以后,就开始着手清理犹太人,图为德军正在强迫犹太人离开他们的家。 接着,随着希恃勒的铁蹄践踏整个欧洲,集中营的规模急剧扩大,很快就关押了欧美24个国家的“囚犯”。“囚犯”们在集中营被迫从事采石、筑路、修渠等繁重的苦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口粮却少得可怜。艰苦的劳动,再加上恶劣的饮食和生活条件,往往使许多“囚犯”不足数月便惨别人世。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杀人工程,由奥斯威辛--比克瑙集中营为主的33个集中营所组成1940年4月27日,党卫军头子希姆莱下令建立奥斯威辛的第一个集中营,以后在其周围又陆续建立起几十个集中营,6月14日,第一批波兰政治犯被运到这里,成为奥斯威辛的首批“囚犯”。 然而,奥斯威辛集中营还不仅仅是一个苦役犯监狱,从1942年起,它就成为一个巨大的屠杀犹太人的中心,集中营中设立有形形色色的大规模杀人设施,毒气室、焚尸炉,以及专为各种屠杀活动服务的“医学实验室”。为实施希特勒对犹大人“最后解决”的种族灭绝计划,德国法西斯把欧洲各占领国的犹太人一批批运到这里,赶进伪装成浴室的大毒气室加以杀害。据记载,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曾创造过每天毒死6000人的纪录。曾担任该营长官的鲁道夫·盖斯在纽伦堡法庭供认,他所使用的毒气是一种剧毒的氰化氢,施放后只需3至15分钟便可将室内的人全部毒死,每次可毒死2000人。在奥斯威辛,被毒气屠杀的达200万人之多。遇难者的随身财物被劫掠一空,就连死者身上的牙齿、头发及至皮肤都不放过。法西斯用受难者的人皮做手套和灯罩,用头发做成褥垫,把死者假牙上镶的金子熔化后存入德国国家银行,其累累罪行令人发指。 1942年6月 ,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并焚毁了这个村庄。 被毒死的犹太人衣服和鞋子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请看看,日本在中国干了些什么?日军在抗日根据地实行极其野蛮的“三光”政策
杀光 烧光 抢光 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目黑辎重兵联队兵站汽车第十七中队村濑守保拍摄的南京下关长江边尸体堆积的场面。 日军将被俘虏的中国士兵每100人连结在一起作为冲锋练习,用刀刺死。
“占领南京前谁先杀死百人”比
赛的日军第十六师团九联队野田毅
少尉(右)和向井敏明少尉(左) 在南京,大批的无辜市民被残暴的侵略者一批一批地集体屠杀,尸积如山,惨不忍睹 日本侵略者在南京以中国的青年作刀靶,供新兵练习刺杀之用。其兽行令人发指。被日军毒气毒死的中国儿童
父母被日军杀死,哥哥抱着弟弟流落街头 在南京被日军枪杀的孩童
在杭州城外被日军飞机炸死的6岁孩童 1999年8月15日,一些身着旧军装、手持武器的日本右翼分子在靖国神社参拜。日本右翼分子活动日益猖獗
日本首相小泉表示明年还将参拜靖国神社
???? 新华网消息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10日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明年他将再次参拜靖国神社。 在小泉内阁的17名阁僚中,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国家公安委员长小野清子和农林水产大臣龟井善之当天表示,将于8月15日参拜靖国神社。其中龟井善之表示将以“个人身份”参拜,小野清子和中川昭一表示将以“国会议员”身份进行参拜。 另外,日本行政改革担当大臣金子一义、金融兼经济财政大臣竹中平藏表示,将在8月15日以外的日子里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科学大臣河村建夫说,他已经参拜过靖国神社。环境大臣小池百合子和财务大臣谷垣祯一表示,尚未决定是否参拜靖国神社。 意在警示人们: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课件18张PPT。5 ﹡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作品有小说:《失去的金铃子》、《台湾轶事》;散文:《梦谷集》、《三十年后》。
萨特,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名言:“他人就是地狱”八十年代风行欧洲。 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了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与沉痛,感受到人民的悲哀和愿望,写下了这篇文章。1.领会文章的主旨。
2.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
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肃 穆 荒 谬 憧 憬
呵 护 杀 戮 悼 念
屹 立 蜿 蜒 恍 惚
明赫白 聂华苓sù mùmiùchōnɡjǐnɡhēlùdàoyìwān yánhuǎnɡ hūhèlínɡ一、读一读二、记一记杀 戮:
蜿 蜒:
恍 惚:
荒 谬:
憧 憬:
健 忘:
响彻云霄:
缭绕不绝:
片纸只字:杀害(多指大量地)。(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向往。容易忘事。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这里指声音回环旋转不中断。指零碎的文字材料或简短的书信。 文章正文四个部分记述了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给各部分加个小标题。纪念地见闻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时间顺序一、精读课文,概括内容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4、参观纪念馆—引发悲哀思考3、参加座谈会—记述作家座谈2、看纪念演出—记述演出活动1、来到纪念地—坟地所见所闻1、萨特的一段话里说“记忆是沉重的,但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 2、正文前面为什么引用萨特的话? “沉重的记忆”指纳粹党在克拉库耶伐次埋葬了7000
名被残杀的人。“美丽的记忆”指克拉库耶伐次的人民被
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所表现出来的整个民族的英勇气概。 萨特的话是全文的引子,“沉重”而“美丽”又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为全文的纲领。 二、聚焦引文 关注写法 课文中有不少意味深长的描写和议论,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说说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三、熟读课文 品味语言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淳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这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易激发读者的想象,使读者充分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气氛。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4、人,是健忘的。不计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面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是何等荒谬。 作者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四、探究思考 体悟标题 你是如何看待本文标题的?如果把它改为“克拉库耶伐次之行”,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课文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法西斯的残酷。“亲爱的爸爸妈妈”突出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让我们想见当年那场屠杀的情景,对残杀者的凶残感受更为深刻。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苓
引文 正文沉重 法西斯的残酷美丽 塞尔维亚民族的英勇 听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我相信“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但在现实生活中,战事还是时有发生。如在2010年11月23日,延坪岛海域传来隆隆炮声,朝韩在存在争议的“北方界线”附近相互炮击,再次成为世界焦点。你能否给那些可能带来战争的人致一封信来制止战争?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
——富兰克林课件19张PPT。 亲爱的爸爸妈妈
亲爱的爸爸妈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如恶魔一样吞噬了无数的生灵。法西斯如泯灭人性的怪兽,如一部杀人机器,中国南京30万不眠的英灵,南斯拉夫七千个善良的灵魂,仍在无声地控诉着法西斯的罪恶。历史为之战栗,然而历史不能遗忘,罪恶不能遗忘。学习目标1.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把握全文情感脉络,领会文章“世界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
3.体会文中语言的深层含意,体会环境描写、议论的作用。肃穆 荒谬 憧憬
呵护 杀戮 悼念
屹立 蜿蜒 恍惚sù mùmiùchōng jǐnghēlùdàoyìwān yánhǎng hū读一读,写一写1、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在
也用来指丑态毕露。
2、形容非常凶暴残忍,没有一点儿人
情味。
3、形容天气恶劣。比喻境遇悲惨
凄凉。
4、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5、严肃而庄严。---穷形尽相---灭绝人性---凄风苦雨---荒谬---肃穆根据意思判断相应词语。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文章向我们讲述了怎样的历史事实? 讲述了47年前,纳粹在克拉库耶伐次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内,杀死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的一段悲惨的历史事实。(一)来到纪念地
(二)看纪念演出
(三)参加座谈会
(四)参观纪念馆课文主体部分可分那几个片段,试分别概括。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从文中找两个合适的词回答,并解释这两个词。 一天之内,7000多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法西斯的暴行让我们感到心情沉重;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不论是那位面对枪口的威胁仍然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的老师,还是那些在生命即将被残酷剥夺之际仍不忘表达对亲人的爱的人,都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令人崇敬的,南斯拉夫的人的英勇是美丽的。沉重 美丽品读细节,体会情感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连用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这里不仅写天气,也是在表明作者的心情,渲染气氛,使人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一句中“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和对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引用迪桑卡的诗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歌唱孩子们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这几个短句表明了作者什么情感态度? 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最后摘录的被残杀者留下的片纸只字,就是拾取人性中最为闪光的几个瞬间,控诉了泯灭人性的战争。 结尾处引用死者的遗言,又表明作者怎样的情感?探究主题,升华情感南斯拉夫人民这样做是想表达愤怒并激起民族复仇的情绪吗? 不,他们是想年年不间断地表达这样一种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作者写此文,是要人们铭记历史悲剧,认清历史悲剧,关注并清醒地认识现实,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让世界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作者写此文,几次提到南京大屠杀?她写此文要表达些什么? 作者三次提到南京大屠杀。第一次,作者感叹人们淡忘历史;第二次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杨旭陈述大屠杀事实,表达对南斯拉夫人民的理解,表达“永远不要有战争”的愿望;第三次,是一位日本人对南京大屠杀事实的狡辩。融入文本,真情表达课文摘录了一个六年级小学生巴法尔留下的文字: “爸爸,我和密索在旧军营里。给我们送饭来,也要工装裤和毯子。送点果酱来爸爸去找校长假若有用送点东西给我们吃吧。姨妈彼得舅舅也在这儿。给他送三包烟还要些纸。”读这些文字,你觉得巴法尔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当时处境怎样? 从他要果酱、给彼得舅舅要烟,我们看出他是一个天真善良的孩子;从他要食物、衣服、毯子,可以感受他挨饿受冻的处境。假如你是巴法尔的爸爸或妈妈,如今你站在孩子的墓前,看到他留下的文字,你要对她说些什么? 我亲爱的孩子,都是妈妈不好,我没有保护好你!可是妈妈真的没有想到啊!你早晨走的时候还是活蹦乱跳的呀,妈妈做好了饭等你放学回来,妈妈给你做了新裤子,爸爸给你做好了果酱,你的厚厚暖暖的毯子就放在你的小床上……妈妈怎么知道你去了那阴暗的旧军营,那些畜生怎么会不给你饭吃,不给你一条毯子呀!我的孩子,子弹射穿了你的胸口,一定很疼,都怪妈妈呀,我亲爱的孩子! 文章记述了作者参加悼念的所见所闻所感,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历史和现实的场景交织,作者强烈的爱恨和严肃的思考,对被屠杀的孩子们的深切同情,无不震撼人的心灵!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