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9《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1 18:0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感悟、体验和积累。通过引导学生通过“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的方法领会作者情感。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相机安排片段仿写,以达到读写结合,提升写作能力的目的。
【学习目标】
1. 会写“媚、羚、椒、缎”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妩媚、高耸入云、视而不见、睡眼惺忪、四目相对、欲言又止、千言万语、唠唠叨叨、吞吞吐吐”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母亲在周六表现得一段。
3. 体会母亲为带作者出去玩一天而焦急、兴奋,又无比温柔的爱抚。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的心情。
【教学重点】
感受母亲对作者的关爱;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教学挂图。
学生:回忆和母亲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 孩子们,我们都有自己的母亲,母亲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每个人都享受着母亲的爱。当然,也包括作者。今天,我们学习《那个星期天》,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热爱。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 简介作者及作品。
作者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代表作品有《务虚笔记》《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课文写于1981年,当时作者已经30岁,对于童年的记忆却仍清晰可见。这是为什么?又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带着这两个问题去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3. 默读课文分段,看看课文是分几个部分写的,每个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概述“我”在童年没有玩具,母亲经常带我出去逛庙会,“我”对母亲有了一个强烈的期盼。
第二部分(2~6):具体描写了“我”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的星期天的情形,及“我”当时的心理感受。其中第二部分又可分三层:
第一层(2~3):写上个星期天,“我”在母亲承诺要带“我”去逛街后等待母亲的情景。
第二层(4):写“我”在等待过程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自己的一系列心理活动。
第三层(5~6):写这个星期天的上午,“我”看着母亲为出门精心做准备的情景。
4. 再读课文,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母亲是怎样的一位母亲?二是“我”对母亲的期盼是怎样的?勾画出相关词句。
5. 课堂交流、讨论。
(1)关于母亲是怎样的一位母亲?
* 早出晚归——工作辛劳(忙碌)的母亲。从“她总是早上把我送到学校,傍晚再把我接回家”和“到最后一班车返回时,母亲才气喘吁吁地回来”等描写中可以体会到这一点。
* 不善表达——不善言辞的母亲。“她高兴带我去,但不高兴一个人去”和被追问“你到底去不去”时说“你去吧,我在家等你”等描写中可以看出母亲不愿一个人去逛街,她在家里默默地等待作者回来。而她说的“你去吧,我不去”,实质是不想让作者失望罢了。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的进一步阅读和讨论交流后应该能够体会得到这一点。这也是一个作为不善言辞的母亲对孩子爱的表达方式:明明心里很想去却说不去;为了孩子快乐地去玩而宁愿默默地在家等上整整一天……)
* 爱美但又没时间打扮的母亲。“她总是把我装裹得漂漂亮亮的去逛庙会”“她把我穿戴得像个野战兵,背上那只鼓鼓囊囊的手提包”“翻开那个跳舞娃娃的头发……”“‘都买好了’她又从提包里取出一件花衣服帮我穿上”等词句中可以体会到母亲的这一特点。(但这样的描绘集中在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里,“上午的时光就这样草率地过去了”,说明作者对母亲的印象一天天地模糊了,“她是不是……”,这里的“她是不是我记忆中的那个母亲?我不得不承认,尽管我很努力,却一天天地感受到,母亲已离我而去了”,母亲离“我”而去,是时间流逝的必然结果,是生活琐事冲淡了记忆,是母亲为家庭、为子女操劳而“耗尽生命”的必然结果。这个“必然”,作者当时并没有意识到,长大后才深感内疚和自责。因此,在成年之后的日子里,作者史铁生怀念、追忆、感激、愧疚……情感复杂,所以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2)关于“我”对母亲的期盼是怎样的?
* 强烈的期盼。“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房子,等母亲回来”等词句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期盼;当“我”被问“你到底去不去”时,“我”马上做出回答:“我要去的”;当“我”看到母亲没有买白薯时,“我”担心地问:“妈,今儿还买吗?”当母亲说“晚上有事,咱不去了”时,“我”“哇”地哭了;“我”一直在“焦急地等着母亲带我出去玩”,甚至“藏在母亲身后,深吸了一口气……”“我的心又立刻提了起来……”这些都是作者内心强烈的期盼的反映。
* 不断变化、升级的期盼。从“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房子,等母亲回来”,到“我趴在窗台上,看着一池碧绿的荷叶”,再到“我呆呆地看着天看着云彩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期盼的内容不断变化、升级。特别是当“我”看到母亲为出门精心做准备时,“我”以为“这回一定可以去了”,但最终还是没有去成,于是,“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和痛苦。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 指名读第一部分,思考:为什么说“看那个星期天是我的一个失落了许多年的飘着淡淡的甜香的梦”?
2. 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作者在盼望中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画出表现作者心理活动的词语或句子。
3. 课堂交流、讨论。
(1)失落与失望。从“兴致勃勃地等着盼望中的外出”到“妈,今儿还买吗?”和“我不敢再向母亲提起逛街的事”,还有当母亲告诉“晚上有事,咱不去了”时,“我”“哇”地哭了。这些都表明了作者心情由满怀希望到失落、失望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母亲买回了玉米面却没买白薯时,“我”“担心地问”,而母亲却说“明天,我给你买”,这时,“我”“多想说‘妈——其实我明天就要考试了’,但我的骄傲和尊严使我说不出口”,这说明作者的内心还是复杂的:既想吃白薯又不愿因自己考试而让母亲给自己买食物,于是心情又一次跌落下来。这也能看出作者小小年纪已经有了顾虑和自尊。
(2)企盼与等待。从课文第二部分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又从失望中重新升腾起了希望:从“我趴在窗台上,看着一池碧绿的荷叶”,到“盼望着云彩能走下来跟我一起玩”,“母亲走进来”,然后又出去了的时候,“我呆呆地看着她出去了”,这一系列描述中我们读到了作者充满无奈但却企盼、等待着的复杂心情:这一天对作者来说是漫长的一天!在这一天里,“我”“焦急地等着”,“心不在焉地朝窗外看着”,“心又提了起来”,“心神不宁地等待着”,直到“天又快黑了”,“我才看见母亲收拾了摊子往回走”。这一系列心理活动充分说明作者心情焦虑不安,既希望时间过得快一些又害怕时间过得太快。
(3)兴奋与激动。从“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一件件晾在绳子上”“那件衣服一定被我的泪水打湿了”等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的兴奋与激动:当作者看见母亲开始为出去而忙碌的时候,内心是多么的兴奋和激动。他甚至能想象出母亲为出门所做的种种准备,如“她正上着一件厚毛衣”。
四、品读课文,感悟情感
1. 指名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
2. 讨论交流。
这一部分主要写作者在等待中见到母亲在为出门忙碌准备时,作者感到兴奋和激动。这充分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和感恩之情。同时,通过这一部分的描述,作者也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愧疚和自责,因为他在小时候并没有真正理解和珍惜母亲的付出和辛劳。
3. 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学生思考:这两段文字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课堂交流。
作者在回忆往事时,内心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愧疚之情。感激的是母亲的无私付出和辛劳,愧疚的是自己小时候没有真正理解和珍惜母亲的付出。这种情感在最后一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句话中蕴含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感恩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要坚强、乐观地活下去的决心和信念。
4. 课堂小结:这篇课文通过回忆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和感恩之情。在等待中,作者的心情经历了失落、失望、企盼、等待、兴奋和激动等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复杂和情感的真挚。同时,通过回忆往事,作者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愧疚和自责,这种情感在最后一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整篇文章语言朴实、真挚,情感深沉、感人,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
五、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1. 小组交流: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述一件让自己感到内疚和自责的事情,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 课堂交流: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感受,互相倾听和学习。
3. 教师小结:成长过程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让自己感到内疚和自责的事情。但是,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成熟、坚强和感恩。我们应该学会从中汲取教训,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同时,我们也要珍惜身边的人对我们的付出和关爱,感恩他们的陪伴和支持。
4. 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成长经历的短文,要求真情实感,语言朴实、真挚。字数不限,但要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