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者先概括地介绍了这幅画是我国古代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然后具体介绍了这幅画的内容:画面结构、画上的街市、人物和历史故事。最后讲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在我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感受《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的艺术价值,体会我国古代画家的爱国情怀;二是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 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对照画面,重点理解3-5小节,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爱国情怀。
3. 在前两节的学习基础上,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的表达方法,并能有所选择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
三、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学生通过读、思、议、说、看各种方式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美,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
本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十分丰富,错综复杂,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五、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实物展台、教学软件《清明上河图》。
2.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多媒体出示《清明上河图》局部)教师配乐解说:这样气魄雄伟的画卷,在我国堪称独一无二,而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却收藏了一件复制品。它就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这幅举世闻名的古画吧!板书课题。
2.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资料。教师出示图片并配乐解说,学生交流后概括说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学生只要说到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即可)
3. 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画面和概括内容,学生对这幅画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 同桌互读互查。
3.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随机出示词语:
名扬中外 举世闻名 风俗画 绝技 崭新 追溯 一览无余 惟妙惟肖 啧啧称赞 欺行霸市 乘机勒索 官运亨通 前俯后仰 呼啸而过 戛然而止 寒暄 大腹便便 神情自若 熟视无睹 耳闻目睹等。学生读词并正音。
4. 再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文章主要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画面内容及艺术价值。按照“总一分一总”的顺序来写)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一段概括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和地位,可以看作是文章的“总起”。)
2.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它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为“分说”部分。)重点指导朗读。
3.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进一步说明《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它是文章的“总结”部分。)重点指导朗读。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4.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介绍了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它是“分说”部分的前奏。)重点指导朗读。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理清文章的条理,了解各段之间的联系,弄清文章的结构特点,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品读课文,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
1. 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画面内容的?
2. 指名说。
3. 对照画面,再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画面内容的?分别写了画中的哪些具体内容?重点写了什么?
4. 学生交流后归纳:
(1)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有的正待过拱桥,有的经过踏青扫墓归来的队伍,从驮工挥动的梢棒和帽檐一动一策中,我们好像听到了那嘀嘀咕咕的驴蹄声。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简简单单几笔,就使画作开卷处洋溢着一种生机和活力。
(2)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两岸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行人如织,车水马龙,“街衢”一词用在这里非常贴切。同时,画面上还有“脚店”、“香铺”、“狮子楼”等各色店铺,医药、饮食、书画等经营行业一应俱全。特别是各店铺前挂着的不同形状的招牌旗帜,这些“彩楼欢门”和“九经路”,使整幅画面大而有序,小而不繁。
(3)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琳琅满目的店铺,车水马龙的街道,“每一举手,所向千万人”的气势扑面而来,可以看到,画面中段的那些骑着牲畜或徒步的人、以及船运工们,都往这里聚集。在“上土桥”和“穿过大街”的自然过渡中,“桥头的一对大宋官兵”仿佛正目不转睛监视着过往行人。两旁的屋宇、树木等仍历历在目,“一缕斜阳”也未忽略。这些细节都十分严谨而熨帖。
5. 齐读第三自然段。
6. 品读第四自然段。这幅画有什么艺术价值?作者是怎样写出它的艺术价值的?再读这一段,学生交流后归纳:作者引用名人的话和其他内容来衬托《清明上河图》的价值,还举了例子来说明《清明上河图》的重要地位。最后再次点明了这幅画是“我国绘画史上的一部不朽作品”。
7.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思、议、说、看各种方式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
(五)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 齐读全文。
2. 总结:这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著名作品,展示了它所描绘的北宋城市的风俗人情,使读者对这幅图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产生了仔细观察图画的兴趣。同时作者条理清楚、用词准确,也使我们对说明性文章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回归整体,再次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及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1.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试着向别人介绍一幅你喜欢的艺术品或画作,注意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语言要生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进一步感受本文生动的语言和作者条理清楚、用词准确的写作方法。通过课后拓展作业,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还感受到了作者条理清晰、用词准确的写作方法。这幅画作为我国绘画史上的不朽之作,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以及感受作者条理清晰、用词准确的写作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说、看等多种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我也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画作的历史背景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相关知识的补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