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设计
单元主题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时代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讲评课 活动课 其他
时间 课时安排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唐朝时期的对外交流途径,包括使节往来、贸易活动、宗教传播等;阐述唐朝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如日本的遣唐使、新罗的文化学习等。讲述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包括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重要内容,展示了唐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唐朝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对唐朝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兴趣:学生可能对古代文化交流和历史人物故事感兴趣,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料、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能力: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理解文化影响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学生差异: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可能存在差异,教师需要关注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支持。
三、教学目标
掌握唐朝和日本的关系、遣唐史和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情况;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通过对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的学习,启发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学生可以了解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唐朝的繁荣经济为文化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文化交流又反过来促进了唐朝的社会发展。
史料实证:学生可以通过研究和分析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等史料,培养实证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和现象。
历史解释:培养学生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的能力。学生需要分析各种历史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对文化交流的推动和制约作用。
时空观念:学生可以通过了解唐朝的时空背景,认识到文化交流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理环境中发生的。同时,也可以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与其他时期的文化交流进行对比,培养时空对比的思维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学生可以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能培养开放包容的心态,理解和欣赏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五、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掌握唐朝与日本、新罗、天竺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内容。
认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对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难点:
分析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理解文化交流中相互学习、融合与创新的过程。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欣赏,以及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图片 同学们,认识图片中的人物吗 1980年,日本佛教界友好人士将供奉于奈良市唐招提寺的鉴真大师像运回中国巡展,中日佛教界共同演绎了一段“鉴真大师回国探亲”的佳话。为了庆祝这一友好行动,中国邮电部于1980年4月13日发行了这套《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邮票。鉴真大师是什么时候去日本的 为什么要去日本 产生了什么作用 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了解这一历史。 新课讲授 板块一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关系源远流长,唐文化对它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材料二 材料三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1)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是什么 结合材料二中的图片,说明遣唐使对日本的影响。 (2)图一唐招提寺内安放着谁的坐像 他对中日友好交往作出了什么贡献 (3)唐朝的对外关系留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1)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或鉴真东渡传播唐朝文化) (3)注重对外友好往来、反对敌视和战争等。(言之有理即可) 板块二 唐与新罗的关系 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其中新罗自强盛后,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许多商人也来到中国经商。丰富多彩的唐文化传入新罗,朝鲜半岛的音乐也随之传入中国。 板块三 玄奘西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天竺“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发生在哪个皇帝在位时期 (2)玄奘取得了哪些历史功绩 (3)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学习玄奘的什么精神 答案:(1)唐太宗。 (2)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3)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传播文化的精神。 结束语: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陆路和海路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 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 课堂小结 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陆路和海路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 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板书设计
拓展练习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对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开放与包容:唐朝时期,中国对外来文化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积极吸收和融合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这启示我们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文化交流与互鉴: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互鉴。这告诉我们,通过积极的文化交流,可以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合作,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重视教育与人才培养:遣唐使和留学生的交流方式,体现了教育和人才培养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应该重视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为更好地推动文化交流提供坚实的基础。
创新与发展:唐朝在文化交流中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这启示我们在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时,要勇于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
树立文化自信:唐朝的繁荣文化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这提醒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珍惜和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同时也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
教育推广: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通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式,让学生在学校中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
文化活动: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展览、演出、讲座等,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数字化传播: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制作和传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质内容,如纪录片、短视频、音频节目等。
旅游开发:通过旅游景点的开发和推广,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和生产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意产品,如文具、服装、饰品等,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欣赏传统文化。
国际交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通过文化展览、艺术表演等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国际舞台。
公众参与:鼓励公众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如传统文化爱好者组织、志愿者活动等
。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引起兴趣:通过展示丰富的图片、文物或故事,成功激发了学生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兴趣。
清晰结构:教学内容结构清晰,重点突出了唐朝与日本、新罗、天竺等国家的文化交流情况。
互动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交流的方式和影响。
2.不足之处:
多元文化对比:在讲解文化交流时,可以加强对不同国家文化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
学生参与度:部分学生可能在互动活动中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3.改进措施:
增加对比分析:在教学中引入更多的多元文化对比,让学生感受不同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提高参与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引导自主学习: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其他方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4.未来教学展望:
跨学科融合:尝试与其他学科(如语文、艺术)融合,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利用现代技术:运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为学生带来更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
结合现实生活: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交流现象,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我们将努力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