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高一历史入学测试卷
考古研究发现,在比良渚文化更晚的二里头、殷墟等许多夏商时代的遗址中,也都发现了源自于良渚文化的玉琮等玉器。良渚式的玉琮和玉锥形器等还发现在四川广汉三星堆以及成都金沙等商周时代的遗址中。这主要反映出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A.星罗棋布B.源远流长C.生生不息D.多元一体
战国时期,荀子主张“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墨子主张“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两者的思想主张
倾向于重构社会秩序B.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C,推动中央集权的建立D.完善了人才选拔机制
秦王赢政每征服一国,就把诸侯后代、原国内的贵族和豪门大户迁往他处,或迁往秦统治中心,或迁往边远地区。赢政统一全国后,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由此可见,赢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
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B,有利于贵族等级制的重构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D.为推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
4.汉文帝时期采纳贾谊“众建诸侯”的建议,分割王国;汉景帝采纳御史大夫晁错“削藩”的建议,引发了“七国之乱”;汉景帝平定叛乱后,继续推行“众建诸侯”策略,并且分封自己的儿子为王。这折射出
A.分封符合时代发展趋势B.汉初王国问题的严重性
C、汉承秦制原则遭到破坏D:儒家思想有利于大一统
5.唐朝三省位置从布局看,参与决策的中书省、门下省设在太极宫内,而负责执行的尚书省则位于皇城中心。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体现提高效率的理念B.减少决策失误
C.突显皇权的至高无上D.方便诏令执行
6.《宋史·职官志一》载:“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救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这主要反映了宋代官制的哪一特点 ()
A、官称与实职分离 B.幕僚制度盛行C.三省制名存实亡D百官权力分散
7.清代学者顾炎武对政治权力的分配与使用作了较理性的分析,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这表明顾炎武
A.反思传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自B.希望借鉴分封制的合理因素
C,主张完善郡县制度D.具有一定的民主启蒙色彩
8.近代学者陈端志描绘当时某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时说:这里有礼教的复活,这里有佛教的追求,这里有德漠克拉西思想的憧憬,这里有法西斯蒂理论的酝酿,更有社会主义各派学说的流行。这一情形发生在
A.清末新政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之后D.全面抗战时期
9.这一事件从一开始就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理由,其一是断言它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干扰,中断了新文化运动,即所谓的救亡压倒了启蒙:其二是指责它在政治上引发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式的、特殊的民主革命,造成社会的长期动荡和不宁。“这一事件”()
A.粉碎了近代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使中国的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10.1935年12月,毛泽东批评了党内长期排斥民族资产阶级的狭隘关门主义思想,并指出在今天的时局下,民族资产阶级同地主阶级、买办阶级是有区别的,他们中间的一部分(左翼)是有参加斗争的可能的,即使在地主阶级买办营垒中也不是完全统一的,统治者的营垒是会发生破裂的,这个缺口对于人民革命却是有用的。在此,毛泽东意在
A.缓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B.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结束“左”倾错误思想领导 D.分化和瓦解统治阶级的营垒
11,波斯帝国君主像苏美尔国王一样,不断强调他作为“天下四方之王”的地位,并且通过多种途径,把自身打扮成“天下四方第一公正与伟大之人”。波斯君主的做法旨在()
A.传承西亚的政治体制 B.宣扬君权神授的理念
C.建设公正的社会秩序 D.保持帝国的统一完整
12.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的泛滥不可预知、来势凶猛,而尼罗河每年的泛滥可以预知、起势平缓。故而美索不达米亚人将他们的洪水之神视为冷酷无情的恶神,但埃及人却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是“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由此可见()
A.文化多样性受自然环境影响 B.古埃及文明宗教色彩浓厚
C.西亚与埃及间存在文明冲突 D.大河流域有利于农业发展
13.中世纪西欧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这些城市又与王权结成联盟,成为埋葬中古封建王的墓场。这表明,西欧城市自治()
A.致使封君封臣制已被破坏殆尽 B,推动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建立
C.确立了专制王权至高无上统治 D.为大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14.8世纪中期,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建立起来了。它商业发达,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这一帝国是()
A.罗马帝国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15.据下表可知,这些古代非洲国家()
国家 现象
阿克苏姆 阿杜利斯港是东非地区的国际贸易中心、内地货物的集散地
马里 国王曼萨·穆萨亲自带领庞大商队、携带大量黄金前往麦加
摩加迪沙 所产布匹是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地
政治环境宽松B.对外贸易发达 C.文化交流频繁 D.封建制度先进
16.马克思在 1857-1858年撰写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句话可用来评价()
A.古罗马的扩张B.阿拉伯半岛统一C.新航路的开辟 D.科学革命
17.(14分).服饰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代佩玉“尊者玉色纯,公侯以下,玉色渐杂,而世子及士唯论玉质,不明玉色,则玉色不定也。瑜是玉之美者,故世子佩之。承上天子、诸侯,则世子,天子、诸侯之子也……孺玟,石次玉者,贱,故土佩之”。
---摘编自李岩《周代服饰制度研究》
材料二:秦始皇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颜色崇尚黑色。这样,在秦朝,黑色为尊贵的颜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秦始皇身着服饰上黑下红,代表上天下地,此意也是神化皇权和经天纬地之独尊权力的表达。材料三汉唐时期频繁的商贸活动带来了异域的宗教,包含宗教特点的服饰也影响着礼仪服饰的发展方向。民族的互动促进了胡、汉服饰风格的交融。在融合的过程中,北方草原民族为了加强在农耕文明的土地上的统治,不得不学习较为先进的汉族礼仪制度。汉族也吸收胡族服饰轻便实用的特点,并将之代入到礼仪服饰当中,袴褶服的礼仪化就是其中的典型。汉代的凝动质朴,魏晋南北朝的浪漫奔放,唐代的包容华贵等时代特征都反映在各自时期的礼仪服饰上。
--摘编自罗祎波《汉唐时期礼仪服饰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佩玉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服饰的特点,并从思想文化和制度两个方面分析其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汉唐服饰发展变化的原因。(4分)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教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0月21日)
请回答:
(1)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为什么要长征 (4分)
(2)试举两例说明“伟大长征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切牺牲的精神”。 (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伟大长征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4分)
19.(14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史、中华文明史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有深厚历史基础、悠久历史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往往并不是汉族统治者强迫少数民族“汉化”,而多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执行汉化政策。此汉族已非华友,而是许多民族融合而成的一个“混血”的新民族。
一一摘编自徐杰舜、杨军《从多元走向一体与一体凝聚多元》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指出:“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是曰领土之统一。”改变过去那种“以四万万人受制于一人,以四大族屈服于一族”的状况,实行“人人自由,五族平等”。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三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极大地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尽管国共两党的政见有着根本的分歧,但是在抗日救国的大原则上达成了一致。除了汉奸傀儡卖国贼之外,在当时中国的主要政治力量中,没有哪个政党或个人提出中国可以分治。中国人就整体上来说,无论其所属党派和个人信仰如何,认同少数民族和汉族同为中华民族成员的问题已经解决。祖国边疆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的少数民族,不论在敌后还是在敌占区,甚至在国界之外,都积极参加了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 --摘编自胡岩《论中华民族的百年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少数民族统治者执行汉化政策”的典型事例,并简要说明这一典型事例的历史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有关民族问题的认识。(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抗战时期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的表现。(4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参考文献
一、档案 上海市档案馆藏档,上海市社会局档案,全宗号Q5 北京市档案馆藏档,北平市社会局档案,全宗号J002
二、近代报刊 1.《申报》 2.《新青年》
三、专著 1 唐宝林等:《陈独秀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四、期刊文献 1,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从清末新政到当代改革开放》,《历史教学》,2007年第7期 2.李长莉:《晚清社会风习与近代观念的演生》,《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6期
(注:参考文献是为写或编辑论文与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
该图可作为某一研究主题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该论文的研究主题,并阐述理由。(12分。要求:使用不少于三种类型的参考文献,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0227 高一历史入学测试卷参考答案
D 2.A 3.D 4.B 5.C
A 7.A 8.C 9.B 10.B
D 12.A 13.B 14.C 15.B 16.C
17.答案:(1) 特点:严格的等级划分。原因:分封制度下,从天子到士,层层分封,等级森严。(4分)
(2)特点:上黑下红。原因:思想文化方面,阴阳五行学术的影响;制度方面,宣扬皇帝独尊和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的影响。(6分)
(3)原因:对外经贸文化交流;民族互动与民族交融:各个王朝鲜明的时代特征:服饰纺织技术的进步:审美和价值观的变化。(4分)
18.【答案](1)①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②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③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4分)
(2)①血战湘江,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②四渡赤水。③巧渡金沙江。④强渡大渡河。⑤飞夺泸定桥。⑥爬雪山。⑦过草地。(4分)
(3)①日本利用国共十年对峙的机会,发动了对华侵略战争,1931年侵占东北,1932年进攻上海,1935年策动华北事变。②共产党提出北上抗日的主张,在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仍立志抵御强敌,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维护了民族的根本利益和最高利益。(4分)19.(1)典型: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迁都洛阳亦可)。历史意义:见课本(6分)(2)认识:人民主权、五族共和、领土统一、公民自由、民族平等。(4分)
(3)表现:在抗日救国的大原则上达成了一致,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认同少数民族和汉族同为中华民族成员:中国境内外的国人积极参加抗日战争。(4分)20.[答案]示例一主题:新文化运动。
阐述: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于上海,随后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因此,上海市和北平市社会局档案具有较大的史料价值;《新青年》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因此,它是研究新文化运动的一手史料;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因此,《陈独秀年谱》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示例二主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阐述: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社会在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文化娱乐、报刊传媒等诸多方面发生变化,上海市和北平市社会局档案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近代中国大城市的生活状况,可以作为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一手史料;《申报》和《新青年》中的报道内容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其本身也可用于研究近代大众传媒的变迁,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晚清社会风习与近代观念的演生》是学者的专业性研究成果,可作为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参考。